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逢禄春秋公羊学的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春秋公羊传》

浅谈《春秋公羊传》

浅谈《春秋公羊传》作者:张海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1期【摘要】《春秋公羊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重要著作,它与《春秋左氏传》、《春秋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对《春秋》的解释重在发挥“微言大义”,两汉时期一直处于官学地位,对汉代学术、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今文经;微言大义《春秋》本是先秦时代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

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

”后来只有鲁国《春秋》流传下来,《春秋》于是成为鲁国历史的专名。

杜预《春秋左传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战国时代,是一部解释《春秋》的重要著作。

它与《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穀梁传》(又称《穀梁春秋》、《春秋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一、《公羊传》的缘起据文献记载,《公羊传》的作者是战国齐国人公羊高。

《汉书•艺文志》载:“《公羊传》十一卷。

公羊子,齐人。

”戴宏《公羊传序》、颜师古《汉书注》认为公羊子名高。

《公羊传》为公羊氏一家世代相传,起初只是口头传授,没有文字定本,后经公羊学者传承,至西汉景帝时由胡毋生协助公羊寿“著于竹帛”,写定成书。

胡毋生是景帝时博士,年老辞官后回到齐地开馆授徒。

“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胡毋生“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

董仲舒与胡毋生同为汉代公羊学大师。

《史记•儒林列传》:“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惟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董仲舒很重视《春秋》,他说:“不学《春秋》,则无以知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

”“《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其所以然之故,其幽而明,无传而著,不可不察也。

” 他还引用《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公羊传的理论特色

公羊传的理论特色

公羊传的理论特色《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

主要有三项:一、政治性。

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二、变易性。

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

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

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

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

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

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

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

刘逢禄公羊学解经方法探究

刘逢禄公羊学解经方法探究

刘逢禄公羊学解经方法探究魏航【摘要】《春秋》中义与例的密切关系以及历史上的以“例”解经是刘逢禄析“例”求“义”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刘逢禄认为《春秋》有“义”也有“例”,“义”在《公羊》,“义”应从“例”求,有着析“例”求“义”的意图自觉;依何休的《解诂》而作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是刘逢禄析“例”求“义”方法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析“例”求“义”的解经方法对刘逢禄的公羊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5页(P86-89,100)【关键词】刘逢禄;析“例”求“义”;《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作者】魏航【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9.9刘逢禄(1776-1829)是清代有名的《公羊》学大师,也是常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一生专注于《公羊》学的研究,写了如《春秋论》《公羊何氏解诂笺》《发墨守评》《穀梁废疾申何》《箴膏肓评》《左氏春秋考证》《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等一系列《公羊》学著作,对清代《公羊》学的兴起和发展贡献甚大。

这些著作既体现了刘逢禄的公羊大义思想,也反映了他的研究方式和解经特点,其中又尤以《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一书为典型。

《释例》中通过对公羊条例的分析,从而得出隐藏在文句事件中的“微言大义”的研究方法便是析“例”求“义”的方法,也是刘逢禄《公羊》学研究常使用的重要方法。

析“例”求“义”的方法虽为刘逢禄所开创,但是从义例的角度进行经典的解释在历史上却早已有之。

《春秋》中义与例的密切关系,是刘逢禄析“例”求“义”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

作为《公羊》学家,刘逢禄认为《春秋》是经,是有“义”有“例”的。

孔子因鲁史旧文作《春秋》是有一个编纂的体例和取舍的标准的,并且他因思想的表达需要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写法,从而形成一定的书法条例,而每一“例”的背后都有相应“义”相附着。

