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 述
(一)概念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
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通“淡”,是指水一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 质。饮也是指水液,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液体。 为此,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言。

(二)源流

• 内难经的认识 •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如 《素问· 经脉别论》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
病因病机
二、病机
1、 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2、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司是痰饮形成的基础。 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中阳素虚,脏气不足, 实是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 本病的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 水饮停积为患。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 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诊断
二、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检查。如胸 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 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 门螺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脉压增高,有助 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 尿常规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 白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Baidu Nhomakorabea(三)范围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
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联系。本节讨论以
《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病因病机
经典论述:
“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 经脉 别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 灵兰秘典沦》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源于土湿。肺肾为痰饮之标,
• 《伤寒杂病论》的论述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并立专篇加以论 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 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 证。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


• 隋唐至金元各家 随唐及金元各家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 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对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 指导价值。 孙思邈《千金方· 痰饮第六》有五饮之说:“夫五饮者,由 饮酒后及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立论悉本仲景,而治法方 药则颇有发明,如治胸中痰游,用吐法以祛其邪;治“游饮 桔梗)以温下。
(3)若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 杏仁、椒目以宣痹泄浊化饮;
(4)若水饮久停,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甘 草、茯苓等健脾通阳化饮。
辨证论治
三方比较。
葶苈大枣泻肺汤
十枣汤
葶苈子、大枣
泻肺降气化痰
控涎丹
甘遂、大戟、芫花、大枣 甘遂、大戟、白芥子
攻逐水饮
常用药: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 壳降气化痰;川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利水导 饮;。
虚实分治为辨治痰饮的要领,凡饮邪壅实者,当因势利导以 祛除饮邪;阳虚饮微者,当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
遣方施治则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如: ① 水饮壅盛者,应祛饮以治标; ② 阳微气衰者,宜温阳以治本; ③ 在表者,当温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 ④ 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之; ⑤ 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 ⑥ 饮热相杂者,又当温清并用。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胁肋疼痛加丝瓜络、旋覆花、郁金、桃仁、延胡索通络止 痛; (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加黄连以与半夏、瓜蒌相伍以清热 化痰、开郁散结。 (3)热盛汗出、咳嗽气急者,去柴胡,加石膏、桑白皮、杏仁, 以清热宣肺化痰。
(4)痰饮内结,肺气失肃,见咳逆气急,加白芥子、桑白皮;
(5)若寒热未除,胸胁已见停饮,可参照饮停胸胁证治疗。
辨证论治
3.饮留于肠 主 症: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部坚满或疼痛。 兼次症:脘腹发冷,头晕目眩,或下利清水而利后少腹续坚 满,小便不利,纳呆。 舌 象:舌质淡,苔白滑或腻; 脉 象:脉沉弦或伏。 治 法:攻逐水饮。 方 药:己椒苈黄丸。 方 解:本方攻逐水饮,治疗水饮内滞,壅滞不通的实证。 方中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饮从小便而去;葶 苈子、大黄攻坚决壅,逐热饮从大便而除。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若饮邪结聚,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量少不利 者,加泽泻、车前子、猪苓以温阳化饮利水; (2)饮邪上凌、阻滞清阳,症见头晕目眩者,加泽泻、 白术、半夏、生姜以降逆化饮; (3)纳呆食少者,属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加 党参、茯苓、干姜以温中健脾; (4)若见利后少腹续坚满者,加厚朴、木香以理气散 结。
辨证论治
3.气滞络痹 主 症:胸胁疼痛。 兼次症:胸部灼痛,或刺痛,胸闷,呼吸不畅,或咳嗽,甚 则迁延日久不已,入夜、天阴时更为明显。 舌 脉:舌质淡暗红,苔薄白; 脉 象:脉弦。 治 法:理气和络。 方 药:香附旋覆花汤。 方 解:本方疏肝理气,降逆化痰。方中香附、旋覆花理气 解郁;苏子、杏仁降气化痰;陈皮、半夏、茯苓、 薏仁理气化痰。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若体质虚弱,不任峻下者,可改服葶苈大枣泻肺汤, 本方泻肺行水,治疗痰涎壅盛之证。方中葶苈子苦辛沉降, 开泄肺气,通利膀胱,加大枣甘缓补虚,以制约葶苈子峻泻 逐饮之功。 (2)控涎丹亦可酌用,控涎丹是十枣汤去芫花、大枣, 加白芥子而成,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涎,甘遂、大戟与 白芥子同用,无十枣汤之峻泻,适用于痰饮伏于胸膈上下, 胁肋疼痛,形气俱实者。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饮邪盛者可加桂枝、白术通阳化饮,以祛饮邪。 (2)若饮困脾阳,症见纳呆泛酸者,加吴茱萸、川椒 以温中散寒化饮; (3)心下坚满疼痛甚者,加枳实以行气开结; (4)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茯苓皮以利水渗湿; (5)纳呆食少者加焦三仙、砂仁以和胃消食。
辨证论治
2.饮邪化热 主 症:脘腹坚满或灼痛。 兼次证:烦躁,口干口苦,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舌 象:舌质红,苔薄黄腻,或黄腻,或偏燥; 脉 象:脉弦滑而数。 治 法:清热逐饮。 方 药:甘遂半夏汤 方 解:本方逐水祛痰,和中除湿,治疗饮热互结胃肠之 证。方中甘遂、半夏降逆逐饮,白芍、蜂蜜酸甘 和中,以防伤正,并借甘遂、甘草相反之性来增 强其攻逐之力。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 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 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痰饮
1.饮停于胃 主 症;心下坚满或疼痛,胃脘部有振水声。 兼次症;恶心或呕吐,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 或饮人即吐,背冷如掌大, 头晕目眩,小便不利,食 少,身体逐渐消瘦。 舌象:苔白滑; 脉象:脉沉弦或滑。 治法:和中蠲饮。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本方和胃降逆,化饮止吐,为治痰饮 呕吐的基础方。方中半夏、生姜辛开,和胃化饮止呕,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从小量递增,一般
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 即止,如药后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如水 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 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同时 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行。
停结,满闷目暗”,用中军侯黑丸(芫花、巴豆、杏仁、桂心、


