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

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

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

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

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

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

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人际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交往形成的理性条件,它反应的是个人对自己及自己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程度。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调节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从整体上看,人际认知的发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良好的认知产生良好的情感,良好的情感带来良好的行为,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良性循环系统。

9、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正确的自我认识对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作用。

对他人的认知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等。10、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A、一致性倾向b、评价的中心性c、核心特征作用

评价的中心性,人们主要要从三个基本纬度来形成和描述他人的印象:评价纬度、力量纬度、活动纬度。

11、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正性偏差、刻板效应。

12、归因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自己/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推论的过程.

凡是认知对象都有归因问题如责任归因、动机归因、成败归因、错误归因等。

13、归因理论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和归因的作用说明归因的各种原理。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重视对个人知觉的研究。

韦纳。。。。。。。。。。,认为(1)内因-外因(2)稳定-不稳定(3)可控制性

凯利。。。。。。。。。。,认为用行动者、对象和环境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二)归因偏差有基本归因错误和自利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自利偏差: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自己,而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14、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爱/爱情。

15、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A、强化原则(人们喜欢能给予自己奖励的人,讨厌给自己惩罚的人)

B、社会交换原则(人们对于一个人喜欢一否还取决于这个人提供给的成本及利益)

C、联结原则(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历联结在一起的人)

16、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

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欢与爱情等。

(1)、熟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在少数时候把喜欢的情感投向自己认同的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之外,更多的时候都把这种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

(2)个人的特征:

才能: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超出这个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人们可能选择逃避/拒绝。

外貌:“辐射效应”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漂亮的外表会产生“辐射效应”,能够使人们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但是当人们感到有外表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做出对其更不利的判断。

(3)相似与互补

相似。会导致人际吸引。

互补。人们有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欢那些与自己人格品质相反的一面。双方不同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补偿。(4)喜欢与爱情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喜欢的两个主要因素有:一是人际吸引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喜欢的主体对

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而爱情的三个重要因素:1、依恋2、关怀与奉献3、亲密

二、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

在一定范围内,父母干涉程度越高,彼此之间相爱越深。

17、简述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有哪些?

A、尊重b、宽容c、真诚d、理解e、给予爱

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宽容:在人际交往中是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理解:要懂得理解与自己相差很多的人。

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

18、人际交往的技能:1、言语艺术(称呼得体;说话注意礼貌;积极反馈、适当提问;善于抓住听众的兴趣)2、非言语艺术(一般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

19、简述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人际魅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倾向。

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

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

4、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

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

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20、简述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作用(中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2、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3、趋向关系性交往;4、喜欢与异性交往二、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1、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2、形成健康人格和健康心理;3、发展社会能力。

21、论述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不良心理,针对这种心理我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自卑、自负、猜疑、随意、逆反、自私、嫉妒、支配

此外还有害羞、封闭、恐惧、孤僻、敌视、刻板扽心理也影响中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22、培养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措施:

一、对待同学朋友:1、平等互助;2、悦纳他人;3、真诚待人:4、主动认错;5、频繁交往;

二、对待父母老师:1、尊敬;2、理解;3、沟通。

三、对待异性朋友:1、健康、文明;2、选择场所与时间适当;3、保持一定的距离。

第九章

1、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2、能力有两种含义:实际能力、潜在能力。

3、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这种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才能。

4、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天才是多种能力的最完备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属于经验系统;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能力是指顺利实现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随着知识技能的增长,能力不可能等量增长,一般趋势是后者的增长要慢于前者的增长。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6、(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也称智力包括感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

特殊能力又称专业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如音乐、绘画、数学、运用能力等。

(2)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可分为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具有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

(3)根据能力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

操作能力如表演能力、劳动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如言语感染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

7、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许多假设,大体上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信息加工理论。

8、能力的因素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桑代克的独立因素说、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和赛斯顿的多因素说。

9、能力的结构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弗农的层次结构理论和吉尔福德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10、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能力的三元理论。

11、简答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大器晚成)

