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板旋流筒除沫器用于锅炉烟气湿法脱硫除沫产生的麻烦问题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流板旋流筒除沫器用于锅炉烟气湿法脱硫除沫产生的麻烦问题探讨
诺卫能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旋流管/旋流板除沫器,只能用于对含有固气流的初级粗略除沫除尘,这是国内外专业分离技术领域共识。然而,国内一些旋流管/旋流板除沫器厂家却向一些不太了解动力学分离技术的客户推销其旋流同/旋流板除沫器用于精密定量分离场合,结果是排放超标近10倍,让业主陷入困境。
本案例是客户工厂的燃煤锅炉烟道气湿法脱硫末端含尘湿气工况:温度60℃、压力95kPaA(绝压)、气体流量67100Nm^3/h,原气含尘量200~500mg/Nm^3,带液~5%。
业主反映说,有公司向其拍胸脯表示采用其旋流筒/旋流板处理完全能达到要求。业主本身对旋流筒/旋流板除沫器在国内外应用情况不了解,且考虑到当地环保局对工厂锅炉烟气排放治理期限很急很紧,就付款让前述某家公司依据工况和除沫器安装运行要求进行设计供货。这家旋流筒/旋流板除沫器制造厂向业主提供了19支直径300mm长度2500mm旋流管/旋流板除沫器组成的内件组安装在直径2000mm
的不锈钢材质塔体截面上。在环保局在场测定的试运行结果是,除沫器出口气体残留液沫和粉尘总量超过150mg/Nm^3。
业主紧急向我方求助,帮助业主进行问题诊断:1、如果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直
径300mm旋流筒/旋流板除沫器来处理上述工况气流,最少需要多少支旋流管/旋
流板,能够99.9%分离脱除掉的液沫最小直径是多少微米?2、采用国内外旋流筒/旋流板除沫器,依据前述工况能否实现前述工艺技术和安装要求?3、如国内外旋
流筒/旋流板除沫器无法在上述工况下满足工艺技术和安装要求,请推荐取代上述旋流筒/旋流板除沫器内件的技术方案。请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分离技术公司和专业人士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热烈讨论。
本次先回答上述第一问题,即:如果采用国内外通用的直径300mm旋流筒/
旋流板除沫器来处理上述工况气流,最少需要78支直径300mm旋流筒/旋流板,能够99.9%分离脱除掉的液沫最小直径是21微米。
关于动力学分离技术及其内件设计计算,需要提醒大家如下:
国内外有的厂家也开始模仿采用诺卫能源技术公司公司的羽叶除沫除雾分离
内件。但是,羽叶除沫除雾分离技术,是基于其精准动力学分离系统平台设计技术获得的设计结果和组态形式。必须根据不同温度和压力工况下的气相组成和平均分子量、基于空气为参照系统的气相比较压缩因子、气相粘度、气相密度、气相流量,以及液相密度、液相粘度、液相表面张力和上限液相流量等流体动力学参数,在其精准动力学分离系统平台设计技术获得的设计结果和组态形式。
同样的工况和工艺数据,非专业公司计算设计得到的结果,与专业的动力学分离技术公司在其动力学分离精准计算设计平台上获得的设计结果,相差很大。其中最主要的设计计算差异之一,在于其工况下的气相压缩因子差别。
须知,精准可靠的动力学分离技术及其内件,必须通过事先模型平台实验验证。事前模型平台试验,最安全最易得的气相介质就是空气。因此,国际上的动力学分离事前模型,都是以空气为介质的系统。用动力学分离系统平台模型去无限逼近真实工况,就必须将真实工况下的气相以接近大气压下的空气为参照体系,来获得相对于大气压下空气的压缩因子。这个压缩因子,与手册上查的以理想气体为参照体系的压缩因子值是大不相同的!!
非专业的动力学分离技术公司所采用的压缩因子,就是从手册上查到的理想状态下的压缩因子值。以此理想压缩因子来计算获得的工况下体积过流速度,与实际工况下通过动力学分离技术内件的体积过流速度有很大差别。工况下不同过流体积流速得到的分离效率,自然差距很大!企业都抱怨说他们的分离器,分离效果比设计值差得多。把理想气体压缩因子误以为拟大气压下空气相对压缩因子进行设计计算,是造成国内外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分离器,在运行中的实际分离效率与计算分离效率相差很大的原因所在。即,直接照搬了手册上的理想状态的压缩因子,而动力学分离设计模型中与流速相关的参数转换中的压缩因子是指拟大气压力下的空气为参照体系的压缩因子!
除了事前动力学分离设计模型中与流速相关的压缩因子出现大错误导致设计结果出现错误外,再谈内件组态问题。
专业动力学分离技术公司的事前动力学分离计算设计系统平台,准确地讲,只对应一种动力学分离内件基本组态,即内件流道内部几何参数,如流道长度、流道包含的重复分离单元数量、每个分离单元的流道间距、分离单元长度、动量变换角度、动量变换次数、液相反射收集角度、次级流道液相存储空间尺寸、次级流道抗堵塞尺寸、次级流道抗二次旋流几何尺寸等等,均已经一一对应。相反,国内外非专业分离技术公司,只顾模仿内件组态外形如百叶窗,而对于流道宽度、流道长度、流道内部参数全然不顾,反正不少设计院和业主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不懂动力学分离技术,只要外观模仿得相像百叶窗,又为了节省材料降成本,低价中标,其布置的内件间距数倍于标准数据而流道长度只有标准的几分之一,这样仿制的所谓动力学气液除沫分离器,能高效分离运行才怪?!设计院和业主朋友们请甄别。
国内外有的厂家也开始模仿采用诺卫能源技术公司公司的羽叶气液高效除沫除雾分离内件。
但是,专业人士都知道:单片羽叶产品虽然可以仿制得外表相似,而基于动力学精准分离设计数学模型系统平台是仿制不了的,这是核心!有单独的仿制羽叶,没有羽叶内件对应的动力学精准分离设计数学模型系统平台将成堆的单片羽叶精
准动力学组态用于可靠工业分离运行,就如面前一堆铁板却造不出航空母舰一个道理。
有的业主朋友反馈,他们有的装置上的气液除沫分离内件,从最初采用丝网式,到后来丝网腐蚀支离破碎,再后来换成雪弗龙折流板,都感觉其出口气相中的液滴液沫含量没有多大变化,似乎哪种技术层级的气液除沫分离内件对其除沫分离效果不大。
其实,这些业主朋友们看到的只是表象。气液除沫分离效果好坏,不仅要看采用的内件型式,更要看其是否通过精准动力学分离设计系统平台获得准确可靠的设计组态结果。国内除沫器供应商和高校,在5-10年中短期内难以搭建系统的动力学分离计算设计精准平台,多采用“大概加估计”拍脑袋得出的所谓技术方案和造价,没有通过精准动力学分离设计系统平台获得准确可靠的设计组态结果,无法对气液除沫分离实际运行效果提供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业主装置上的气液除沫分离内件,很可能从一开始采用丝网,到后来丝网破碎不用,再后来采用的雪弗龙折流板等,都是“大概加估计”“拍脑袋”出来的方案。虽然有除沫内件东西放在那儿,但自始至终没有发挥明显除沫分离效果。有没有都无所谓,也习以为常。实际上,必要的高效气液除沫分离内件作用十分重要,否则,国内外工艺包也不会在上述节点做出明确的技术要求。
气液分离除沫技术,属于精准动力学分离技术,必须通过精准动力学分离设计系统平台获得准确可靠的设计组态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内件制造。并不是选择一种除沫分离内件装进去,就能发挥明显除沫分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