“《春秋》文成数万,其旨数千,”[1]与之相应的那也就有许多之“例”。

刘逢禄公羊学解经方法探究

刘逢禄公羊学解经方法探究

“ 微言大 义” 的研究 方法便 是析 “ 例” 求“ 义 ”的方
法, 也是刘逢禄《 公羊》 学研究常使用的重要方法。

以要求得《 春秋》 中的大义须要 通过对《 春秋》 中的
各种 条例 梳 理 分 析 而 获 得 。刘 逢 禄 在 批 评 《 左传》 详 于事 时 , 就 指 出 了《 春 秋 》中 的 “ 义” 与“ 例” 的 关
借助 ‘ 例’ , 使 经学 内部逐步统一 起来。 ” [ 8 确 实 如
[ 摘 要 ] 《 春秋 》 中义 与例 的 密切 关 系以及 历 史上 的 以“ 例” 解经是 刘逢禄 析 “ 例” 求“ 义” 方 法赖 以存 在 的前提 和基 础 ; 刘逢禄 认 为 《 春秋》 有“ 义” 也有 “ 例” , “ 义” 在《 公 羊》, “ 义” 应从“ 例” 求, 有 着析 “ 例” 求“ 义” 的意 图 自觉 ; 依 何休 的《 解诂 》 而作 的 《 春秋 公 羊经何 氏释例 》 是 刘 逢禄 析 “ 例” 求“ 义” 方 法 的 实际运 用和 具
D O I : 1 0 . 1 6 1 6 1 / j . i s s n . 1 0 0 8— 0 5 9 7 . 2 0 1 7 . 0 2 . 0 1 3
刘逢 禄 ( 1 7 7 6—1 8 2 9) 是清代有 名的《 公羊》 学
大师 , 也 是常 州 学 派 的重 要 代 表 人 物 。他 一 生 专 注
体 体现 。析 “ 例” 求“ 义” 的解 经 方法对 刘逢禄 的公 羊 学有 着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 关键 词 ] 刘逢禄 ; 析“ 例” 求“ 义” ; 《 春 秋公 羊 经何 氏释例 》 [ 中图 分类 号 ]B 2 4 9 . 9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8—0 5 9 7 ( 2 0 1 7 ) 0 2— 0 0 8 6— 0 5

历代公羊学异义

历代公羊学异义

历代公羊学异义黄开国【摘要】公羊学自汉代以来,被历代公羊学家所不断发挥,但其中多有异义.如关于公羊学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先师,《公羊传》是否为公羊氏一家之学,董仲舒有无王鲁说,何休以周历解王正月是否正确,庄存与是否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龚自珍、魏源是否有以经议政等,通过列举了较为重要的十一个异义,并对其中一些异义作出了解答.【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0)003【总页数】8页(P38-44,67)【关键词】公羊学;历代;异义【作者】黄开国【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8.2笔者在二十余年的研究春秋公羊学中,发现历代在与春秋公羊学相关的人物史料、理论解读等问题上,存在不少异义,其中一些异义事关春秋公羊学的基本理念,现予以罗列,以就教于各位。

《公羊传》的最初源头,《孝经·钩命决》、东汉的戴宏的《序》、何休的解诂《春秋公羊》也以《公羊传》源自子夏,可证《公羊传》出于子夏可能是东汉春秋公羊学的共同看法,后来成为经学界的流行观点。

但元代的郝经三传皆本于曾子的说法,对春秋公羊学出于子夏提出异义。

郝经认为,子夏独传孔子《春秋》以授公羊高,不可相信。

《公羊传》记载了多位先师,却没有一次引及子夏,若子夏为传公羊传之源,不可能一次都无子夏的记载。

郝经的这一辩驳有一定说服力。

他还进一步指出,子夏说出于纬书,为谶纬之说,根本不值得相信。

《公羊传》无子夏的记述,可能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并不能以此否定子夏对《春秋》的传授。

进而,郝经提出的三传皆本于曾子之说,依据是《公羊传》五次引及鲁子,而鲁子乃是曾子的传抄之误。

《公羊传》不是五次,而是六次引及鲁子,鲁子无疑是《公羊传》称引最多的人物。

但是,在《论语》、《孟子》等典籍中,皆无鲁子的记载,而《论语》、《孟子》中曾子被数次言及,所以,郝经怀疑此鲁子当指曾子。

而曾子被误为鲁子,是因二字字形相近。

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人刘逢禄

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人刘逢禄

清代公羊学的奠基人刘逢禄概述刘逢禄(1755年-1828年),字仲襄,号鲁斋,山东汶上人,清代学者、书法家。

他是明代三传之一《公羊经》注家公羊高敏的后裔。

刘逢禄研究公羊学多年,在公羊学两大原著《公羊经》、《谷梁传》上用心极深,精通《周礼》、《春秋》、《仪礼》、《过秦论》等十七种古文,钻研博学,被誉为公羊学的奠基人。

