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第十章
心理学第十章
1与冲突的情境中时, 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 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
心理防御机制,它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
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
(2)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
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
精神病患者)
2.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基本内涵:(识记)P252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
最基本的心理前提)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情商)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五大类。
(3)具体表现为10种方式(论述)
1)否认:指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
自我的作用。“吸烟者”
春娇与男友志明交往了三年,在订婚的前夕,忽然志明变心了, 母亲知道春娇十分爱志明,担心她想不开,就好言安慰她,焉 知春娇说:“其实不结也好,我一向也在担心结婚后怎能家庭
下降,表现出消极被动。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 异,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 压力的能力。 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会有各种行为变化,这些 变化决定于压力的程度以及个体所处环境。
8.压力的影响因素: (领会)P259-261 1)经验—增加经验能增强抵抗压力的能力 2)准备状态 3)认知 4)性格 A型性格特征:竞争意识强、工作努力奋斗、争 强好胜、缺乏耐心、成就动机高、说话办事讲究 效率、成天忙忙碌碌的人,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B型性格特征:个性随和,生活悠闲,对工作要 求不高,对成败得失看得淡薄。 5)环境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基础心理学第十章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第十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A. 描述行为B. 解释行为C. 预测行为D. 控制行为答案:D2.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加工信息的方式类似于:A. 计算机B. 电话C. 录音机D. 摄像机答案:A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控制我们行为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被称为:A. 潜意识B. 意识C. 前意识D. 意识流答案:A二、填空题4. 心理学的四大分支包括_______、_______、应用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
答案: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需求是_______。
答案:生理需求三、简答题6.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汀格提出,主要观点是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时,会产生一种不舒适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即认知失调。
个体会通过改变认知、减少认知之间的不一致性或增加一致性认知来减少这种不舒适感。
四、论述题7. 论述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情绪是个体对特定事件或情境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它对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而消极的情绪可能导致个体的判断力下降,行为冲动,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的重要机制。
五、案例分析题8. 某学生在考试中因紧张而表现不佳,请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并提出改善建议。
答案: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包括焦虑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考试紧张可能导致认知资源分配不当,影响信息处理能力。
改善建议包括: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成功体验和正面反馈来提高自信心;合理安排复习计划,避免临时抱佛脚;考试前进行模拟练习,以适应考试环境。
结束语:通过本章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基础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个体行为。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素养。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
心理学第十章群体心理第十章群体心理一、群体的基本概念(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二)群体的功能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三)、群体的分类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一)归属感(二)认同感(三)群体的支持力量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五、群体行为(一)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1.目标的整合程度2.成员的相似性3.群体的领导方式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6.群体的规模(二)群体的士气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
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一、名词解释1、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气质: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识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才能与天才:是指为了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才能既包括一般能力,又包括特殊能力。
天才是指才能的高度发展。
它是各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
5、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智力:即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7、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为了避免计算中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又叫比率智商,以后韦克斯勒又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二、填空题1、一般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叫智力。
2、特殊能力是为完成专门或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3、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能力为前提。
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
4、勤能补拙说明了性格的勤奋能弥补能力不足心理原理。
5、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6、大多数人素质相差不大,他们的智力发展的差异是由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造成的。
7、智商表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间的关系,即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8、能力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个体的能力水平与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9、能力测验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
10、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体现的心理原理是气质的稳定性。
11、按个体独立性的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2、最早提出气质体液说的人是希波克拉特。
1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心理学第十章
第十章1、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间接的交流和物质方面的交换.静态的角度来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性的关系.2、人际交往的条件:交往双方共同理解并使用的符号系统、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扰、信息接受者有适宜的心理准备。
3、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受者。
4、信息的转换有两个基本操作:编码和译码。
5、根据社会个体人际反应的外部表现,可分为:外露型、内涵型、伪装者。
