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建筑特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大房子为中心的总体布局
哈尼族大房子平面示意图
府第式建筑
在广大的湘中、湘南地区,居民以汉人为主。明清两代的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为湖湘建筑 文化的代表。这些建筑群落,一方面,从建造规制上,严格遵循着儒家礼法传统,反映出高 下有等、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另一方面从营造装饰上,则又不失湘人的浪漫情怀。
湘中、湘南地区砖木结构的大宅院,以正屋为主体,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展开,内部又有大大小小的小 庭院,共同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院落。中为尊,东为贵,西次之,后为卑,形成规制森严的建筑格局。湖湘建 筑装饰,多采用华美的木雕、精致的石刻和富于文人气息的壁画和题壁书法,传达出湖湘古民居与众不同的艺术 气息和温馨浪漫的情怀。 这些深宅大院重视正屋厅堂,有的多达数百间。装饰上多采用木雕、石雕和壁画等,显得富贵堂皇。大院讲究 几进几横,多以天井为中心营造小院,院中有院,院中套院,以亭廊相连,辅以廊房、轿厅、花厅、书楼、花园、 佛堂、戏台,有的受西洋文化的影响,还在西厢或边角处建造“西洋厅”,专供家人与外籍人士休闲娱乐。院落都 有设计精到的给水排水系统,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足不出户便可自给自足、自娱自乐。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曾 围攻湘中体仁堂,用小钢炮轰击,因外围高墙坚固结实,攻而不破。后围困数十日,因院内粮水供养完备,竟安 然无恙,日寇被迫无功而退。
庄园式
湘中南多大户望族,聚族而成,自然形成村落,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家族。如湘中地区的曾国藩富厚堂,戴 海还柏荫堂,以及曾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地主的刘敏吾庄园。又如湘南桂阳的阳山村何氏家族、永兴县板梁的刘 氏家族等。 湘中的大庄园相对集中。双峰的三塘铺、甘棠铺、青树坪方圆十公里左右,就集中着40多座大型的庄园。体仁 堂、柏荫堂、韦伯堂是其中的代表。韦伯堂建筑历经家族12代,从明至清末一直在修建、改造、扩充,最终形 成占地近600亩的规模。最厚的一扇大门厚达80多厘米,可以想见当年的建造之坚固。体仁堂规模更是浩大,为 了保证用砖的质量,竟仿照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的做法,砖头上刻有工匠姓名和制造年款。
“府第式的最早形制”潮州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的主人许珏出身于潮州一个显宦家族,其曾祖父许申于北宋 大中祥符二年(1010年)真宗南巡东封,召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任 韶州知州、刑部郎中;祖父许因曾为英宗皇帝太子时的老师;而其父 许闻诲也曾官至卫尉寺丞通议大夫。许珏初以祖荫得为宋仁宗近卫武 官,授左班殿直,后出任宾州知州和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屯广南防边 (统管广东、广西和云南),并封武功大夫。宋元佑六年(1092年), 许珏被哲宗罢任谪戍儋州,时德安郡主已逝潮州。如今在潮州桥东的 洗马桥,仍保存有许驸马及皇姬郡主赵氏的合葬墓。 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年),距今已有940 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数代,多次修建,但仍保存着宋代建筑的基 础格局,被专家认为是现存潮汕“府第式”民居的最初形制。它坐北 向南,占地24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方正规矩,结 构严谨,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宅院。其中主体建筑三进五间,面阔41.8 米、进深48.2米,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高门槛,竹编的灰墙以 及雕饰简单的梁柱,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前座建有抱厅房,中厅东 西围屋则带有护厝,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的格局,而第一进与第 三进之间还建有通廊,后面则建有横贯全宅的后包御书楼。整组建筑 群装饰手法简朴、生动,具有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是岭南、乃 至全国罕见的宋代建筑。 据说也就是从许驸马府开始,这种带护厝的“府第式”民居逐渐在潮 汕地区流行开来,后经元、明、清而渐趋稳定与成熟,如潮州明崇祯 年间所建的黄尚书府,就是与许驸马府建设格局十分相似的“府第式” 民居。而这一格局到了清代末期,也最终演绎成潮汕地区“驷马拖车” 式的建筑模式。如今许驸马府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 始了大规模的修缮,也许不久它就将以潮汕古民居的经典之作重新展 现在游人面前。
特色建筑
岳麓书院 简介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 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 (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 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巢居干栏