初学公羊学刘逢禄年轻时曾就学于当时清廷第一大学军机处,但他对军机处的教学并不满意。

于是他离开了军机处,一心钻研公羊学,并开始系统地研究《公羊经》。

他在研究《公羊经》的时候,发现其注中有很多错漏,于是他开始整理公羊经的注释,同时还开始研究《谷梁传》。

修订《公羊经》刘逢禄花费了很长时间修订了《公羊经》的注释,并将其分为“南诏”、“南行”、“南帛”等三类。

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例如有关“陲疆”、“天服”、“服天”等难解的地方,进行了深刻的解说。

一些专家认为,刘逢禄的解释有时是较为奇想和牵强附会的,但是他的学识卓越、辩证能力极强,对于那些无法轻易解释的地方确实有着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研究《谷梁传》在研究《谷梁传》的时候,刘逢禄采取的是“本书本义,辅以周官司徒、邹阳品”,即始终坚持本书本义,同时结合《周官》和邹阳的品味来进行解释。

他在研究《谷梁传》的时候,还提出了“中庸合义”,即中庸是能够验证《谷梁传》义理得当的标准,是应该被用来建立并完善《谷梁传》义理体系的基础。

归纳总结公羊学刘逢禄在研究公羊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他的著作《公羊学原义》中,他对公羊学的源流、形成、演变以及真正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解释。

他认为,《公羊经》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必须注重其艺术风格和诗歌性质。

结语刘逢禄在公羊学的研究中,不仅具有卓越的学术能力和独到的思考,更是在推动公羊学对于先秦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成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对后世公羊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魏源“春秋公羊学”及其对康有为“三世说”的影响

论魏源“春秋公羊学”及其对康有为“三世说”的影响

作者: 申屠炉明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210093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229-23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今文经学;春秋公羊学;董子春秋;三世说
摘要:魏源的《量子春秋发微》一书今虽不见,然从《序目》可知,它是魏源在其经世致用思想的驱使下.承继刘逢禄发明何休公羊春秋义例说,进而突出张扬三世说的重要成果。

被刘逢禄所揭橥的何休“三世说”主要是详今略古的“笔法”义例,其政治意图在“大一统”;被魏源所阐发的董子“三世说”,其哲学基础上是“气运”论,政治意图是更化改制。

魏源还有一奇妙的发现:将鼓吹心性学说的孟子视为孔子春秋微言大义思想的学术传人。

这些成果引导康有为直奔西汉董仲舒,创立具有进化意义的三世说,掀起了托古改制的改良运动(而非革命运动)。

由此可知:魏源上承刘逢禄,下启清末的康有为,是近代经今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

刘逢禄《春秋》学著述考

刘逢禄《春秋》学著述考

刘逢禄《春秋》学著述考作者:吴仰湘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摘要]关于刘逢禄的《春秋》学书目,历来说法各异,表面上是因为各家简单采信刘氏行述,而根源在于刘氏《春秋》学著述的刊行与成稿情况较多变化。

通过清理刘氏《春秋》学著述的四种刊本,可以确定刘氏已刊《春秋》学著述有14种。

通过搜检相关资料,排查出刘氏拟作《春秋》学书目8种,对其中《胡母生春秋条例》、《春秋通义》、《解诂笺释》、《答难》和《申何难郑》重加探究,更可窥见刘氏《春秋》学研究的变化,从而深化对刘氏《春秋》学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刘逢禄;《春秋》学;清代今文经学;书目[中图分类号] 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2)04—0027—一关于刘逢禄《春秋》学书目的各种意见刘逢禄(1776-1829)是清代《春秋》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常州公羊学的奠基人,因此大受学界关注。

