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中运用讲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习作中运用——教师成长案例
腊庄完小王从非
一、什么是支架习作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
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
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定义中很清楚的说明了教师的教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
持学生不断的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搭建支架,以读促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许多学生学习了课本上的基本句型结构
以后,往往不能使用正确的句子准确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错漏百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还是教师的支架搭建得不够好,没有给予足够的语言输入予以支撑。说话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达到。
表达能力并不能直接从知识传授中获得,却可以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输入并
进行大量的听读练习后获得。这就说明,语言输入是不可或缺的。“问渠那得清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增加语言输入,一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作为一种语言输入形式,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写作的必经渠道和方法。因此,通过阅读确保语言量的输入是加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修改阅读材料,对写作的指导意义就更大。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理应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入做铺垫,包括词汇、句型结构、同话题的阅读材料,只有这样,学生写作起来才会轻松很多。
三、课堂设计:
1、设计目的:
一个学生也许能说出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句子可以实现语言材料共享,每
个人说出一个到两个句子,全班共享,一个句子就变成了十个、二十个,甚至更多的句子。在操练了目标词汇、句子结构的同时练习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也为
后面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句型铺垫。
2、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支架
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的问题称为“支架问题”。学习支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问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支架之一。“支架问题”对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习作的支持力度很大,那它们到底从哪些方面对这
位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支持和帮助呢?下面从三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对“为谁写”的指引
我们首先跳开“问题”的内容来讨论“回答问题”这一形式,思考它与“写作文”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学生对二者在感觉上有什么差别?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很少从交流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往往并不能真切
地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文的读者是谁,读者关心什么,希望从他们的文章中读到什么。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语言的表达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上面的
考场作文,只是简单地写了监考老师的外貌和监考过程,因为这位学生只是知道这是考试作文,必须完成多少字数,至于达到什么交流目的,自然不去理会。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支架来指引学生为自己的读者考虑,
必然会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写什么”的指引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写什么。
有人也许认为,这还不简单,写生活么。生活又是什么呢?学生每天吃饭睡觉,
上学读书,与教师同学相处,给父母干家务,假期外出旅游观光等都是生活。可
是学生天天在生活,为什么就写不出作文呢?还有,是不是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可以记录下来写成作文呢?“贴近生活说”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因褊狭的理解而导致主体感觉的钝化,光讲“近生活”,就可能产生一种误解:以为生活是客观的,跟人的心灵有无关系是无所谓的,作文就是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去贴近它。这样做的结果,就算没有歪曲,大家写出来的都是一样的,而这恰恰是作文的大忌。
作文是精神独创的结晶,没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体验,就没
有生命。当然也可以说,要真正贴近生活,必须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
一点。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
自己私有的、独享的、他人所没有的东西,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去挖一挖的。
精心地设计出这些“支架问题”来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设计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领悟与借鉴。
(三)对“怎么写”的指引
支架设计在“怎么写”这个维度同样能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在这里只想着重讨论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知识教学的问题。按照我们一般的教法,在这里教师是需要教给学生许多知识才行,比如,如何开头,怎样结尾、怎
样过渡自然,怎样安排详略,如何布置明线和暗线,等等,实在是学问很多。在
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也正是这样传授知识的。可是教学结果呢?较为普遍的情况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却听得辛苦吃力,拿起笔来什么也不会。按照知识分类理论的观点,这些“怎样”表达的知识大多属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们的关键是“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果教师按陈述性知识来处理这些知识,即使学生理解了,记住了,那也未必“会用”,但学生作文时“会用”恰恰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低效,与我们的教师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这位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似乎明显高了起来,开头、结尾、过渡、
详略等十八般武艺,似乎一下子精通了不少。我们需要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处理这些知识?如何将知识变成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如果我们真想让学生学
到一些有用的概念和方法的话,是不是也得先提供支架支持他们写出文章后,再去帮助他们将这些概念和方法通过反思和总结而提炼出来?这样做是不是更合
适一些?更有效一些?
三、作文教学中“支架问题”的设计与运用策略
如果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适时地提供精心设计的支架,将对学生的写作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
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地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当然,在提供“支架问题”时,我们同样需要遵循与支架学习相关的一些原则。一是引导性原则:支架在于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而不是替代学
生完成写作任务。二是个性化原则: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支架。三是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