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减少症.

合集下载

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PPT课件

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PPT课件
在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原发性感染的病原体主 要是细菌,继发性感染的病原体通常是耐药菌株、酵 母菌、其它真菌和病毒。绝大多数感染相关的死亡通 常由继发感染所致。
16
六 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
17
1 抗生素的使用时机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出现发热,在未明确 致病菌之前,应立即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 治疗,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非免疫性因素(脾亢、细菌或病毒感染)
4
3 ANC分布异常
干细胞池 分裂池
储存池
循环池 边缘池
疟疾、病毒血症、溶血情况下,ANC过多 附着于毛细血管壁
血液透析时ANC滞留于肺血管内
5
三 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表现
.
6
1 症状
可无症状,检查血象时发现 头晕、乏力、疲倦、食欲减退、发热等
非特异性症状 合并重度感染可突起畏寒、高热、周身
13
无选择性消毒方法
采用新霉素、制霉菌素等口服。美 国常用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口服。口 腔菌群可用局部抗生素和消毒剂清除。 皮肤菌群可用皮肤消毒剂清除。但其缺 点是易选择出耐药菌株,因此应该定期 行微生物监测。
14
选择性消毒方法
尽量清除病原菌而保留非致病菌。 目前常选用SMZ+多粘菌素。也可选用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t≥0.1×109/L 单核细胞的绝对计数t ≥0.1×109/L 心电图正常 肝、肾功能基本正常 粒细胞缺乏的持续时间<7天 粒细胞缺乏可以在l0天内缓解 无静脉导管处感染 存在骨髓恢复的早期证据 恶性肿瘤缓解 体温高峰<39.0℃ 无神经及精神改变 无疾病表现 无腹痛 无严重的合并症
24
25
二联方案:采用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或三、 四代头孢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
一、诊断标准
1.粒细胞减少症
(1)临床上可无症状,或有头晕、乏力、低热、食欲减退、失眠多梦、畏寒、心慌等。

(2)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

(3)可能找出致病因素,如感染、理化因素等。

(4)血液中白细胞总数为2.0×109~4.0×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8×109/L,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常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加或正常,红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

(5)骨髓象正常或轻度增生,一般有粒系统的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或有细胞质的改变,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可相对增加。

2.粒细胞缺乏症
(1)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乏力、口咽部溃疡、感染、坏死、败血症等。

(2)常可找到诱发因素,如药物反应,放射线损伤或抗癌药物的使用等。

(3)血液中白细胞数在2.0×109/L以下,粒细胞极度减
少,甚至完全缺乏。

红细胞和血小板大致正常。

(4)骨髓中粒细胞系统明显减少或缺乏,成熟粒细胞减少,原粒及早幼粒细胞可增多,并有细胞呈退行性变,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正常。

二、疗效标准
1.临床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
2.白细胞数>4.0×109/L,粒细胞绝对值>1.8×100/L,分类、形态恢复正常。

3.骨髓细胞分类及形态恢复正常。

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减少的一种疾病。

粒细
胞是一种白细胞,主要负责抵御细菌和真菌感染。

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程度不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反应、感染、免疫系统问题等。

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粒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的标准,成人外周血粒细胞计数低于1.5×10^9/L可被诊断为粒细胞减少症。

而在
儿童,这一数值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临床上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如发热、感染、口腔溃疡等,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
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患者的确诊情况。

对于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还需要采取措施预防感染。

对于药物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医生可能会考虑停用相关药物或调整用药方案。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粒细胞输注或使用生长因子来刺激粒细胞生成。

