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
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
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
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
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偶题》)
3、束带发狂大叫,簿书何来急相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4、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南征》)
5、在《进雕赋表》中,杜甫借机抒情,把自己的光荣的家世,眼前的落魄一一道出,希望皇帝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6、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仇不义,黄金
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
7、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杜甫极为诚恳地表白:“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
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
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
单项选择
1、《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_____。
A 凄凉为折腰
B 寂寞身后事
C 率府且逍遥
D 狂歌托圣朝答案:A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出自《_____》。
A 秋兴八首
B 贫交行
C 哀王孙
D 羌村三首答案:A
3、《南征》:百年歌自苦,______。
A 寂寞身后事
B 得失寸心知
C 未见有知音
D 明我长相忆答案:C
4、《哀江头》: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
A 束带发狂欲大叫
B 黄昏胡骑尘满城
C 少陵野老吞声哭
D 明眸皓齿今何在答案:D
5、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
一是___,一是____。
A 讥刺说、词悲而恸
B 讽鉴说、词婉而雅
C 怨诽说、词婉而深
D 沉痛说、风雅说答案:B
6、“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是出自《______》里的句子。
A 贫交行
B 洗兵马
C 哀王孙
D 羌村三首答案:B
7、______,______。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A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C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答案:C
8、表现杜甫任怨的典型材料是《____》,在诗中诗人描写了安史叛乱所引起的马嵬事变。
A 凤凰
B 春望
C 述怀
D 北征答案:D
9、“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出自《____》。
A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
B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C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D 遣愤答案:A
10、《____》是杜甫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古人谓其表现了“杜老平生血性,奇情横溢,兴会淋漓”。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春望
C 凤凰台
D 秋兴八首答案:C
判断题
1、杜甫重建的“风俗淳”的政治蓝图是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底本的。
答案 A 正确
2、杜甫出生贫寒,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因而入世态度积极。
答案 B 错误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最早的行卷之作。
答案 A 正确
4、孔子的德政思想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教化引导人民,不要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如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的目的。
这种德治理想十全
十美,杜甫相信这种社会形态曾经存在,因而努力使之实现。
答案 A 正确
5、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有个开明的统治者。
答案B 错误
6、《洗兵马》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
“洗兵马”即是,胡乱即平,将洗净兵甲不用。
王安石选杜诗,以此篇为“压卷”。
答案A 正确
7、杜甫的《壮游》是一首比较完整的自传性回忆诗。
题目中的“壮”不光有“壮年”之意,而且兼有“豪壮”“壮阔”乃至“悲壮”之意。
答案 A 正确
8、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的仁政思想。
答案A 正确
9、朝纲紊乱是杜甫忧虑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杜甫写了诸如《草堂》、《壮游》、《秋兴八首》、《洗兵马》等篇章。
答案 B 错误
10、杜甫《白丝行》的正面意思就是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淳朴风尚。
答案 A 正确
默写题
1、《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可不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2、《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
岂无清粳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连线题
杜甫——诗圣、《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心学”、
“恻隐之心”语出——《孟子。
告子》、杜甫的“社会良知”源自——“仁学”
解释
1、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
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
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2、杜甫的“社会良知”
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仁学,实分为内、外二路。
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其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问答题
1、“良知”和“良心”的概念是什么?
“良知”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如《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良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是指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良心”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
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二是指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是:“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
2、“社会良知”的概念是什么?
“社会良知”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
表现在对社会国家民众的关怀方面,
体现出一种博大深沉的感情和高度的理性,是在儒学熏陶下所产生的事事关心的使命意识。
3、如何理解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就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
往与追求,并使之成为最高的奋斗目标。
但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有时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甚至背道而驰。
这种现象就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忧心,产生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4、杜甫的哪些诗作表现了他的政治敏感与责任感?
《望岳》、《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忆昔》、。
《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北征》、前后《出塞》、《留花门》、《遣愤》、《遣兴三首》、《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5、杜甫的生命忧患意识有什么样的特点?
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
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
宋
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
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
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心理。
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处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起的情感波澜。
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
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
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6、杜甫写“贫病”,最常用哪两个典故?
