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公开课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公开课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理解《兵车行》的主旨及其表现手法。

3、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4、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

温故部分:回顾补充所学杜甫诗句

(1),恨别鸟惊心。(《春望》)

(2)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3),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4)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

知新部分:

阅读杜甫生平材料,勾画如下信息:①三吏三别②本文写作

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是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代表性作品有“三吏三别”分别为《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关于《兵车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

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另见第8页课下注释5

预习部分:初读课文,完成

1、给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标上汉语拼音

车辚辚()耶娘妻子( )干云霄( )生荆杞

()声啾啾( ) 生男恶( )陇亩(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行人弓箭各在腰( )役夫敢申恨

() 武皇开边意未已() 纵有健妇把锄( )

耶娘妻子走相送()信知生男恶( )

3、《兵车行》描述了什么内容?

4、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请写出三句加以品析。

5、我的疑难第三部分:重难点解析以问题形式介入

1、从第一段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离别,它与普通的离别有什么不同?

2、朗读第二段,体会文中“十五、四十、二百州、千村万落”这一系列的数字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3、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而今却是“健妇把锄犁”,这一反常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一反常现象又暗示着什么?

第四部分:知识框架梳理(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习题设计

1、基础巩固性习题见“预习部分”

2、能力提升性习题:阅读训练

古风·其三十四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1

(2

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像,将《兵车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是生动的改写,而不是白话文的翻译

教后反思:

《兵车行》是选修本《唐诗宋词》的篇目,对于选修课,在讲授理念中我们将其定位为“留给每个学生个体更多的空间,着眼于培养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以不求甚解的态度,比较多比较快的扩大阅读面。”在具体的讲授中,“应该简化程序,切不可漠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区别,用必修的标准来套选修,使选修课必修化,也不可选而不修,将选修课程弱化或虚化,要把握住选修课程教学的度。”因此在具体的授课中,我将其定位为鉴赏课型,以“课前自我初读感知”“课上师生共同品析”“课下进行片段鉴赏写作”三部分组成教学工作的主体。本节公开课是在继利用“晨读初读”后的师生鉴赏。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学案以四个问题的形式展开对《兵车行》主旨的探究,对杜甫其人其作的深入解读。同时,为了突出诗歌鉴赏对名句的咀嚼涵咏,在三个自然节中,分别选出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

直上干云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着重鉴赏。从学生的反馈表现来看,这种处理形式比较好。

有人说:只有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确途径。但是我们应避免为读而读,没有目的,没有要求,把读作为一种单纯体现理念、渲染教学气氛的手段。一定要强化诵读的目的性和注意诵读层递性,以帮助学生在读中熟悉文本,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在读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整堂课我注意诵读层递性和注重强化诵读的目的性。针对不同要求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课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有感情地读、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中,也有一些我不太满意的地方,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与品位语言为纲,但安排学生分析的时间过多,读的时间太少。还有课堂与学生的交流方面,还有更进一步的发挥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可以借助名家阅读进行更为深刻的体味。让学生的活动更充分一些,更充满个性化。但由于新组建班级,对学生的学情还不是很熟悉,分组讨论,有感情的诵读等等活动未得到充分的进行,今后当逐渐培养,坚持形成习惯。

总之,本节课还有很多不如意不够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