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的解耦联剂2,4-二硝基苯酚。
在化学渗透理论中,Mitchell提出了跨线粒体膜的质子 浓度梯度是由线粒体中酶复合物的作用产生的,这一梯度提 供的能量用于了ADP磷酸化。化学渗透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
点内容:
1. 一个完整的线粒体内膜对于耦联是绝对需要的。膜对带电 的溶剂应当是不通透的,否则质子浓度梯度将消失,特殊的 转运体使得离子代谢物跨过膜。 2. 通过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产生一个质子浓度梯度,线粒 体内膜外侧(膜间隙)的H+浓度很高。 3. 一个结合于膜上的酶-ATP合成酶在跨膜的质子转移驱动反
p=+(0.059V)pH
例如在肝线粒体中,=0.18V,而pH=0.5,实际上由电荷梯度产生的可 利用的自由能比pH梯度产生的自由能大(85%对15%)。 p=0.18V+0.059V×0.5=0.298V
12.4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依赖于蛋白复合物
牛心肌中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一些特征
△G = 2.303RT + F(0.18V) = 5.9kJ+ 17.4kJ = 23.3kJ
然而当质子从膜外侧(膜间空间)向膜内基质流入时,△G 应该是 -23.3 kJ· -1。依据Mitchell的学说,这应该是推动ATP合成的能量。 mol 虽然在标准条件下,合成1 mole的ATP需要﹢30.5kJ·mol-1,但是在生 理条件下,大约需要﹢40到﹢50kJ·mol-1。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单一的 质子返回到线粒体基质所产生的质子推动力不足以推动ATP的合成,至少需要 两个质子返回产生的推动力。大多数实验测定表明,每分子的ATP的合成大 约需要3个左右的质子。
这一章将讨论还原型辅酶NADH和FADH2 被氧化 和形成ATP的过程,整个过程称之氧化磷酸化。与此
过程类似,植物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也涉及电子转移
和能量的贮存,有光参与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称之光合 磷酸化。 在真核生物中,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内,涉 及的酶嵌入在线粒体内膜;但在细菌中,酶是嵌入在 质膜中。在植物的叶绿体中,类囊体膜含有参与光合 作用的成分。
当它们参与电子传递时,变换于Cu2+和Cu+状态之间。
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对质子浓度梯度的贡献是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 第一种方式是每传递一对电子(即为了还原O2中的每一个氧原子)就转移 两个H+,第二种方式是当氧被还原为水时消耗基质H+。后一种方式虽然 不参与实际的跨膜H+转移,但仍然对p的形成有贡献,这一效果与每传 递一对电子可以净转移4个H+的效果是一样的。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这一总反应实际上由两个不同的代谢过程偶联进 行的结果。前面讨论的有关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只是 构成了其中一半的反应,即:
C6H12O6 + 6H2O —→ 6CO2 + 24H+ + 24e-
另一半反应则是分子氧被还原生成水的过程:
6O2 + 24H+ + 24e- —→ 12H2O
12.1 真核生物中,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中
12.2 化学渗透假说解释了电子传递是如何与ADP的
磷酸化耦联的
12.3 贮存在质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具有电能和化学
能的成分
12.4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取决于蛋白质复合物
12.5 穿梭机制使得胞液中的NADH可被有氧氧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需氧生物能够利用氧将葡萄糖(以及其他有机物分 子)完全氧化,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葡萄糖 完全氧化的总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解耦联剂存在和不存在条件下线粒体的呼吸 (a)过量的Pi和底物存在下,当加入ADP后,氧快速消耗, (b)加入解耦联剂2,4-二硝基苯酚后,底物的氧化过程没有发生ADP磷酸化
