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鏊塞皇笙塞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控制

◎刘君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提要】手机是一种个性化的工具,以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功能整合了文字阅读、声音传输和影像等,以多媒体方式呈现,开始承载起传播信息和文化的新功能。随着信息发送者变成了信息接收者、信息生产者变成了信息消费者,社会信息流程变得更加复杂。本文研究关于手机在数字通信行业与现代传媒融合中的传播特点,及其信息过滤和控制。

【关键词】手机传播控制

1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1.1移动传播

无线电的诞生创造了一个新的“地球村”,但手机面世前人们在世界的任何两点问,仍然无法自由通信。互联网络连通起全球信息资源.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发生重大的新闻事件都能进行现场直播,也不是每个人都恰好有时间坐在电视或者计算机前观看电视直播或文字直播。而手机的出现使信息传播以其快速、灵活、机动性强的特点,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

2005年3月20日上午10点34分.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宣战.而在10点35分,很多手机用户就在手机上看到了相关新闻。此事充分展现了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的独有特点,其更为便捷的网络自由度超越了携带方便的手提电脑,甚至无线电广播。由于信息的流动与控制不存在传统媒体的中介过滤.手机的信息传递不受有关中间环节的干扰,通达全球,直接展示信息本身,并且是双向流通,因而成为信息能够抵达受众最迅捷的通道。因而,从传播的接收与限制看,手机的传播形式是即时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对方手机关机或不在服务区).但在网络覆盖范围内就可以随时随地而且是及时接收到信息,真正实现了信息即时交换。

1.2传受交互的“去中心化”传播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手机所固有的人际传播本能和特性非常突出:发送双方兼备传、受者双重身份,始终处在不断

转化的过程中。受众之间互为传、受者,使得受、传者的反应变得主动而清晰,人际传播中的即时自发性反馈所带来的可调节性是大众传播延时反馈目前难以企及的。

手机普及率的迅速上升,使得其拥有巨大的用户数量.成为大众化的通信工具。手机的使用者在共享与传递信息时,无疑构成了具有广泛性与丰富性的受众群体集合。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社会信息流程中”更多的人际传播参与进来,从而改变社会信息的流动方向。社会信息不再沿着某种单一的方向流动.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一个手机用户就是一个终端,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但所相同的是,他们不仅是信息消费者和用户,也是主动的信息生产者、创造者和建设者。他们构建出一个比计算机互联网络更普及的互联网络,并一开始就呈现出”人与人直接对话”的优势。通过手机传播使得各种信息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游弋于人际传播网络和大众传播网络中,而社会信息的流动既能通过手机传播进入广阔的人际传播网络.又能将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信息流动传递到传统的传播媒体系统中。手机传播大大提升了人际传播与能力,稀释了大众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流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发送者变成了接收者、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大众媒体转换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社会信息流程变得更加复杂。

1.3可选择多重传播

手机的信息传播以人际传播模式为主,通过“一对一”式的信息互动,实现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达到单一对象用户之间的连通(如通话和短消息的单发)。同时,随着其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提高,利用短信中心的控制平台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群发软件对多部手机同时发送,可以实现组织传播中非正式组织内部纵向下行的“一对多”传播模式;或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多对多”的大众传播,从而使得手机的功能有可能从单一的人际交流向大众传播领域拓展。

如今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复杂.不论是开车还是乘车,走错路、迷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地图已经过时.专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又尚未普及。近两年来,手机

服务提供商在完成客户个人信息的交换与传输之外,开始逐渐涉足公众服务领域,把面向大众传播的公众作为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全国114个城市开通码分多址(CDMA)”导航”业务。目前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中,中国联通已经推出了手机移动定位业务,它是继彩e、互动视界、掌中宽带、联通在信、神奇宝典之后,”联通无限”(u—MAx)今年新添的又一项CDMA1X无线数据业务。使用这项业务后,利用卫星对手机进行移动定位.只要有CDMA1X网络覆盖的地方即可实现定位.定位精度在5~50m。它还可拓展出救援定位服务、看护服务、车辆调度、物流管理、位置广告、公司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例如,使用这项业务的用户一旦遇险.警方和紧急救援机构可准确确定遇险人所在的准确位置:给老人和孩子配上支持这项业务的手机终端,可以防止他们走失。

