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常见名词解释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感冒(伤风)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虚、实)虚体感冒:体质虚弱、年老或病后未复,抵抗太薄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邪而发生感冒。
时行感冒:感冒的一种,与有发病迅速,呈流行性,首发症状为,恶寒发热,体温高,全身症状明显而肺系症状不突出等特点。
感受时行病毒,病变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的感冒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失于宣降,上逆作声,咳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分外感、内伤)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所致的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分发作、缓解期)(呷嗽,哮吼)天哮:因禀赋而患哮病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分虚实)上盛下虚:指喘证中痰浊壅盛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肺实肾虚症候。
表现为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
(四期)肺痨是指由于正气虚弱(内因),感染痨虫(外因),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尸注:强调传染性)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从而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脘腹胀满,心悸浮肿或唇甲紫绀等症。
其病情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
第十一章痰饮学说痰饮学说是阐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理及其辨证论治的学说。
痰饮是体内津液结聚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浊者为痰,其质清稀者为饮。
由于痰和饮的性质相同而又常合而为病,所以常痰饮并称。
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引起病变的致病因素。
《中医内科学》教材则分为痰证、饮证。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调,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分有形、无形两类。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这一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在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都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众多方面,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一. 痰饮的产生人体水湿津液代谢生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腕,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 痰的发生文献:历代医家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对痰的发生归结到肺、脾、肾三脏。
“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痰之来也,多由于肺”“痰之本也,多在于肾”。
明代李延《医学入门》中说:“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2. 饮的发生文献:《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宋代陈言、明代张景岳认为,饮的发生是由于外受寒湿,内伤水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聚积而成。
3. 痰与饮之区别痰与饮虽然均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内则脾、肺、肾三脏失常,水液结聚而成,但痰与饮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痰饮》中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所谓饮也。
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中医内科学痰饮
–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 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 举。”——脾肾功能失调可致停饮之病。
2、痰饮之病名,首见《金匮•痰饮咳嗽病
1.悬饮与胸痹 兼证:脘腹喜温畏寒,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同:两者均有胸痛 体极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两位实习医师诊治意见如下: (病因、病理产物、临床表现,病机概括)
异: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疼痛,可引及左肩背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紧。
病名释意
痰古名淡, ①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游动的物质 ②指病理性之液体,即本篇所讲内容。
饮,液体状,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 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古代所称“淡饮”、“流饮”均指痰饮。
二 沿革
1、《内经》无“痰饮”之名,但有“积饮”
之说,为后世认识痰饮奠定了理论基础。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之发,民病, 饮发湿下。”
而成。 ➢ 饮---呈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为阴邪多由寒积聚
而成 ➢ 水---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
分 ➢ 湿---粘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它邪
相兼为患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水 积水不散留而为饮 饮 饮因于湿
水泛为痰
饮痰
为为 痰饮
湿
之之
渐化
痰 痰因湿而生
【鉴别诊断】
4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型如肿---饮邪支 撑胸肺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
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
(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
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痰饮)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痰饮病,症见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及转侧时疼痛加重,心下痞满,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2.痰饮病,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