总之,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粒细胞计数和临床症状,需要综合考
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诊断。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综合治疗,以期望取得良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对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有所帮助。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转移癌 恶性组织细胞病
各种溶血性贫血疾病 (详见溶血性贫血章) (二)继发性贫血 肾性贫血 慢性感染性贫血 结缔组织病性贫血 恶性肿瘤的贫血 肝脏疾病的贫血 内分泌疾病的贫血 (三)失血 急性 急性失血后贫血 慢性 即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 类型 小红细胞
RBC > Hb
正常大小 红细胞
MCV 正常
MCH 正常
MCHC 正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白细胞计数及意义 2.白细胞分类及意义:
核象变化(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 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 核左移
核右移
形态观察: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外周血白细胞种类: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同单核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确的病因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原发病症状明显消瘦乏力低热盗汗脾脏肿大各阶段细胞与骨髓象相似细胞为主嗜硷及嗜酸粒细胞不增多常增多粒细胞中毒改变明显不明显红细胞血小板无变化贫血血小板增高晚期减少骨髓象一般无明显改变极度增生以晚幼中幼粒细胞为主嗜酸细嗜硷细胞易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显著增高积分显著减少甚至0ph染色体网织红细胞定义
★ RBC/Hb 比值 正常比值:RBC/Hb为100:3 ★ 影响因素: 例如: RBC100万/mm3,Hb则为3 g/dl 性别、年龄 血液总容量:大量失血,易掩盖贫血 血浆容量:水储留,假贫血
一、RBC及Hb↑
定义:
成年男性: 大于6.0×1012/L,Hb 170g/L 成年女性: 大于5.5×1012/L,Hb 160g/L
白细胞常规:白细胞总数

《粒细胞减少症》课件

《粒细胞减少症》课件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 统疾病等都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症的 发生。
发病机制
粒细胞的生成、成熟和释放受到抑制 ,或粒细胞的破坏和消耗增加,导致 粒细胞数量减少。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发热、感染、疲劳、食欲 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如血常规检查,骨髓 检查等,以确定粒细胞减 少的程度和病因。
粒细胞功能的研究
药物治疗的研究
针对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开展了多 种药物的研究,包括刺激因子、免疫 抑制剂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 择。
对粒细胞的生成、分化、凋亡等过程 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粒细胞在免 疫调节中的作用。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方法的改进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粒细胞减 少症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诊断流程
初步诊断→详细病史采集 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 →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
02
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药物治疗
刺激骨髓造血
使用药物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加粒细胞数量。例如,使用集落刺激因子( CSF)类药物。
免疫抑制剂
用于治疗由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物。
免疫治疗
03
粒细胞减少症的预防与 护理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增强身体 免疫力。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早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症的疾 病,如肝炎、甲亢等。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如苯、甲醛等化学物质,减少暴露在辐射和 污染的环境中。
避免滥用药物
慎重使用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抗 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Neutropenia)是一种白细胞中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通常由于骨髓功能障碍或其他疾病引起。

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对于身体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粒细胞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发热、口腔溃疡、皮肤感染、肺部感染等。

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或周期性的感染症状,特别是对于反复发作的感染需要引起重视。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粒细胞计数减少,通常小于1.5×10^9/L;2. 骨髓穿刺,骨髓中粒细胞数量减少,通常小于0.5×10^9/L;3. 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可通过嗜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以评估粒细胞的功能状态。

三、其他相关检查。

1. 免疫功能检测,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2. 骨髓活检,对于不明原因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可进行骨髓活检以明确病因。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血液常规检查显示粒细胞计数小于1.5×10^9/L;2. 骨髓穿刺显示骨髓中粒细胞数量减少,通常小于0.5×10^9/L;3.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如感染、药物因素等。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对于患者的临床表现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特别是对于反复发作的感染症状需要引起重视;2. 实验室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3. 对于不明原因的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可进行进一步的免疫功能检测和骨髓活检,以明确病因。

六、治疗建议。

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感染和提高免疫功能。

对于患者需要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进行感染预防性用药,如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

同时,可以适当补充免疫球蛋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少症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粒细胞缺少症,又称白细胞缺少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粒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或完全缺失,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各种致病微生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粒细胞缺少症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这一疾病。

一、病史和症状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首先应该详细了解其病史和症状。

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反复感染、发热、疲劳等症状。

还要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因为粒细胞缺少症通常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家族中可能有其他患者。