中国联通服务商根据特定客户的特点与需要,每天搜集、整理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每日新闻、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等,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定时向定制这类信息的客户发布,使这些人们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信息能让客户共享;或是成为面向大众的信息发送者.在保证人际传播中个人特定信息的顺利传送之外.对向所有客户传播的公众信息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加工,控制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内容服务商实际上从事着新闻信息的编辑和制作工作,这就使得其有可能成为与报社、电台、电视台功能近似的新闻传播机构.而不再仅仅是人际传播活动的中继站。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手机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走出了“多对多”的大众媒体模式,而且实现了向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等传播路径的网络化信息平台转型,手机也由此动摇并相继改变长久以来传统大众媒体的地位和形象,将报纸、电视、网络的形象和内容从单一转向了多元化。

1.4数字通信行业与现代传媒融合

伴随数字技术的推广.现代传媒与数字通信行业日益融合,这种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一是技术融合,即计算机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与媒体技术的紧密融合,原先单纯作为通信服务终端的手机,开始实现如蓝牙技术、红外线技术等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二是功能融合.即大众传播媒体和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界限逐渐模糊,功能趋于多样化,并相互替代,如作为手机中的短信息(文1.5信息与文化传递的媒体

伴随多方位技术和市场的融合,手机从单纯的接听电话终端演变为可以发送文本、图片、视音频等信息互动的多媒体终端,从原本个性化的个体信息传播工具逐渐被传统媒体乃至国家机器所重视。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为新型传播阶段,即建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叠加并且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多维传播时代。如果说,把手机看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工具,那么.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实现,从接听电话、发送短信息到无线应用协议(WAP)、彩信、无线游戏、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功能,手机整合了文字阅读、声音传输和影像等.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以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开始承载起传播信息和文化的新功能。

早在1999年,中国已一度出现无线上网WAP手机热潮,但因手机仅仅被作为一个显示终端.模式照搬网络Web,使用很不方便,用户寥寥。直到2004年,手机上网才重新成为热点,成为通信增值服务的重要来源。其区别于互联网的根本特征是随时随地随身.即时上线即时下线。手机短信是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交互模式,融合了纸质媒体的书写、互联网的交互、无线通信的即时移动便捷和E—maif的可保存可重发的特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媒体功能,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不到10分钟,国内几十万手机用户通过手机短消息获知这一重大新闻。

2005年3月,手机娱乐网站“空中网”对第76届奥斯卡颁奖进行了全程“手机直播“,成就了国内手机增值行业第一次使用手机进行大型活动的实时报道。

2006年1月3日上午,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将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以及路面附近实行的交通管制通过短信息告知北京市的部分手机用户.这表明当遭遇利用现有的信息发布方式,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到个人的突发性灾害性预警报时,通过手机的信息传播”解决了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伴随一系列通信技术瓶颈的突破.并借助其所独有的快速、灵活的传播优势,手机的大众性和公益性的传播优势也逐渐被挖掘。手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日渐得到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

字服务功能),彩铃(音频服务功能),彩信(图片服务功能)凭借其具有的“立体化”强大传播能力,手机进一步融乃至在手机上收看电视、电影、视频点播的手机电视等;三人人们社会生活。麦克卢汉曾经说:“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是企业融合.传播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导致媒体公司、信另一种媒介。”自身是一种媒体的手机,同时也成为其他媒息技术公司及通信服务公司相互兼并、融合,进而发展成为体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与传统媒体的兼容,手机也正在被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性信息产业集团.如针对手机电视业赋予更多的涵义,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塑造起不同于传统媒务所涉及的内容服务商(如电视台、广电集团)与网络服务体的传播方式,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供应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的生存博弈。有机结合而成为新型传播模式,进而悄然改变着人们获取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