在没有ADP的条件下,称为解耦联剂的化合物可以刺激 底物的氧化,直至所有的可利用的氧被还原为止,但底物的 氧化过程没有发生ADP磷酸化。简言之,这些化合物的氧化 没有与磷酸化过程耦联。 人们发现了许多解耦联剂,大多数是脂溶性的弱酸,它 们的质子化形式和共轭碱形式可以穿过线粒体内膜。例如,
6 复合物 V 将质子进入基质与ATP的形成耦联起来
复合物V是一个F-型ATP酶(ATPase),称为FoF1ATP合 成酶,该酶的结构为球-柄结构,象一个“球形”捏手(门把 手)。F代表一个耦联因子ATP酶,它将底物氧化与线粒体内 ADP的磷酸化耦联起来。
F1组分含有催化亚基,当以可溶性形式将它从膜中分离出
通过复合物II的电子流
4 复合物III将电子由QH2传给细胞色素c
复合物III泛醌-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含有9个或10个不同的亚基,
一个[2Fe-2S]蛋白质,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1。伴随着一分子QH2的氧化 有4个质子被转移到线粒体膜间隙中,其中的两个质子来自QH2,另两个来
自基质。电子被单电子载体细胞色素c接受,细胞色素c沿着内膜的胞液侧
复合物 IV 中电子传递和质子流动
一分子O2的还原需要4个电子(相当于两分子NADH+H+ )
和4个质子。
O2+4e-+4H+---→ 2H2O
O2的还原发生在一个催化中心,该中心包括细胞色素a3
的血红素铁原子和相邻的铜原子CuB。正是这个所谓的双核 中心可以结合有毒的配体,例如氰化物和一氧化碳。所以氰 化物和一氧化碳是复合物IV中电子传递的阻断剂。
X+H2O
电子从阴极流出,阴极处的 XH2 被氧化:
X+2H++2eH2O
电子由阴极流到阳极,阳极处的分子氧被还原:
1/2O2+2H++2e-
由于两个反应池存在电势差,电子能够通过外部的导线流动。 电子流的方向和氧化剂还原的程度是由XH2 和O2 之间的自由能 的差确定的,而这一差别又取决于它们各自的还原电位。
还原电位的改变等价于自由能的改变。
由于内膜外侧的[H+]大于内膜内侧,因此质子从线粒体内膜内侧向外侧转 移(逆质子浓度梯度转移)是需能的。文献所报道的实际测定的△pH和△ψ 是 有差异的,但是外侧的pH总是较酸性的,内侧的pH总是较碱性的;膜电势也 总是外侧是正的,内侧是负的。比较典型的基质pH大约比膜间空间高出1个单 位,即△pH大约是1,而△ψ 大约是0.18V,因此1 mole的质子从膜内侧转移 到膜外侧的自由能的变化(37℃)是:
1 辅助因子在电子传递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复合物I、II和III中都存在着[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的铁-硫簇。
当三价铁离子(Fe3+)和二价铁离子(Fe2+)之间进行氧化和还原时,每 个铁-硫簇可以接受或给出一个电子。
[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铁-硫簇的结构
2 复合物I将来自NADH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一个典型的哺乳动物线粒体的直径是0.2m到0.8m,长度 为0.5m到1.5m,大小类似于大肠杆菌细胞。
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内膜 膜间隙
线粒体基质

12.2 化学渗透学说解释了电子传递是如何
与ADP磷酸化耦联的
一个质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库用于驱动 ATP的形成的概念被称之化学渗透理论, 是由Peter Mitchell于1961年提出来的,获 得了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NADH, H+
NADH, H+
要点归纳
1. 通常将生物化学标准还原电位(E°ˊ)定义为于 pH7.0、起始反应物和产物浓度都为1.0M下的反应电位。而
生物化学实际的还原电位(Eˊ)定义为于pH7.0、起始反
应物和产物浓度不是1.0 M下的反应电位。E°ˊ与反应的 平衡常数有关,借助于能斯特(Nernst)方程可以计算Eˊ。
应中催化ADP磷酸化。
12.3 贮存在质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具有电能和化学 能的成分
通过呼吸复合物转移到膜间隙的质子经过ATP合成酶返回基 质时,形成一个质子环流。质子浓度梯度的能量称为质子动力 势,类似于电化学中的电动势。 在一分子氧被一个还原剂 XH2 还原的电化学反应池中:
XH2+1/2O2 XH2
结合-变换机制认为ATP合成酶33寡聚体含有3个催化部位, 在任一给定时间,每一部位处于不同的构象:开、松弛、或 紧缩。所有3个催化部位都依次经历上述3种构象变化。
ATP形成和释放可能涉及的几个步骤
12.5 穿梭机制使得胞液中的NADH可被有氧氧化
1、 甘油磷酸穿梭机制在昆虫飞行肌中占优势
2、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是哺乳动物中更为活跃的穿梭机制
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内膜
线粒体基质
从上图可看出 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是由两个紧密耦联
的过程构成的,该过程主要有以下特征: 1.NADH和FADH2 通过呼吸电子传递链被氧化,该传递链 是由一系列作为电子载体的嵌膜酶复合物组成的。电子从还 原型辅酶传递到有氧代谢的最终的电子受体-分子氧(O2)。 2. 当电子通过复合物传递时,由NADH和FADH2产生的能量 用来将质子由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转移到膜间隙,产生一个 质子浓度梯度,使得基质比膜间隙更具有碱性和带有更多负 电荷。
移动并将一个电子转移给复合物IV。抗霉素A可以阻断电子传递。
复合物III中电子传递和质子流
5 复合物 IV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给O2
复合物IV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是呼吸电子传递链的最后一个成分,这个 复合物催化分子氧(O2)还原形成水(2H2O)和将质子转移到膜间隙。 复合物IV含有细胞色素a 和a3,它们的血红素辅基相同,但还原电位 不同。复合物IV中其它的氧化-还原辅助因子是两个铜离子(CuA和CuB),
复合物I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也称之NADH脱氢酶) 催化NADH的两个电子转移给泛醌。 鱼藤酮(一种植物毒素)和安密妥加入到线粒体悬浮液将 阻断复合物 I 中的电子传递。
复合物I中电子转移和质子流
3 复合物II将电子由琥珀酸转移到泛醌
来自琥珀酸的两个电子转移给Q涉及到FAD被一个氢化物 离子还原和还原型黄素的两个单电子传递给3个铁-硫簇的过程。
来时,它可以催化ATP的水解,习惯上都将F1称之F1ATP酶。
Fo是一个跨膜的质子通道,质子经过通道进入基质的过程
与ATP的形成耦联。每合成一分子ATP大约有3H+经通道进入 基质。之所以命名为Fo是因为该成分对寡霉素敏感,寡霉素可
结合在通道中,防止质子的进入,抑制ATP的合成。
大肠杆菌ATP合成酶的球-柄形结构
化学电池
线粒体中
(a)在化学电池中,电子通过连接两个原电池的导线从XH2流向氧化剂O2。 (b)在线粒体中,质子被跨膜转运到膜间隙,造成跨膜的质子浓度梯度,质 子沿着膜间隙水相环路(相当于导线)流回基质。
根据基质和胞液pH值,质子跨膜时的自由能的变化可表达为: △G = 2.303RT(log[H+外]-log[H+内]) + F△ψ = -2.303RT(pH外-pH内) + F△ψ = 2.303RT(pH内-pH外) + F△ψ =2.303RT△pH + F△ψ (3)
质子移动既产生化学能也产生电能,化学能对自由能的贡献源于膜两侧 的质子浓度差。 质子转移的整个自由能变化为: G=nF+2.303 nRTpH [其中△ψ是跨膜的电势差]
上式除以nF可得到线粒体膜两侧势能的表示式,G/ nF为质子动力势p。 G 2.303RTpH p=--=+------ nF F 在25℃时,2.303RT/F=0.059V,所以p可以表示为:
电子传递反应的次序
底物和电子传递链中辅 助因子的标准还原电位 要注意的是,表中的电 位值是从负到正,一般
来说每个底物或中间物
都是被氧还电位比它们 还要高的辅助因子或底
物氧化的。
标准还原电位与标准自由能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G=-nFE
表17.3每一个复合物催化的反应中产生的可利用的标准自由能
3.质子浓度梯度可作为自由能库。当膜间隙的质子通 过另一个嵌膜酶复合物-ATP合成酶经内膜上的通道返
回到基质时,自由能库中能量释放出来。即当质子顺着
浓度梯度流动时,ATP合成酶催化ADP的磷酸化:
ATP合成酶 ADP+Pi ATP+H2O
12.1真核生物中,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体中
鳄鱼的颌肌的快速收缩和迅速松懈就是白肌的典型例子, 鳄鱼可以用令人惊讶的速度和力量扣他的颌部,但却重复不了 几下。候鸟的飞行肌属于红肌,候鸟需要保持稳定的能量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