二、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通常在血常规检查中会发现粒细胞数量减少。

正常情况下,成人的粒细胞比例为50%-70%,而患有粒细胞缺少症的患者可能会低于10%。

还需要检查其他血细胞参数,如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例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 骨髓穿刺检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粒细胞缺少症的关键步骤。

通过检查骨髓中的成熟粒细胞数量和比例,可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缺失。

还能排除其他骨髓疾病的可能性,如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 免疫学检查通过免疫学检查可以确定粒细胞缺少症的具体类型。

根据缺失的粒细胞类型,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缺乏症、嗜碱性粒细胞缺乏症等。

还可以检查免疫功能,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

三、遗传学检查在确定患者患有粒细胞缺少症后,还应该进行遗传学检查,以帮助确定遗传模式和家族风险。

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突变,可以了解疾病的遗传特点,为家庭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四、鉴别诊断在诊断粒细胞缺少症时,还需要对其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嗜酸性粒细胞缺少症可能需要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进行鉴别;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可能需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疾病进行鉴别。

五、治疗和管理一旦确诊为粒细胞缺少症,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骨髓移植等。

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time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作用于骨髓骨髓损伤(1)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

(2)放射线。

(3)化学物质: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

(4)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的减少Kostmann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产生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

(5)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感染: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粟粒性结核等细菌性感染。

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感染。

(7)血液病:如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等。

成熟障碍(1)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缺乏、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等。

(2)恶性等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二、作用于外周血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获得性:如严重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疟疾等。

2.扣留血管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脾内扣留等。

三、作用于血管外1、利用增多:如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

如果没有合并感染,往往没有临床表现。

如果长期粒细胞减少,有些患者可能会抱怨疲劳和困倦。

一旦合并感染,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会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出现。

临床表现为高烧、寒颤、疲劳。

慢性病多伴有低热、疲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time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血象,血细胞计数通常表明白细胞数量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淋巴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粒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缺乏症
继续目前方案直至中性粒细胞恢复 或
改为口服抗生素直至中性粒细胞恢复 (环丙沙星500mg Q8h+阿莫西林/克拉 维酸钾500mg Q8h)
或 如果病人保持稳定,考虑7-14天后停 止抗生素(2B级)
感染治疗持续时间建议
感染部位及病原菌 皮肤/软组织 血源感染(无并发症)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 金葡菌 酵母菌
治疗持续时间 7-14天
10-14天 7-14天 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 2周 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2周
注:对具体病人而言可能需要修改。
感染治疗持续时间建议(续)
感染部位及病原菌 鼻窦炎 细菌性肺炎 真菌
念珠菌 霉菌(如曲霉菌)
治疗持续时间 14-21天 10-21天
血培养第一次阴性后最少2周 最少12周
注:下列情况考虑拔除导管——念珠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棒状 杆菌,不动杆菌和黄杆菌属
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
无反应
持续或间歇性发热 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血培养持续阳性
继续目前的抗生素治疗:不 必要单纯以中性粒细胞减少 性发热为基础来调整抗生素
稳定
不稳定
广谱覆盖包括厌氧菌﹑耐药G-杆菌和耐 药G+菌 考虑加G-CSF或GM-CSF(2B级) 确保覆盖念珠菌 咨询感染科专家

200mg po bid*4-6w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验性治疗
经验性治疗选择应基于: 感染风险评估 潜在的感染病原菌 感染部位 当地抗生素敏感性方式 有无器官功能不全/药物过敏 既往的抗生素治疗史
感染风险评估
高危(以下任一因子): (1)ANC<0.1×l09/L或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 >7 d。 (2)有以下任一种临床合并症(包括但并不限于) 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②口腔或胃肠道黏膜炎,吞咽困难; ③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④新发的神经系统改变或精神症状; ⑤血管内导管感染,尤其是导管隧道感染; ⑥新发的肺部浸润或低氧血症,或有潜在的慢性 肺部疾病。 (3)肝功能不全(转氨酶水平>5倍正常上限)或 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 30 ml/min)。