按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分为:血缘型、地缘型、业缘型。
根据对需要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包含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情感的需求。
依据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分为:谦让型、进取型、分离型。
根据人们交往的相互关系,可将人际关系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分离型。
根据人际关系的维系程度,人际反应方式分为:稳固型、松散型、偶发型。
6、简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动机是人际交往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调节因素,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交往手段。
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及行为等心理因素的不同组合,相互作用,形成人际交往不同的思想基础,动作特征、感情色彩、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从而表现出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包括低层次(低水平人际关系)、中等层次(一般水平的人际关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际关系)。
7、人际交往的意义:个体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有助于形成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8、论述人际认识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际认识是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有人际交往,也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_第十章 医患关系
第十章医患关系第一节医患关系概述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往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以医疗活动为中心,以维护患者健康为目的的。
1.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1)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顺利开展医疗活动的保证。
(2)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情绪反应,减轻或消除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减轻痛苦,使其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
(3)有益于保持和增进医患双方的心理健康。
2.医患关系的特点医患关系具有:目的性明确、以患者为中心、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和治疗互动的特点。
3.医患关系模式及影响因素(1)医患关系模式表:医患关系三个基本模式及临床应用1)主动——被动模式:该模式中医务人员处于主动支配地位,患者则完全被动服从,医生有绝对权威性。
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多适用于意识不清或婴儿患者。
2)指导——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医生起主导作用,患者积极配合。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的医患关系模式,适合于急性患者。
3)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医患平等关系为基础,医生与患者都具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和疾病作斗争。
(2)协调医患关系的原则: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患者、协调人际关系。
(3)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1)患者方面:缺乏信息、交往障碍、记不住医嘱、遵医行为差或遵医嘱不良、主动性受限。
2)医生方面:同情心不够、信息不足、作风不够严谨。
医患关系的好坏,医生的态度是关键,应该把以医生权威驱使患者的关系改变为以患者为中心,适当指导的关系。
第二节医患关系过程与医患沟通技巧1.医患关系过程医患关系的建立有不同的发展时期,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这个过程分为相互重叠,相互连贯的四期,即前认识期、认识期、运作期、结束期。
(1)前认识期:本期发生在医生与患者接触之前,此时医生的任务是尽可能充分地收集有关患者的健康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做准备。
(2)认识期:本期是医患接触并建立关系的初始阶段,主要目标是医患就此熟悉并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心理学:第十章 情绪、情感及情操 题库
第十章情绪、情感及情操四川文理学院欧胜虎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1 .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个体自觉的心理体验叫( )。
A情绪B表情C情感 D 情操2 .情绪所涉及的面部和身体变化叫( ) 。
A情绪B情感C表情 D 情操3 .下列不属于表情的是()。
A面部表情B姿态表情C口干舌燥D语调表情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类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 )。
A快乐 B 悲伤 C 惊奇 D 恐惧5 .下面哪项不是情绪的功能( )。
A 适应功能B 组织功能C 信号功能D控制功能6.人的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悲哀、恐惧和()A愤怒B惊奇 C 厌恶D喜欢7.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感情是( ) 。
A情绪B情感C情趣D情操8 .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中的( )。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宗教感9.达到盼望的目的、紧张解除后继之而来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B悲伤C惊奇D恐惧10.建立在人际认知基础上,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和表现的情感是()。
A情绪B自我意识情感C情操D人际情感11.情操是一种与信念相联系、带有理性色彩的复杂情感,包括()、理智感、美感、宗教感等。
A幽默感B自豪感C道德感D成就感12.八荣八耻是我们社会提倡的( )。
A理智感 B 美感 C 道德感D宗教感13.我们在观赏大自然美景时心旷神怡的愉悦属于( )。
A 理智感B 美感C 道德感D宗教感14.对科学的热爱;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等,诸如此类的感情都属于( )。
A 理智感B 美感C 道德感D宗教感15.( )是宗教信仰者对其所信奉的超自然物的精神感受和直接体验。
A 理智感B 美感C 道德感D宗教感16.平日里,当我们得到老师的表扬时会非常高兴,当学习退步时会感到忧愁,看到令人气愤的事情时会愤怒。
这种高兴、忧愁、愤怒的感受,都叫做()A性格B情绪C意志D内心需要17.人的情绪有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A喜、怒、哀、乐B惊喜、悲愤 C 喜、怒、哀、惧D百感交集二、多项选择题(五选二,每小题2分)1.在我国的古典文献中,《礼记》提出“七情”说,即喜、怒、()、()、爱、恶、欲。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单元十教学心理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师心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教学设计含义与环节(2)举例说明教学策略种类(3)了解教学评价概念及类型(4)区分课堂气氛类型(5)了解良好教师行为2.能力目标:(1)能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目标(2)能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3)能对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提出建议3.素质目标:(1)具有尊重并自觉运用教学心理规律的职业态度(2)培养科学课堂管理意识(3)树立坚持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追求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学难点:教师心理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导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及区别。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1.决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1)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2.了解准备水平(1)学习准备的含义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心理学第十章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第十章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斯金纳C. 费斯汀格D. 马斯洛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情绪的三个基本维度?A. 强度B. 持久性C. 愉悦度D. 稳定性答案:D3.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遗忘速度是怎样的?A. 逐渐加快B. 逐渐减慢C. 先快后慢D. 