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一百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研究一百年

内容提要:杜甫研究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个案,因其杜甫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的全局意义和引领作用。通过对杜甫研究百余年的回顾与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纪杜甫研究的状况与特点,亦有助于我们认识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轨迹与特点。关键词:杜甫研究/状况特点/梳理讨论作者简介:彭燕,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杜甫研究学刊》编辑近现代的杜甫研究,应该从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算起,迄今已百年有余。百年杜甫研究,可谓风风雨雨,坎坷不平。2012年,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的系列活动。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了皇皇12巨册的《杜甫全集校注》。此书问世,可谓杜诗学史上的百年盛事,令人振奋。今年又恰逢四川省杜甫学会、《杜甫研究学刊》成立与创刊35周年,因此,笔者深感有必要对百年以来的杜甫研究做一个梳理和总结。这种梳理与总结,既是对杜甫的一种尊崇,也是对长期默默支持《杜甫研究学刊》同仁们诚挚敬意的一种表达。行文之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新世纪杜甫研究做过系统梳理和讨论的文章主要有焦裕银、郑庆笃、张忠纲和冯建国的《杜甫研究论文综述(1911-1949;1950-1976;1977-1985)》(《文史哲》三期连载)、祁和晖和濮禾章的《建

国以来杜甫研究情况述略》(《杜甫研究学刊》)、段海蓉的《建国以来杜甫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林继中的《百年杜甫研究回眸》(《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王辉斌和王丽娟的《杜甫研究五十年》(《贵阳金筑大学学报》)、吴中胜的《杜甫研究三十年——以〈杜甫研究学刊〉为例》(《杜甫研究学刊》)、张忠纲和赵睿才的《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文史哲》)、杜晓勤的《二十世纪杜甫研究概述》(节选自《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刘明华的《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文学评论》)等,上述诸文,或观点,或分期,大致相同,对本文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尤其是在数据统计和书目援引时,本文主要以郑庆笃等编的《杜集书目提要》、周采泉的《杜集书录》以及张忠纲等编的《杜集叙录》《杜甫大辞典》等诸书为据。笔者在此特予以说明,并向诸位先生致以深深的谢意!另外,本文的杜甫研究主要是指中国大陆地区,而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三地。不管是什么文学,什么研究,它都必然植根于现实社会当中,杜甫研究亦是如此。百年杜甫研究与中国政治形势和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以时间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民国时期的杜甫研究,为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阶段为建国三十年的杜甫研究,为本文的第二部分;第三阶段为八十年代以后的杜甫研究,为本文的第三部分。一、民国时期的杜甫研究

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以民主观、科学观的现代视野来关照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成为一时之新风气,杜甫研究亦包括在内。民国时期第一位关注杜甫的是谢无量先生,他的《中国六大文豪》于1916年1月由中华书局首印出版,书中列举了屈原、扬雄、司马相如、李白、杜甫、韩愈六位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此书第五编为“杜甫研究”,对杜甫的生平、诗歌作品以及李杜比较均有涉及。该书很受读者欢迎,在出版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印刷了四次。民国时期的杜甫研究在延续晚清考证、校勘、笺注与诗学研究的同时,开始出现新的气象。这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梁启超刊载于1922年5月28日《晨报》上的《情圣杜甫》,此文是梁启超当时在清华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梁启超首以人文情怀和真、善、美的标准来评价杜甫,称杜甫为“情圣”,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影响。继梁公后,这种旨在还原杜甫真性情和本来面目的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又以胡适和苏雪林等为代表。与此同时,杜甫研究领域还出现了另外一个新特点,即有学者开始关注杜甫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与地域文化研究相关的论文近20篇。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民国时期发表的杜甫研究论文共160余篇,两者相较,20亦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几乎占了民国时期杜甫研究论文总量的八分之一。有学者认为这种研究是在八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其实不然,在民国早期这类研究就已然有之,中后期就更多

了,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杜甫研究,是老派与新派并存,传统与现代兼融。民国凡三十八年,本文把民国时期的杜甫研究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从1912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期则从1937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两期的杜甫研究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特点。(一)民国前期杜甫研究民国前期(1912-1937)二十五年间,发表杜甫研究相关论文有30余篇,出版专著20余种。杜甫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杜诗艺术和杜甫生平研究两方面,研究方法则以传统的校勘、笺注、考辨、系年为主。杜甫地域文化研究在这个时期亦开始出现,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引人注目是梁启超《情圣杜甫》一文的发表,开启了以现代科学与民主主义思想来关注和研究杜甫的新风气。这个时期以研究杜诗为多,杜甫生平思想研究相对要少些。论文中涉及杜甫其人研究的仅5篇,有闻一多的《杜甫》、定翔的《李白与杜甫》、佚名的《诗人与词人:杜甫与李白》等。20余种专著中,有6种关涉杜甫生平研究,如汪静之的《李杜研究》、顾彭年的《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傅东华的《李白与杜甫》等。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顾彭年《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一书值得注意,据题目,可知此书具有强烈时代色彩。民国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加诸1931年的“9.18”事变,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过着极不稳定的困苦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此书为发端,关注杜甫战争思想的研究文章开始多了起来。涉及杜诗研究的论文以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常工的《弥尔顿与杜甫》、陈寅恪的《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等为代表。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些研究其实大都属于比较研究,这种跨时代、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我们以多视角、多维度来认识和理解杜甫与杜诗是非常有益的。民国前期关注杜甫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不多,以陈鸣西的《杜甫地图十幅》和鞠清远的《杜甫在夔州的瀼西与东屯庄》两文为代表,有学者把这类研究归到杜甫的行踪遗迹类,这也是可以的。行踪遗迹研究和杜甫地域文化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在某种层面上其实是一致的。另外,还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专文讨论杜甫文论观的

文章,如段熙仲的《杜诗中的文学批评》、郭绍虞的《〈戏为六绝句〉集解》、罗庸的《少陵诗论》等,这些研究说明在杜诗研究中已经从文本研究上升到了理论批评研究,晚期程千帆的《少陵先生文心论》、金启华的《杜甫诗论》均属此类研究。专著研究中,则多为选诗和分类研究两种。选诗研究以吴闿生选《杜诗》为最好,此本首载年谱,所选杜诗不分卷。熊希龄的《精选杜诗》则为近代杜诗研究中较早的一本通俗读物,对普及杜甫文化、杜诗艺术是很有好处的。此书于1921年首印后,1930年又再次印刷,可见在当时很有市场。承宋代门类研究的流风余绪,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虞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