脉沉弦。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3.痰饮病,症见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
胸胁闷痛。
舌红少苔,脉数。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悬饮阴虚内热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4.治疗悬饮络气不和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痰饮5.痰饮病。
症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溏薄,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痰饮饮留胃肠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饮停胸胁证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痰饮6.支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7.痰饮病,症见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时有咳嗽,舌苔薄,脉弦。
辨证应属A.痰饮脾阳虚弱证B.悬饮阴虚内热证C.悬饮邪犯胸肺证D.悬饮络气不和证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8.痰饮病的病机,主要关系到A.肺心肾B.肝心肾C.肺肝脾D.肺脾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9.治疗支饮脾肾阳虚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小青龙汤D.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痰饮10.治疗悬饮饮停胸胁证宜选用A.柴枳半夏汤B.香附旋覆花汤C.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D.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11.溢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痰饮12.狭义的痰饮是指饮邪留于A.胃肠B.胁下C.肢体D.胸肺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痰饮13.痰饮病,症见喘促,动则尤甚,气短。
中医内科学试题(6)【精选100题】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痰饮是以下列哪项命名原则命名的A.病因B.病机C.病理产物D.病位E.症状【答案】C2、眩晕的转化A.阴阳俱虚B.气血亏虚C.中风D.厥证E.脱证【答案】A B C3、内伤发热痰湿郁热证,若出现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应加用A.秦艽.白薇B.龙胆草.黄芩C.青蒿.黄芩D.竹茹.藿香.白蔻仁E.郁金.香附.青皮【答案】C4、鼓胀病变过程中,不会出现的病证是A.昏迷B.血证C.癃闭D.痰证E.瘀证【答案】C5、治疗悬饮邪犯胸肺证,应首选A.椒目瓜蒌汤B.香附旋覆花汤C.柴枳半夏汤D.大青龙汤E.小青龙汤【答案】C6、下列属于少阴病的临床表现的有A.畏寒蜷卧,四肢逆冷B.精神萎靡,似睡非睡C.下利清谷,小便清长D.心烦不得眠E.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答案】A B C D7、消渴日久不愈,常可并发的病证是A.疮疡B.关格C.水肿D.中风E.白内障【答案】A B D E8、太阳头痛可选用A.羌活B.蔓荆子C.川芎D.白芷E.柴胡【答案】A B C9、瘀阻脑络证的头痛特点是A.冷痛B.绵绵而痛C.刺痛D.胀痛E.空痛【答案】C10、呃逆与呕吐在病机上的相同点为A.胃失和降,气逆于上B.胃阴不足,胃虚不降C.食管狭隘,胃失和降D.外邪犯胃,气逆于上E.脾胃虚弱,食入不化【答案】A11、中风病脱证治疗首选A.六味地黄丸B.补阳还五汤C.补中益气汤D.参附汤E.以上均不是【答案】D12、癫证多见于A.壮年女性B.青年男性C.青少年男性D.老年男性E.青壮年女性【答案】E13、下列各项,属于水肿病理因素的是A.风邪B.水湿C.痰浊D.疮毒E.瘀血【答案】A B D E14、郁证中的梅核气与噎膈的主要鉴别点是A.患者的年龄与性别B.有无咽喉阻塞感C.有无吞咽困难D.有无咽干.灼热.咽痒E.有无长期吸烟饮酒史【答案】C15、下列各项,属于胁痛病因的是A.情志不遂B.饮食失宜C.跌仆损伤D.劳欲久病E.虫毒感染【答案】A B C D16、心衰的病因A.久病耗伤B.感受外邪C.七情所伤D.劳倦内伤E.跌打损伤【答案】A B C D17、噎嗝病位在食管,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A.胃肝脾肾B.脾肺肾C.心胃脾肾D.脾胃肝胆E.心肺脾胃【答案】A18、丁某,男,患肝病多年。
中医内科学课件-痰饮
饮
【学习目标】
1.掌握痰饮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 3.了解痰饮的中医适宜技术、转归预
后、预防调护。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的运化、输布失常,停聚于身 体某一局部的病证。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别,广 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 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 即饮停胃肠之痰饮。本节仅讨论广义痰饮。
中医内科学
其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外感 新病多实、内伤久病多虚,但久虚更易感外邪,故常见虚实夹杂之 证;寒饮伤阳,热饮伤阴,可由实转虚,出现阳虚或阴虚证。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及分类
中医内科学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属饮停胃肠。
肺居上焦,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居中焦,主运化、转输水液; 肾居下焦,为水脏,主蒸化水液;三焦司一身之气化,是运行水液 的通路。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湿邪 困脾,或脾虚不运,可使水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为饮;肾气、 肾阳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水湿泛滥,亦可导致痰饮内生。三脏之 中,脾失健运,首当其冲,尤以脾阳不运为发病之关键。
中医内科学
根据痰饮发生部位,选择相应检查。疑为痰饮,可行消化系统检查; 疑为悬饮可行肺部检查;疑为溢饮可行泌尿系或心功能检查;疑为 支饮,可行心肺检查。
(二)病证鉴别
1.悬饮与胸痹
中医内科学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左侧胸膺部或膻中处突然发作的疼痛,可 放射至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 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多数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 持续不解,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 肺系证候。
中医内科学之痰饮课件
久病体虚:久病不 愈,正气不足,脏 腑功能失调,导致 水液代谢失常,形 成痰饮。
痰饮的分类
痰饮:指体内 水液代谢失常, 停积于体内形 成的病理产物
痰:指水液停 积于肺,表现 为咳嗽、气喘、 痰多等症状
溢饮:指水液停 积于四肢,表现 为四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01