保持不变答案:C4. 下列哪项不是自我效能理论中提到的自我效能感的来源?A. 直接经验B. 替代经验C. 口头说服D. 情绪状态答案:D5. 以下哪个是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肛门期”?A. 1-3岁B. 3-6岁C. 6-12岁D. 12岁以上答案:A6.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感知、注意、记忆、思维B. 感知、注意、情绪、思维C. 感知、情绪、记忆、思维D. 注意、情绪、记忆、思维答案:A7. 以下哪个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A. 经典条件反射B. 操作性条件反射C. 观察学习D. 社会交换答案:C8.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什么?A. 建立信任感B. 发展自主性C. 形成自我同一性D. 获得亲密感答案:C9. 以下哪个不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A. 幸福感B. 个人优势C. 心理疾病D. 人生意义答案:C10. 以下哪个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A. 重视情绪和行为的相互作用B. 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C. 侧重于过去经历的影响D. 以药物治疗为主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尝试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认知,使之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2. 描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心理学第十章
短期记忆的信息如果得 不到及时的复述,就会 因为新的信息进入而逐 渐遗忘。
短期记忆可以通过一些 技巧如分类、组织、联 想等来提高记忆效果。
长期记忆
01
02
03
04
长期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 时间存储的过程,可以持续数 小时、数天、数年甚至更长时 间。
长期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中长 时间存储的过程,可以持续数 小时、数天、数年甚至更长时 间。
06
人格与个性
人格的定义
总结词
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行为和情感方面 的独特特征,它影响个体的行为、思维 和情感反应。
VS
详细描述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个人的思想 、情感、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并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渐发展。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同时也具有 一定的可塑性。
学习的持久性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学习的可塑性则是指 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持久性和可塑性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特征,它们 共同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和应用价值。
05
情绪与动机
情绪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
情绪状态会引起自主神经 系统的反应,如心跳加速、 呼吸急促等。
详细描述
个性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因素为个体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和生理特 征,而环境因素则塑造了个体的个性。家庭、 学校、社会和文化背景等环境因素对个性的 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此外,个人的经验和自 我调节能力也会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详细描述
学习通常是指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和改变行为的过程。 这种改变可以是行为的改变,也可以是思维、情感和认知的改变。学习是生物 体适应环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第10章 情绪
联系:
①历史上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情绪来表达;
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7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信号功能 组织功能
8
二、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内涵
情绪的维度(di mension)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
Ok, be a man please!!!
40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41
一、早期生理学观点
William James (1884):外周理论
情绪发源于躯体体验(内脏、骨骼肌)
Carl Lange (1885):James-Lange 理 论
血液系统的作用
Cannon (1927) and Bard (1934)
观点
愉快-不愉快;弱强度-高强 度 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 紧张-松弛 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 激活水平 强度、相似性、两极性
结构
环形
三维 倒锥体
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 信度
10
11
效价(valence)或者 愉悦度(pleasure) 喜欢或讨厌的程度;其 理论基础是正负情绪的分 离激活
情绪:喜怒哀惧皆有因
1
喜:布什总统上班第一天
2
悲:“库尔克斯”号航母沉没之后
3
愤怒的巴勒斯坦少年和哭泣的儿童
4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5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和情感概念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个体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是个体对其知觉到的处境的复杂反应,包 括生理唤醒、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等方面。 构成: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情感与情操
三者之间联系与区别
联系
情绪、情感和情操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共同构成了人类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世界。
区别
情绪是短暂的、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长期的、稳定 的心理体验,如对某人或某事的喜爱或厌恶;情操则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 道德标准,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情绪表达与识别
情绪表达
情绪表达是指将内心的情绪体验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 姿态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过程。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愤怒时眉头紧锁、嘴唇紧闭,快乐时嘴角上扬、眼睛放 光等。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身体姿态等 信息,推断其内心情绪体验的过程。情绪识别对于人际交往 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 和需要。
道德情操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 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 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通过道德 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 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 促进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
道德情操培养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榜 样,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 道德情操。
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通过道德 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
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通过法律、舆论等手段引导 和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从而 促进个体道德情操的培养。
情操定义及分类
情操定义
(基础)第十章-心理健康
(基础)第十章-心理健康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健康心理标准有()。
A.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B.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C. 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D.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2、A型行为类型的人,其人格类型与冠心病有密切联系,故又称为“冠心病易患模式”。