然而,刘氏《春秋》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史实,即其《春秋》学书目,历来说法各异,迄今悬而未决。

以下依时间顺序,略述几种代表性的意见:第一,刘氏弃世不久,其子承宽等作《先府君行述》(以下简称《行述》),其中说:“主山东时,为《释例》三十篇;又析其凝滞、强其守卫,为《笺》一卷、《答难》二卷;又推原左氏、穀梁氏之得失,为《申何难郑》四卷;又断诸史刑礼之不中者,为《议礼决狱》四卷;又推其意为《论语述何》、《中庸崇礼论》、《夏时经传笺》、《汉纪述例》各一卷;其杂涉漫衍者,尚有《纬略》一卷、《春秋赏罚格》二卷。

凡为《春秋》之书十有一种,宫保阮公、申耆李公各为梓行于广东、扬州。

”刘承宽等《先府君行述》,《刘礼部集》,道光十年思误斋刊本,附录第5页。

虽对各书的刊行、存佚等说得比较笼统,《申何难郑》、《议礼决狱》卷数也与刘氏《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叙》所说有异,“凡为《春秋》之书十有一种”却成为最权威的说法。

第二,李兆洛在《礼部刘君传》中说:“君乃研精《公羊》,探源董生,发挥何氏,成《释例》三十篇;以微言大义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洞然,推极属辞比事之道,又成《笺说》、《答难》、《决狱》等,凡十一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逢禄春秋公羊学的特色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u Fenglu's Studies ofGongyang's Version of Spring and Autumn SHENTU Luming Center for Chinese Thinkers,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春秋公羊学沉寂千年,清代中叶始得复兴。

武进刘逢禄精研公羊,有著作十三种,号称专门名家。

刘氏春秋公羊学的特点是尊信公羊,排斥左传、谷梁。

尊信公羊又偏主东汉何休一家之说。

大凡何氏之说必力为疏通证明之,何氏未及者又引而申之,谨守今文师说,不杂糅牵引他家之说,确成一家之言,然何氏误解公羊处,也百般为之弥缝,乃至会曲说,未免不当。

Studies of Gongyang's version of Spring and Autumn weresilent for over a thousand years,and did not revive untilthe mid-Qing dynasty when Liu Fenglu of Wujin County,who wasto be termed 'expert scholar', published thirteen works onthe topic.He gave the most credit to Gongyang's version ofSpring and Autumn,and undermined Zuo's version andGuliang'sversion.In the studies of Gongyang's version,he so believedin the theories of He Xiu,scholar of the Eastern Han, thathe would go to great lengths to prove whatever He had said.Where He had missed a point, he would give his owninterpretations by sticking to modern essay traditions ofhistime and never citing what other schools had said. Where Hehad misunderstood Gongyang's version, he would make everyeffort to protect He,to the degree of distortion.春秋公羊学沉寂千年,清代中期始得复兴,转至晚清竟为显学。

推原本始,此学由乾隆时期常州学者庄存与导夫先路。

然庄氏《春秋正辞》不拘汉宋,杂糅古今,其学尚未臻精醇。

庄氏门人孔广森、外甥刘逢禄继起,精研《公羊》,始为专门名家。

但孔氏不信何邵公“三科九旨”说,刘氏则谨守今文师说,独尊何氏义例,排斥《左氏》、《谷梁》不遗余力,最为专门。

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仁和龚自珍、邵阳魏源均从其受学。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刘氏的“春秋公羊”作些探讨,限于本人学识,浅陋之处在所难免,谨请方家指教为幸。

一刘逢禄,字申受,常州武进人。

嘉庆十九年进士,在礼部十二年,常以经义决事,为众所钦服,人称刘礼部。

道光九年卒,年五十六。

刘氏外祖庄存与,舅庄述祖俱以经学名世,逢禄尽传其学。

长洲宋翔凤亦庄氏外甥,能传外家之学,述祖有“刘甥可师,宋甥可友”之语。

[1] 刘逢禄的学术师承,其子承宽撰《先府君行述》云:“大抵府君于《诗》、《书》大义及六书小学,多出于外家庄氏。

《易》、《礼》多出于皋文张氏。

至《春秋》则独抱遗经,自发神悟。

”[2] 今案:皋文张氏即张惠言,亦武进人。

据戴望《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说,嘉庆五年,刘氏年二十五,举拨贡生入都应朝考。

