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大槐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根问祖大槐树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在我儿时刚记事儿的时候,就听村子里的老年人唱过这首歌,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音犹在耳,回忆起来倍感沧桑和悲怆。六百多年的历史,留给国人多少的思乡之幽情,只有苍天可鉴,大地为证。几百年过去了,人们没有将大槐树忘记,相反的年年到大槐树寻根祭祖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当年的大槐树在几百年的沧桑中已化为尘土,但她留给华夏子孙的那份难舍难忘的故乡深情,却世世代代扎根在每个移民后裔的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电视连续剧《大槐树》,深情而细致地演绎了六百年前的那段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古老的年代,穷苦贫困的几百万人,徒步从故乡的热土走了出来,走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永远没有回去,想想那是何等的伤心!可以想象告别故乡时的凄凉,和长途跋涉时的艰辛。哭声和泪水飘过中原大地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从洪武六年(1373)到永乐十五年(1417)短短的五十年间,朱明王朝先后移民18次400
多万人,并将这些人分散到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
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这是何等的壮举!这一壮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空前绝后!当时朝廷、各级地方官吏和所有移民们经历了多少磨难,可想而知。从捆绑移民到自愿移民,忠臣良将、贪官污吏、豪绅大户、贫民百姓在各自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史剧。《大槐树》让我们详细了解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重修家谱,树碑立传,逐渐兴起。今年本人对本族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考证。
春节期间,我们村(刘家屋)一族人的大半,因故事前往我们百年前的老家西朱汪村。宗人相见,倍感亲切,倾诉了很多离别之苦和思念之痛,依依难分。期间兆庆大哥提议从西朱汪统一大哥的手中借来手抄本的家谱(支谱)来看,适才了解了我们族人繁衍的一些基本情况。后经进一步了解,知道我们也是山西移民的后裔。
家谱的全名是《埠前店王氏宗谱》,扉页这样写道:
明初洪武年间,王氏四十八世祖,由江苏当路迁至临沭
县苍山西头立村,定居得名王家山西头村。后简称王山头,迄今(约指1963年笔者注)769年。第五十五世祖王生宝生二子:第五十六世长子王泉、次子王源,由王山头迁至埠前店村。长支王泉定居埠前店,次支王源迁至前朱汪村,迄今(1963)559年。
为后辈份不乱,特排字如下:
兴恒统绪
永槐志德
吉善维知
福寿双全
喜庆有余
后来,看了电视剧及查看历史资料,我发现这769年和559年可能写误了,或抄误了,待以后考证准确了再修改吧。
春节过后,清明节前,访问了有关人员,将家谱整理,添加了本村族人内容,装订打印成四册,由四户代表保存。扉页续写如下:
清光绪年间(约1896年),第十三世祖王德龙携家眷由前朱汪迁至刘家屋定居,公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子
孙曾闯关东生活数年,后又回刘家屋居住至今。
说起闯关东,我族中还有一段伤心的往事。那是二十世纪初叶的事了。当时家贫,那年又天降大雨引发洪水,家里生活无着,我爷爷奶奶带着家人到了黑龙江省的某地讨生计。当时一同去的有好几口人,几位大爷大娘和姑姑(其中一位远房大爷在那里被大刀会杀害)等人。在那过了几年,可能是思乡心切吧,又随大流回到了家乡。还是因为贫困,将幼小的二姑留到了那里。那年好像二姑只有14岁,给他找了个人家姓马。返程时马姓人还将爷爷一行一直送上了船。解放后,大约一九五三年农历七月,东北曾来过一封信,可能是二姑家人寄来的。寄到了村里,那时家里人识字的不多,又穷又愚昧,说是收下信后,得交邮寄费,就将信退了回去,以后再没有信来。事后好多人曾埋怨过,但已无济于事。现在族人每每提起此事,均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对二姑的深深地歉疚及思念无法表达。前些年,听从东北回来的人说,早年间曾见过二姑一面,但以后就没有见到过...... 。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不知道二姑及其家人生活的怎样,按年代推算,二姑今年应该九十二、三岁了,恐怕已不在人世。几十年来,他老人家面对亲人的遗弃所产生的离恨,以及思乡之情,谁能知道呢?从一位小姑娘到白发老人,泪水陪伴了她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现在,有人还记得东北那封来信,来信上写的收信人的地址是:山东省临沂县城东十五里刘家湖(屋)村,好像没写收信人姓名,遗憾的是没有人记下寄信人的地址。
如今爷爷已去世四十多年了,奶奶是大岗村冯氏,是收到来信的那年十月去世的。几年前,在给二老立碑时,大哥给二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王怀芳。她的名字和我们的名字一同镌刻在了立碑人的名列。是的,二姑,您虽被遗弃,但你永远生存在我们的心中,子孙后代不会忘记您,愿神灵保佑,不久的一天骨肉终能团圆。
(
恳请网友们帮助转载此文,或提供消息,亲人相聚时一并感谢!)
今年春夏之交,在海棠街施工时认识了临沭县白旄乡中朱崔的当家子维山,我让他看了新抄的宗谱,观后知是同宗。他答应将其保存的家谱拿来与我观看。今天(2011年10月23日)终于冒雨从家中拿来河东,本人感激不尽。遂将他的《三槐堂王家谱》扉页内容抄录如下
,与同宗人共享:
我祖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
从东海县当路村
因战争走散
迁居于此
彼时此处荒烟蔓草
树木连接
并无村落登青云山南望
有白莲花一朵寻至见是一高大青石上
嵯峨如莲花形
遂在石南筑屋而居
迄今墙址尚存
因起村名白莲裕
一传再传子孙绳绳分迁崖子沙窝
淇岔河等村
自修家谱
因雍正八年(1730年)
洪水横流
屋芦尽倒
将家谱失落无从增修四外宗族繁衍更多长幼见面不知尊卑
锡翰念及此
欲重修家谱
因族繁不能备考
民国八年(1919年)
二世在白莲裕松林立碑演戏
信知族众皆来祭扫八领席接班辈叩首略知尊卑不能久远
欲起字流传
未竟病故
存秀欲继承之
因土匪四起
又病故
将事停搁后又因日寇侵华
虽有人欲发起
宗族甚多
难以聚集
今人民共和国天下统一
辛卯岁冬(1951年)十一月
有崖子
沙窝
大莒洲
前后野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