这种特征的人有下列表现()。
A. 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B. 很易引起不耐烦C. 有时间紧迫感,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D. 言语和举止粗鲁E. 以上都是(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行为倾向特征为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等。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 认知评价(正确答案)B. 人际和谐C. 智力正常D. 情绪良好E. 良好的适应能力答案解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描述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4、不属于心理问题实质的是()A. 大脑结构或机能失调B. 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征异常C. 强烈的心理反应和适应困难D. 人对客观现实反应的凌乱和歪曲E. 体力减退(正确答案)5、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属于()A. 个人心理B. 个性倾向性(正确答案)C. 个性特征D. 心理健康6、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是()。
A. 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B. 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C. A和B(正确答案)D. A或B答案解析: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人类心理活动一方面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
心理学第十章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2、个体的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 感的形成。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任务 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 力等,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F.Heider,195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T.B.Rotter,1966) 根据“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把人划分为 “内控型”和“外控型”。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 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 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根据对象性质,可分为物质性动机和 精神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起因分,动机可分 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为获得表扬和奖 励而努力学习; 内在动机,指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兴 趣等)引发出来的动机,如学生因对某 门课有特殊兴趣而努力学习。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 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1、个体成败的经验 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 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 成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这类经验是 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 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2、成就动机理论
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构成,其 中之一即成就需要,这一需要使人表现出:追 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 别人。 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 风险的开创性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 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 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 务或职业。
心理学第十章气质与性格 电子教案
弱,并以胆小、畏缩、反应速度缓慢为特征,又称为抑制型。
这四种类型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如表10-1 所示。
(三)体型说1. 克雷奇默的体型说体型说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Kretschmer) 提出的。
他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可以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
根据体型特点,他把人分成三种类型,即肥满型、瘦长型、筋骨型。
肥满型产生躁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等;瘦长型产生分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虑等;筋骨型产生黏液气质,其行动倾向为迷恋,认真,理解缓慢,行为较冲动等。
他认为三种体型与不同精神病的发病率有关。
2. 谢尔登的体型说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W.H.Sheldon) 认为,形成体型的基本成分——胚叶与人的气质关系密切。
他根据人外层、中层和内层胚叶的发育程度将气质分成三种类型,如表10-2所示。
(四)血型说血型说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提出的。
他们认为,血型就是所有生物的体质类型和气质类型。
气质是由不同血型决定的,血型有A 型、B 型、AB 型、O 型,与之相对应的气质也可分为A 型、B 型、AB 型和O 型。
1. A 型A 型人精明,理智,内向,好静,感情含蓄,情绪稳定,不善交际,忍耐力强,具有独立性,易于守规,固执;做事细心、谨慎,但不果断,在家庭中是处理家务的能手;注重仪表,但不喜新奇。
2. B 型B 型人聪明,活泼,敏捷,外向,善交际。
兴趣广泛、多变,精力分散,行动奔放,易感情冲动,不习惯受束缚,热心工作,不怕劳累。
动作、语调富于感情,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事缺乏细心和毅力,大事故少,小事故却不少。
3. AB 型AB 型的人属于复合气质类。
AB 型的人机智、大方,办事干净利落,冷静、不浮夸,行动有计划,喜分担责任,兴趣广泛。
因倾向不同,有的人有领导能力,有的人则沉默寡MMPI)。
(3)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EP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个体具有复杂多层次的需要组合,基本的
•具体的需要位于低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他最初提出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人类各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彼此重叠的
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
•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是内归因
•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则是外源性的,是外归因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
•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归因
第三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三、诱因理论
•驱力理论关注的是行为的内在推动力,动机的诱因论则转向外部,强调外界诱因在个体行为激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注外界刺激、奖赏、目标等如何引导个体行为的发生
四、认知理论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第五节挫折与心理冲突
一、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它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个体的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地调节的过程
•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第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对个体成就动机的高低具有一定影响
•第二,成就动机高低与童年所受家庭教育关系密切
•第三,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
•第四,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要强
教学难点:社会性动机与个体生活的联系;如何调适学生的挫折心理并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十章动机
引言
•为什么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
•有时会觉得有些行为是合情合理的,有时却会觉得某些行为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思考、寻找“是什么使人会做出那样的行为?