03
05
02
04
06
饮:指水液停积 于胃肠,表现为 腹胀、腹痛、呕 吐等症状
05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 尘,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6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痰饮的心理调适
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焦虑和紧 张
2
3
4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 理平衡
培养兴趣爱好, 转油腻、 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 生素和矿物质
03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 分摄入
04
避免烟酒,减少对呼吸 道的刺激
05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06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 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痰饮的预防
痰饮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健脾化湿:通过健 脾益气、化湿利水 的方法,恢复脾胃 功能,消除痰饮产 生的根源。
温阳化饮:对于阳 虚水饮内停的患者, 采用温阳化饮的方 法,以恢复阳气, 消除水饮。
活血化瘀:对于痰 饮与血瘀互结的患 者,采用活血化瘀 的方法,以消除血 瘀,促进痰饮的消 散。
清热化痰:对于痰 热互结的患者,采 用清热化痰的方法, 以消除痰热,促进 痰饮的消散。
痰饮水湿诊断标准
痰饮水湿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痰饮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内科学》及相关的中医诊疗指南,痰饮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a.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或灰色,质地黏稠,难以咳出;b.胸闷、气短、喘息、气促等症状;c.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滑或濡;d.胸部X线片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肺部炎症或肺纹理增粗等异常。
2.水湿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内科学》及相关的中医诊疗指南,水湿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a.身体沉重乏力,肢体困重,行动不便;b.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c.舌苔厚腻,脉象濡缓;d.实验室检查发现有水肿、腹水等异常。
二、病因病机1.痰饮水湿的病因多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
寒湿之邪侵袭人体,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停聚而成痰饮水湿。
2.病机主要为寒湿困脾、肺失宣降、肾不化水。
寒湿困脾,则脾气不升,水湿内停;肺失宣降,则水液不布,痰饮内生;肾不化水,则水液泛滥,溢于肌肤。
三、症状表现1.痰饮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喘息、气促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滑或濡等脾胃症状。
2.水湿的症状表现主要为身体沉重乏力、肢体困重、行动不便等运动系统症状,以及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消化系统症状。
此外,还可能伴有水肿、腹水等体征。
四、鉴别诊断1.与风热感冒相鉴别: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鼻塞等,痰饮水湿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且舌苔白腻或黄腻。
2.与慢性支气管炎相鉴别: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可伴有喘息、气促等症状,但痰饮水湿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乏力、肢体困重等症状。
3.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相鉴别: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但痰饮水湿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五、治疗原则1.祛湿化痰:针对痰饮水湿的病因病机,治疗应以祛湿化痰为主。
可采用芳香化湿、祛痰止咳等方法进行治疗。
如可使用陈皮、桔梗等中药材进行化痰止咳。
痰饮(中医内科学)
1.常见病因
(1)外感寒湿
气候湿冷、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 之邪侵袭肌表,困遏卫阳,致肺气不能 宣布水津;或寒湿由表及里,中阳受困, 脾失健运,水液不化,水津停滞,积而 成饮。
(2)饮食不当
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损伤 中阳;或炎夏受热、饮酒后,因热伤冷, 冷热交结,中阳被遏,均可致脾失健运, 水湿内生,水液停积而致痰饮。
历史沿革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 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 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述了正常水液的代谢。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在泉……湿淫所 胜……民病饮积心痛。”《素问.气交变大论》又曰: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甚则饮发,中满 食减。”这是对痰饮认识的开端,又为后世痰饮学说 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首创“痰饮”名称,并立专篇 对痰饮的分类、证候、治法、方药等加以论述, 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对 痰饮病进行辨治的重要依据。
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发展了痰 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
《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做了明 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 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西医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 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 均可参照本病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痰饮(病证)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
劳欲所伤,以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 气化不利,水液输布运化失常,津液停积为患。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型?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该证型的治法:如何?当选用何方药?应如何调养?