(3)能力类型的差异(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

(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12、能力测量按能力的种类来分,有一般能力测量、特殊能力测量和创造力测量;

按测验方式来分,有个体测验和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来分,有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13、一般能力测验又叫智力测验。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比纳和西、蒙编制的。

14、一般能力测量/智力测量有:比纳-西蒙智力测量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量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5、特殊能力测量也叫专业能力测量,主要用来测定个体某方面特有的潜在能力。

16、创造能力测量强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创造力测验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第八章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者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需要是一种客观体验,是被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需要的特点: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周期性。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人类维持生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

(2)安全需要: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4)尊重需要:当上述三种需要都得到基本满足后,尊重的需要开始在需要群中占主导地位,支配人的生活。一是要求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敬、另一方面是自尊。

(5)认知需要: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6)审美需要:包括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对行为的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是需要层次的最高点,在上述需要得到满足后而产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层次组织起来,纳入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这种理论反应人的基本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奥尔德弗的需要理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奥尔德弗认为,满足程度越低的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越强烈。较低层次需要满足的越充分,则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渴望、追求越强烈。

奥尔德弗认为,升入高一层次的需要如果满足程度甚低或受到挫折,则退化为对较低层次的更为强烈的追求。需要的升级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的顺序逐渐发展,而是可以越级的。

5、依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6、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

生物性需要包括:进食需要、饮水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的需要。

7、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成就需要、交往需要、权利需要(个人化权利动机、社会化权利动机)。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成功概率的估计有着密切的关系。50%左右的成功概率是最佳的。

交往需要就是个人想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需要。

权利需要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个人化权利动机很强的人的行为变现可分为三种类型:(1)乐于参与社会活动,善于利用机会表现自己。(2)热衷于权利追逐,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3)极其看重物质条件,并将其视为最高价值。

社会化权利动机强的人的行为变现也可分为三种类型:(1)关心社会,但并不实际参与社会事物。(2)关心社会,也实际参与社会事物。(3)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

1、动机是激发、维持和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2、动机作为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3、简述动机的产生?

从总体上说,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在具体情境中,个体具有的各种需要未必都能引起相应的动机。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也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和追求。

(2)个体是否最终产生动机和行为,不仅由其愿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所决定,还要有与需要相适应的外界诱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综上所述,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内驱力存在于有机体内部。内驱力是一种激活力,它释放的能量是无指向性的,可以服务于任何具体的行为;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动机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4、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可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5、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

6、赫尔的内驱力理论,认为,机体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

7、现代动机理论学家采用认知观点来说明激发人类行为的动机。

8、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工作强度与各种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关系,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9、著名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10、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意志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困难是意志行为的核心)。意志行为是以随意动作作为基础(随意动作是指受意识支配的、具有一定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通常是一些已经熟悉掌握的动作)。

11、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具有自制力,通常被称为是意志坚定的人)。

12、意志行动一般可以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13、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设计的制定等几个环节。

14、动机冲突分为四种形式:双趋势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15、双趋势冲突:也称接近-接近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被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所吸引,难以取舍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所谓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属于这种冲突。

16、双避式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同时对两个同等的事物或目标产生排斥,但又必须接受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一个人既不像牙疼,也不愿意忍受治牙的疼痛,但没办法,这两个结果必须接受一种。

17、趋避式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一个即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排斥力的事物或目标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想考一个好学校又怕报名的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而考不上的矛盾心理就是趋避式冲突。研究发现,越接近目标物趋近力越大,同时逃避力也越大,心理冲突越激烈。

18、双重趋避式冲突:也称双重接近-回避式冲突,是指个体面对两个即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具有排斥力的事物或目标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春节将到,火车票紧张,想除夕到家,火车票贵;避开高峰期,火车票不涨价,但回家的日期就不如意了。

19、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1)方法与策略水平的差异(2)方法与策略性质的差异(3)方法和策略选择果断性的差异。

20、简述执行决定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

(1)执行决定阶段的主要困难

第一,执行决定过程中,需要行为者付出一定的智力和体力,甚至要忍受行动中带来的痛苦体验。

第二,个体还需要克服许多人格中原有的消极品质,如要刻苦学习就要与懒惰做斗争.

