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明州初治地望考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但作为 能复之理。 《图经》 之言, 殆非其实矣。 ”
可能。 因此, 开元二十六年前后鄮治何处, 就成了 《新唐书》 卷四十一 《地理志五》 云: “鄮……南
DN
[ 10 ] 清代史 即今日湖, 又曰细湖, 其地实为小江里。 ”
《乾道四明图经》 对后 二里有小江湖, 溉田八百顷, 开元中令王元暐置, 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
其地理方位历代文献记载一直比较确定, 《宁波 市志》 等现代志书均推测是在今宁波市鄞州区五
其中尤以 山[22]等地有多处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 还采集有六朝 仅发现了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23], 但这些发现, 可能 时期的人面纹、 莲花纹瓦当[24]。 只与当时设置于此的古鄮县有关, 而与唐时的明
明州初治小溪镇; 大历六年, 鄮县移治于今 宁波市区三江口; 长庆元年, 明州、 鄮县治所互 此说形成最晚, 但从者最众, 尤以明代以来
[2] 初治何处, 时人固无片语存世, 稍后的 《通 典》 、 知。 ”
DN
种不同的说法 (图一) 。 对以上诸说, 笔者在分析 发现试考辨之。 相关史料的基础上, 结合历年来宁波地区的考古 一 “古鄮城” 说 “古鄮城说” 认为, 明州初治于阿育王山之 西、 鄮山之东的古鄮城, 鄮为明州附郭县; 唐大历 六年 (771 年) , 明州 (鄮县) 移治于今宁波市区三 易。 江口一带; 长庆元年 (821 年) , 明州、 鄮县治所互 此说以宁波现存最早的方志南宋 《乾道四明 图经》 开其端: “ 明皇开元二十六年, 采访使齐澣 始复奏请为州, 以境内有四明山, 故号州为 明……旧治鄮县, 今阿育王山之西, 鄮山之东, 城 郭遗址犹存。 代宗大历六年三月, 海寇袁晁作乱
载: “ (长庆元年) 三月丁酉朔, 浙东奏移明州于鄮
[ 3 ] 又, 《唐会要》 卷七十一: “ 长庆元年三月, 县置。 ”
浙东观察使薛戎上言: ‘明州北临鄞江, 城池卑隘, 今请移明州于鄮县置。 其旧城近南高处置县。 ’ 从
图一// “古鄮城” “小溪” 、 与 “三江口” 位置示意图
《东南文化》 2016 年第 1 期总第 249 期
堰水利工程创建及其配套设施投用之前, 不要说明 但在它山堰建成以后, 这里无疑 也颇令人疑虑[36]。 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鄞江成了进出四明山区的重要 门户。 元人袁桷曾在 《鄞县小溪巡检司记》 中描述过 此地的繁华: “其地三境交接, 大江贯其中, 群溪毕
江镇, 水患威胁可想而知。 在大和七年 ( 833 年) 它山
[ 14 ] [ 13 ] 以上种种表明, 早在武德八年废 鄮山之东也。 ”
鄞州为鄮县
时, 其治已在今天的宁波市区三江
口一带, 《乾道四明图经》 所谓的大历六年移城之 说显然无从谈起。 既然如此, 《乾道四明图经》 又是怎么提出大 历六年移城一说的呢? 我们认为, 此说的形成当 与大历六年废翁山县事脱不了干系。 《新 唐 书》 易。
四年 (621 年) , 置 鄞州。 八年 (625 年) , 州 废为鄮
明州自设立之初, 就是与鄮县同治一城的, 州、 县 《乾隆鄞县志》 曾表达过自己的质疑, 认为与事实 分治的情况并不存在, 只有在明州、 鄮县均移治 三江口的前提下, 大历六年移城之说才有成立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符: “ 今考 《通鉴》 , 代宗宝应元年 (762 年) 十月 袁晁陷明州, 广德元年 (763 年) 四月李光弼奏擒 袁晁, 浙东皆平。 又阅四年始改元大历, 大历六年 距晁就擒已逾十载矣。 鄮为附郭之县, 岂有久未
[17] 可见 《舆地纪胜》 所载明州、 鄮县易 年月不同。 ”
那么, 大历六年移城之事的真相究竟如何 此事 。 呢? 按上文 《乾道四明图经》 所记大历六年移城
治一事, 只发生了一次, 但在时间上有两说。 按,
