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金沙文化 金 器
铜 器
玉 器
陶 器
金沙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 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 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 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金沙遗址还有 大量的陶器出土。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0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
8. 方案充分考虑规划的可实施性,并力求社会与经济效 益的统一。特别是对现状道路及城镇基础设施的充分利用, 起步区位置的选择考虑非基本农田以及便捷的交通等因素。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1
郫县历史文化
历史建置
郫县古称郫邑,古蜀王杜宇建都郫县,建立了蜀国第 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公元前314年,秦灭蜀后 设蜀郡,郫邑始称郫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郫县县城, 秦汉时期设今马街场口外里许"古城遗址"处,汉末或六朝 时期改迁今址。县境内出土的大量遗迹及文物说明郫县曾 是蜀文化的发祥地,经济政治中心。
古蜀五帝
古蜀国先后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个帝王。 第一代蜀王蚕丛“目纵”,居住在岷山以西的岷江上游河谷石 穴中 ,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奠定了“天府之国”的基 础。 第二代蜀王柏灌的具体记载非常有限,可以知晓的仅是“柏灌 ”与鸟有关,应当是一个以柏灌鸟为族名的部族。 第三代蜀王以鱼凫鸟为族名。《蜀王本纪》说,鱼凫“神化 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又说“鱼凫於湔山得仙,蜀民稀少。” 鱼凫反映着渔猎经济为主的生活。 第四代蜀王杜宇,又名望帝。传说杜宇“教民务农”,很受人 民的拥戴。后来蜀国发生大水灾,杜宇请开明氏治理了水患,开明 氏取代杜宇。杜宇失国后被迫归隐西山,化为杜鹃,悲切呼唤,啼 泪成血。这就是 “杜鹃啼血”的神话传说。 第五代蜀王开明氏,传位十二世,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16
郫县历史文化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7
郫县历史文化
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郫县是“天府之国”腹心地带,是中国长江上游文化 发祥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郫县孕育出西汉大儒杨雄 、严君平、何武,唐宋时代工艺制造家何稠和诗人张俞, 五代宋初大画家石恪,清代名将罗应旒以及当代英籍华人 作家韩素英、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廖昌永等古今名人。
3. 功能区:具有完整的邻里功能,鼓励公共空间的设置 和场所感的创造,使之成为可居住、可访问、可体验的社区。
4. 邻里:采取五分钟步行法进行社区的组织,以保证邻 里内的大多数居民可以5分钟步行到达一处商业和公共服务设 施。邻里可以采取传统的方式,提倡更为人性化的传统城镇的 味道、传统城镇的空间与建筑以及传统城镇的生活方式。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21
相关规划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22
相关规划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23
项目定位
功能定位
·传承蜀文化,打造最具魅力的创新型的文化旅游主题 城区;
·以柔性文化为理念,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传统主义的 社区;
·以水文化为主题,精心营造独具特色的滨水休闲区;
目标
·强调望丛文化园作为整个蜀文化圈的吸附核与黏合剂 的地位,通过游蜀、赏蜀、听蜀、品蜀等多角度的演绎,营 造一场回忆古蜀风采的文化盛会。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4
郫县历史文化
天文星相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5
郫县历史文化
文化遗存
郫县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 城遗址、扬雄墓、子云亭等,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管理局 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此外还有何武墓、何公祠、郫 筒井、严君平墓、梅花御井、蓝家坡山汉墓等。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这一系列发现为探索三星堆遗址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途径 ,昭示着古蜀文明的起源。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6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位于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冲积扇上,北临沱江支流湔 江椝 的发缘厥轻荷侥下吹牟杵荷剑 相传即是史载古蜀鱼凫王狩 猎的“湔山”。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第一部分 郫县望丛文化园项目背景
区域背景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
区域背景
地理位置
郫县位于川西平原腹心,地处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成 都市近郊,距成都市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生态环境优 美,市政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 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杨雄
石恪:《二祖调心图》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8
郫县文化特征:一个核心,九大方面
郫县文化的核心
郫县文化的物质基础
郫县文化的资源保障
郫县文化的精神支撑 郫