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Neutropenia)是指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疾病。

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粒细胞缺乏症会导致患者易感染,并可能伴随着严重的感染症状。

在临床上,对于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

一、粒细胞的正常值在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一般在4-11×10^9/L之间,其中粒细胞数量占到了白细胞数量的大部分。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类型。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一般在2-7.5×10^9/L之间。

当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1.5×10^9/L时,就可以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

二、粒细胞缺乏症的分类粒细胞缺乏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由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常常伴随着其他免疫缺陷。

后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如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粒细胞缺乏症的症状主要是由于易感染所引起的。

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发热、咳嗽、喉咙痛、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状,同时也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

四、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认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首先需要确认外周血中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即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1.5×10^9/L。

如果只是短暂的低于正常值,可能是由于某些药物或感染引起的暂时性影响,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是否属于粒细胞缺乏症。

2.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在确定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值后,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

这些原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如果能够确定是由于这些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就不能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减少ppt课件
多饮水 少量多餐,减轻胃肠道负担
泌尿道感染预防及指导(有感染的危险)
多饮水 保持会阴部清洁,使用流动水清洗,尤其是女孩子,增加
便后、睡前等会阴部清洗频次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
中心粒细胞数量越少,持续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 和严重程度就越高
条件致病菌多见,混合感染多见,85~90%细菌性感 染(革兰氏阴性菌多见),10~15%真菌和病毒感染
抗菌治疗效果差 感染易扩散,中心粒细胞减少症(尤其
ANC0.5×109/L)合并发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脓毒血症休克,故因作为急诊处理
巨脾导致白细胞破坏增加
治疗
化疗、放疗导致骨髓抑制 反复使用解热药导致白细胞降低
感染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危险因素
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
中心粒细胞绝对计数
感染风险分级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普遍性措施(有感染的危险)
洗手 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消毒技术 保持环境清洁 ANC<0.5×109/L,保护性隔离(单人间、层流床、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措施-感染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有感染的危险)
置管时根据导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皮肤, 充分待干,消毒范围应超过敷料大小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概述】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4000/mm3称为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

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1800~2000/mm3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低于500~1000/mm3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

上述三类情况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大致相同,但病情的严重程度不等。

【诊断】白细胞计数是最主要的实验诊断依据。

白细胞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可有较大的波动,所以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检验始可诊断。

粒细胞浆内可有毒性颗粒和空泡,常提示存在细菌性感染。

单核细胞比例常代偿性增多。

如杆状核的比例增加(>20%)提示骨髓有足够的粒细胞生成能力。

骨髓象随原发病而异。

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各阶段的中性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粒细胞有明显的毒性改变或成熟受阻。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可增多,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大致正常。

病情好转时外周血中晚幼粒细胞及较成熟粒细胞相继出现,个别可呈类白血病血象。

诊断的第二步是寻找白细胞减少的病因。

要注意追问有无可能引起本病的药物或化学物接触史;有无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基础疾病,例如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无反复感染史等。

下列特殊检查可辅助了解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骨髓粒细胞贮备功能测定用致热原如初胆烷醇酮、脂多糖及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通过中间产物——“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的作用,促使骨髓粒细胞释放,了解粒细胞的释放功能。

如用强的松40mg口服五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服药前增加2×109/L以上或用氢化考的松200mg静脉注射3~4小时后白细胞计数较用药前增加4×109~5×109/L以上者均为正常。

(二)肾上腺素试验皮下注射0.2mg后20分钟测白细胞数,如升高2000/mm3或较原水平高1倍以上,提示血管壁上有粒细胞过多聚集在边池。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属于血液系统的常见病。

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低于2*109 /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 。

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数低于0.5*109 /L的时候,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对祖国医学而言,本病归属于“虚劳”或“温病”的范畴。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可见:疲乏、无力、头晕、食欲减退等。

若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并发感染,可出现高热,粘膜坏死性溃疡。

严重者甚至出现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

结合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西医将该病的病因病理大致分为三类: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具体包括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两种。