河姆渡干栏木构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呈西北——东南的走向。从朝向看,座东北,朝 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大差别,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不利,从河姆渡文化 的生产力水平看,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要对干栏式建筑本身特点进行探 讨。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因为从建筑技术和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 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族同类建筑使用最长年限为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筑构件又被河 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测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 建筑一样是开在山墙面的,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北——东南走向,门的朝 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 时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 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和生活积累得来的。
至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仍然在进行高等教育。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 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特色和研究成就突出的科研队伍。现 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9人。书院现有历史学、哲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 硕士授予专业9个,其中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专门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拥有历史学一级 学科(涵盖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6个二级学科) 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哲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其专门史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9年开始, 岳麓书院面向全国招收历史学本科生,使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如今的岳麓书院宋明理学、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致力于建成 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书院研究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曾国藩富厚堂
街衢式建筑 湘南民居建筑以分栋相衔的街衢式建筑群最有特色,如桂阳阳山村何氏家族、永兴板梁村的刘 氏家族等。阳山村的何氏家族建筑群,与四清湖万华岩风景区连成一体,南望罗坦坪天兵岩, 仅咫尺之遥。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外看不显山不露水。原有150栋大宅院,现存完好的尚有65 栋,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以上,现存的二层楼有13000平方米左右。现在有居民480多人住在 里面,都是何姓。何氏建筑群分横巷8排,竖巷道5条,青石板铺路。每房都有厅堂,厅堂里有 匾额,供奉先祖的神龛用木雕装饰,前有屏风(有的已毁),独自成家。外墙饰有石雕或壁画, 尚保存完好。 板梁刘氏则是与街衢式布局稍有不同的部落式建筑群体,由三个建筑板块组成群落,原有房屋 1347间,现存约1000间。第一板块是祭祀与公学用房,第二板块是民居,第三板块是学堂、演 武场等公共设施。与其他的建筑群落一样,很注意建筑选址。这片建筑群的背后是一座不太高 的小山,前面是一条弯弯的小溪,蓝天白云映衬着鳞次栉比的风火墙。古人把建筑选址称之为 风水,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片最适合于居住的地方,让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大自然和谐统一起来。
