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文史不分家,在介绍明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时,历史背景是无法回避的。而在明代文学的分期上,我对照了几个文学史的版本,觉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比较科学。姑且采用之。
诗
一、明代前期诗(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朝政权。朱元璋早年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对元朝被推翻的历史教训有较深认识。因此,建国之初,一方面采取了某些与民生息、恢复生产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免租减税和严惩贪污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里进一步加强统治。如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里甲制度,并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之类的特务组织,对广大人民进行监视、侦察和镇压。在思想领域里推崇儒学,把孔子封为“至圣先师”,明令规定《四书》《五经》为国子监功课,并要全国府、州、县及闾里私塾作为经书教育学生,同时还把程朱理学定为官方哲学,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特别是为了消除元蒙的一些异俗影响,又积极恢复汉制,提倡传统的礼乐制度,“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朱元璋的这些措施,使中国社会继续沿着封建制的旧轨向前发展,在文化思想领域里掀起了一场复古思潮,深刻地影响了明代的诗歌创作。
明初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在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
严密统治的同时,又实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外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经唐、宋,到明代,距离开科取士的本意愈来愈远。如若说在开初还多少选拔了一些人才,到明代就完全变成泯灭人们一致的一种手段了。明代统治者把科举考试的范围限于《四书》、《五经》之内,并以朱熹的传注为标准答案。考试时从《四书》、《五经》中选取一句或数字为题目,要人们“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这样的科举制度,不过是钳制读书人思想,实行文化专制注意的一种手段罢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影响到诗文,使得明代的诗歌比起唐宋就逊色得多了。
可以看到,这是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的时期。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以残酷的政治手段所保障的严厉的思想统治下戛然而止。洪武七年被腰斩的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凉。而同样的是由元入明的宋濂,则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他一方面对杨维桢保留着若干好评,似对元末的文学不无留恋,但更主要的,是继承程朱理学的“文道合一”说,重新建立了由明王朝的政治权力所支持的、代表官方态度的道统文学观。而后是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的盛行。这种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
1、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
苏
州)人。他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乃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乡里。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他牵连斩决,年仅三十九岁。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称为“吴中四杰”,而高启诗作成就最高。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传世。
高启主张诗歌应广泛吸收前代各家的长处,做到“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独庵集序》)他善于向前人学习,诗作兼长众体,内容广泛:
1)表达个人思想的诗。例如《青丘子歌》,是诗人三十三岁移居吴淞青丘时所作。十种虽然也流露了企图超越现实的消极情绪,但从整体上看来,思想还是积极地,表现了他不羡功名富贵,不向权势折腰的疏狂性格,和一心追求艺术的忘我精神,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气势纵横捭阖,语言多姿多彩,想象奇特大胆。
2)反映现实之作。高启的乐府诗多表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牧牛词》,全诗着重描绘了农家与耕牛之间的深厚感情、人牛相得之乐,但结尾两句“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才深刻地揭示出在这恬静的田园之趣背后,却隐藏着苛捐杂税对农民的严重威胁。此外还有《田家行》写农家遭受水灾后的困苦处境和悲伤心情,《养蚕词》写农家的辛劳繁忙和收茧时对夏税的担忧,都感情深沉,
真实动人。高启诗歌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其叙事诗。主要内容是反映在新旧政权交替之际,人名的苦难和士大夫的命运。如《赠杨荥阳》,写的是其诗友杨基的坎坷经历。怀古诗亦即咏史诗,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高启的怀古诗也同前人之作一样,主要是借古人古事以感叹现实。《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此类诗的代表作。该诗作于洪武二年,全诗共二十四句,前六句先写位于长江之畔的南京城地理之险要,接下来通过回顾“前三国,后六朝”的历史,发思古之幽情:前三国之东吴、后六朝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南京,都终不免覆灭的命运,这正是作者“我怀郁塞何由开”的原因。以此与朱元璋建都南京相联系,显然大有深意。最后所表达的是诗人之美好愿望“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河北。”
高启诗集中也有一些平庸的赠答、登临等内容,而且拟古倾向比较严重。但他的摹拟不专注于一朝一家,因此,在矫正元末纤丽诗风上有所贡献,但他的拟古倾向,对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总的来说,高启的诗“备乎众体”、“兼乎众长”,思想清新,感情真挚,总体风格“怨而不怒”,委婉含蓄。
需要提出注意的是高启诗中出现了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和“惊”字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深层次的情感。
2、杨基
杨基(生卒不详),字梦载,号眉庵,先世本蜀人,因祖上在江
苏做官,他生长于吴县(今江苏吴县)天平山南。“吴中四杰”之一,有《眉庵集》。
其早年诗作意象新巧,运辞精工,显示出感受细腻、敏锐的艺术才华。如“鸦度风阵低,牛鸣月痕弯”(《梁溪暮归》),“林光落虚牖,坐爱衣裳绿”(《游北寺竹林》)等等。入明之后,杨基诗中绘景状物的唯美境界被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所取代,语言也从精巧变得简朴。如《遇史可敬询故园》。
3、袁凯
袁凯(生卒不详),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至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有《袁海叟诗集》。
袁凯因受到朱元璋的严密监视,反映现实的作品极少,而且隐晦难懂。他以学杜自诩,实际是摹拟为多。他的一些写景、咏怀之作较有特色,如《白燕》,诗中用明月、白雪、柳絮、梨花比喻白燕,借晋朝贵族王导、谢安的堂前也少见言其可贵,又借赵飞燕姐妹叮嘱白燕不要飞进帝王宫中以免牵惹是非,字里行间含蓄着忧谗畏讥之意。虽不免稍嫌雕饰,却也工整流畅,因此被传诵一时,诗人也被尊为i “袁白燕”。
4、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隐居于乡里,一度信奉道教。至正二十年为朱元璋所征召,明开国后为《元史》总裁,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朝廷“一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