郫县文化的推进动力

郫县文化的地域特征

郫县文化的智力传承
郫县文化的乡土风情
郫县文化的生态理念
郫县文化的家园特征
望丛文化 农耕文化 水利文化 图腾文化 古蜀科技文化 传统手工艺文化 古蜀名人文化 美食与民俗文化 山水文化
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构成了古蜀历史 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 文化。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5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来自古蜀大地第一缕文明的曙光——宝墩文化
古蜀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从成都平原上一个叫宝墩村的地 方开始的。宝墩文化距今已有4500年左右的历史,它所代表的是 古蜀酋邦社会和以采集经济为主的生活方式。
2
区域背景
成都市总体规划对郫县的定位
成都市重要组成部分,成都西部新中心,以发展科教文 化为高新西区配套服务,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综 合性城市片区。
区位优势
·交通便捷,成灌高速、国道317线、 沙西线等高等级 快速通道横贯全境。
·处于成都上风上水的位置,生态环境良好,境内“七 河并流”。
·处于都江堰-郫县-浣花溪-锦江这条从古至今最优良 的人居线上。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北部,地势要高出宝墩遗址许多 ,再加之沱江上游的水势平稳,水量也远远不及岷江浩大,因此 在这里形成稳定的古蜀国中心城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比秦代兵马俑更加不同凡响的青铜文明 的重大发现”。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 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 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 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 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处于成都黄金旅游通道及古蜀文化的中轴线上,“天 府之国”腹心地带 ,文化遗存众多,资源丰富。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发展区,科教资源富集。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3
第二部分 郫县望丛文化园文化研究
一、 古蜀文化变迁 二、 郫县历史文化 三、 郫县文化特征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
动态的变迁史
古蜀人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迁徙的动态历史。古 蜀人经历了龙门山中岷江河谷、山内崇山峻岭、山 外冲积扇平原三大地理环境。
7. 开放空间系统:河流与公共绿地同社区公共空间结合 布置,形成富于变化的公共空间走廊。绿地生态环境是一种 区别于城市建筑的软环境,它在城市中是一种呼吸空间。规 划对基地的水渠及绿色廊道进行必要的整理并形成与城市硬 环境相互叠加的网络系统,这是形成丰富的城市生活与空间 的重要载体,更是保持城市多样性,形成健康城市的前提。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7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三星堆文化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 导地位。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青铜戈
青铜兽面具
青铜爬龙柱形器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 导地位。
三星堆遗址加上成都十二桥发现的商周时期大型干栏式木 结构建筑群和宫殿遗址以及成都羊子山发现的方形三层巨型祭祖 土台遗址,充分表明古蜀都邑国家已经形成,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已经很高。这与中原的殷商王朝同时存在的古蜀王国所创造的古 老文明是巴蜀文化第一个光辉的高峰。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 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 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 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在成都平原冲击扇河流间的相对高地上,岷江干道及其支流 文井江河道旁,分布着六座宝墩文化遗址,分别是:新津宝墩遗 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市 双河和紫竹遗址。
这六座古城的时代,在距今3700年至4500年之间,其文化内 涵有互相继承和连接的关系,最早的是宝墩遗址,芒城紧接宝墩 晚期,双河稍晚于芒城而接近于古城和鱼凫的早期。古城早期与 鱼凫早期古貌接近,而鱼凫晚期则为诸遗址中最晚一期的文化, 呈现出从宝墩文化向三星堆二期转变的特征。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2
郫县历史文化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3
郫县历史文化
山水格局
郫县位于成都平原中部、成都市西北近郊,与成都市 金牛区、温江县、灌县、彭县、新都县为邻。地形大致可 概括为“一丘五水九十四分坝”。流经县境的干渠有8条 ,总长158公里;大、小支渠和斗、农、毛渠密如蛛网。
郫县水源主要来自岷江。入境后,各河又分别汇入岷 江和沱江,并形成岷江和沱江两个水系。郫县地处都江堰 灌区上游,内江四大干渠都流经县境。上述四渠或分或合 ,构成县内8条干渠,总长158公里。其下又分出66条支渠 、116条斗渠、2179条农渠。加上无数的毛渠和排水沟, 形成全县密如蛛网的排灌体系。
5. 规划强调整体形态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但 我们不惟形式论,我们更关注的是城市形态的内在意涵,强 调具有独特城市意向的空间形态。方案中,“如意”与“北 斗七星”的规划形态充分体现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
6. 规划考虑建立一个更平衡的土地混合使用方式,减 少长距离工作、购物和休闲出行的需求。增加近距离的移动 ,从而减少交通和道路需要,形成安全的环境。例如在核心 区混合使用用地的设置以及社区中心用地的安排等。
青铜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
青铜鸟
青铜花蕾状铃
青铜龙虎尊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8
古蜀文化变迁——从岷江到成都平原
高度发达的古蜀城市文明——金沙文化
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椆攀窆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
有学者推断,从三星堆文明到金沙遗址的这一古蜀文明变 迁的过程,正是古史所载望帝杜宇取代鱼凫王的过程。其后,从 荆楚之地溯江而来的丛帝鳖灵,就会取代望帝在古蜀的统治,从 而建立起递延十二世的古蜀开明王朝。
·以水文化为主题,贯穿整个滨水景观带,设置多样化 的水上运动,开创水乡特色旅游休闲平台。
·以《诗经·关雎》中所描绘的巴蜀景象为主题社区构 建的灵魂,打造诗意浪漫、美丽宜居的主题社区。
发展思路
以文化、旅游、地产等多元产业的形式进行开发,形成 相互的支撑体系,并在此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关系和互补效 应,使各产业的效益得到最佳的发挥的同时,创造出鲜明的 特色与亮点。
居住文化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19
第三部分 郫县望丛文化园规划设计
一、 二、 三、 四、
基地概况 相关规划 项目定位 规划方案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20
基地概况
基地现状
基地位于郫县县城西部,处于成都到都江堰、温江的黄金通道上。基地北部为郫县老城,西部为郫县向西发展的预留用地。基地内地势平坦,自然 环境良好,村庄分布较为零散,规模均不大。主要道路有望丛中路、郫花路、观柏路,对外交通联系及与老城的道路联系均较为便捷。分布的主要河流 有沱江河、横河、摸底河和金花桥河,其中,摸底河为现状排洪河道,横河为农业灌溉渠。
郫县望丛文化园概念规划
24
规划方案
方案构思
1. 规划利用新城市主义城市断面(transect)的设计手 法进行整体的设计,以从整体上把握城市从高效的生活方式到 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从高密度建筑与空间到低密度,从人工 场所到自然生态空间的问题,进而为多样性的城市生活提供保 障。
2. 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传统的尊重,对经过千百年历史 文化沉淀形成的传统建筑建造与生活方式的尊重.例如,传统 的建筑朝向、街道走向、农田及河网走势等。这是自然对城市 的限制,也是城市对自然的应答。规划方案充分体现了我们对 文物保护区(望丛祠)的尊重以及对历史文脉的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