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一)通文意

例1、给下列文言文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析]首先要读懂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叙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说理性文章,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例1文字是个记叙性的语段,通读全文,可知大致情节是说有个宋人向子罕献玉,子罕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据此,通过分析名词和动词,我们可在“宋人得玉”“献……子罕”“子罕……受”“献玉者曰……”“子罕曰……”之后分别断开,双方对话内容的部分亦如法分析。具体答案如下:

“……得玉,……子罕。……受……曰:“……玉人,……宝也,……献之。”……曰:“……为宝,……为宝。……与我,……宝也。……其宝。”

(二)抓标志

给下列各句文言文加上恰当的标点:

例2、今君则欲逮臣先恐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例3、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例4、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

[解析]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提高自己的断句的能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的这些标志常常包括:

A、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象刚才例1中的“献者曰”,“子罕曰”以及这里例3“曰”字的后面都要停顿,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B、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如夫、盖、初、唯、斯岂,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如例2“夫诱道争远”的“夫”为发语词,它的前面就应点断。

C、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如例3“伤人乎”中的“乎”为疑问语气词,后应点断,而不能误读成“伤人乎不”。

D、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可在它们前后点断。

E、复句中的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断。如例4应在“故以相赏”前断句,而不能误断成“见之故,以相赏”。

以上三例具体答案为:

2、……臣,……臣。……远,……也。

3、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4、……直,……之,……赏。

(三)懂常识

例:给下列文句加上恰当的标点:

5、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6、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

7、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8、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9、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权直

[解析]许多词语的意义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断句时,须注意这些特殊的词汇现象。例5,这段文字写臧洪守东郡,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弃城逃命,断句时应注意这段话中的复音词“无事”,它是“没有必要”,“犯不上”的意思,如果误解成现代汉语的“无事生非”就很可能把句子断错。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如例6中的“少小”指“少年时代”,这是古人常用词语,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就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句,懂得这点就不能将标点在“少小”之后,否则就不象话了。

再如例7,这句话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说彗星在西方出现,一共16天,不是说夏太后死在16日那天。因为古人一般是以干支纪日的,比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在《史记》中,数字与“日”连用总是说多少天,而不是说某月某日,因此这句话就不能在“十六日”前点断。

例8出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省记”是把它清楚地记在脑子里的意思,过去中了进士的人,他的名字就上通到朝廷上,叫做“通籍”,“通籍后,俸去书来”是说通籍后俸禄可以买书,知道这点文化常识,就不会在“通籍”与“后”之间误点了。同样例9中的“学士”“直院”“权直”是宋代翰林的官制。宋代翰林学士掌管起草制诰诏令,别的官到该院未被任命做学士时,叫做“直院”,该院一时缺官员而暂由别的官掌管文书,叫做“权直”,若不懂这点,很容易赞成误断。

以上各例答案为:

5、……大义,……不死,……此祸,……未败,……出。

6、……相与。……说,……采。7、……日。……死。

8、……览,……记。……后,……来,……满。

9、……院,……学士,……直院。……俱阙,……文书,……权直。

这种以古文化常识帮助断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常识避误法”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四)知语法

例:给下列文句中加上标点符号:

10、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11、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妻(下拜地时以额触地,古代人的一种礼节)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1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患之至也

13、且夫天者气邪体也

[解析]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断。文言文的语法有其独特的体系,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断句时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还要留心文言文的句式规则,这些句式一般都有明显标志,掌握它们可帮助我们断句。这种断句的方法称之为“语法定夺法”。

现在我们看例10,是省略句,出自《鸿门宴》。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这里到底是“以撞卫士,仆地”还是“以撞,卫士仆地”呢?联系前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纳”,“撞”的宾语在这里承前省略了,可补“之”代卫士。若断成“以撞卫士,仆地”,则“仆地”的人到底是谁?樊哙还是卫士?很难搞清,容易造成歧义。

例11、12是两个倒装句,11中的“仁夫,公子重耳”是主谓倒装,12中的“君臣是忧”是宾语前置句,“是”是提宾标志,明白这两点就不会把句子误断成“夫公子重耳……。”“是忧患之至也”了。

固定结构也是一种句式,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谁……者……,何……焉不……,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掌握它也可帮助我们断句。如例13是个选择性的问句,这种句子往往用“邪”字和“也”字相呼应,如韩愈《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译成现代汉语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呢?”选择问句前一个分句后用“,”后一个分句未用“?”,原文标点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误),知道这点,我们点断该句就比较容易了。

以上各例具体答案为:

10、……撞,……仆地。

11、……曰:“仁夫,……重耳!……不拜,……后也,……拜。”

12、……不恤,……忧,……也。13、……者,……邪,……也?

(五)明修辞

例:给下列文句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4、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解析]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为“修辞辐射法”。如例14,我们只要抓住对偶句式,例15只要抓住排比句式的特点,就不难得出如下答案:

14、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遣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5、……者,……根本;……者……泉源;……者,……德义。

这些方法使用时并非单一的,有时要交叉用到多种方法。如要点例1,既要通文意,又要抓“曰”“故”“若”等标志,还要注意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这样的对比句式,才能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