(1)生成减少,包括:①细胞毒性药物、电离辐射、化学毒物②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③感染和异常免疫(2)成熟障碍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分以下两类:(1)免疫性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先天不足: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或者是胎中失养等,导致婴儿脏腑不健,生机不旺,外邪自口鼻而入,损及五脏,罹患此病。

2、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伐源。

3、毒物损伤内服毒物、药物或外感毒邪爆伤人体正气,导致肾经亏虚或者脾虚土亏。

针对该病,西医的治疗思路方式有以下4类:1、病因治疗。

若能够明确该病的病因,比如药毒损害,应该立即停药;并发感染着要积极抗感染。

2、防止感染。

减少出入公共场所,保持皮肤口腔卫生。

3、生物治疗及锂剂。

4、免疫抑制剂中医治疗侧重辨证论治,临床常见证型可分为:1、气血两虚: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方用归脾汤。

2、脾肾亏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黄芪建中汤合右归丸。

3、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

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发病机制
1.粒细胞生成障碍 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3.粒细胞分布异常 4.粒细胞释放障碍
粒细胞生成障碍
1.骨髓损伤:电离辐射、抗肿瘤药物、化学毒物 2.药物非免疫性粒系造血抑制:毒性和特异性反应 3.无效造血:细胞成熟障碍
MDS、PNH、巨幼细胞贫血 4.生成受抑或衰竭: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家族 性慢性粒细胞减少
住院 静脉治疗
感染风险评估
低危:
中性粒细胞缺乏预计在7d内消失, 无活动性合并症, 同时肝肾功能正常或损害较轻并且 稳定。
住院 或
门诊治疗 或
家庭治疗(设施 良好的选择性低 危病人)
MASCC风险计分模型
特征 疾病负荷
无或轻微症状 中度症状 无低血压 无COPD 实体瘤或血液肿瘤既往无真菌感染 无脱水 门诊病人 年龄<60岁
万古霉素不应在发热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初期治疗中常规使用。 除非有以下相关性严重感染: 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他严重血流感染证据; ②X线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③在最终鉴定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前,血培养为革兰阳性菌 ④临床疑有严重导管相关感染 ⑤任一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青霉素肺 炎链球菌定植; ⑦已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治疗时出现 严重黏膜炎
*诊断要点: 诱因和起病特点 血象和骨髓象
*鉴别诊断: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白血病
*祛除诱因 *禁用解热镇痛药 *严格隔离保护 *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G-CSF、GM-CSF
糖皮质激素
– 免疫因素所致
pred 10-20mg po tid 碳酸锂
– 对粒系造血有刺激作用 – 肾病者慎用
200-300mg po tid 200mg po bid*4-6w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骨髓产生的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减少引起。

诊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活检等多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一般用于诊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的一些建议标准:
1.血液检查:包括完整的血细胞计数,特别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

重度粒细胞减少症通常伴随着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减少。

2.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生的感染、发热、疲劳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导致的。

3.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是确诊粒细胞减少症的关键步骤。

通过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骨髓中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确认是否存在明显的粒细胞减少。

4.排除其他病因:重度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可能原因,如药物引起的、感染性的、先天性的等等。

