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填空题

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

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

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

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3、束带发狂大叫,簿书何来急相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4、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

5、在《进雕赋表》中,杜甫借机抒情,把自己的光荣的家世,眼前的落魄一一道出,希望皇帝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6、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

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

7、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杜甫极为诚恳地表白:“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

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单项选择

1、《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_____。

A 凄凉为折腰

B 寂寞身后事

C 率府且逍遥

D 狂歌托圣朝答案:A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出自《_____》。

A 秋兴八首

B 贫交行

C 哀王孙

D 羌村三首答案:A

3、《南征》:百年歌自苦,______。

A 寂寞身后事

B 得失寸心知

C 未见有知音

D 明我长相忆答案:C

4、《哀江头》: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

A 束带发狂欲大叫

B 黄昏胡骑尘满城

C 少陵野老吞声哭

D 明眸皓齿今何在答案:D

5、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一是____。

A 讥刺说、词悲而恸

B 讽鉴说、词婉而雅

C 怨诽说、词婉而深

D 沉痛说、风雅说答案:B

6、“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是出自《______》里的句子。

A 贫交行

B 洗兵马

C 哀王孙

D 羌村三首答案:B

7、______,______。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A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C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答案:C

8、表现杜甫任怨的典型材料是《____》,在诗中诗人描写了安史叛乱所引起的马嵬事变。

A 凤凰

B 春望

C 述怀

D 北征答案:D

9、“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出自《____》。

A 至德二载,甫自金光门出

B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

C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D 遣愤答案:A

10、《____》是杜甫浪漫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古人谓其表现了“杜老平生血性,奇情横溢,兴会淋漓”。

A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 春望

C 凤凰台

D 秋兴八首答案:C

判断题

1、杜甫重建的“风俗淳”的政治蓝图是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底本的。答案 A 正确

2、杜甫出生贫寒,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因而入世态度积极。答案 B 错误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最早的行卷之作。答案 A 正确

4、孔子的德政思想就是用道德和礼教来教化引导人民,不要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如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的目的。这种德治理想十全

十美,杜甫相信这种社会形态曾经存在,因而努力使之实现。答案 A 正确

5、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有个开明的统治者。答案B 错误

6、《洗兵马》是一首七言乐府古诗。“洗兵马”即是,胡乱即平,将洗净兵甲不用。王安石选杜诗,以此篇为“压卷”。答案A 正确

7、杜甫的《壮游》是一首比较完整的自传性回忆诗。题目中的“壮”不光有“壮年”之意,而且兼有“豪壮”“壮阔”乃至“悲壮”之意。答案 A 正确

8、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的仁政思想。答案A 正确

9、朝纲紊乱是杜甫忧虑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杜甫写了诸如《草堂》、《壮游》、《秋兴八首》、《洗兵马》等篇章。答案 B 错误

10、杜甫《白丝行》的正面意思就是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淳朴风尚。答案 A 正确

默写题

1、《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可不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2、《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岂无清粳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连线题

杜甫——诗圣、《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心学”、

“恻隐之心”语出——《孟子。告子》、杜甫的“社会良知”源自——“仁学”

解释

1、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2、杜甫的“社会良知”

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仁学,实分为内、外二路。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其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问答题

1、“良知”和“良心”的概念是什么?

“良知”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如《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是指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本能。

“良心”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

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二是指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现代汉语辞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是:“指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2、“社会良知”的概念是什么?

“社会良知”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表现在对社会国家民众的关怀方面,

体现出一种博大深沉的感情和高度的理性,是在儒学熏陶下所产生的事事关心的使命意识。

3、如何理解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就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美好事物的向

往与追求,并使之成为最高的奋斗目标。但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有时却往往偏离这一目标,甚至背道而驰。这种现象就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进而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焦虑忧心,产生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

4、杜甫的哪些诗作表现了他的政治敏感与责任感?

《望岳》、《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忆昔》、。《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北征》、前后《出塞》、《留花门》、《遣愤》、《遣兴三首》、《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5、杜甫的生命忧患意识有什么样的特点?

杜甫的忧生始于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随其漂泊的一生不曾衰减。杜甫的忧生,与那些纯哲理式的,属于生命觉醒的忧患不太一样。宋

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是因为天人相感而发,由自然界草木之盛衰、日月之运行,联想到人生的华年

易逝,老境将至、阮籍的“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是因为政治黑暗、精神苦闷,人的自由和尊严与封建礼教产生尖锐的冲突,从而

产生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心理。而杜甫的忧生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处境与曹操式的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起的情感波澜。

杜甫早年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少见,而他中晚年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不多见。他见花开而溅泪,闻鸟啼而惊心。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

6、杜甫写“贫病”,最常用哪两个典故?

原宪贫、长卿(司马相如)病。

7、杜甫的政治预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要点:杜甫善于纪录下情感的历程,以及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

1、对安史之乱的忧患。如《忆昔》杜甫正是在回忆中的盛时,却从那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景象中窥见了即将爆发的危机。

2、对花门之乱的预感。写有诗《留花门》(花门指居住于居延海北花门堡以外的回纥人)。

3、安史乱后,朝廷还留用“降虏”讨贼平乱,或拓境守边,杜甫有(《遣兴三首》)对此表示忧患。事后也证明了诗人的预见性。

4、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

8、阅读杜甫早年的诗,找出诗中的典故,思考这些典故的运用与生命忧患的表达有什么关联。

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窃笑贡公喜,难甘原宪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诗中最早出现的象征贫病的诗句。世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相庆。《仲尼弟子传》载:“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又见《庄子•让王》)这两个典故互为补充,构成落魄潦倒的士人形象。“贡公喜”,喜韦济为尚书右丞,求韦济提携;原宪,只取“贫”的一面,且反用其意,因为原宪是甘于贫困的。两句幻想着不久将告别贫困的生活了。可是,韦济给杜甫的帮助

是有限的。不光是韦济,另外一些官员也没给他多少实际的好处,所以,杜甫深感“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

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而且,一直贫下去,因此,也一直以贡公、原宪二位自喻。《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也称“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到大历年间,杜甫还抱着贡公那微茫的希望:“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哭韦大夫之晋》)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西京杂记》载:“相如素有消渴疾”。消渴即糖尿病。杜甫身患多种疾病,以糖尿病和肺病最严重。杜甫用司马相如的典,有虚实两面。虚时泛指,实则指糖尿病,在京师《上韦左相二十韵》即自谓:“长卿多病久。”成都诗《十二月一

日三首》云:“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杨伦注:“指肺病留蜀。”而《同元使君舂陵行》的“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即事》的“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送高司直寻封阆州》的“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除了喻长卿之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关心。这又见出诗人忧生之叹中无法排解的忧世之情。沉绵屡:痼疾绵绵不绝,久治难愈,屡屡复发。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杜诗《奉赠萧十二使君》就点明了这层意思:“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9、批判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关系如何?