第三,与行动目标相矛盾的消极动机还可能重新出现,使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甚至会使行动脱离预定的轨道.

第四,人们还可能产生新的动机、新的目标,会在心理上同原有的行为目标发生冲突,干扰意志行为的执行。

(2)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

第一,坚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

第二,目标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

第一章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2)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冯特因此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还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原理》。

3、科学具有的基本特征?

(1)科学在今天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形式,是从事新知识生产的人们的活动领域。

(2)科学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的成果,他变现为发展着的知识系统,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

(3)科学活动离不开独特的物质手段,但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4)科学活动组成一种社会体制,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

4、冯特于1879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具有科学活动的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一般特征。

5、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人格/个性两个方面。

6、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7、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8、

(1)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2)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总和。它包括心理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个方面。(4)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向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力、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5)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6)性格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应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个案法。

10、简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

心理学的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借助于一定的仪器,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2)自然实验法也加现场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做适当控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二)测验法

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规律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四)临床法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

1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多选、简答)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是根据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和机制。这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就是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并从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1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多选、简答)

A、描述心理现象b、解释心理活动动机c、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简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对人的心理现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1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多选、简答)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科学体系按照它们研究目的和取向的不同可大致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1、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心理现象研究:包括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需要心理学、动机心理学。

3、心理对象研究:按照人的某一年龄阶段/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领域,把心理学细化。

4、活动领域层次:心理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领域相结合,可以产生以应用为研究目的的心理学分支。

15、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

16、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17、(1)理性主义[法]笛卡尔,笛卡尔是二元论者,认为身和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原。他提出了反射的概念,而心是自由的,是感知、思维和意志的主体。他认为,身和心可以相互影响。即所谓身心交感作用,身心交感作用地点在脑内的松果体。

(2)经验主义[英]洛克,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获得的。他把观念分为有感觉得来的观念和由反省得来的观念两种。

(3)[英]达尔文的划时代著作《物种起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很多观点,如遗传、环境、适应、个体差异等,都成为以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4)生理学的影响

缪勒(1)首倡神经特殊能量说(2)提出大脑功能分区(3)神经细胞之间有电化作用产生神经冲动的理论.

赫尔姆霍兹(1)色觉理论(2)听觉理论(3)无意识推理理论(4)特殊神经纤维说费希纳他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有重大影响的生理学家.

首创用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的过程.

他对生理感官功能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使他成为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18、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有几方面?(*功绩*功德*作用)

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堪称学术史上的心理学独立宣言,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忠实弟子铁钦纳,发展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渊的影响。

19、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构机行完精人-冯詹华韦费马)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年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注意心理学—1898年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格斯塔心心理学—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费洛伊德(意识、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20、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1)学派林立,理论纷争的局面演变成学派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态势、这也标准这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2)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使心理学的研究走向繁荣。

综上所述,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整合和分支学科繁荣发展的特点。

21、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是什么?/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结合这句话论述技术职业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一)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是社会发展规律,一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等特征。

(二)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指标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作用组成部分。

二、教师职业必备心理要素(见22)

三、教师应掌握心理辅导技术(见26)

22、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简答、多选)

(1)高尚的职业品德a

教师的职业品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广博的知识b

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3)完善的人格c

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道

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4)全面的能力d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他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5)专业的技能e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的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23、简述教师具备的能力?(简答、多选)

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他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1)、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之一,包括对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全面地规划、设计与实施;有效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特别包含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和配合的热情;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方式。

3)、系统学习能力

系统学习能力是指学习掌握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专业能力、信息资料的加工利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24、依据教师教育活动目标、内容、方式及层次的不同,把教师职业技能分为哪几种?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音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

(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5、教学评价技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教过的重要保证。

26、简述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的应用?