总体而言,诊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骨髓活检等多方面信息都需要纳入考虑。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重度粒细胞减少症,建议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返回
粒细胞边缘池的检查
方法: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1ml,中性 粒细胞从边缘池进入循环池,持续20~ 30min,正常时中性粒细胞升高一般不超过 (1.0~1.5)×109/L,若超过或增加一倍,提 示粒细胞减少可能由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引起。
精品文档
返回
血溶菌酶及溶菌酶指数检测
是检测是否有粒细胞破坏过多的方法, 但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临床较少用。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低于0.5×109/L。
精品文档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粒细胞生成减少和成熟障碍(最常见)
生成减少--化学药物 、电离辐射、严重感染等引起骨髓损伤 成熟障碍--叶酸或vitB12缺乏、MDS、急粒等致早期粒细胞
成熟障碍而在骨髓内死亡(无效增生)
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WBC < 4.0 WBC < 4.5
WBC < 5.0
中性粒细胞< 2.0 中性粒细胞< 1.8
中性粒细胞< 1.5
中性粒细胞< 0.5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 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鉴别
-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与白细胞不增多的白血病、
急性再障鉴别
鉴别要点
粒细胞减少症
粒细胞缺乏症
起病
缓慢
急骤
症状 病情进展
II
外周破坏 或
利用
外周枯竭
III
增生+
外周丢失 或
无效增生 +
外周丢失
(I或II和 IV III联合)
转移边缘池 或
骨髓中贮存的 精成品熟文细档胞释放
(假性中性 粒细胞减少)
V
二、 临床表现
非特异性表现
头晕、乏力、纳差、低热、体力减退,并有易感染 倾向。 是否合并感染视粒细胞减少程度。
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症状
细胞 最常见于溶贫
精品文档
返回
指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类白反应中,WBC<10×109/L,外周血中
出现较多的幼稚细胞。
骨髓检查必要,以排除相应细胞类型的急性白 血病
精品文档
返回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有明显的病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 - 原发病治愈或好转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 速消失 -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 - 各型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标准
淋巴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相对增加 红系及巨核系正常
精品文档
返回
粒细胞贮备池的检查
[方法] 通过注射或口服促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制品, 如内毒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测定用药前后粒细 胞上升情况,以了解骨髓的储备功能。
常用的方法:口服泼尼松40mg,5小时后查外周血, 若中性粒细胞升高值超过2×109/L,或静脉注射氢 化可的松200mg,3~4小时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 值超过5×109/L,则提示骨髓储备功能良好。反之 考虑骨髓储备功能减低。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1. 主要鉴别要点
- 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 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者与白 血病区别较困难
精品文档
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
临床特点
类白血病反应
原发病灶 贫血
多有原发病灶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无,或轻度贫血
出血
一般无
肝、脾、淋巴结肿大 一般无
治疗反应
治疗原发病或去除病因后可恢复正常,不存在复 发问题
头晕、乏力、纳差、神衰或无症 状
缓慢
寒战、头痛、口腔咽峡等 处感染
快速
WBC 中性粒细胞计数
骨髓象
(2.0~4.0)×109/L 正常或稍低
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碍
精品文档
(0.15~2.0)×109/L
1%~2%
粒系几乎消失(再障型), 原、早幼粒增多,粒细胞
缺乏(成熟障碍型)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针对其病因治疗原发病,防止继发感 染,适当输新鲜血。
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 细胞及浆细胞也相对增多
粒细胞毒性改变 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大致正常
精品文档
返回
对确定诊断和明确病因是必要的
除了解粒细胞增殖分化情况外,还可明确有无 肿瘤细胞转移。
一般正常,典型患者呈粒系增生不良或成熟障 碍
粒系明显减低,有的粒细胞有空泡、中毒颗粒 及核固缩等退行性变。
精品文档
输血
- 粒细胞急剧下降者,可输新鲜血或输分离的白细胞,以协助机体控制感 染,但效果不肯定。因输入的粒细胞在48小时内约有半数破坏。此类患者 多有免疫功能障碍,为了增强抵抗力,可注射γ球蛋白。
异基因骨髓移植