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忧患意识(以政治忧患为主)着重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思考,批判意识着眼于对政治

层面的弊端的揭露。二者似乎具有“知”与“行”的关系。批判意识实质上是以忧患意识为动力,直接对社会政治的干预和批判。

10、浅析杜甫批判精神的内驱力。

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以“仁”、“勇”为美的人格理想

11、试列举杜甫表现与李白的友谊的代表诗作。

《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赠李白》、《春日忆李白》、《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12、杜甫对现实政治弊端的批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杜甫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以“泛爱众”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战思想,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

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此外,奢侈是败国的祸根,杜甫反奢侈的矛头直接对准“率兽食人”的上层统治者,奢侈于诛求造成社

会的分配不公,并因此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富有者靠权力聚敛财富而更加富有,越发奢侈淫靡,穷困者因备受剥削而贫困愈甚。对贫富

不均的批判,也是杜甫一生都在坚持的行为。

13、最能表现杜甫反对贫富不均的批判的千古名句是哪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仁者即勇者”

仁德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它的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爱是抽象的品德内容,它具体地表现为忠、恕、信、义、孝、慈、智、勇、刚毅、朴、庄、勤等人格特征。忠、孝、信、义之类属于规范人伦关系的道德内容,是对每一个仁者得到社会认可的外在约定。而勇、朴、刚、毅等则属于个性特征,是每一个仁者的情感意志的表露,它们是施行仁爱的行为方式。杜甫“爱人”的特征,将在后面讨论。这里,仅从某些行为来阐释他的“勇”的表现方式。

15、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6、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17、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来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中写

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

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

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

人民疾苦的同情。由于是探亲,最后落笔在家庭,而家庭已首先承受了这巨大的灾难。不惑之年而丧子,对诗人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对自己未能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地痛苦和自疚。但是,诗人从自己的家庭变故中,感到的是社会危

机的即将爆发;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且遭遇如此不幸,由此推知,那些普通民众的景况将更为悲惨:“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人心不安),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从而产生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的悲感。这是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

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这毫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由己悲念人悲,由

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这种博大的胸

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

18、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首先表现为反战思想。

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战争”――不管是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动乱者)――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有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由此而产生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

即使是正义战争也是如此。当他看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时,从政治角度考虑而得出的观点便开始动摇,诗人的良心开始战栗。“三吏三别”是这种矛盾心理的一组典型作品。在诗中,诗人是支持中央的决策的,对叛军只有坚决打击才能结束战争。

大量杜诗在客观上已形成了抽象的肯定(支持某些正义战争)和具体的否定(反对强迫征兵,反对苦乐不均等等)的对战争的态度。再加

上反对开边拓土及其他不义战争,他反对战争的态度是十分明显的。

其次是反“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

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在儒家仁政思想中,轻刑、薄敛是一个重要内容,在唐朝肃代二朝,诛求多门,赋税过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安史之乱以来,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战争和享乐的需要,加重了人民的赋税。

杜甫对此弊政多有批判。杜甫以其仁者的真诚和勇者的胆识,在反诛求问题上持之以恒地呼吁、警告、批判,以期引起执政者的注意。《客从》(略)一诗,则以象征的手法,谴责统治集团的苛刻搜刮。

第三反奢侈。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

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杜甫在天宝十四载写下的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便尖锐抨击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奢侈与腐败。在唐诗中,如此集中地揭露统

治集团的腐败与奢侈,如此猛烈地批判这种荒淫生活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尤为重要的,这是直接批判本朝皇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千古名诗,既是对现实的生动概括,敲响了唐王朝阶级对立日趋严重的警钟,又形象揭露了数年来封建

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

最后杜甫还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批判。奢侈与诛求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并因此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富有者靠权力聚敛财富而更加富有,越发奢侈淫靡,穷困者因备受剥削而更加贫困。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统治阶级的掠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民众

的深厚同情。《岁晏行》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咏怀五百字》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

敛贡城阙!”等,都是用富贵贫贱、苦乐不均的对比手法,来揭露批判极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

关键词:批判意识反战诛求奢侈贫富不均

相关知识:

1、杜甫的忧患意识

2、杜甫的批判精神

3、杜甫的政治理想

4、重要作品:《咏怀五百字》、《客从》、“三吏三别”

19、怎样理解杜甫自述的“奉儒守官”?

杜甫出生于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他自幼便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尽管“近代陵夷”,但正是这个

原因,促使他担当起重振家道的责任。而要“齐家”,在旧时代又是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当杜甫在向玄宗陈述自己“未坠素业”的家谱时,目的是要皇上任命他一官半职,以便自己重振家声。“修齐治平”的人生程序,或许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倒过来看。即当你能够有“治平”的资格或机会时,也自然而然为家族增添光彩了。以杜甫而论,他终年奔波在外,养家活口都十分吃力,实在谈不

上“齐家”。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杜甫的那首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1、简述杜甫的德治理想是什么?

“再使风俗淳”。理想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杜甫最为关心的

又是朝廷的纲纪问题。

22、杜甫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是哪两个?

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23、杜甫德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于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主

要的政治价值取向。

德治的理想由孔子提出,从此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拥护和统治阶层的认可,成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孔子认为,用严刑峻法统治民众,不能解决问题。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感化引导人民,人民有了道德意识,有了自觉性,有了惭愧之心,羞耻之心,能够知道是非善恶,

就不再犯罪,真心归顺了,由此天下太平,达到治世。这也就是杜甫梦寐以求的“再使风俗淳”之理想世界。

理想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理想的纲常伦理来维系。杜甫的“风俗淳”的核心是要恢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杜甫最为关心的又是朝廷的纲

纪问题。

“风俗淳”的首要内容就是政风醇正。这是对执政者提出要求。朝廷风纪如何,直接关系到“德政”是否能够实现,而君王道德是否

符合“仁德”的要求,是施行仁政的关键。。杜甫在《忆昔》中写到:“关中小儿乱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

补四方。”杜甫是从“坏纪纲”的角度来认识皇帝惧内的,表现了诗人对朝纲的关注。

其次,重整社会秩序,恢复儒家所倡导的纯朴风尚。

淳朴的风情,在上层社会已荡然无存,在士大夫阶层亦凤毛麟角,在下层民众中还广泛存在。当杜甫流离四方之时,感受到了劳动群

众的古朴纯洁。杜甫因此写下了许多赞叹古朴民风的诗篇。

杜甫在成都时,与农人多有接近。《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写田翁赞美成都尹严武,说严武英明,在农忙时节放军士还家助农,

深得百姓拥护,以致百姓感恩戴德,表示以后决不逃避差科,以此报答严中丞的仁义之举,杜甫借农夫之口赞扬了严武的德治。

最后,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从社会形态看,所谓德治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欺诈,没有贫富悬殊……一言以蔽之,是一个政治清明,民风淳