严用和提出“气滞”可以生痰饮。如《济生方· 痰饮论治》 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调摄失宜,气道闭塞,水饮停膈。”从气与水的关系来论述本 病的病机,明确阐明了气滞津凝则生痰饮,甚为精辟。 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 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清代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 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 法。
诊查要点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 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 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 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所谓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 不同,但其间亦有一定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以表现 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支饮特点;哮病又属 于伏饮范围。
痰 饮
学习目的与要求
• 本篇学习的重点是:痰饮的概念、病因、病位、病 性、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辨证要点、治疗原 则。 • 要求: 1.掌握痰饮的概念、病性、分类,以及各证候之主 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饮证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饮证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 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
诊断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问日: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日: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 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
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 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有支饮。问日:四饮何以为异?师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
脾胃为痰饮之本。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
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气凝瘀不 能化气,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聚于下 而为饮。” 《四圣心源· 痰饮》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寒湿侵渍 中阳受困
饮食不节 伤及脾阳
肺不布津 脾失健运 肾失蒸化
水液停聚不化
劳欲久病 脾肾阳虚
辨证论治
二、悬饮 1.邪犯胸肺 主 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咳嗽气急,胸胁疼痛,呼 吸、转侧时疼痛加重。 兼次症: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少痰,心下 痞硬,干呕、口苦,咽干。 舌 象: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 象:脉弦数。 治 法:和解少阳,宣利枢机。 方 药:柴枳半夏汤。 方 解:本方和解少阳,化痰通络,治疗邪侵少阳,痰热内阻 之证。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瓜蒌化痰散结,枳壳、桔 梗、赤芍理气和络。
辨证论治
2.饮停胸胁 主 症:胸胁胀满疼痛,病侧肋间饱满,甚则偏侧胸部隆起。 兼次症:气短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侧卧于停饮的一侧,呼吸 困难,咳嗽,转侧时胸痛加重。 舌 脉:舌质淡,苔白或滑腻; 脉 象:脉沉弦或弦滑。 治 法:攻逐水饮。 方 药: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 解:十枣汤攻逐水饮,用于水饮内停,正盛邪实之证。方 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峻下逐饮之品,恐伤胃气, 故共研细末,以大枣煎汤送服,可根据服药后吐泻轻 重,酌情掌握用量。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 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要根据症状分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与寒热变化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初起若有
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 治》篇提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鉴别诊断
1 .悬饮与胸痹 两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 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 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 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 咯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 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 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见肢体浮 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