中医内科学痰饮教材文档课件PPT
久病不愈,耗伤正气,脾胃虚弱,水湿不化 ,形成痰饮。
痰饮的病机
痰饮阻遏气机
痰饮停滞,影响气机升降,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
痰饮阻遏阳气
痰饮为阴邪,易耗伤阳气,导致机体 阳虚阴盛。
痰饮影响水液代谢
痰饮停滞,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加 重水液潴留。
痰饮导致气血瘀滞
痰饮停滞,阻碍气血流通,导致气血 瘀滞。
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在治疗痰饮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 ,应避免过度依赖药物,注重自我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禁忌
避免盲目使用止咳药、消炎药等西药,以免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同时,应避 免食用过于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内科学痰饮典
06
型病例分析
痰饮的定义
痰饮
痰与饮的区别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 产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有形痰 饮多滞留在体内,无形痰饮则随气流 行。
痰多由热邪引起,质地稠厚;饮则多 由寒邪引起,质地清稀。
形成原因
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功 能失调有关,尤其是脾的运化功能和 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液代谢障 碍,停聚而形成痰饮。
痰饮的病理变化
脏腑功能失调
水肿
痰饮停滞,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
痰饮停滞,影响水液代谢,导致水肿。
咳嗽、喘息
胸痹
痰饮阻遏气机,影响肺气宣降,导致咳嗽 、喘息。
痰饮阻遏心阳,影响心脉通畅,导致胸痹 心痛。
中医内科学痰饮的
0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痰饮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胸 闷、气喘等症状,以及食欲不振 、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同时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
诊断分析
此患者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 水,故出现全身水肿等症状。
05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痰饮研究现状及成果
痰饮理论源流
梳理了痰饮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历代医家的认识, 总结了痰饮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 教材)
目录
• 痰饮概述 • 痰饮辨证论治 • 痰饮预防与调护 • 痰饮案例分析 •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痰饮概述
痰饮定义与分类
痰饮定义
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
痰饮分类
痰饮分为广义痰饮和狭义痰饮。 广义痰饮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 痰,狭义痰饮则指四饮之一,即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03
痰饮预防与调护
痰饮预防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 味,多食健脾利湿之品, 如山药、扁豆、薏苡仁等。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 体质,提高抵抗力。
避免外邪侵袭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 免外邪侵袭,诱发痰饮。
痰饮调护要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以免加重痰饮症状。
痰饮证治研究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痰饮证治体系。
痰饮方药研究
对化痰祛饮类中药的配伍、功效及作用机制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痰饮研究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痰饮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同时将与现 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痰饮证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018中医内科学痰饮
痰饮的治疗原则:以温阳化饮为治疗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和治疗。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根据现代医学诊断,确定痰饮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辨证:依据中医理论,对痰饮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证型 结合:将现代医学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优势:能够全面了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痰饮的分类
痰饮的分类:痰饮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痰饮的成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痰饮的病理机制:痰饮阻遏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痰饮的治疗原则:调理肺脾肾,利湿化痰,温阳化饮
痰饮的症状
咳嗽痰多 痰白清稀 胸闷气喘 舌质淡苔白滑
03
痰饮的病因
外感六淫
的治疗效果。
添加标题
痰饮的预防与保健:除 了治疗外,现代医学还 强调对痰饮的预防和保 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 饮食习惯等方式,可以 预防痰饮的发生,促进
身体健康。
痰饮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痰饮的生理与病理机制研究:探讨痰饮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痰饮与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研究痰饮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痰饮对机体免疫功 能的影响。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痰饮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痰饮的概述 03 痰饮的病因 04 痰饮的诊断 05 痰饮的治疗 06 痰饮的现代研究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痰饮的概述
痰饮的定义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痰饮的分类:痰湿、痰热、寒痰等 痰饮的症状: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
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痰饮【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
饮停胃肠则为狭义的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溢肢体则为溢饮;饮撑胸肺则为支饮。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其临床表现多端,大致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疾病有较密切的联系。
【病因病机】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的功能活动。
三焦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是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
若三焦气涩,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因此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汗当出而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胸部X线及CT检查有助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可明确慢性胃炎诊断;有心衰临床表现者,颈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增高,有助于右心衰或左心衰的诊断;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肾炎等疾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悬饮与胸痹两者均有胸痛。
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中医认为痰饮与情志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痰饮患者的神经系 统也有所异常。
痰饮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痰饮的分子机制研究
现代医学对痰饮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痰饮生成和代 谢相关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
痰饮与细胞生物学
研究揭示了痰饮与细胞生物学之间的联系,如痰饮对细胞形态、功 能的影响等。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现代医学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切诊
通过切脉、按诊等手段 ,判断痰饮的病位和病
势。
03 痰饮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04
温化寒痰
针对寒痰引起的咳嗽、痰多等 症状,采用温化寒痰的中药进 行治疗,如半夏、陈皮等。
清化热痰
针对热痰引起的咳嗽、痰黄等 症状,采用清化热痰的中药进 行治疗,如贝母、竹茹等。
燥湿化痰
针对湿痰引起的咳嗽、痰白等 症状,采用燥湿化痰的中药进 行治疗,如苍术、厚朴等。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痰饮 的目的。常用的手法有摩法、揉法、推法等。
按摩部位
通过按摩相应的部位,如胸部、背部、腹部等,促进气血流通,达 到治疗痰饮的目的。
