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为了法兰西的地位抗衡三巨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戴高乐为了法兰西的地位抗衡三巨头
二战中,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面前不战而降,因此备受反法西斯阵营的轻蔑。然而,战争结束后,法国却争取到了一个与它的地理和历史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跻身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看看戴高乐是怎样在战争后期委曲求全,又主动出击,抗衡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的。
1.1不“自由”的法国
苏联军队攻入柏林,在仅仅相隔一条街道的总理府地下室里,阿道夫·希特勒自杀了。一星期后的1945年5月8日,接近午夜时分,在希特勒官邸的大客厅内,柏林战役的战胜者——苏联将军朱可夫庄严地站在桌边,准备从纳粹首领手中接过投降书;在他周围,是代表艾森豪威尔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斯帕茨、英国空军元帅泰德爵士,还有受戴高乐指派、突然出现在苏联人面前的拉特尔·德·塔西尼将军。
拉特尔将军的出现出人意料,人们只得匆忙将三片布缝在一起,赶制出一面法国国旗。当德军统帅部代表威廉·凯特尔元帅挥舞着元帅权杖进入大厅时,看到了拉特尔将军和法国国旗,发出一声咆哮:“什么?还有法国人?”几个月前,戴高乐曾愤愤地引用了保尔·克洛岱尔最新发表的一首有关法国的诗:“我已老去,被人任意蹂躏,却还没有习惯羞耻……”
1943年春天,法国的形势岌岌可危。从那时起,或许早在1940年6月,侥幸出逃的戴高乐就决定挽救法国,这就是1945年5月在兰斯、柏林战胜国会议上出现法国人的原因。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手中只有一张牌——丘吉尔的支持,他是戴高乐的一个支点,而此时丘吉尔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他的美国盟友。1943年5月23日这一天对戴高乐来说,是真正的灾难。丘吉尔耳中早就灌满罗斯福对戴高乐的冷嘲热讽,如今也被这位法国将军激怒,他从华盛顿写信给他的部长们“我们必须和戴高乐划清界限”。
戴高乐成了孤家寡人。失去了英国这个盟友,除了向莫斯科寻求保护,戴高乐还能指望什么呢?英国外相安东尼·艾登拒绝追随他那怒气冲冲的上司,这时向戴高乐发出了问候,并向丘吉尔进言,1940年站在英国一边的这个人不应该被抛弃。戴高乐于是成了英国人游戏中的一颗棋子、美国人的靶子。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本该是戴高乐作为“一家之主”重新掌握国家事务的时机,谁想他不仅险些被遗忘,而且险些被排斥在外。1944年6月4日至5日,这位“自由法国”的“临时政府”首脑,被他的英美盟友撇在一边,并被告知解放了的法国地区将和其他战败国一样,受占领区盟军政府管辖并能得到一笔钱。看到自己的国家受到如此轻视,怒不可遏的戴高乐决定对他的两个“保护人”奋起反抗了。丘吉尔威胁要送他去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曾是王宫,后来做过法院、要塞,也做监狱),而且甩出了那句著名的斥责“你要知道,每次我们要在你和罗斯福中间做出选择,我们总是选择罗斯福!”然而众所周知,懦弱可不是戴高乐的风格,这一天就更不是了。因为就在前一天,6月3日夜晚解放罗马的战斗中,难道不是朱安将军率领的法国军队起了重要作用吗?
一小时后,盟军行动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交给戴高乐一篇演讲稿,要他在登陆行动开始时通过广播向法国人民宣读。看到他的讲话居然被安排在挪威、荷兰和比利时的君主之后,忍无可忍的法国将军断然拒绝了。丘吉尔对戴高乐的反应大光其火,斥责为“战争中的严重失职”,并吼道:“你们法国活该多灾多难!”
6月6日凌晨,登陆行动第一轮进攻数小时后,戴高乐宣读了演讲稿,“我们伟大祖国的光明时刻就要来了!”8天后,一踏上巴约附近的法国领土,戴高乐立刻受到了法国人民的欢呼和拥戴。但是,6月3日在阿尔及尔取代了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戴高乐临时政府,在将近五个月之后的10月23日,才获得其西方同盟国的承认,比作为敌人的意大利等得还要久。
1.2是法苏还是英法?
1944年11月11日,由作为同盟者的戴高乐连同法国所有的政治力量一起来接待丘吉尔了。不过这次访问差点演成一场不愉快事件。事前,戴高乐是偶然得知丘吉尔准备访问巴黎。什么?没有向主管部门请示就想来?把法国当成他的殖民地了吗?禁令下达到有关部门,规定只能按照一般外国访客的级别接待。伦敦和巴黎的外交人员赶紧照办,但英国首相还是受到了热烈欢迎。
就是在这次会面中,丘吉尔向戴高乐透露了莫斯科会晤的细节。一个月前,斯大林和丘吉尔在莫斯科会面,商讨东欧的瓜分方案,“罗马尼亚的90%归苏联,10%归英国;希腊反之;南斯拉夫一半一半……”戴高乐则连忙追问:“那波兰呢?”此时可以
说,不管法国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戴高乐成了惟一能够牵制斯大林扩张野心的
西方国家首脑。
1944年11月下旬戴高乐的莫斯科之行让人们看到了一场政治权术的表演。这次
会面巩固了法国与英美抗衡的实力,而且,斯大林对德国的仇恨有助于实现法国控制
莱茵河左岸的野心,这是法国历代国王的梦想。
斯大林—戴高乐会谈的中心议题是法苏联盟,戴高乐对他的苏联伙伴说:“法苏之
间没有任何分歧,不能将法苏关系与英法关系相提并论,英法之间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1945年初,大家都在讨论即将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这个大国会议。1月25日,戴高乐召开记者会:“我们已经听说会议在准备中,但是法国没有受到邀请。”法国最终没有出席这个会议。雅尔塔会议就好像是“五百万兵力俱乐部”,法国能出多少兵?最多十几万。
如果说丘吉尔没有说服另外两大巨头邀请法国参加会议,那是因为他认定自己就
能够维护法国的利益。他和安东尼·艾登确实以高度的机智和效率,为法国争取到了出
人意料的有利条款:法国在德国的占领区(原来是准备留给英国的)和柏林盟军委员会
的第四把交椅,这是战胜国的荣誉。
战后重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戴高乐的不懈努力和一支真正法国军队的参战。正是法国人的世界观使这些马扎兰和克莱蒙棱的后人要为法国争得一个与它的地理和
历史地位相称的政治地位。没有这种世界观,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给这件事画上一
个句号,1945年7月17日,罗斯福逝世后三个月,三个大国首脑重新在波士顿会面。戴高乐没有因未受到邀请而生气,反而乘机嘲讽西方大国如同“一盘散沙”。和平到来了,谁还需要战争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