(1)关注技术

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向被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对象。

(2)倾听技术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要求辅导老师在聆听学生讲话过程中,尽量克服自己插嘴、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断学生的主述,并以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沉默技术

沉默可以是尊重与接纳的表示,也可以是学生自我反省的需要。

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4)宣泄技术

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宣泄是使受辅导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它需要辅导老师以关注、倾听、沉默等手段,来促进、强化学生情绪的宣泄。

(5)探讨技术探讨技术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6)面质技术

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识方面与思维方面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7)自我表露技术

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8)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能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其成长的不良意向与不妥行为。

第二章

1、人的发展、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与一定年龄相适应,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影响下呈现出规律性的发展。

2、胚胎发育过程

①胚种阶段(0~2周、半个月)

②胚胎阶段(3~8周、1-2个月)

③胎儿阶段(9~38周、3-9个月)

3、产前环境的影响:生育年龄、孕期营养、胎教、母亲情绪。

4、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及其调节下的内分泌系统的整合活动来实现。

6、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心理产生的主要基础。

脑主要包括脑干、间脑、小脑三部分组成。脑干包括延脑(活命中枢)、桥脑和中脑三部分。

7、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的。

8、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9、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10、人体的发育过程。通常将成长和发育分为胎儿期、初生儿到成人的时期、成人期、老年期。

11、人的身体发展分为:身体的总发育、生殖系统的发育、神经系统的发育。

12、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指的就是大脑皮层所完成的条件反射活动。

13、脑学说发展经历了定位说、整体说、机能系统说、模块说。

14、大脑两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分,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司令部。

15、大脑皮层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颈枕裂。

这些沟裂将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聂叶四个区。

16、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把大脑皮层分为: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三个区域。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内脏感觉)。

17、

第三章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由本能、疲劳、适应、成熟等引起,但由这些原因造成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3、学生学习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4、学生的学习特点:1)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

2)学生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学习为促进全面发展

4)学生学习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

5、学习的种类:(一)按学习水平划分,把学习分成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第四章

1、感觉指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传入神经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3、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4、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热能的四大类。

5、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度感觉、内脏感觉。

6、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

7、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8、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3年 D. 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需要、动机、意志 B. 能力和人格 C.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 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1913年产生的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 行为主义 D. 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系统。 A. 需要 B. 动机 C. 意志 D. 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 安全的需要 B. 爱与归属的需要 C. 生理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3.【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4.【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 效价高 B. 效价低 C. 期望值高 D. 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心理学第10章

第十章心理健康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2.压力3.压力源4.挫折5.心理防御机制6.压抑7.投射8.退行9.升华10.焦虑障碍 二、单项选择题 1.压力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提出,他是( ) A.薛利 B.华生 C.斯金纳 D.马斯洛 2.那些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3.那些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4.那些造成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5.那些常见的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被称为( ) A.躯体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6.个体在压力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身心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这是压力下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7.适当压力下的个体会产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这是个体适应的( )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防御反应 D.免疫反应 8.当面对同一事件或情境时,一帆风顺的人一旦遇到打击就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而人生坎坷的人,同样的打击却不会引起重大伤害,这种情况说明影响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9.当你在安静的书房看书,忽然听到走廊里响起一串脚步声,如果认为是将要入室抢劫的坏人来了,就会惊慌恐惧;如果认为是朋友来拜访,就会轻松愉快。这种情况说明产生压力感受的原因是()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10那些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胜好强、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时间紧迫感强、成天忙忙碌碌的人属于() A.A型性格特征 B.B型性格特征 C.AB型性格特征 D.0型性格特征11.那些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地人,属于() A.A型性格 B.B型性格 C.AB型性格 D.O型性格 12.如果刺激过强过大,会使人感到眩晕、发懵、不知所措,常会出现“类休克状态”,比如,突然听到亲人过世,大多数人会发愣、惊慌,甚至歇斯底里。以上情况是个体经历压力到解决问题中的( ) A.冲击阶段 B.安定阶段 C.解决阶段 D.回顾阶段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普通心理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第六章至第十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优柔寡断、草率决定,这是()品质不好。 A、意志的自觉性 B、意志的果断性 C、意志的坚持性 D、意志的自制性 2、看照片时认出了某个熟人,这种现象叫()。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再现 3、一个人在解决问题之后所产生的喜悦、快慰之感叫()。 A、道德感 B、幸福感 C、理智感 D、成就感 4、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叫()。 A、表象 B、想象 C、知觉 D、幻想 5、“一题多解”属于()。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集中思维 D、发散思维 6、听了一首乐曲,头脑里浮现出乐曲表现的现实世界,这种想象称之为()。 A、幻想 B、理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7、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使其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本质特征的方法叫()。 A、下定义 B、变式 C、类化 D、辨别 8、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叫做()。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9、()是一种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 A、独白言语 B、外部言语 C、语言 D、内部言语 10、最佳的学习程度是()。 A、50% B、100% C、150% D、200%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工作记忆的容量是()。 A、有限的 B、无限的 C、7个组块 D、7士2个组块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十章】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同步练习【第十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 B.科学 C.心理学 D.伦理学