原宪贫、长卿(司马相如)病。
7、杜甫的政治预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杜甫善于纪录下情感的历程,以及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1、对安史之乱的忧患。
如《忆昔》杜甫正是在回忆中的盛时,却从那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景象中窥见了即将爆发的危机。
2、对花门之乱的预感。
写有诗《留花门》(花门指居住于居延海北花门堡以外的回纥人)。
3、安史乱后,朝廷还留用“降虏”讨贼平乱,或拓境守边,杜甫有(《遣兴三首》)对此表示忧患。
事后也证明了诗人的预见性。
4、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
8、阅读杜甫早年的诗,找出诗中的典故,思考这些典故的运用与生命忧患的表达有什么关联。
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
“窃笑贡公喜,难甘原宪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诗中最早出现的象征贫病的诗句。
世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相庆。
《仲尼弟子传》载:“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惭而去。
”(又见《庄子•让王》)这两个典故互为补充,构成落魄潦倒的士人形象。
“贡公喜”,喜韦济为尚书右丞,求韦济提携;原宪,只取“贫”的一面,且反用其意,因为原宪是甘于贫困的。
两句幻想着不久将告别贫困的生活了。
可是,韦济给杜甫的帮助
是有限的。
不光是韦济,另外一些官员也没给他多少实际的好处,所以,杜甫深感“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
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而且,一直贫下去,因此,也一直以贡公、原宪二位自喻。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也称“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到大历年间,杜甫还抱着贡公那微茫的希望:“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
”(《哭韦大夫之晋》)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
《西京杂记》载:“相如素有消渴疾”。
消渴即糖尿病。
杜甫身患多种疾病,以糖尿病和肺病最严重。
杜甫用司马相如的典,有虚实两面。
虚时泛指,实则指糖尿病,在京师《上韦左相二十韵》即自谓:“长卿多病久。
”成都诗《十二月一
日三首》云:“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杨伦注:“指肺病留蜀。
”而《同元使君舂陵行》的“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即事》的“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的“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除了喻长卿之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关心。
这又见出诗人忧生之叹中无法排解的忧世之情。
沉绵屡:痼疾绵绵不绝,久治难愈,屡屡复发。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
《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杜诗《奉赠萧十二使君》就点明了这层意思:“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
”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9、批判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关系如何?
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忧患意识(以政治忧患为主)着重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思考,批判意识着眼于对政治
层面的弊端的揭露。
二者似乎具有“知”与“行”的关系。
批判意识实质上是以忧患意识为动力,直接对社会政治的干预和批判。
10、浅析杜甫批判精神的内驱力。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以“仁”、“勇”为美的人格理想
11、试列举杜甫表现与李白的友谊的代表诗作。
《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赠李白》、《春日忆李白》、《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12、杜甫对现实政治弊端的批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杜甫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以“泛爱众”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战思想,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
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此外,奢侈是败国的祸根,杜甫反奢侈的矛头直接对准“率兽食人”的上层统治者,奢侈于诛求造成社
会的分配不公,并因此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富有者靠权力聚敛财富而更加富有,越发奢侈淫靡,穷困者因备受剥削而贫困愈甚。
对贫富
不均的批判,也是杜甫一生都在坚持的行为。
13、最能表现杜甫反对贫富不均的批判的千古名句是哪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仁者即勇者”
仁德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它的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爱是抽象的品德内容,它具体地表现为忠、恕、信、义、孝、慈、智、勇、刚毅、朴、庄、勤等人格特征。
忠、孝、信、义之类属于规范人伦关系的道德内容,是对每一个仁者得到社会认可的外在约定。
而勇、朴、刚、毅等则属于个性特征,是每一个仁者的情感意志的表露,它们是施行仁爱的行为方式。
杜甫“爱人”的特征,将在后面讨论。
这里,仅从某些行为来阐释他的“勇”的表现方式。
15、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6、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17、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来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中写
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
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
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
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
人民疾苦的同情。
由于是探亲,最后落笔在家庭,而家庭已首先承受了这巨大的灾难。
不惑之年而丧子,对诗人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对自己未能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地痛苦和自疚。
但是,诗人从自己的家庭变故中,感到的是社会危
机的即将爆发;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且遭遇如此不幸,由此推知,那些普通民众的景况将更为悲惨:“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人心不安),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从而产生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的悲感。
这是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
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
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
这毫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由己悲念人悲,由
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
这种博大的胸
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
18、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首先表现为反战思想。