朴的的社会。在杜甫诗中,那些引起诗人深沉的忧患和尖锐批判的内容,都是与德治的理想水火不容的。杜甫相信这种理想的德政社会形

态曾经存在过,现在茫然无存,他要努力使之重现。

24、杜甫歌颂的太平盛世有哪些

(1)杜甫认为尧舜禹为代表的三代之治是历史存在的,而三代之治的甚或完美的存在于儒家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大同世界的淳朴风尚杜甫认为这个是治世的典范。因此杜甫认为太平盛世的模式应该是:尧舜之治的仁政。

(2)杜甫认为推行民本政策,励精图治,民富国强,以尧舜之道治国,人民安居乐业,各的事所,也是太平盛世的美好局面。

(3)臣民可以直言谏诤、朝廷爱惜重用人才。对君王应纳谏和谏臣的言责仍持肯定态度。“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北征》)说得多么恳切,他并未因直谏受到打击而放弃责任。连朋友入朝,他也提醒,该说时就应说:“九重思谏诤,八极念怀柔。”(《奉送王信

州崟北归》)似乎皇帝还喜欢听人谏诤。作为官员,就应勇于谏诤,至于“说了也白说”,就是臣僚们无可奈何的了。

(4)杜甫渴望的太平盛世即是能赶上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时代。杜甫在天宝后期,其重建意识主要通过对“中兴”的期待得到反映。《喜达行在所》中,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当诗人历尽千辛万苦,逃离敌营,到达肃宗所在的灵武时,感到处处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司

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如果说这只是非常时期的独特感受,在漫长岁月里,对“中兴”--恢复尧舜治世或贞观治世、开元全盛日的呼唤,已成为杜甫政治理想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要求:

(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结合杜甫的身世背景及其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论点要鲜明。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25、杜甫的身世背景与其自我期待的关系?

杜甫出生于一个富有儒学传统的家庭,他自幼便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尽管“近代陵夷”,但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他担当起重振家道的责任。而要“齐家”,在旧时代又是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的。祖父杜审言诗名盖世,杜甫有“吾

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的自豪和“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的自矜。而杜预则不仅立言,还立德立功。《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更为重要的是,杜预是《左传》专家,是位著名的经学家,儒学的传播者。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一方面赞扬杜预的功烈:“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一方面又牢记先祖在儒学上的贡献:“《春秋》主解,稿隶躬亲。呜呼笔迹,流宕

何人!”最后还对着祖先起誓:“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杜甫从家庭传统上,看到了自己的神圣责任,认清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所谓以道自任,就是以儒学为根本,以入世为自己的天职,致

力于社会进步。

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依据。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都是十分自信的,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这样自负的诗句:……甫昔

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壮游》中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也是“自谓颇挺出”的极好注释:

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

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

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这些诗的自信、自负是非常明显的,说有点“少年狂”也不为过。可惜的是“时论”和杜甫的“自谓”相去甚远,他不但未能“立登

要路津”,而且,“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的结果也不过一八品小官而已。

但正是在这样的自信心中,杜甫开始了为重建“风俗淳”的社会的艰难的一生。

26、如何体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博大仁爱的情怀?

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秋雨茫茫,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突发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度日,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转瞬间他或许又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这种由己及

人的悲悯得到更充分表现。

27、“民胞物与”的概念是什么?

“民胞物与”出自宋儒张载《西铭》。“民胞物与”,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物体都是我的朋友。

28、试述杜甫的民胞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

29、试述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一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弄,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

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30、杜甫诗中,那些是最能表现他吸纳了墨家兼爱思想,表现出对落魄皇族的人文关怀的?

《哀江头》、《哀王孙》

31、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

;(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32、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

“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33、反奢侈

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

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34、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35、杜甫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

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

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

36、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这些品格前面已有揭示。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

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

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

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

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

37、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哀江头》与《哀王孙》同时作。江就是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当时皇帝贵族官僚以及文士们游赏胜地,此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颇多哀悼。

《哀王孙》*玄宗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奔蜀。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诗说“已经百日窜荆棘”,可知当作于九月。诗中对被

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

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

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因为杜甫是以人类命运为出发点,兼爱一切人,同情一切遭遇不幸的人。这种变化,从《丽人行》、到《哀江头》表现出来。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应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

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悲剧的同情

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是值得同情的。而贵妃之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

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正是生命的悲感。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

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

他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因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

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涌起一阵悲悯之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

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

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

值得同情的。

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

洒上同情之泪了。

38、封建时代的忠臣观念和忠君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三点上?

服从、谏诤、任怨。

39、浅谈杜甫的忠君思想的特色与批判、忧患意识的关系。

杜甫的忠君思想,表现为对君主之过的批评,对社稷和民众的关心。人们常说杜甫的忠君思想和爱国忧民思想密不可分,实质上也说明了

杜甫的忠君是以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为前提的。只是这种“忠”,不是单方面的承担义务,而是要求君王对此负责。从这点上看,杜甫的

忠君思想更多地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忠君观念,而不是把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看成是私人关系。既然皇帝对民众应承担义务,所以,杜甫才理

直气壮地对社会问题加以揭露,对政治弊端毫不留情地批判。对杜甫的批判与忧患,曾有论者认为是杜甫反对、批判君主。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也是“忠”的一种表现,是一种较为激烈的表现形态而已。从这个意义讲,宋人大谈杜甫忠君并非指空立说。但宋人把杜甫“变形”了,把一个“谏诤型”的“良臣”改变为一个“服从型”的“忠臣”,因而,扭曲了杜甫忠君的本来面目。

40、杜甫对待唐玄宗、肃宗、代宗的态度有何差异?

杜甫对玄宗怀有尊敬,感恩之情;对肃宗则经历了由感恩,失望到怨恨的过程;对代宗则是始而幻想,继而观望,最终无望。

41、区别杜甫的“私忠”和“公忠”。

“私忠”和“公忠”都是杜甫“恋阙心态”的表现。私忠指杜甫与某一君王的个体的情感,可以说是“一衣未尝忘君”。公忠主要表现为

杜甫对中央政权的认可,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对朋友出仕的积极鼓励,当然,也包括自己壮志难酬老病缠身的一丝悲凉,寄托的是对祖国

振兴的热望,是自己“无力正乾坤”的悲剧心理的折射——希望乾坤朗朗,国泰民安。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云:“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此说一出,人们纷纷沿用。陈俊卿在《巩溪诗话序》则提出:“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

尝一日忘朝廷也。”此说将一饭不忘君变为一日不忘朝廷。在宋人眼中,并无质的区别,因为君即朝廷,朝廷即君。我们却不妨借用这个转换,来区别杜甫忠君思想中的“私”与“公”的内涵。杜甫晚年之“恋阙”,即使偶尔确指君王,那君王也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朝廷

