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意识下黑人女性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文学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享有“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美誉的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力作。
小说通过珍妮三次截然不同的婚姻历程,详实地记录了一位普通黑人女性反抗传统男权意识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坎坷一生。
小说彻底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固有性别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由初露端倪到逐渐觉醒的过程,开辟了黑人女性文学振兴的新纪元。
关键词:男权意识黑人女性文学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女性意识觉醒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赫斯顿及《他们眼望上苍》介绍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是20世纪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极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剧作家、民间传说研究家和人类学家。
她为保持和发展黑人文化传统(特别是黑人女性文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收集并出版了黑人民间故事集《骡与人》及《告诉我的马》,创作了《摩西,山之人》、《苏旺尼的六翼天使》、《约拿的葫芦藤》和《他们眼望上苍》等四部小说,其中《他们眼望上苍》的影响最为深远。
赫斯顿的小说长期致力于体现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经验,在当时“抗议文学”盛行的美国黑人文坛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嘲讽为“不知道在写些什么”。
直至20世纪70年代黑人权利运动的兴起以及黑人民
族主义意识的逐渐唤醒,她才重新被人们发掘出来,其遗作也一跃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各方研究的热点,而其作品所体现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也得到了大家的深切关注和广泛认同。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学之母:“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为重要的书了”,还撰文《寻找佐拉·尼尔·赫斯顿》来追忆这位对其文学创作有着启蒙作用的伟大黑人女作家,并给予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以高度的评价,称其是黑人文学中“最性感、最健康的描绘异性之爱”。
二意象表征手法的灵活应用
《他们眼望上苍》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小说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充分展示黑人妇女的生活状态,以及以珍妮为代表的黑人女子内心女性意识的觉醒,因而被赞誉为是“一部从始至终流淌着诗意的小说”。
这些意象的使用使整部小说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内容更加细腻,人物也更加丰满。
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小说题名——“他们眼望上苍”颇为耐人寻味,其中的“上苍(god)”一词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头顶的那片天空,亦不是犹太教与基督教所信奉的神灵“上帝”,而是隐喻了在整个社会中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男权意识。
梨树的意象诱发了珍妮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她想象着自己的婚姻就应该像蜜蜂亲吻花瓣那样和谐,并意识到自己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爱。
开花的梨树是珍妮所有的情感经历,梨树
的四季变化代表着她人生的不同阶段,“黎明”与“末日”则分别象征着她一生命运的跌宕起伏。
婚姻在珍妮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婚姻状况的变化代表着她不断反抗压迫、寻找自我以及最终实现自我的艰辛历程。
在小说中,赫斯顿以珍妮的三次婚姻为有机结构框架来实现其对黑人女性纷繁复杂的抗争的探索。
在这三次婚姻的描述中,也不乏意象手法的巧妙应用:如第一次同洛根·基利克斯的婚烟,为珍妮带来了有保障和安全的生活,但却毫无爱情可言。
结婚不久,洛根就让珍妮系上围裙开始像“骡子”一样干活。
在这里,骡子这个意象充分体现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社会中黑人女性在家庭中地位的
卑微,以及当时南方农业社会中妇女们犹如骡子般的悲惨命运。
在离开洛根与乔一起私奔的路上,珍妮把身上系着的象征“骡子”生活的围裙摘下并毫不犹豫地扔向路边的树丛中,象征着她告别了人生的“骡子”阶段。
第二次同乔·斯塔克斯的婚姻,虽给她带来了金钱上的富足和上流社会的地位,但也同样无爱情可言,在意识到珍妮的头发会不时散发出女性的魅力和性感的诱惑力之后,乔迪为了不让别的男人欣赏到这种美丽、抑制住这种美丽,遂强迫珍妮将她的一头秀发包裹起来,并始终戴着头巾。
因为珍妮在乔的眼中,只是他“镇长大人”的一件私人附属品。
在举行了乔葬礼的当晚,珍妮焚烧了象征着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种种束缚的“发带”。
这标志着她终于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羁绊,走上了寻求独立、自主的道路,她的人生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三次同“茶点心”——
迪·凯克的婚姻,她终于得到了真正的爱情,“茶点心”鼓励珍妮做她爱做的事情,珍妮穿上了工作装,他们一起下沼泽地干活,一同参与朋友的聚会。
珍妮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了,所有的活动她都可以参加,他们相互之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在生活中共同做出决定,她“可以听、可以笑、也可以讲话”。
与前两次婚姻中的“围裙”和“发带”不同,珍妮第三次婚姻中的“工装裤”意象是她获得自由和平等地位的象征。
三黑人方言土语为特色的叙事语言
《他们眼望上苍》在叙事语言上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对黑人语言中所特有的语法、修辞和区别于标准英语的词语形态等的灵活运用。
诸如动词性名词和双重描述语等黑人英语独特的修辞表达方式在
文中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that is why she sought out janie to friend with…”中,标准英语中的名词“friend”被用作动词并带上了介词,这是黑人土式英语独有的一种语法结构。
另外,赫斯顿还用大量的篇幅敏锐、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南方黑人的社会生活语言,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接受。
下面仅摘录出《他们眼望上苍》中第一章中珍妮与其朋友菲比的一段对话描述:
“you better make haste and tell’em’bout you and tea cake gittin’married…and where at is all yo’clothes dat you got to come back here in overhalls.”
