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处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摘要:加强学生质疑后的教学调控,正确引导学生释疑,是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和阅读教学效应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评价,积极鼓励,为学生质疑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质疑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多而杂”,其中有的是有价值的,有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教师应有敏锐的判断力,能从“多而杂”的问题中筛选提炼出学生最需要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
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释疑解难更是如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自求得知。
关键词:及时筛选灵活处理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有些老师把质疑问难简单地理解为想方设法让学生提出问题,满足于让学生举起手问问题,而对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缺乏应对的策略,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大大小小的问题不能及时梳理,有效反馈。
或是处理方法单一,简单由教师本人作答,形成“生问师答”的僵化局面;或是你问你的,我讲我的,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还是按照既定的思路教学,造成师生之间信息交流通道的阻塞,以致学生质疑之后课堂教学反而进入了失控的尴尬境地,学生质疑也因为缺乏有力的激励、支持而失去持久的动力。
因此,加强学生质疑后的教学调控,正确引导学生释疑,是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和阅读教学
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及时评价要有鼓励性
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效果律”。
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结果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做出积极的处理,从而使学生明确自己质疑的价值,根据肯定——强化、否定——抑制这样心理历程对自己的下一步学习作出调整。
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表态”,对学生质疑后的课堂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调控,使学生质疑后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模糊一片,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明显受到影响。
由此看来,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及时评价、积极鼓励,为学生质疑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教育资源,而这种氛围主要来自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来自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积极的评价鼓励。
对质疑能力尚未显得到充分发展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能提问题,说明他的思维已经启动,只有流动的思维才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教师及时的评价、积极的鼓励是推动学生思维积极深入的不竭动力。
二、筛选提炼要有敏锐性
质疑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多而杂”,
其中有的是有价值的,有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教师如果对这些问题只做平面推进式的处理,就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应有敏锐的判断力,能从“多而杂”的问题中筛选提炼出学生最需要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第一次抱母亲》,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后,这样对学生说: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
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你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家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四个问题分别涉及到了记叙文的四要素,句子的深刻含义和文章的中心等,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也是学生确实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抓住了这些问题也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
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问题不做任何筛选提炼,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因为无法处理大量信息而造成“死机”,质疑的思维之流也会在这一环节中受到阻滞。
当然,敏锐地筛选提炼学生的质疑,有赖于教师自身较高的素养和平时大量教学实践的积累,这就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磨砺提高。
三、释疑解难要有灵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释疑解难更是如此,针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尽量让学生自求得知。
1.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如字音、词义等,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问题时,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教师也可运用“反问法”引导质疑者自己悟出正确答案。
2.对于重点问题或难理解的问题,如与课文中心直接相关的,必须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的问题,书后要求理解的重点句等,教师可将其放到指导细读、精读课文当中去解决,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在分析课文中积极地照应、接触这些问题,稳妥地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读、思、议等)来准确深刻地理解,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对这些重点内容的答疑,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研究讨论,也可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通过这些方法,在释疑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