注意事项
推拿治疗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避免感冒。
04 痰饮的预防与调理
,形成痰饮。
内伤七情
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等心理因素影 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郁滞,水湿 不化,形成痰饮。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阳 气,导致水湿运化失常,形成痰饮 。
痰饮的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是由于水液代谢紊乱,水湿 停聚所致。痰饮的形成与肺、脾 、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痰饮辨证施治。
1.痰阻于肺证候: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出现,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
治则:宣肺化痰。
2.痰蒙心窍证候: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治则:化痰开窍。
3.痰蕴脾胃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所致。
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
治则:健脾化痰。
4.肝经痰郁证候:多由肝气郁结所致。
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
治则:解郁化痰。
5.痰动于肾证候:多因久病及肾,阳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
治则: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6.痰留骨节经络证候: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
治则: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7.痰饮证候: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治则: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8.悬饮证候: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则:攻逐水饮。
9.溢饮证候:因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攻逐水饮。
10.支饮证候: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3
1
学习目的与要求
•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痰饮的概念、病因、病位、病 性、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辨证要点、治疗原 则。
• 要求: 1.掌握痰饮的概念、病性、分类,以及各证候之主 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饮证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饮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 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2020/11/3
5
概述
严用和提出“气滞”可以生痰饮。如《济生方·痰饮论治》 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 病的病机,明确阐明了气滞津凝则生痰饮,甚为精辟。
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 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清代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 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 法。
有支饮。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 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020/11/3
12
诊断
二、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检查。如胸
2020/11/3
4
概述
• 隋唐至金元各家 随唐及金元各家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
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价值。
孙思邈《千金方·痰饮第六》有五饮之说:“夫五饮者,由 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立论悉本仲景,而治法方 药则颇有发明,如治胸中痰游,用吐法以祛其邪;治“游饮 停结,满闷目暗”,用中军侯黑丸(芫花、巴豆、杏仁、桂心、 桔梗)以温下。
• 内难经的认识 •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如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
• 《伤寒杂病论》的论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立专篇加以论
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 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 证。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
2020/11/3
2
概述
(一)概念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
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
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2020/11/3
3
概述
(二)源流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寒湿侵渍 中阳受困
饮食不节 伤及脾阳
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肾失蒸化
劳欲久病
脾肾阳虚
2020/11/3
水液停聚不化
9
病因病机
二、病机
1、 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2、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司是痰饮形成的基础。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中阳素虚,脏气不足, 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
2020/11/3
13
鉴别诊断
1 .悬饮与胸痹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 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 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 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 咯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 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 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 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
门螺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脉压增高,有助
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 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
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2020/11/3
6
概述
(三)范围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联系。本节讨论以 《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2020/11/3
7
病因病机
经典论述: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经脉
2020/11/3
14
诊查要点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 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 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 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所谓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 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 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哮病又属 于伏饮范围。
别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沦》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源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
脾胃为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
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气凝瘀不
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聚于下
而为饮。” 《Leabharlann 圣心源·痰饮》2020/11/3
本病的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 水饮停积为患。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 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2020/11/3
10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 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 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2020/11/3
11
诊断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