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费用核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步:计算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第二步:确认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

比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判断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关键步骤);
第三步:做分录,倒挤所得税费用。
• 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资产负债表日一般指年末。 • 第一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税费――应交所得
第四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 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
•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

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

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

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 注: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所得税 会计采用的是利润表法,是从收入与费用 的角度来考虑所得税的。(了解即可) 产生背景:国际会计发展趋势——以资产负 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了解即可)
• 纳税影响会计法 当会计与税务产生收入、支出上的暂
时性差异时,
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
• 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 抵扣暂时性差异,
• 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 用。
• 债务法
• ——典型的体现是,当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应该对递延所得税 资产、负债进行调整。 注意: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的基本程序:
税;
• 第二步:确定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比 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判断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 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 得税负债 【注意】按照暂时性差异乘以所得税率计算出来 的实际上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要根 据账户的平衡关系倒挤发生额。
• 第三步:做分录,倒挤所得税费用。
• 会计利润
• 应税利润
IAS12: 一个期间内扣除所得 税费用前的损益。
IAS12: 一个期间内根据税务部门制定的 规则确定的、据以交付(或收回) 所得税的利润。
(二)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额、递延所得税
➢ 所得税费用
包括在本期损益确定中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
➢当期所得税
根据一个期间的应税利润计算的应付所得税金额 (或根据一个期间的可抵扣亏损计算的可收回所得税金额)
•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成本100万元,期末公允价值120 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万),账面价值120万元与计税 基础100万元形成暂时性差异20万元,此即为应纳税暂时性 差异。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中的“应纳税”是指“未来应纳税”。

2.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 某项固定资产原值20万元,累计折旧5万元(假定会计 折旧与税法折旧一致),计提减值准备5万元。
• 账面价值=10万元 计税基础=15万元暂时性差异=5万元
进一步讨论相关Fra Baidu bibliotek念
• (一)会计利润、应税利润 • (二)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 (三)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
(一)会计利润、应税利润
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 比如本期取得的一项存货,成本100万元,期末可变现净 值80万元,计提2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这样,账面价值 80万元,计税基础100万元,形成暂时性差异20万元,此 即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存货跌价准备现在不能抵扣,将 来存货跌价实现时可以抵扣)。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中的“可抵扣”是指“未来可抵扣”。
➢递延所得税
根据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支付 (或可收回)的所得税金额。
确认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框架
借:所得税[所得税费用] 借或贷: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
贷:应交税费 [当期所得税]
上述归纳系常见的所得税确认处理 (即:假设所得税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三)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
• 应当以会计口径的利润认定所得税费用, • 以税务口径的利润认定应交所得税, • 二者之差通过待摊、预提来调整, • 其中待摊费用使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
目、预提费用使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 目。
•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 • 从资产负债表出发, • 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 •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
•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大多数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
是相等的。例如购买一批商品,成本为100万元,而在销 售时售价为110万元,所以应纳税所得额=110-100=10(万 元),因此在销售时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为100万元,即 计税基础为100万元。
• 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成本-本期及以前期 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 例如购买一项固定资产,成本100万元,按照税法规 定计提的累计折旧为10万元,那么计税基础为100-10=90 万元,也就是未来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为90万元。
二、计税基础的进一步解释
• 资产的计税基础
• 负债的计税基础
• 资产的计税基础 (一)概述
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期间税法允许 税前扣除的金额
(或者)=取得成本-以前期间已累 计税前扣除的金额(不考虑特殊情况)
• 假定企业2009年年末取得一项固定资产,原价120万元 ,税法上规定折旧年限为3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不考虑其他因素。 2009年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 =120(万元);

2010年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 =120-120/3=80(万元); 2011年年末,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 =120-(120/3)×2=40(万元)。
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
相同的,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
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
➢暂时性差异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计税基础
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 计税时归属于该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 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分为应 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