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

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导学提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又一方面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个性及个性特征;需要及需要层次理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个性: 来自拉丁语,英文。最初是指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是指演员本身,意思是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个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说法,西方称人格,日本称为性格,我国称为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结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理想、信念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个性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脱离人群就没有个性。如狼孩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积极地投入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个性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一)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性既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种在生活中偶尔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是个性特征。 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常循规蹈矩,做事稳重,但偶尔也表现出冒险、轻率的举动。谨慎是他的个性特征,而轻率则是否之。如果某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常表现出丢三落四,那么说这个人具有粗心大意或健忘的特征。 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家庭、社会、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因而生活环境的变化,如重大挫折等,也会使个性特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婚姻一再受到挫折,也许会变得沉默寡言。 (二)独特性和共同性 个性包括了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相区别的心理特点,即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和个性。不仅一般人之间存在着个性上的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其心理面貌也可能完全不同。电影《替罪羔羊》姐妹是双胞胎,姐大学毕业,高雅有修养,妹心狠手辣,抢姐的男朋友,勾引心理咨询师,谋杀姐。 然而个性也包含着一类人所共有的心理特点,即个性的共同性。同一民族,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由于共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共同的经济生活条件等,决定着人的个性中必然包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质、阶层和群体特质。这些民族性、阶层性、集团性就构成了个性中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一、名词解释 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 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 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14、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特征,包括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15、气质的四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16、性格是个性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 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 1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相互对应。其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强、平衡、灵 活和气质类型多血质相对应;属强,平衡,不灵活和气质类型胆汁质相对应,属强, 不平横和气质类型粘液质相对应;属弱和气质类型抑郁质相对应。 18、气质是以高级神经类型为基础的个性的心理特征。 19、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 征是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 别差异的性格特征是性格的认知特征。 20、气质是以神经过程的特征组合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征。 21、性格特征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 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22、某个年龄组的智力平均分为100分,标准差为10分,甲生测试的原始分为110分,那么他的离差智商是115分。 三、选择题 1、智力的高低反映了(一般能力)状况。 2、某学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10个月,实际年龄为10岁,他的智商属于(正常) 3、勤奋与懒惰属于(性格特征)