中既引有 《乾 道 四 明 图 经》 , 也引有 之事, 因未指明移城主体, 可有多种解读: 第一, 《舆 地 纪 胜》 , 该书成书年代早于 《宝庆四明志》 , 其 明州移治鄞, 即今宁波市区三江口一带, 鄮县仍 《四明志》 《四 明 志》 当非 《宝 庆 四 明 志》 , 可能是早于 治古鄮城; 第二, 鄮县移治鄞, 明州仍治古鄮城; 所 引 的一本志书, 惜今已不存。 据此, 第三, 明州、 鄮县俱移治鄞。 在前两种情况下, 大 《乾道四明图经》 《乾道四明图经》 应该是沿袭并糅合了 历六年至长庆元年间的明州和鄮县当分治两城, 我们认为,
从考古发现来看, 以五乡为中心, 观中王君照所修, 则是城中之湖……而城中之湖, 乡宝幢一带[19]。
[ 11 ] 。 据考, 环其周边在宝幢沙堰[20]、 东吴蔡沟塘[21]、 梅墟龙 特以其东有小江里, 因亦误称为小江湖” [ 12 ] 。 《宝庆四明 南宋时的 “小江里” 位于 “州城下”
志》 又引 《鲍廊庙记》 为证: “ (鄞) 县南有鲍郎庙, 两晋纪年墓葬为多; 在距其不远的北仑小港, 不 《记》 云: 唐圣历二年 (699 年) , 县令柳惠古徙祠于 县。 是知初置鄞州, 已治此, 继废州为鄮县, 不复在
[29]
四年, 置鄞州。 八年, 州废为鄮县, 属越州。 开元二
定在小溪, 可谓为明州初治小溪一说提供了理论 则明州初治小溪之说就颇值得商榷了。 小溪, 唐曰光溪镇
[30]
卷第一 《沿革论》 云: “ 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 上的可能; 反之, 若句章迁治小溪一事本系乌有, 志》 日, 从采访使齐澣之请, 以鄮县置明州……州治 在阿育王山之西, 鄮 鄮县, (古鄮县——笔者补) 山之东。 自鄞州废为鄮县, 乃在今州治, 非古鄮治 矣。 《唐书 · 地理志》 鄮县注曰: ‘ 小江湖在南二里, 广德湖在西十二里, 仲夏堰在西南四十里。 ’ 所谓 盖自析句章为鄞州时已治此, 后乃废为鄮县。 旧 小江湖, 即今日湖, 又曰细湖, 其地实为小江里。 志谓大历六年, 州始移治于此, 未之考也。 长庆元 上言, 明州北邻鄞江, 地形卑隘, 请移明州于鄮县
[ 9 ] 《宝庆四明志》 认为: “所谓小江湖, 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明清时期的部分史籍即 民立祠祀之。 ”
学家全祖望也赞同此说, 据他考证, 《新唐书 · 地理 湖, 且它山堰太和年间立, 也不在开元年间, “舒中
志》 中所谓开元中王元暐所置之湖, 乃城外它山之
丞 《引水记》 据 《图经》 , 以小江湖在鄞县南二里, 正
[38] 又, 同书 置, 而以州旧城近南高处置县。 从之。 ”
, 宋改小溪镇。 按今版
WH
文献标识码: A
关键词: 唐代
明州
治所
迁徙
于翁山, 而鄮久弗能复, 乃移治鄞。 鄞东去鄮城才 三 十 里 …… 穆 宗 长 庆 元 年 , 浙东观察使薛戎上 书, 明州北临鄞江, 地形卑隘, 请移郡于鄮县置, 其元郡城近南高处郤安县。 从之。 而移否莫得而 长庆元年移城之事, 《旧唐书》 卷十六亦有记
92
唐代明州初治地望考辨 地域文明
唐代明州初治地望考辨
许 超1 张华琴 2 王结华 2
江苏南京 315012) 210046 (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2.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江宁波
历来众说纷纭, 主要有 “古鄮城” 、 “ 小溪” 和 “三江口” 三种说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考辨, 结合对考 年 (821 年) 明州与鄮县治所互易。 明州自设立之初便与鄮县同治一城, 位于今宁波市区三江口一带。 中图分类号: K871.43 古发现与地理环境的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 大历六年 (771 年) 明州州治并不存在迁徙之举, 长庆元
2015-07-14 许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王结华 (1970-) , 男,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吴越文化与六朝考古、 水下考古宏观管理。
张华琴 (1978-) , 女,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考古与历史时期考古。