的化身,关心朝廷,本质是关心唐王朝的江山社稷,唐朝的人民群众,而非想到君王的龙体龙颜。这是可以肯定的。大历年间,唐朝的天

下仍不太平。而当天下乱离,尤其是外族入侵之际,人民只能指望朝廷。当杜甫年老体衰,不能为朝廷出力,报效祖国时,他又转而勉励

朋友尽心尽力,这也是他“恋阙”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被人们认为“忠君”的表现之一。

42、“忠君”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要点:类型:愚忠——绝对服从;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扬善隐恶;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可以说,封建时代的忠

臣观念和忠君思想主要的表现就集中在这三点上:服从、谏诤、任怨。

43、简述杜甫忠君思想的复杂性

要点:杜甫有忠君思想,这是勿用讳言的事实。但杜甫的忠是谏诤型的,而非服从型。杜甫要做的是“良臣”。杜甫的谏诤之“谏过匡邪”,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当他身为左拾遗时,名正言顺地对皇帝的谏诤;一是他一以贯之的对政治弊端和社会阴暗面的批判与揭露。杜甫从未表现出、也从不具备对君王的服从心理。

44、论述下面这一段诗所表现的杜甫的“忠臣”形象:(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要点:

这是在为玄宗的行为回护。杨贵妃被缢杀马嵬坡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被说成是:“中自诛褒妲”,认为是玄宗的一件深明大义之举。诗意为:没有听说过夏、殷、周等朝末代国君,肯主动诛杀宠爱的美人褒姒和妲己。(夏殷衰,指夏桀王和殷纣王。夏桀嬖[bi宠爱]妹喜,殷纣嬖妲己。褒是褒姒,周幽王的女宠。“中自”即主动。唐玄宗赐杨贵妃死,实出于被动,这也是在为玄宗回护。)言外之意是唐玄宗为了顺从民意,不惜除掉自己宠爱多年的贵妃,这种举动是前无古人的(“事与古先别”)。

事实并非如此。公元756年,玄宗仓皇出逃,到了马嵬驿,士兵哗变,杀了杨国忠以泄愤,不仅如此,还迫使玄宗下令,缢杀杨贵妃。玄宗当时是迫于无奈,眼睁睁看贵妃命归黄泉,即如白居易《长恨歌》所云:“君王掩面救不得,忍看血泪相和流。”堂堂天子,看着贵

妃“宛转娥眉马前死”,其狼狈可怜,可以想见。李商隐说他窝囊之至,“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杜甫在《北征》中却曲为回护,认为这是玄宗做的一件好事。联系上下文的“奸臣竟菹醢(音居海),同恶随荡析(消灭)”,“桓桓陈将军,

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等诗句,可以判明杜甫对此事件是持肯定态度的,是维护玄宗美善的形象的。

杜甫的矛盾也在这一事件上突出地表现出来。当他为皇帝回护时,他只能说杨氏兄妹作恶多端,陈玄礼等将士菹醢奸臣,荡析同恶,

玄宗诛杀褒妲般的贵妃是顺天应人之举。但当他从人道的角度来反思杨贵妃的命运时,却又洒出同情之泪。从中,我们只能感受到,杜甫的任怨--美善在上,怨愁在下,安乐在上,忧戚在臣,在特定时期有着明显的表现。这个特定时期,就是民族危亡、国家分裂的动乱时期。此时,他希望维护君王的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抗敌的信心。杜甫的忠君思想是与先秦的忠君观念接近的。简单地说,就是“君臣

相对论”---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

45、杜甫与玄宗、肃宗、代宗的关系。

要点: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是苏东坡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杜甫对几朝皇帝的态度各有不同。杜甫对玄宗怀有尊敬,感恩之情;但对其批评也从未间断。

杜甫对肃宗则经历了由感恩,失望到怨恨的过程。

杜甫对代宗则是开始而幻想,继而观望,最终无望。

46、唐代为官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一是世袭,二是参加各种名目的考试,顺顺当当地做一个小官再一步步升迁,三是投诗干谒,即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

47、说出杜甫为玄宗所称奇的三大礼赋的名字。

《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48、试论杜甫“致君”和“制于君”的矛盾。

“致君”和“制于君”的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个别的。普遍性是因为这个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必然结果,个别性,应该包括两种可能:遇或不遇。知遇于君的士子,对这个矛盾的感受不深;怀才不遇者则感受强烈。杜甫属于后者。他历经挫折后,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排解这个困惑了,因而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

49、杜诗“不为时重”的原因有哪些

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是一种变奏,与“盛唐气象”倡导的美学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它主要有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与理论主张,方法上追求严格的写实与主张传神,以及提倡苦学、功力,最后是创作上的集大成与理论上的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等内容。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代表着新的文学思潮产生的杜诗,并没有引起当代人应有的重视。杜诗在唐代因超前而不入时,冷遇则成为必然。这又必然使诗人感到困惑。现在我们知道,唐代社会欢迎的是山水闺情一类作品,这是唐人选编的一些诗集透露出的消息。诗选总是代表着选编者的审美趣味,也往往代表着时代风尚。杜诗那些反映重大社会问题,批判现实的忧患之作,并未引起人们从文学角度作出较高的评价。是不是人们认为,社会良知所关心的事,尽可以通过疏奏表章之类形式表达,而不必用诗来吟咏?在此之前,象《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由文或赋来记述的,杜甫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功能,由审美而审丑,给诗界带来了革命,但当时绝大多数文人和读者都难以接受认可这种创作倾向。再加上人们还沉浸在盛唐之音的氛围里,无法认同杜甫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所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机,因而对他的悲苦穷愁之音感到格格不入。诗人的忧患意识不被人们赏识,讴心沥血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相适应,杜诗的诗艺也变化多端。杜诗的不入时,在诗歌作法上也有突出的表现。他采用了以赋为主,间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句法的突破传统,意象的超越时空,更是走到盛唐诗人的前面。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一向是以承转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即因果与文法的呈自然的趋势。而杜诗,尤其是杜律中的句子,不但做到精炼浓缩,而且在因果与文法上有意尝试颠倒,进行大胆的自觉意味的革新。杜诗的句法变化莫测,新构迭出,它包括炼字的含蓄与惊警,句法音节与意义的矛盾,语词的倒装错综,对句的相互发明,句意的转折跌宕,以及以文为诗的倾向……均发人所未发。加上深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沉郁

顿挫的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与空灵飘逸、青春浪漫的盛唐之音相比,不太受“青眼高歌”的盛唐人看重。

50、《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5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笑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52、杜甫“致君”与“制于君”的经历及晚年的觉醒。

要点:做官的目的是要“致君”,而做官之后却不得不“制于君”。为了做官,杜甫经历了人格上的痛苦选择,而真正做官以后,却又深感失望。首先,“官职”并不理想。杜甫对官位的态度,不是根据品位高低来决定取舍,而是由“致君”的可能性选择行藏。想做官却从不如意。杜甫晚年的“君”,“君位”的象征意味更浓,这个象征性就是国家、社稷、民族的象征,人民的希望和依靠的象征。