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战争”――不管是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动乱者)――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有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由此而产生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
即使是正义战争也是如此。
当他看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时,从政治角度考虑而得出的观点便开始动摇,诗人的良心开始战栗。
“三吏三别”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一组典型作品。
在诗中,诗人是支持中央的决策的,对叛军只有坚决打击才能结束战争。
大量杜诗在客观上已形成了抽象的肯定(支持某些正义战争)和具体的否定(反对强迫征兵,反对苦乐不均等等)的对战争的态度。
再加
上反对开边拓土及其他不义战争,他反对战争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是反“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
政府对百姓的索取)。
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
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在儒家仁政思想中,轻刑、薄敛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唐朝肃代二朝,诛求多门,赋税过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安史之乱以来,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战争和享乐的需要,加重了人民的赋税。
杜甫对此弊政多有批判。
杜甫以其仁者的真诚和勇者的胆识,在反诛求问题上持之以恒地呼吁、警告、批判,以期引起执政者的注意。
《客从》(略)一诗,则以象征的手法,谴责统治集团的苛刻搜刮。
第三反奢侈。
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
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
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杜甫在天宝十四载写下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尖锐抨击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奢侈与腐败。
在唐诗中,如此集中地揭露统
治集团的腐败与奢侈,如此猛烈地批判这种荒淫生活的作品,是不多见的。
尤为重要的,这是直接批判本朝皇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千古名诗,既是对现实的生动概括,敲响了唐王朝阶级对立日趋严重的警钟,又形象揭露了数年来封建
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
最后杜甫还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批判。
奢侈与诛求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并因此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富有者靠权力聚敛财富而更加富有,越发奢侈淫靡,穷困者因备受剥削而更加贫困。
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统治阶级的掠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民众
的深厚同情。
《岁晏行》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咏怀五百字》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
敛贡城阙!”等,都是用富贵贫贱、苦乐不均的对比手法,来揭露批判极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
关键词:批判意识反战诛求奢侈贫富不均
相关知识:
1、杜甫的忧患意识
2、杜甫的批判精神
3、杜甫的政治理想
4、重要作品:《咏怀五百字》、《客从》、“三吏三别”
19、怎样理解杜甫自述的“奉儒守官”?
杜甫出生于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他自幼便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尽管“近代陵夷”,但正是这个
原因,促使他担当起重振家道的责任。
而要“齐家”,在旧时代又是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当杜甫在向玄宗陈述自己“未坠素业”的家谱时,目的是要皇上任命他一官半职,以便自己重振家声。
“修齐治平”的人生程序,或许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倒过来看。
即当你能够有“治平”的资格或机会时,也自然而然为家族增添光彩了。
以杜甫而论,他终年奔波在外,养家活口都十分吃力,实在谈不
上“齐家”。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杜甫的那首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1、简述杜甫的德治理想是什么?
“再使风俗淳”。
理想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
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
而杜甫最为关心的
又是朝廷的纲纪问题。
22、杜甫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是哪两个?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23、杜甫德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于儒家的仁政思想。
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主
要的政治价值取向。
德治的理想由孔子提出,从此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拥护和统治阶层的认可,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
孔子认为,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感化引导人民,人民有了道德意识,有了自觉性,有了惭愧之心,羞耻之心,能够知道是非善恶,
就不再犯罪,真心归顺了,由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
这也就是杜甫梦寐以求的“再使风俗淳”之理想世界。
理想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
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
而杜甫最为关心的又是朝廷的纲
纪问题。
“风俗淳”的首要内容就是政风醇正。
这是对执政者提出要求。
朝廷风纪如何,直接关系到“德政”是否能够实现,而君王道德是否
符合“仁德”的要求,是施行仁政的关键。
杜甫在《忆昔》中写到:“关中小儿乱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
至令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
补四方。
”杜甫是从“坏纪纲”的角度来认识皇帝惧内的,表现了诗人对朝纲的关注。
其次,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纯朴风尚。
淳朴的风情,在上层社会已荡然无存,在士大夫阶层亦凤毛麟角,在下层民众中还广泛存在。
当杜甫流离四方之时,感受到了劳动群
众的古朴纯洁。
杜甫因此写下了许多赞叹古朴民风的诗篇。
杜甫在成都时,与农人多有接近。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写田翁赞美成都尹严武,说严武英明,在农忙时节放军士还家助农,
深得百姓拥护,以致百姓感恩戴德,表示以后决不逃避差科,以此报答严中丞的仁义之举,杜甫借农夫之口赞扬了严武的德治。
最后,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从社会形态看,所谓德治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没有贫富悬殊……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政治清明,民风淳
朴的的社会。
在杜甫诗中,那些引起诗人深沉的忧患和尖锐批判的内容,都是与德治的理想水火不容的。
杜甫相信这种理想的德政社会形
态曾经存在过,现在茫然无存,他要努力使之重现。
24、杜甫歌颂的太平盛世有哪些
(1)杜甫认为尧舜禹为代表的三代之治是历史存在的,而三代之治的甚或完美的存在于儒家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
大同世界的淳朴风尚杜甫认为这个是治世的典范。
因此杜甫认为太平盛世的模式应该是:尧舜之治的仁政。
(2)杜甫认为推行民本政策,励精图治,民富国强,以尧舜之道治国,人民安居乐业,各的事所,也是太平盛世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