超 (1985-) , 男,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秦汉考古与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
内容提要 : 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年) , 唐王朝在今天的宁波地区设明州。 关于明州设立时的治所,
处置使齐澣奏请, 唐王朝在今浙江宁波地区设立
[1] , 由此奠定了此后 明州, “ 以境内四明山为名”
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年) , 经江南东道采访
1200 多年来宁波城市发展的框架基础。 然而明州 《元和郡县图志》 及新、 旧唐书 《地理志》 等亦语焉 不详, 后世方志更是众说纷纭, 成为一桩迄今悬 而未决的历史公案。 梳理历代文献, 关于明州初 治地望, 主要有 “古鄮城” 、 “ 小溪” 和 “三江口” 三
迁治于今宁波市区西门口一带的可能性最大[26]。 州州治建此于理不合, 即便是县级的句章和鄮治此
会, 水清泠如明镜, 岩峦拥秀, 千篙竞发, 碧瓦朱甍,
[ 37 ] 明清以来的诸多方志之所以认为 翚耸鳞比……”
《地理志三》 : “ 鄮, 汉县, 属会稽郡。 至隋废, 武德 鄮县曾并于 十六年, 于县置明州。 ” 由上可知, 句章, 明州又于鄮县置, 将东晋之后的句章县治
94
唐代明州初治地望考辨
的宁波方志为多。 然遍查明代以前的文献, 并无 任何明州初治小溪的记录, 明清方志之所以认为 明州初治于小溪, 追本溯源, 当系依据东晋隆安 而来。 关于句章隆安迁治之说, 历代志书中固然
证据的支撑。 再从地理环境和水利角度来看, 鄞江地处鄞西 平原与四明山区交界地带, 地方狭隘, 且水患不断, 1987 年统计资料: 樟水上游山区 1895 毫米 (杖锡 来临时, 这两个雨量高值区的东向水流多汇集于鄞
[ 35 ] 汛期 站) , 西北部山区 1961 毫米 (竹丝岚站) ……”
年间 (397—401 年) 句章故城迁移小溪一事演绎 “全县 (即今鄞州区) 有四个雨量高值区。 据 1972— 论争不休, 现代研究者也做过不少的考证, 如陈 丹正 《隋唐时期宁波地区州县城址沿革三题》 一 文认为句章县治并未在东晋末年迁往他处
[5]
在一起: “ 废翁山县。 唐开元时, 与州同置。 大历六
[16] 又, 稍晚于 《乾 年, 因袁晁反于此县, 遂废之。 ”
成书的 《舆地纪胜》 载: “ 浙东观察使 域志》 等总志也没有记录, 晚于 《乾道四明图经》 道四明图经》 薛戎请移郡城于鄮县置, 其元郡城近高处郤安 《寰宇记》 在长庆元年, 而 《四明志》 在大历中, 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3
[ 4 ] 之。 ” 以上可见, 长庆元年明州移城确有其事。
[15] 云: “ 开元二十六年析置翁山县, 大历六年省。 ”
则将废翁山县事与袁晁之乱联系 大历六年移城之事, 《元和郡县图志》 和新、 《太平寰宇记》 旧唐书 《地理志》 都没有记载, 早于 《乾道四明图 经》 成书的 《太平寰宇记》 、 《舆地广记》 、 《元丰九 成书仅仅 60 余年的 《宝庆四明志》 则直接否定了
[6] 《元和郡县图 《太平寰宇记》 和佚本 《四明志》 的说法, 最终形成 然 《通典》 载: “ 明州, 今理鄮县。 ” [7] 又 《旧唐书》 卷四十 志》 亦载: “ 鄮县, 上, 郭下。 ”
《地理志三》 : “ 鄮, 汉县, 属会稽郡。 至隋废。 武德
[8] 可见 县, 属越州。 开元二十六年, 于县置明州。 ”
WH
莫得而知” 。 两次移城之事。 州无涉。 二 “小溪” 说
了大历六年移城之说, 只是对于长庆元年移城之 事, 《乾道四明图经》 也不太确定, 因此才说 “移否 关于 《乾道四明图经》 所言大历移城之缘由,
继承了该书的说法, 并进而演化出了大历、 长庆 古鄮城位于 “阿育王山之西, 鄮山之东” , 对
[25]
; 拙
著 《句章故城若干问题之探讨》 一文则认为句章 而从考古发现来看, 位于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王家坝村一带的句章故城在东晋末年应该有过 迁治的经历, 但是否迁往小溪, 还有待于作进一 步的探讨[27]。 据 《隋书》 卷三十一 《地理志下》 载: “ 句章, 平
[28] 又 《旧唐书》 卷四十 陈, 并余姚、 鄞、 鄮三县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