发展历史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 间”。由此奠定了书院讲学部分的基础。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书院建筑的讲学、藏 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即院长)周式, 并颁书赐额,“于是书院之称闻天下”。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安抚使刘珙因旧址复建,保持了原有规制。刘珙延请张栻主持教事。随后 朱熹自闽专程来访,与张栻论学,首开书院会讲先河。至绍兴五年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书院“更建 于爽垲之地,规制一新”。其时,“学徒千余人,食田五十顷”。谚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 徒’”,书院规模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两百多年间,修建更密,志载大小修建活动达数十次之多,且多有朴学大师掌院,传书院经 世致用之风。其中较为突出或有所创建的: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巡抚周召南倡修,基本承明遗制。 康熙廿三年(公元1684年)巡抚丁思孔再修,次年得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额及十三经等赐书十六种, 便成现存书院中轴后部规制。乾隆年间对环境风景建设又多有所创。院长罗典辟院旁隙地为园池,栽 花木,标以“八景”。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昆重振书院,留 下书院的最后形制规模,现存书院古建亦多经此次重修或重建。 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学制,诏谕各省“于省城市改设大学堂”, 因此次年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学堂仍以此为校舍,仅将“东西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门以 上,讲堂,文昌阁、藏书楼及周程朱张等祠堂,保留不变。
湖湘建筑特色
建筑中的湖湘文化特色
论及“湖湘文化”,也许人们较多关注的,是独领风骚的湖湘学术,光耀千秋的湖湘伟人以及奇甲天下的湖湘山水。 其实,行走三湘四水,在那青山碧水间白墙黑瓦的古建筑里,在那新年的爆竹声中印刷出的喜庆年画上,在那传承 了数百年的木雕绝活中,同样跳跃着湖湘文化灵动的身影。 湖湘大地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灃县彭头山聚落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八九千年前,古老的湘 人已经进入定居时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以岳麓书院,衡山南岳庙等为代表的湖湘 古建筑,有134处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群之中,尚有湘中地区的体仁堂、柏荫堂、韦柏堂,湘南 的阳山何氏、板梁刘氏等古民居尚未列入其内。 湖湘建筑尤以自上古沿续至今的干栏式建筑和明清时期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衢式建筑,最具特色,尽显了湘人浪漫 的建筑情怀与和谐的人文理想。
特色建筑类型
干栏式建筑 府第式建筑 庄园式 街衢式建筑
特色建筑
建筑群 岳麓书院 四大书院 衡山南岳庙
目录
湖湘民居
特色建筑类型
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这对于后 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 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分布 干栏式建筑主要集中在湘西南、湘西北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类建筑适应当地山高林密、气候湿热、地形复 杂、资源丰富、取材与营造方便的特征,一楼架空,二楼居人,俗称“吊脚楼”。或依山成村,或临水成院,形成 一个个气势恢宏又充满灵秀神韵的建筑群体,完美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干栏溯源 • • 干栏建筑的雏形——巢居干栏 居住文化之源——河姆渡干栏木构
书院八景 竹林翠冬 碧沼观鱼 桃坞烘霞 桐荫别径 柳塘烟晓 曲径鸣泉 风荷晚香 花墩坐月
竹林翠冬
碧沼观鱼
桐荫别径
wenku.baidu.com坞烘霞
柳塘烟晓
风荷晚香
曲径鸣泉
花墩坐月
岳麓书院中的建筑技术应用
一.柱梁(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架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房屋多为木构架建筑。砖石结构建筑就全国范围和历史发展而言,始终未能穴量使用。 这种房屋以木构架为房屋骨架,承屋顶或瞄}层之重;墙壁是围护结构,只承担自重。古代木构架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既梁柱式,穿逗(也称穿斗)式与密梁平顶式。 前两种是用于坡屋顶房屋的构架,其中柱梁式使用得最广,历代官式建筑均是此式,华中、华北、西北、东北也都用 此式来建屋:穿逗式流行于华东、华南、西南,但这些地区的寺观、重要建筑仍多用柱梁式。后一种的密梁平顶式流行 于新疆、西藏、内蒙古。 而岳麓书院中的木架形式大多属于柱梁式木架构形式。其做法是在柱子上抬起大梁,梁上承载童柱,童柱上再抬起上一 层的大梁,梁上再承载童柱,如此层层叠起,所以又叫“叠梁式”(如图1.1 1.2)。 其特点是:用材粗壮,因而建筑风格厚重雄壮,柱距较大,内部空间宽阔,其缺点是耗材过多。 书院中仍有少部分建筑(大多为院 门檐)使用的是穿斗式木架构形式, 其做法是用较薄的枋穿过柱子,叫 做“穿枋”,瓜柱(童柱)骑跨在 穿枋上,叫“骑马瓜柱”。由柱、 瓜柱、穿枋构成屋架,檩子直接落 在柱和瓜柱之上(如图1.3 1.4)。 其特点是:用材较小,节省材料, 建筑风格轻巧;结构整体性强,抗 风抗震能力好。其缺点是屋架中柱 间跨度不大,柱网较密,内部空间 受到限制(所以在书院中一般只有 过门处使用穿斗式木架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