53、杜甫对“干谒”的反思。

要点:干谒是不得已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实现其政治理想和解决现实生计问题的一种手段。但杜甫却一直为此经受着身心的煎熬。首先是身之饥寒。杜甫有一颗极为敏感的心。长期的干谒生活深深地刺伤了他的自尊。不但自己停止了干谒,还以自己的沉痛教训为例,诚恳劝诫朋友们不要干谒,以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杜甫为人朴讷,拙外而慧中,内心世界极为丰富,有一大片锦绣且澄明的天地,杜甫的心灵极为敏感,自尊心极强,他对干谒的困惑及反省,正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品格和崇尚自然、追求独立不羁的真人胸怀的展示。

54、杜甫悲剧命运的意义。

要点:杜甫的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他证明了封建时代社会良知遭受摧残的必然性。

杜甫研究课后练习题总结

填空题 1、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表现为生命忧患(忧生)和政治忧患(忧世)。 2、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预见性。 3、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尧舜为代表的三代之治, 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4、杜甫的忧患意识与自己的经历密切相关,《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两首诗最能表现出随着他历世的深入逐渐忧患意识加深。 5、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9、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1、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是他成为“诗圣”的一个重要因素。 2、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是最突出的。 3、“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语出《孟子•离娄下》,原文为“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是以如是其急也。” 4、杜甫的推己及人的情怀,从哲学思想看,属于“民胞物与”的思想。 5、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为他独具的宽容,这种品质可以用儒家思想中的“恕”来解释。 6、“民胞物与”这个思想出自宋代儒学家张载的《西铭》。 7、杜甫的人道精神不仅局限于孔孟的“恕道“,还吸取了墨家思想,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时,杜甫便写出批判现实的作品,但是 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自食其果的恻隐之心,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哀江头》 8、杜甫的推己及人的精神,主要根源于他自身悲剧性境遇。 9、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讽鉴说,一是词婉而雅。 10、杜甫的“病物诗”把这种由己及人的悲悯化为具体的实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破败的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1、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3、束带发狂大叫,簿书何来急相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4、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 5、在《进雕赋表》中,杜甫借机抒情,把自己的光荣的家世,眼前的落魄一一道出,希望皇帝不要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6、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 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 7、在《进三大礼赋表》中,杜甫极为诚恳地表白:“臣甫言: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 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单项选择 1、《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_____。 A 凄凉为折腰 B 寂寞身后事 C 率府且逍遥 D 狂歌托圣朝答案:A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出自《_____》。 A 秋兴八首 B 贫交行 C 哀王孙 D 羌村三首答案:A 3、《南征》:百年歌自苦,______。 A 寂寞身后事 B 得失寸心知 C 未见有知音 D 明我长相忆答案:C 4、《哀江头》: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 A 束带发狂欲大叫 B 黄昏胡骑尘满城 C 少陵野老吞声哭 D 明眸皓齿今何在答案:D 5、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一是____。 A 讥刺说、词悲而恸 B 讽鉴说、词婉而雅 C 怨诽说、词婉而深 D 沉痛说、风雅说答案:B 6、“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是出自《______》里的句子。 A 贫交行 B 洗兵马 C 哀王孙 D 羌村三首答案:B 7、______,______。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A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B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 C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答案:C

关于杜甫研究报告

关于杜甫研究报告 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影响深远。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主题、杰出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自幼聪慧好学,酷爱文学。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如意。他历经家族的衰落、个人的失败、政治的动荡等种种困境,使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苦难。他先后在柳州、洛阳等地担任官职,但由于他的真诚与直言不讳,经常遭到上司的排挤和贬谪。无奈之下,他多次流亡逃荒,漂泊于乱世之间。尽管如此,他坚守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坚持写作。最终,杜甫于770年逝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他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民生疾苦为题材,思想深邃,感情真挚。他的诗作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在创作手法上,他擅长运用对仗、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流畅而有力,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在主题上,他关注国家兴衰、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他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探讨人生命运和儿女情长,他的诗作既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又带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杜甫的成就堪称卓越。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涵盖了政治、军事、历史、宗教、人情等丰富内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题材。他的作品数量庞大,被编入《杜工部集》以及其他多种版本的选集中。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而且

在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所推崇,被视为中国诗歌的瑰宝,儿女们与爱人们长久地吟唱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 最后,我们来看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在后世文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成为了很多文人学习和追求的典范。他的诗作对于唐宋以及后来的文人在诗歌写作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唐代以后,文学风格多次变迁,但杜甫的诗歌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主题,以及丰富的成就都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诗歌至今流传,并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他的诗作既具有个人情感,又带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其作品广泛涉及不同领域,成为丰富多样的题材,数量庞大。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泛传播,而且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诗歌的瑰宝,流传至今。杜甫的诗歌对于后世文人来说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他们学习和追求的典范,对唐宋以及后来的文人在诗歌写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主题,以及丰富的成就,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藏。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进一步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一)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一) 简介 杜甫被誉为唐代“小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报告就是针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旨在展示他的诗歌特点、主题和艺术手法。 杜甫诗歌的特点 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真实性: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厚重性:杜甫的诗歌不仅真实反映了社会问题,还表现了诗人本身的厚重情感。 •叙事性:杜甫的诗歌常常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现力:杜甫的诗歌表现力强,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和强烈的思想。 杜甫诗歌的主题 杜甫的诗歌主题复杂,既包括对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包括对个人与人性的关注。

•政治批判:杜甫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当时政治现状的批判,表明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民生状况的关切。 •社会赞颂: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上的美好事物的赞颂,对于劳动人民的敬意也表达得十分深刻。 •人性关怀:杜甫的诗歌还常常表现出对人性问题的关怀,对于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的深刻揭示,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视角。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 杜甫的诗歌艺术手法层次丰富,结构完整,行文厚重,开创了唐诗的新篇章。 •比兴: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兴手法,使用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喻和象征,效果十分出色。 •叙事:杜甫的诗歌也善于叙事,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押韵: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押韵的结构,使用韵律性的语言来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结论 杜甫诗歌的研究是对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深度挖掘和发展。通过对杜甫诗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的真实面貌,感受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 1、感时恨别、忧国思家——杜甫《春望》思想内容解读 2、杜甫诗中洒“泪”之作简析 杜甫诗中的“泪“透纸背之作, 有着深广的社会内容, 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既体现着杜甫个人的辛酸坎坷际遇、忧国忧民情感, 又是那个苦难时代的写照。这些洒”泪“之作, 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3、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诗歌“哭“的内涵透视 4、白发的忧伤——论杜甫诗歌中的白发意象 5、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谈《春望》的艺术特色 6、含混与直白——细读《春望》 本文借用英美新批评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来解读一下此诗。 7、笔底波澜谱写爱国华篇——比较杜甫《春望》和艾青《我爱这土地》 杜甫《春望》与艾青《我爱这土地》都是战乱离歌。两首名篇都通过战争破坏力、流泪情态等方面的直呈来释放忧国深情。而爱国情致的深层探寻却因个体异质而不同:杜诗在封建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背景下呈现对自我小家的惦念;艾诗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下凸显献身的