“ah don’t mean to bother wid tellin’em nothin’,pheoby……dat’s just de same as me’cause mah tongue is in mah friend’
s mouf.”
“if you so desire ah’ll tell’em what you tell me to tell’em.”
以上对话中的许多词语都是黑人地方英语所独有的。
如,标准英语中的“them(他们)”在其方言中用“em”表示,“that”被表示为“dat”,“overalls”被表示为“overhalls”,“i”被表示为“ah”,“with”被表示为“wid”,“my”被表示为“mah”,“it isn’t”被表示为“tain’t”,“mouth”被表示为“mouf”等。
除此之外,在黑人英语中常用的双重否定句式,其功能也仅仅相当于标准英语中的单一否定。
如上述对话中,珍妮所说的:“ah don’t mean to bother wid tellin’em nothin’,pheoby…”,此句中含有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语:“don’t和nothin”,而在标准英语中,这句话则应改为:“i don’t mean to bother with telling them,pheoby…”。
在整部小说中,赫斯顿始终使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伊顿维尔镇的黑人语言的发音,她有意识地将黑人民俗文化和口述传统中的文化融入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为读者生动地再现了处于美国最底层的黑人的真实生活场景,以及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勇于战胜困难、追求理想的不懈奋斗精神。
四民间“狂欢化”因素的有机融合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欧洲的民间传统节日——狂欢节。
在此期间,所有的人们都放下手头的工作,
来到街头和广场,举行化装游行和滑稽表演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尽情地吃喝玩乐、享受生活,形成了一种不受任何官方限制和宗教禁忌,任何人都有权利享有的无拘无束的世外生活——“狂欢化”的生活。
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在描述黑人女性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呈现出了非常鲜明的狂欢化特征,力求为大家营造一个众生平等、自由快乐的狂欢化的乌托邦世界。
小说中富含“狂欢化”因子的“民间广场”主要有两处:一是伊顿维尔镇商店门前的聚会;二是在大沼泽地的“狂欢”。
伊顿维尔是一个由珍妮第二任丈夫乔领导的黑人自治的小镇,人们常常聚集到乔的商店门前来互相取笑和言语攻击,但这种取笑和攻击仅仅是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并无恶意。
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
“商店本身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
人们围坐在门廊上,把思想之图传给大家观看,这很有趣。
而思想之图又总是蜡笔画地放大了的生活,因此听人们讲述它就更有趣了。
”
在这里,“人人都在纵情谈论”。
在大沼泽地的珍妮和茶点的家中,“每天晚上他们的家里满是人,门口四周满是人”。
在工作闲暇的时候,大家汇聚到一起来玩牌、唱歌、跳舞、吹牛、讲笑话、打猎和钓鱼等,充满了节庆般的愉悦。
“在这儿,她想听就听,想笑就笑,甚至想说就说”。
笑声弥漫着狂欢广场,人和人之间是那样的亲密无间,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互相尊重的。
一个众生平等的、狂欢化的乌托邦世界赫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五结语
赫斯顿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其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的影响力却与日俱增,在当今的美国文学领域乃至世界文坛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981年,摩根州立大学教授鲁思·谢菲(ruth sheffey)倡导并创办了zora neale hurston society(“赫斯顿研究社),致力于继承和发展赫斯顿提出的黑人女性觉醒意识文化。
为了表达对赫斯顿的深切怀念之情,自1991年1月起的每年1月下旬,在赫斯顿的家乡——伊顿维尔,都要举行“佐拉·尼尔·赫斯顿艺术节”,届时,来自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黑人文化、艺术家都会相约在此,共庆黑人文化和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
节日期间,印有“佐拉”的彩旗挂满大街小巷,迎风招展,热闹非凡。
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更是用她的名字为市政府大楼命名。
如今,包括《他们眼望上苍》在内的赫斯顿的多部作品已成为美国各大学必读的非裔美国妇女
论著。
随着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挖掘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研究赫斯顿的专著和论文也不断涌现。
为此,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还专门设立了“佐拉·尼尔·赫斯顿研究基金”,专门奖励那些在研究赫斯顿女性意识觉醒文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们。
我们深信,赫斯顿将永远活在她的作品以及众多黑人读者的心中,其留下的关于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文化遗产也必将成为美国黑人女性解放运动篇章
中最为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美]佐拉·尼尔·赫斯顿,王家湘译:《他们眼望上苍》,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梁杰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意象》,《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年第12期。
[3] 王烈霞:《从沉默到声音——〈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的自我追求》,《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4] 赵纪萍:《一部黑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济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5] henry louis gates jr.the signifying monkey:a theory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6] 齐丽霞:《狂欢中的“新生”——〈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因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1期。
[7] 杨金才:《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王艳红,女,1982—,河北秦皇岛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