- 对严重的粒细胞生成减少的应用骨髓移植,亦有较好疗效。
脾切除
精品文档
六、预后
在抗生素问世前,死亡率高达90~95%, 自应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 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无菌层流室护理和成份输注粒细胞使一 些严重患者获救,2~3周后可逐渐恢复。
再障型预后差,常因难以控制的感染致 死。
精品文档
类白血病反应
Leukomoid reaction
精品文档
一、概述
1. 定义
脾亢、抗感染及免疫性机制破坏
粒细胞分布异常
假性粒细胞减少、血透、脾亢
粒细胞释放障碍(罕见)
惰性白细胞综合征(粒细胞对趋化因子不敏感、粒细胞膜缺陷或肌动蛋
白微丝收缩功能缺陷所致。骨髓内成熟粒细胞数量正常,但释放至周围
血和组织的粒细胞减少。) 精品文档
下一张
粒细胞生成后体内分布情况:
骨髓中成熟粒细胞 (贮备池)
幼稚细胞百分比常不高,NAP积分明 显升高
多有明显病因(感染、恶性肿瘤) 原发疾病好转或解除后,可迅速自愈,
预后良好
精品文档
二、分类
按外周血白细胞多少分
白细胞增多型 白细胞不增多型
按病情缓急分
急性型、慢性型
按细胞类型分
精品文档
按细胞类型分:
中性粒细胞型 淋巴细胞型 单核细胞型 嗜酸性粒细胞型 浆细胞型 红白血病型
返回
嗜酸性粒细胞型
WBC >20×109/L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20%,成熟型为主 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嗜酸性中
幼粒和晚幼粒增多 病因: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
精品文档
返回
浆细胞型
较少见 WBC正常或增多 浆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精品文档
返回
红白血病型
WBC及有核红细胞>50×109/L,出现幼稚粒
一般增高
一般无特异性染色体异常
肝、脾、淋巴结中无或仅有少量幼稚细胞浸润,
组织结构完整
精品文档
急、慢粒积分减低,ALL可增高
常伴有特异的染色体异常
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原、早幼 粒细胞浸润,组织结构破坏
2.与原发的白血病鉴别 3.排除其他疾病:MDS
精品文档
四、治疗原则
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 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故应仔细寻找 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精品文档
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精品文档
一、概述
1. 定义
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 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 染病。
精品文档
2. 发病情况
发病年龄
- 15~30岁多发,6岁以下多呈不显性感染
传播途径
- 病原:EB病毒 - 传染源:病毒携带者、病人 - 主要经口的密切接触、飞沫传播,也可经性及血
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造血 组织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应,其血象类似白 血病,但非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 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及(或)出现 幼稚细胞,可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精品文档
2. 特点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而白细胞值高低 不一或外周血不见幼稚细胞,但白细 胞显著增高(>50×109/L)
3.分型
型别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Ⅴ型
发病原理
粒细胞的生成减少,骨髓粒细胞系的增生低下 或再生障碍。
粒细胞的无效生成,骨髓中粒细胞生成后寿命 短,在释放前即被破坏。骨髓粒系虽可有代偿 性增生,但成熟后细胞仍然减少。
外周血中粒细胞的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或/ 及体内(组织内)粒细胞的消耗增高。
混合型,为Ⅰ~Ⅲ型的各种不同的混合。
进入外周血 进入组织
循环池 边缘池
返回
精品文档
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的常用药物
返回
类别 抗癌药
解热镇痛药 抗甲状腺药 抗癫痫药 磺胺类 抗生素 抗结核药 抗疟药 抗组织氨药 抗糖尿病药 心血管病药 利尿药 其他
药物 氮芥、马利兰、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阿糖胞苷、 氟脲嘧啶、噻替哌、柔红霉素、阿霉素 氨基比林、安替比林、保泰松、安乃近、消炎痛 硫氧嘧啶类、他巴唑、甲亢平 苯妥英钠、三甲双酮、巴比妥类 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 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 异烟肼、异烟腙、对氨水杨酸、氨硫脲(TBI)利福平 奎宁、扑疟奎啉、伯氨奎啉 苯海拉明、吡立苯沙明(扑敏宁) 甲苯磺丁脲(D860)、氯磺丙脲 普鲁卡因酰胺、心得安、甲基多巴、利血平、奎尼丁 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氢氯噻唑 吩噻嗪、铋、锑、有精机品砷文、档山道年、青霉胺
了解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测定各池细胞 数、转换时间及粒细胞寿命,有助于粒细胞减 少的机制分析及病因诊断
精品文档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定期反复检查 -采血部位和采血时间固定 -质控
白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症
(×109/L) 减少症(×109/L) (×109/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