义勇。同时,虽二人都处于忧戚时代,杜诗侧重现实主义手法,而艾诗侧重象征主义手法。在两诗篇的对比中寻求中华民族传统爱国精神的历史流变痕迹。 8、试比较岛崎藤村的《千曲川旅情》和杜甫的《春望》 9、评杜甫《春望》中的移情手法之英译处理 在翻译这种情景相融、运用移情手法的古典诗词时,译者也必须具有诗人的这种知性、境界和情感的共鸣。 10、唐以后杜甫研究的热点问题 家世籍贯、卒时卒地卒因、重要行踪、李杜交游、李杜优劣、集大成说(杜甫诗歌内容渊博, 体裁兼备, 风格多样, 集古诗之大成, 自唐至清, 学者多所论及。)、诗史说、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研究》主观题5篇

《杜甫研究》主观题5篇 第一篇:《杜甫研究》主观题 《杜甫研究》 一、名词解释 1.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即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4.文章憎命达:文章憎命大:“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后句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5.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此诗句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是:因此我懂了了生活的道理,为奔走权贵之门请托而感到羞耻。悟生理:懂得了生活的道理。事干谒:指奔走权贵之门,以请托为事。 二、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 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杰作是用传统的五言古体写成的。其实仅就“咏怀” 之作而言,杜甫之前已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如阮籍的《咏怀》、左思的《咏史》、庾信的《咏怀》、陈子昂的《感遇》、张九龄的《感遇》等著名组诗。这些诗歌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时历史现实,或者借诗歌讽喻了当代社会。但是这些诗无论从体制还是从章法来看,都是无法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相提并论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广和艺术力量的惊心动魄等许多方面,都开辟了新天地。”……少陵出而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

杜甫小课题研究报告 杜甫是唐朝文学家,被誉为“诗史之神”,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大。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主题思想、创作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杜甫的生平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曾经上过几个月的学,但因家境贫困而中途辍学,开始了他艰苦的求学之路。杜甫广泛涉猎古今文献,熟读典籍,以及师从多位文化名人,使他的文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多次辗转于各地,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刻。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辛酸,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才具有深沉而富有情感。 二、杜甫的主题思想 杜甫的诗歌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他的诗作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主题:忧国忧民、感叹时光荏苒、抒发自己的感慨、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个别事件和人物的感叹。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平和人民苦难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渴望。他的诗作中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对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思索。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从而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三、杜甫的创作特点 杜甫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激情为特点。他的诗作常常写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有时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他的诗歌笔调昂扬而悲壮,语言朴实而充满力量,字

句之间透露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他注重语言的质朴和形象的生动,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美与真理的追求。 四、杜甫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诗歌思想深刻,语言生动,既能映照社会现实,又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歌被誉为“人生之诗”,与白居易齐名,被后世文人推崇为“诗史之神”。他的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宋代 和明清时期,被广泛传播和研究。他的诗作对后世文人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后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思想深刻,风格鲜明,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的生平、主题思想、创作特点和影响的研究,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

《杜甫研究》第一至六次全部 答案

《杜甫研究》全部答案 第二次的答案 1.题目:万里伤心严谴日,_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A:百年垂死中兴时 正确答案:A 2.题目: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忆昔》) B:小邑犹藏万家室 正确答案:B 3.题目: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D:登兹翻百忧 正确答案:D 4.题目: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B:语不惊人死不休 正确答案:B 5.题目:风林纤月落,_______。(《夜宴左氏庄》) D:衣露净琴张 正确答案:D 6.题目: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B:独耻事干谒 正确答案:B 7.题目:“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A:一饭未尝忘君 正确答案:A 8.题目: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 A:忧患 正确答案:A 9.题目: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A:仁学

正确答案:A 10.题目: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贞观之治及开元之治。 C:尧舜 正确答案:C 第三次作业讨论 1、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戏为六绝句》 A:天生江水向东流B:不废江河万古流C:名垂万古知何用D:诗卷长流天地间 正确答案:B 2、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兵车行》 A:三城守边皆可图B:兵戈阻绝**边C:武皇开边意未已D:归来头白还戍边 正确答案:C 3、不作河西尉,_____。《官定后戏赠》 A:凄凉馀部曲B:凄凉汉苑春C:凄凉为折腰D:今我独凄凉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作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本文将对杜甫的专题进行研究,探讨他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杜甫的专题可以从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中找到一些线索。杜甫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当时社会政治不稳定,国家遭受战乱和灾难的侵袭。而杜甫的诗作中不乏抨击当政者的内容,他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宣扬社会正义的理念,表达了他对国家民生的关切。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以嘲讽的口吻描述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呼吁改革政府体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繁荣。 其次,杜甫的专题还可以从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中窥见一二。杜甫的诗歌通常以对个人命运的痛苦和对世事的悲凉为主题,他对生活的痛苦体验和对世界的悲观情绪经常溢于言表。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璧合从来通往辽,当时 肺石泪沾袍。”这种对生活苦难的真实反映,让读者感受到了 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细腻。 最后,在杜甫的专题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思考。杜甫的诗作中经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现象的抒发,表达了他对自然纯洁和美好的向往。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纷 纷暗雪里,冥冥孤星曜。”通过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展 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杜甫的专题研究涉及政治、人生命运和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他的诗歌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悲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杜甫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研究对象介绍 本组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对象是唐代的诗人杜甫。 二、研究对象的资料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课后习题含答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课后习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2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1.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1分)

2.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3.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阐述(4分) 参考答案: 1.明妃(昭君)村或昭君故里 2.C 3.答案示例一:适合。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令这种乡土故国之思显示出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不合适。首先从这首诗中昭君的形象看,是一个远嫁异域、心中饱含怨恨忧思的失意女子;其次从这首诗的意境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凄婉和“千山万壑赴津门”的雄浑也不协调;第三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看,重在表现对昭君的悲剧命运的深切的同情,而非是作为英雄事迹来赞颂传扬,同时也借昭君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命运沉浮的慨叹。因此,明人胡震亨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最好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入诗境。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⑴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⑵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设题目的是使学生进入诗中境界。应当注意的是,诗可以有多种解读,但须言之成理;教师可以谈谈自己的见解,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这首诗意境深远,初二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恐不易领会。设题目的是通过对“望”的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要一层一层地说来,先疏通文意,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像来描绘诗中的图景。 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和“有关资料”。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

20年6月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大作业(参考答案)

二、杜甫忧患意识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50分) 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的忧患意识:“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字字句句都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