•他为什么要那样做?”等。这些都涉及心理学中的“动机”问题
•韦纳(B.Weiner)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
•一个人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
•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影响到个体成就行为的坚持性、强度和选择
•一个人的成功,可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
•一个人的失败,可以归因于环境或他人的过错
•归因既可以是内源性的,也可以是外源性的
•在内、外源的归因中,还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归因维度
•Ts=Ms×Ps×Is
•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
•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
•Is:成功的诱因值
•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
•追求成功的动机
•回避失败的动机
•两种心理倾向的相对强度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有的人力求成功,有的人尽量避免失败
授课教案设计(10)
课程名称
基础心理学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单元
第10讲动机
教学章节
第一节动机概述
第二节生理性动机
第三节社会性动机
第四节动机理论
第五节挫折与心理冲突
教学要求
了解动机的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动机及其需要层次理论、挫折与心理冲突以及冲突的解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动机及其需要层次理论;挫折与心理冲突以及冲突的解决
三、挫折心理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由于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
•挫折心理含有三层含义:
•一是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个体意志行动的情境
•二是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与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
•三是挫折行为,即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与行为反应,
•挫折反应的个别差异取决于许多条件:
第一,对诱发挫折事件的认识
第二,个人的挫折经历
第三,个人的抱负水平
第四,个人的自信心
第五,个人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第六,是否了解其他遭遇相同或相似挫折情境的人的反应
作业设计;
第三节社会动机
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社会(心理)动机:
好奇动机
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等是典型的社会(心理)动机
一、好奇动机
•好奇动机是指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与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简称好奇
•好奇更为复杂和更为深刻的表现行为是求知、审美、实践和创造性活动等,正是这些动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人的需要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是诱因
二、需要
(一)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个体真实存在的或主观感受到的某种必要物的缺失,它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三、动机的作用
•动机在人类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人把动机比喻为发动机和方向盘,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的活动方向进行控制与调整
•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
•人类动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一)引发功能
•人类的各种活动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没有动机就没有活动
(二)指引功能
•动机比指南针,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个体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
•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各种不同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高的一级
(二)动机与需要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密切。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性心理倾向性的基础,个性心理倾向性中,如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需要和动机具有一定区别。当一种需要促使个体投入行动并去获取满足时,这种需要就转化为动机。可以说,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同时存在时,便构成了挫折心理。有时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会构成心理挫折
•导致挫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第一,环境起因挫折
•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挫折称为环境起因挫折,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
第二,个人起因挫折
•由个人主观原因引起的挫折称为个人起因挫折,包括个体生理与心理两方面
二、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就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接近—接近型冲突
•接近—接近型冲突又称为双趋冲突,指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第二,回避—回避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又称为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事情,但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
第三,接近—回避型冲突。
•可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的斗争和行动目的的确定
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最终克服困难实现所做的决定
(一)采取决定阶段
•首先要确定某种目标,并以这种目标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意志行动的基础,采取决定阶段正是意志行动的前提,是意志行动的开始
(二)执行决定阶段
行为目的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即解决怎样做,即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学习兴趣
第二,学习能力感
第三,外部目的性
第四,知识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往往是几种相互影响的学习动机同时发生作用
第四节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本能是指有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获得、不学就会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二、驱力理论
•驱力理论强调驱力在个体行为激起中的作用。驱力指由生理或心理需要引起并推动个体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动的内部唤醒状态
接近—回避型冲突又称为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内心冲突
第四,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避型冲突又称为多重趋避冲突,指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此时又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做出多重选择时所导致的内心冲突
(三)激励功能
•当动机引发并指引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后,活动能否坚持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与支配。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和加强作用
四、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第二节生理性动机
•饥饿、渴和性是基本的生理性动机,它们是生物种系存在的基础
二、成就动机
•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是高级的社会心理动机,它像一台强大的发动机,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不断获得成就
•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成就动机高的社会,往往比成就动机低的社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阿特金森认为,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关系式表达为:
•第五,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第六,个人的成败经验对成就动机具有一定影响
•第七,个人对学习或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就动机
三、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又称为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人类的交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其中包括学习需要、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