心理学第十章修改

第十章言语和技能 一、填空题 1、外部言语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言语)。 2、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1998年、2004年填空题) 3、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叫技能的(迁移)。(2001年填空题)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概念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作这样三个阶段。 5、智力技能就其对象、方式和结构而言,具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6、按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7、技能按其性质的特点可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8、打字、说话等是(连贯)动作技能;打篮球、打乒乓等是(开放)动作技能。 二、选择题 1、具有情境性、反应性、简略性特点的是(对话言语) 2、新旧活动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正迁移)(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3、具有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特点的是(书面言语) 4、学外语时,本国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5、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准确性)的变化。(2002年选择题) 6、聊天、辩论、讨论等言语活动是(对话言语) 7、新旧活动刺激相同而反应不同时,容易发生(负迁移) 三、名词解释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4.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2005年选择题)6.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包括书写、跑步、体操等。 7.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10.技能的干扰: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类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负迁移,也称作技能的干扰。 11.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999年简答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十章) 一、填空题。 1.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总体上来看呈正态分布。 3.特殊能力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 4.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5.巴甫洛夫发现人的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 6.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7.当个人把某个群体作为一种尺度,使自己行为有所参照,那么这个群体被称之为参照群 体。 8.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9.气质具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二、选择题。 1.具有核心意义的性格的结构特征是(D)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态度特征 2.在智力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3.下列哪种是人的特殊能力(C) A、观察力 B、记忆力 C、节奏感 D、注意力 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人的个性的(D)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社会性 D、独特性 5.“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属于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6.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序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7.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C)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8.巴甫洛夫发现神经系统具有(D)三个基本特性。 A、强度、指向性和平衡性 B、强度、指向性和灵活性 C、强度、平衡性和稳定性 D、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9.与神经系统类型安静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C)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人在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运动等方面的能力,一般称为(B) A、认识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会交往能力 D、计算能力 11.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12.“活泼好动,行动缓慢”是人的下列哪种特征的表现(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13.一般能力中核心成分是(D)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能力 14.在记忆时,有的儿童善于视觉记忆,有的善于听觉记忆等,这属于儿童(A)的差异。 A、能力发展类型 B、能力发展水平 C、能力发展早晚 D、能力发展顺序 15.智商就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其计算公式是(B) A、IQ=(CA/MA)*100 B、IQ=(MA/CA)*100 C、IQ=(CA/MA)*100% D、IQ=(MA/CA)*100% 16.体现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给每个人的整体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色彩的心理特征是 (B)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7.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C)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18.与神经系统“弱、平衡、灵活”的特性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9.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是(D)

心理学第十章 人际交往

第十章人际交往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条件 (一)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 (二)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 (三)信息接受者要适宜的心理准备。 三、人际交往的基本过程。 (一)交往过程的基本要素。 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二)人际交往的信息沟通模式 四、人际交往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掌握特点)(一)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二)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三类: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三)根据对他人的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四)根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

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态度可以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1.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 2.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 3.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六、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 (二)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三)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人际认知 一、什么是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内在特征)。 二、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 人际认知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一)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如健康、胖瘦等)、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 (二)对他人人际的认知,主要对象包括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 会角色的认知等。

心理学讲稿之第十章 能力范文

第十章能力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能力的概念、种类和个别差异以及能力和知识的相互关系,理解智力的概念、测量、发展以及理论,初步了解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以及青少年能力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能力的概念,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教学难点:智力的测量和对智力测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2 具体内容: 能力是我们经常探讨的一个名词,比如说某某人能力怎样。同时,能力也是心理学家非常热衷研究的一个课题。本章将分四节来讨论能力问题。 一、能力的概述 二、智力 三、能力的发展 四、青少年能力的特点和培养 第一节能力的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起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能力影响活动的效果,能力的大小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比较,掌握活动的速度和成果的质量被认为是能力的重要标志。 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因素是多方面的,能力是个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不是唯一的条件。个人的知识经验,活动动机和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是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所以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当然,在这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更能使活动顺利进行,更容易取得成功。 但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我们把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称为能力。其实,任何单独的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要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往往需要几种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也称为才能。如果一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C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疗法是两难故事法。 3.【精析】D 考查内化的定义,应识记。 4.【精析】A 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5.【精析】B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CDE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包括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即个人信念。 2.【精析】ACD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3.【精析】BCD尤为重要的是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职业高中心理学--第十章练习试题

心理第十、十一章 一、选择 1、更多表现为受先天和遗传因素影响的心理现象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情感 2、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础是() A、良好的亲子关系 B、给予幼儿自主权 C、给幼儿积极的评价 D、获得成功的体验 3、个性最稳定的心理现象是()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兴趣 4、直接影响人得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是()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动机 5、智力复合论的代表人物() A、格雷特 B、霍夫斯塔特 C、麦柯尔 D、布鲁姆 6、个性之中,受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和人的解剖生理有关的心理现象是() A、兴趣 B、气质 C、性格 D、需要 7、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性格 B、气质 C、个性 D、态度 8、下列几种模仿中,较高级的模仿是() A、表情的模仿 B、技能的模仿 C、动作的模仿 D、智力的