西南大学杜甫研究考试答案汇总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论杜甫的仁爱情怀 摘要:本文分别从泛爱情怀、自爱亲亲、博爱、爱的升华、爱之限阈等层面上论述了杜甫的仁爱情怀,从而展示了杜甫作为一位诗人所具有的淳厚的儒家仁爱情怀,也从感性的角度展示了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系。 关键词:杜甫;仁爱情怀 杜甫,由于受到自己家风和所受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他身经安史之乱,受到自己艰辛生活处境和苦难社会环境的影响,孕育出了他那典型的具有儒家风范的仁爱情怀。 一、泛爱情怀 就现实来讲,儒家的爱当然是有差等的,从而也是有限阈的。但是,儒学作为爱的哲学,其出发点却包含着鲜明的泛爱色彩。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恻隐之心居四端之首,是四端的根本,是成就仁人和王政的基础。杜甫有着典型的仁者人格,首先表现在他有着泛爱的情怀。且看诗人笔下的万物生灵: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田舍》)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此类诗句还很多,他们显示出了一道风景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世界洋溢着一派生机、和谐。当杜甫写作这些诗句时,他是在用爱心与千姿百态的生物进行交流,“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春溪满涨,老杜与鸬鹚鸂鶒都惊喜兴奋,成了知心朋友;他后来流落潇湘,说得更加明白了:“一重一掩吾肺腑,山花山鸟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尔汝群物的情态,宛然可见。不难体味出,诗人是用人情体味千姿百态的物情,用爱心观赏欣欣向荣的物象。 正因如此,当看到生物受到损害时,诗人就会生发强烈的不忍之心。杜甫夔州诗《缚鸡行》云:“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我叱奴人解其缚。”此诗反映的情事与《孟子》中的一段极为类似,兹引如下:(孟子)曰:“王坐于堂,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子)曰:“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杜甫此诗题材性情显袭孟子,显示着他对禽兽的恻隐之心。杜甫的咏物诗虽多有寓意,然而,审其咏物之口吻,悲喜以之,彰显出他民胞物与的情怀。 二、自爱亲亲 1.自珍自爱 珍爱生命并不是道家的专利,道家讲究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儒家同样珍视生命。仲尼曰:“死生亦大矣。”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杜甫既然泛爱天地万物生灵,便一定是一个珍爱自己生命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热爱生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 1、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

2021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

58.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59.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0、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 要求:①从本诗的体制、层次结构特点,诗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杜甫“诗圣”的关系, 杜甫诗歌“诗史”特征,诗在杜甫诗作中的地位几点展开论述 ①自拟题目写作为一篇小论文。结合诗作内容展开具体论述。 ①写作要求:观点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论述要需结合具体的 作品进行分析;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符合论文格式规范。 ①字数1500字左右。 答案要点:①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秋天,杜甫从肃宗所在的凤翔县奉命回?州探亲,到家以后写的。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在诗中诗人把国家大事与个人遭遇紧密结合,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忧民感情,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②全诗共分五大段:第一段写奉诏探亲,动身之前的复杂矛盾心情。第二段写归家途中的见闻及感受。第三段写到家以后的情况。第四段纵论时政,分析形势,对向回纥借兵表示忧虑。第五段,是全诗总结,激励肃家重振王朝。全诗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这一结构合乎礼数,尽其谏职,顺理成章,而见美刺。诗人采用这样的陈情表的构思,显然出于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养和“别裁伪体”的创作要求,更凝聚着他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 ③“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这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思想,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征。满目疮痍,触处忧虞,遥望前途,征程艰难,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这一切,汲取这教训。贯串全诗的主题思想便是忧虑国家前途、人民生活,而体现出来的诗人形象主要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 ④“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遥想桃源中人避乱世外,深叹自己身世遭遇艰难。这是全诗伴随着忧国忧民主题思想而交织起伏的个人感慨,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征。 ⑤“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坚信大唐国家的基础坚实,期望唐肃宗能够中兴。这是贯串全诗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诗人的政治立场和出发点。 ⑥全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并表明了对借兵回纥的政见,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厚的爱。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一首政治性极强的叙事性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 ⑦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象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辞,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炼,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⑧此诗像两年前写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样,都是以省亲为题材,把个人、家庭的命运和国家的安危紧密联