时父执故旧遍京师,刘氏不往干谒。

惟就张编修问虞氏易、郑氏三礼之学,竟以此被黜。

至十一年方举顺天乡试。

[3]张氏之学以《易》、《礼》为尤精,著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礼》等,故逢禄特往请业问学。

刘子谓乃父于《春秋》独抱遗经,自发神悟,恐未必然。

当是承外家庄氏之遗绪,而又有所独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逢禄的众多著述中也以《春秋》之学最有条贯。

刘承宽列举了十一种:主山东讲舍时,为《释例》三十篇,又析其凝滞,强其守卫,为《笺》一卷,《答难》二卷。

又推原《左氏》、《谷梁氏》之得失,为《申何难郑》四卷。

又断诸史刑礼之不中者,为《礼议决狱》四卷。

又推其意为《论语述何》、《中庸崇礼论》、《夏时经传笺》、《汉纪述例》各一卷、《春秋赏罚格》三卷。

凡为《春秋》之书,十有一种。

[4]除以上所举十一种外,今本《刘礼部集》中尚有《春秋论》上下二篇、《春秋公羊议礼》十四篇,故礼部《春秋》之书共有十三种。

要说明的是,《春秋答难》原本为《箴膏肓评》一卷、《发墨守评》一卷,后改名《春秋答难》。

《申何难郑》四卷,当指《谷梁废疾申何》二卷、《左氏春秋考证》二卷,共四卷。

这些著述中有七种已刻入仪征阮氏的《学海堂经解》中。

(注:这七种书为《公羊何氏释例》十卷、《公羊何氏解诂笺》一卷、《发墨守评》一卷、《谷梁废疾申何》二卷、《左氏春秋考证》二卷、《箴膏肓评》一卷、《论语述何》二卷。

)从上述书名中可以看出,刘逢禄春秋学的特点是“墨守公羊”,排斥《左传》和《谷梁传》,即所谓的“左氏膏肓”、“谷梁废疾”。

这些恰恰是东汉何休(字邵公)的主张。

据《后汉书·郑玄传》,何氏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字康成)针锋相对,有《发墨守评》、《针膏肓》、《起废疾》之作。

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本来这场争讼已息,今刘逢禄重提这段旧公案,左袒何邵公而难郑康成。

因此,刘逢禄的“春秋学”主要特点具体说便是“申何难郑”。

二刘氏“申何”最有名的著作是《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简称《公羊何氏释例》)十卷,以及《公羊何氏解诂笺》一卷。

他自述撰作缘起云:禄束发受经,善董生、何氏之书,若合节符,则尝以为学者莫不求知圣人。

圣人之道备乎五经,而《春秋》者五经之管钥也。

先汉师儒略皆亡阙,惟《诗》有毛氏,《礼》郑氏,《易》虞氏有义例可说,而拨乱反正莫近《春秋》。

董何之言,受命如响然,则求观圣人之志,七十子所传,舍是奚适焉?故寻其条贯、正其统纪为《释例》三十篇。

又析其凝滞、强其守卫为《笺》一卷。

[5]在他看来,五经中《诗》有毛氏传,《礼》有郑氏笺,《易》有虞氏义,都有条例可说。

作为五经“管钥”的《春秋》惟有《公羊传》有义例可寻,故“寻其条贯,正其统纪”作《释例》。

《释例》一书确切地说是给何休的《解诂》作释例。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的何休是汉代为公羊学作总结的人。