模仿 9、儿童活动灵活,善于主动与同伴交往,其高级神经活动的组合方式是() A、强、平衡、不灵活 B、强、平衡、灵活 C、强、不平衡 D、弱型 10、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应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是() A、自尊感 B、自信感 C、成功感 D、失败感 11、一个幼儿的心理表现是反应快、容易激动,难约束,那么他对应的神经活动的类型是() A、弱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惰性 D、强、平衡、灵活 12、在个性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自我意识 13、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力是() A、运动能力 B、操作能力 C、智力 D、特殊能力 14、一个学生由于在推理和计算方面的能力,使得他可能掌握数学知识,这说明() 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B、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 C、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D、都不是 15、一个幼儿的行为表现明显的属于抑郁症,但神经类型的检查结果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5.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6.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7.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8.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B.理智性反应C.个性变化D.智力变化9.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B.外在动机C.社会性动机D.主导性动机10.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 11、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A、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 C、自我实现 D、自我意识 12、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A、双因素理论 B、激活理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理论 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 14、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缺失需要D自我实现17、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B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第十章心理学

2011年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 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网更新:2011-7-30 编辑:minran5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

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 C.责任感 D.羞耻感 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____ 。 四、名词解释 1.内化 2.服从 3.替代强化 五、简答题 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一、单选题 1.人们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出的不同,称之为( )的个别差异。 A.气质B.性格C.能力或智力D.意志行动2.( )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 A.认知风格B.认知策略C.元认知D.认知监控3.研究发现:女孩在语言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而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测验中占优势。这反映了男女智力在( )方面的差异。 A.性别B.发展速度C.发展水平D.类型 4.离差智商是指( )。 A.一个人的智力实际达到的年龄水平B.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C.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D.随着个体实际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智商分数5.对智力测验的信度要求一般要达到( ),信度太低的测验是不能使用的。 A.B.C.D. 6.对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较少依赖,取决于个人的票赋,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是( )。 A.晶体智力B.流体智力C.创造智力D.操作智力7.在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上,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他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B.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C.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D.可以根据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8.根据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二因素说,当活动中包括的一般因素较多时,( )。 A.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越高B.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越低 C.各种作业成绩之间相互独立D.各种作业成绩取决于特殊因素,而与一般因素无关9.能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下面不属于能力发展差异的是( )。 A.天才儿童B.大器晚成C.多愁善感D.过目不忘10."高分低能"说明( )。 A.知识与能力无关B.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高的成绩 C.掌握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能力的发展D.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 11.智力就是()。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12.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成为()。 A.技能B.才能C.天才D.智力13.才能的高度发展称为()。 A.技能B.才能C.天才D.智力14.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观察力B.曲调感C.节奏感D.色调感15.下列选项中哪种是特殊能力() A.观察力B.记忆力C.节奏感D.注意力16.生理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A.动力系统B.自然前提C.心理基础D.核心成分17.某个学生智商为100属于()。 A.智力优秀B.智力缺陷C.智力迟钝D.智力中等18.某个学生智商为80属于()。 A.智力优秀B.智力缺陷C.智力迟钝D.智力中等19.在全人类中,智力呈何态分布() A.偏态分布B.常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20.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是()的。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2008年4月)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2.简述中学生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2007年) 【评析】(1)形成道德信念;(2)自我意识增强;(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此题旨在考查中学生道德发展自律性的主要表现。 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4.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 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 5.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6.“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7.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

A.道德情感异常 B.道德行为不良 C.道德意志薄弱 D.道德认识缺乏 8.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感染 1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12.“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合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1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14.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坚定 15.品德是( )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A.哲学 B.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