杜甫研究小题

杜甫研究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人尊称其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2、读书漫游时期(玄宗先天元年----天宝五载)(712--746)这一时期杜甫现存诗20余首,所有题材多为游观、宴饮、朋友赠答之作,诗体以五律居多,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如《望乐》《画鹰》《房兵曹胡月》。 3、困守长安时期(唐玄宗天宝五载-----天宝14载)(746---755)(35岁---44岁)这期间现存作品110首左右,从体裁上看,出现了前期所没有的五、七言体长篇,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 4、陷贼与为官时期。天宝十四载冬-----肃宗乾元二年(45岁----48岁,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国家百姓最艰难,杜甫个人生活最动荡的一个时期,但也是杜甫诗歌内容最充实的时期,作品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湎,广阔而深刻。(2)这也是杜诗写实主义精神表现得最充分(3)这时期的250首诗中,有五律约百首,由工稳变的沉痛,显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有五古90首,七古22首,是体现了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两个体裁,也是最充分体现显示沉郁顿挫风格的两个品种。 5、漂泊西南时期。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6、《望岳》五言古体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漫游齐赵期间,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约作于开于开元29年(741)此时诗人在洛阳,这是一首题画诗,在对所画雄鹰的威猛姿态。名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言古诗,写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是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投竭诗。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至君尧舜上,再使风格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泉,到处潜悲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困守长安时的窘态。 4、《兵车行》七言古体(新体乐府诗)约作于天宝十年(751)作品描绘唐王朝强行征兵,从军者上路时的悲惨情致,对唐玄宗的扩编政策进行批判,对百姓因此承受的不幸表示同情。“名句:“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 竟未已。”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拓边政策进行 有力的揭露。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 子走想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 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5、《丽人行》七言古诗,约作于天宝十二年 春,(753,)作品对杨国忠度兄妹三月三宴游 曲江的奢华、淫靡极近铺排绘。名句“炙手 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6、《前出塞九首》五言古诗,约作于天宝末 苦,揭露讽刺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拓边政策, 名句:“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其一)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其六)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言古诗, 作于天宝十四载11月(755),安史之乱爆发 前夕,统治阶级的腐败广大百姓的痛苦,名 句“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热。”“葵霍倾太 阳,物性固莫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后出塞五首》五古,写于天宝十四载冬, (755)安史之乱之初,作品通过一个士兵自 述见闻感受,揭露安禄山从以边功邀赏气焰 的日益嚣张,到终于发动叛乱的历史真相。 其基本写作与《前出塞》相同,名句:“古人 重守边,今人重高勋”“主将位益崇,气骄凌 上都,边人不放议,议者死路衢。” (756) 此诗为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时的作品, 全诗为:“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 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57),是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时所 作,全诗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白头搔更短,荤欲不胜簪。” 了汉乐府的传统,但新立题目,写于肃宗至 德二年春(757)是杜甫陷贼长安时的作品, 诗篇从潜行曲江,千门禁闭,蒲柳自绿的凄 惨景象写起,也对李隆基、杨玉环的既荒淫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12、《羌村三首》五言古诗,写于肃宗至德二 年八月(757)这是杜甫任左拾遗时回郛州探 家所作。并暗寓了对个人和国家命运前途的 忧虑。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13、《北征》五言古诗,肃宗至德二载八月 (757),杜甫在左遗史任上,自风翔回家郛 州探望家眷的途中所作,这是杜诗中最长的 一首五言古体诗,700字,140句。它以夹叙 百姓苦难。这是在杜甫的政治倾向、思想性 格和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研究上极其重要的 作品。与《咏怀五百字》是姊妹篇。名句“乾 14、《洗兵马》是杜诗中最长的一首七言古体 诗, (48字,336字)约作于肃宗乾元元年(758) 三月,作品以爱国主义激情,理想色彩浓烈 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名句“三百里关山月, 方圆兵前木草风。” 15、《三吏》、《三别》(1)五古六首、新体乐 府诗,分别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 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 鳏寡孤独的生活为艺术关照,名句:“万国尽 征戎,烽火被冈峦” 流血川原丹”《潼关吏》 16、《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诗七首》(同谷七 首)七古,七言歌行,肃宗乾元二年11月(759) 寓居诗人同谷县,这是诗人一生中最艰难的 时期 将自己濒临绝境的惨状,弟妹天各一方的骨 肉离散,以及仕途失意和故乡难归的感慨一 一道来, 17、《蜀相》:《蜀相》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760)春天,是杜甫刚刚入蜀游成都五侯 祠所作,诗篇对诸葛亮一生辅佐二主的雄才 伟略及鞠躬尽瘁的精神极尽歌颂。在杜诗中 所有专咏和旁及诸葛亮的近20首中,本诗影 响最大。“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 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茅屋被秋风所破歌》七言古诗,写于唐 肃宗上元二秋在成都所作。作品写一场狂风 大雨将屋顶茅草卷走,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的遭遇,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动人感叹。 1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写于唐代宗 广德元年(763)春,此时杜甫在梓州,作品 狂喜之态以及否极泰来的美好遐想,被后喻 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清,蒲起龙《读 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若狂!白 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 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9、《登楼》七律,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 春,作者由漳州再返成都时登楼远眺所见所 感,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正如王德潜所说, 本篇“气象雄伟,笼盖宇宙。”《唐诗别裁》。 它是杜甫后期七律沉郁苍凉、包蕴深广、凝 练工整特色的典型代表。“花近高楼伤客心, 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 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0、《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七古。写于唐代宗 广德二年(764)本诗对画家高超的艺术才能 进行称赞。是一首有别于沉郁苍凉的另一种 风格的代表。 21、《旅夜书怀》五律。唐太宗永泰元年,杜 甫携家眷离成都去东山榆州,途中夜泊长江 岸边所作。 22、《诸将》五首。七律,写于唐代宗大历元 年(766)秋,寓居夔州时所作。 23、 公元766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丛菊两开 ” 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其二》”“闻迫 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其四》。 24、《咏怀古迹》五首七律,唐代宗大历元 年,既公元766年,寓居夔州时所作,寄托 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之苦。 25、《壮游》五古。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即 作者寓居夔州所作。这是一首回忆自己从少 年到安史之乱前后的自传体作品,本篇与《昔 游》《谴怀》都是大历元年在夔州所写的自传 体作品。都是研究杜甫生平的珍贵资料。 26、同万使君《春陵行》五古。唐代宗大历 二年。即公元767年,作者寓居夔州时所作。 本诗是作者读了《春陵行》和《贼腿后示官 吏作》之后的和诗。 即公元767 年寓居夔州时重阳节所作。写由漂泊困顿和 世道艰难交织而来的达暮之悲,被后人喻为 “老杜七律第一”“唐人七律第一”“古今七 律第一” ,约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即 公元768年秋漂泊江陵(江汉)公安前后所 作。 29、《登岳阳楼》五律。代宗大历三年,即公 元768年腊月漂泊至岳州时所作。是杜诗影 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 流。” 30、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新安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 家别》《垂老别》。“三吏”、“三别”是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35、《画鹰》:五律,约作于开元29年(公 元741年),此时诗人在洛阳。这是一首题 画诗,尾联“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当时诗人年轻自负和疾恶如仇性格精神的一 种自我写照。“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 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37、《诸将》五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秋,寓居夔州所作,这一组诗对当今武 赞扬,这组诗全以议论为诗,表现了诗人对 国家的忧虑。 38、《秋兴》八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 39、杨伦《杜诗镜铨》二十卷,及注二卷 杨氏注杜前后经历了20年刊刻于乾隆60年 (1795年),此本采用编年体,杨注的特点是 既简明扼要,又平实通达,不穿凿附会,也 不做繁琐的征引的考据。40、金圣叹《杜诗 解》四卷。《杜诗解》的写作前后历经20余 年,因稿本不少散落在朋友处,,由他的学生 叔伯兄弟金昌代为收集,得200首而刊刻。 44、《前出塞》九首,此诗体裁为五古,约作 于天宝末年,作品描写征战生活给广大百姓 带来的痛苦,揭露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拓 边政策。 45、《后出塞》5首。此诗为五古,写于天宝 14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其基本写法与 《前出塞》相近。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放义, 议者死路衢。” 58、王洙二十卷初定本《杜工部集》 王洙与仁宗二年收集到9种版本共99卷杜 集,如其中包括3种20卷本《集略》15卷, 樊冕《杜工部集》6卷等, 王琪二十卷重编本《杜工部集》 答;王琪在王渚初定本成书二十年,遂与苏 州进士何琢、丁修一起在王洙家藏20卷本《杜 工部集》 25本《杜工部集》 答:(1)参加编辑者(前后参加的)初编人 王洙。重编人是王琪、何琢、丁修。审定补 遗者为裴翌。 第一部编年体杜集----黄伯思(长睿) 《校定杜工部集》二十二卷。黄伯思南宋初 人,此本打破了二五的分体体例,第一次采 用以创作年代先后为顺序的体例, 王嗣爽《杜臆》十卷,明人。 71、(牧斋)《杜工部集笺注》二十卷,附年 谱一卷,又称《钱注杜诗》 72、仇兆螯《杜诗评》二十五卷,附编二卷, 又名《杜少陵集详注》 73、浦起龙《谈谈杜心解》六卷。 79、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中除了体 会到作者思弟思乡还有什么? 答:因为战乱导致有家不能归,有亲人不能 相聚。隐讳表现出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1).找出诗中的韵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 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行”“声”“明”“声”都 是韵字啊,韵“ng”,在1、2、4句的最后 一个字。 2).找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中 相对的字,说说这样写好处:“有”“无”; 1 / 4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