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
及其衰落的原因
一、军政权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改革(1976-1983)
1976年军事政变后,马丁内斯·德奥斯任军政府经济部长。他任职期间(1976-1981年),在军政府提出的“国家改组进程”纲领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被经济史学家称为正统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他在任初期采取的主要调整措施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私人银行的支持下,实施稳定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赤字,平衡国际收支。改变汇率政策,实施货币贬值。削减公共开支,冻结工资,以减少公共部门赤字。争取国外资助(融资和直接投资),以扩大国内投资。
在经济危机得到初步控制后,他采取了以下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实行经济开放,开放国内市场,降低进口关税,鼓励进口。改革宏观经济结构,中止对工业出口的补贴。国有服务业转由省级经营,取消联邦分税制给各省的补贴。改革金融体制,实行金融市场自由化。
为此,实行利率自由化,批准建立新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国家为私营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提供担保。1978年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允许比索逐月贬值。实行高利率,国家保证购买美元的自由。
马丁内斯·德奥斯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和发展本国工业,但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高利率和自由买卖美元的制度,有利于投机资金的流动,而不利于产业发展,所以外资进入阿根廷后,没有投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入金融体系。大量拥入的外国资金,形成的庞大投机资金,给国家金融带来巨大冲击。在金融业暂时兴旺的同时,进口的开放,使本国工业生产部门受到严重冲击,生产下降,就业减少,大批企业倒闭。民族工业陷入严重衰退。冻结工资的政策导致1977年工资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下降30%。国内地区经济持续恶化。逃税严重,财政入不敷出。有专家评论甚至指出,阿根廷又回到了100年前的农牧业出口经济的时代。
在通货膨胀压力下,政府不得不推迟汇率改革,导致比索高估。马丁内斯·德奥斯采取举借外债和吸引外国金融投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和财政困难的措施,导致公共外债剧增,国家偿债负担迅速加重。
1980年阿根廷再次发生经济衰退。地区交换银行等一大批重要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引发全国性金融恐慌,大量美元外逃。政府不得不再次大量举借短期外债高利贷弥补资金流失造成的缺口,并由国家承担破产银行的债务。
1981年阿根廷经济濒临崩溃,比索贬值400%,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抵押贷款利
率高达100%,大批债务人濒临破产,无法偿还贷款。金融危机导致私营企业无法偿还美元债务。国家再次被迫将这些私人债务国有化,致使公共债务剧增。
至此,马丁内斯·德奥斯的经济改革实际上陷入全面破产。1981年,随着军政权主要领导人换人,马丁内斯·德奥斯下台。新上任的经济部长随即改变了他的经济政策。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英国和美国等对阿根廷实行经济封锁。阿根廷经济陷入全面危机,马丁内斯·德奥斯的经济改革也随之寿终正寝。
这一年,拉美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整个拉美地区陷入长达10年的经济和金融危机。
马丁内斯·德奥斯虽然标榜学习智利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但在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实行新自由主义,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把他的经济改革概括为“正统自由主义模式”,以区别于新自由主义模式。
马丁内斯·德奥斯实行的经济自由化政策,企图让市场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但是他的改革存在几个重要的问题:
1. 在实现了经济稳定之后,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改革或改善宏观经济的结构,相反导致制造业遭到不应有的破坏。
2. 没有真正有效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相反在某些领域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因此国家对经济的影响仍然很大。这个时期,公共投资增加,许多公共项目由私人承包,一些国有企业把部分经营活动私有化。包括石油勘探和开发,首都照明设备的维护。公共开支增加的另一些领域是私有企业国家化和巨额军费开支。
3. 仍然没有走出举债发展的老路,期间公共债务急剧增长,导致国家最终丧失对外支付能力,陷入债务危机。
4. 金融体制改革带来严重后果。金融、货币、财政、税务和汇率制度仍无法适应新形势。他在改革中建立的新制度,缺乏必要的基础,多为临时性的应急之举,因此不仅未能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相反导致了金融危机,最终使经济陷入困境。
1930-1983 年,阿根廷共发生了六次军事政变。其中有六个执政时间不同的军事政权统治时期:1930年(乌里武鲁推翻伊里戈延),1943年(庇隆领导的青年军官团策动拉米雷斯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了卡斯蒂略,后庇隆被任命为军政府的副总统,1946年成为总统,1952年当选总统),1955-1958年(阿兰武鲁推翻庇隆),1962年(吉多夺取政权)。1966-1973年(1966年翁加尼亚推翻伊利亚,1971年拉努塞推翻莱文斯顿,继续实行军事统治,并着手还政于民)。1976-1983年(1976年3月魏地拉等推翻庇隆夫人领导的政府,1983年大选激进党阿方辛当选总统,军人交出政权)。
一般而言,军事政变的发生,往往是在国家陷入政治或经济危机的时候发生的,军政权上台后在强力压制下采取的政策一般而言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后采取的经济发展政策,成功者几乎没有,总体而言,阿根廷历届军政府几乎都是在经济失败的
情况下交出权力的。
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1990-2001)
1983年军人交出政权后,民主选举产生的阿方辛政府上台执政(1983-1989)。这一年,阿方辛政府在经济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达688%的通货膨胀。于是,阿方辛政府采取了以控制恶性通货膨胀的中心的经济调整措施,但收效甚微。
1988年经济形势迅速恶化,阿方辛政府开始实施“春季计划”,主要是开放经济,有利于进口,谋求减少财政赤字。但是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高利率导致大财团转而从事金融投机。
恶性通货膨胀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冲击,1989年5月底在一些大城市发生了哄抢超市的社会动乱,阿方辛政府被迫提前下台。梅内姆上台执政。阿方辛政府时期的稳定和恢复经济政策失败,因此没有机会进行经济改革,更谈不上对经济模式的改革。
梅内姆政府上台时面临的形势极为严重。1989年7月通货膨胀月率达到196%,这意味着从1988年8月实施“春季计划”起,零售物价上升3610%,批发价格上升5061%。
1989-1990年,消费物价增长了20594%。
梅内姆政府上台时也是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开始盛行的时候。梅内姆政府由所谓中左派转向中右派,全面接受了《华盛顿共识》的主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指导下,从1989年起着手调整和稳定经济,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开始实施以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经济改革。
梅内姆的新自由主义改革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其中最重大的行动有:
(1)1989 年8月议会通过国家改革法,重新定位公共企业的作用,以立法的方式通过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私有化。至1999年石油公司出售给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这一期间的私有化全部完成,除军工、核工业、核电、三家国营媒体等少量企业外,近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被出售给私人资本。
全面对外开放市场,特别是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开放,取消对进出口的限制等。最大限度地对外资开放市场,跨国公司控制了阿根廷经济的90%以上。
进一步实行金融开放和自由化,实行财政、货币、金融和汇兑制度全面改革,完全自由化。央行放松对储蓄信贷的控制。央行不再充当最后一级贷款机构。改革税收体制,统一税收,实行分税制。改革政府财政制度,控制赤字预算。
(2)1991 年颁布《可兑换法》,1992年实行美元和比索汇价一比一的联系汇率(固定汇率)制度,确立以外汇储备为基础确定货币发行量的货币发行制度,以严格限制货币发行量。一比一的联系汇率制是阿根廷新体制改革的核心。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其后稳定汇率,降低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