何氏《解诂》是“略依胡毋生条例”而作,可见公羊师说本有条例。

后世左氏孤行独兴,公羊先师传授之义法遂沉湮不明。

(注:胡母生条例,散见于何氏《解诂》,未有专书。

何氏《文谥例》,仅见于《公羊传》杨疏。

《公羊传条例》,见于《七录》,今佚。

)今刘逢禄作《释例》,讲明何氏义例,于《公羊传》厥功甚伟,意义很大,可谓是“孤绪微茫接董生”了。

(注:夏曾佑赠梁启超诗云:“璱人申受出方耕,孤绪微茫接董生。

”这是说清代今文学的学术渊源,刘逢禄(申受)、龚自珍(璱人)之学出庄存与(方耕),诸氏上承西汉的董仲舒,故有此言。

见梁著《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二节,东方出版社“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1996年版。

)刘氏《公羊何氏释例》的体例是,先标举经传文字,即将原本散见于经传及何氏的《解诂》的内容,分别纳入相关的“例”中,刘氏自己的见解则以“释曰”的形式表而出之,附于每篇之末。

其书三十篇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大例。

张三世例、通三统例、内外例,此三篇是阐发何氏“三科”说的,故《刘礼部集》中迳标曰“释三科例”上中下三篇(刻入文集中的“释三科例”是《公羊何氏释例》中的“释曰”部分,文辞稍异于《释例》。

又《释例》第十一篇《王鲁例》入于文集的“释三科例”中篇中)。

时月日例、名例、褒例、讥例、贬例、诛绝倒例诸篇为“释九旨例”。

三科九旨是何休从《春秋》中归纳出来的文例。

何谓三科九旨?何氏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

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律意轻重例、建始例、主书例诸篇为“释特笔例”。

不书例、讳例、阙疑例诸篇为“释削例”。

朝聘会盟例、崩薨例、大国卒葬表、娶归终始例、郊禘例诸篇为“释礼制例”。

公终始例、致公例、内大夫卒例诸篇为“释内事例”。

此外,还有“释兵事例”、“释地例”、“释灾异例”等。

从刘氏归纳的上述名例中不难发现,这部本来充满着“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的《公羊传》及何氏《解诂》,经如此归纳之后,原原本本,极为清晰。

更有原本晦暗不明之义,至此乃得大明。

刘书出后,时人及后进学者极为推崇,视为汉学专门名家。

与刘申受齐名,被人称为“常州二申”的李兆洛(字申耆)为其作《传》时称刘书“自汉以来,未尝有也”。

[6]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谓“淹通经传”。

[7]阮元编刻《皇清经解》于说经之书取去颇严,而此书得以收入,可见阮氏是将它视为汉学专著的。

尤为难得的是持古文立场的章太炎也称“属辞比事,类例彰较,亦不欲苟为恢诡。

然其辞义温厚,能使览者说绎”。

[8]刘氏为何如此重视何休的《解诂》,不惜花费很大心血为之作《释例》,意犹未尽,还作《解诂笺》一卷以“申何”?因为刘氏认为欲知《春秋》微言大义,必由《公羊传》;欲通《公羊传》必先通何氏的《解诂》。

换句话说,何氏《解诂》是通向《公羊》的津逮,由此可知孔子“微言大义”之所在。

刘氏这样重视公羊何氏,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学者谈《春秋》言必称《左氏》,对《春秋》的书法问题表示疑问。

如乾嘉时期有大名的钱大昕就认为《春秋》之法直书其事,使善恶无所隐而已。

这种观点是刘氏绝对不能同意的,为此特作《春秋》上下二篇。

上篇专对钱氏而发,批评钱大昕以史法解《春秋》之误,他说:“《左氏》详于事,而《春秋》重义不重事。

《左氏》不言例,而《春秋》有例。

”[9]正因为《春秋》重义不重事,故所不书多于所书,故有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如仅以事求诸《春秋》,则尚不足为《左氏》之目录,孟子何必说“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其实,以史法绳《春秋》的不止钱氏一人,也不自钱氏始。

唐代刘知己的《史通》已开先河。

《史通·外篇》有《惑经》、《申左》二篇,用史法绳《春秋》,诋《春秋》有十二“未谕”、“五虚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