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vity)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
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基本介绍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
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基本分类
按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1)个别劳动生产率。
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
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2)社会劳动生产率。
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
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
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按条件分
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
(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
(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
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
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
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按不同人员范围分
劳动生产率按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可分为:
(1)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
(2)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
生产的产品量可以用产品实物产量、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和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具体说,决定劳动生
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
⑤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其他资料
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理论解释
劳动生产率涉及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两个因素,其增长可分解为以下3个部分。
(1)纯生产率效应(pure productivity effect)。
该效应表示以基期产出或投入为权数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按照基期产出或投入权重,计算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率的加权平均值。
之所以称为“纯生产率效应”,是因为它测度了在产出或投入份额不变时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的平均值。
(2)鲍默效应(Baumol effect)。
该效应表示在考察期间内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权重变动间的相互影响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效果。
之所以称为“鲍默效应”,是因为鲍默在其不平衡增长理论中阐述了产出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产出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正相关。
(3)丹尼森效应(Denison effect)。
该效应表示考察期内因为要素流动或投人权重差异所引起的生产率变动,即不同行业间劳动再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之所以称为“丹尼森效应”,是因为丹尼森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上述思想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用Xt表示t时期的GDP;St表示t时期的劳动投入,则劳动生产率为:At=Xt/St。
考虑劳动配置结构的劳动生产率为:At=∑i Aitωit,其中ωit表示第i个行业劳动投入占全部劳动的比重。
如果令Rit=Ait/At表示第i个行业与整体劳动生产率的相对量,g(A()表示2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
如果是小的平滑时间序列,则sit≈mit=Xit/Xt。
k是代表基期,
于是:
上式右边第一项将各行业劳动占比始终固定为基期(mik),只测度劳动生产率因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而变化的程度,因此是纯生产率效应;第二项测度了行业劳动占比变化(mit-mik)和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交互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
贡献度,因此是的默效应;第三项不考虑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化(g(Ait)),只考虑各行业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ωit)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是丹尼森效应。
由此可得:
判断一:任何经济体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部门劳动生产率变
化、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变化以及上述两种变化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对劳动生产率的解析必须从这3个方面进行。
判断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部门或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度较大,因此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劳动力配置结构的变化,将与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一样,对劳动生产率发挥重要作用。
判断三: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是依靠迂回生产程度加深和中间产品使用数量增加而实现的,这种分工演进可以用劳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来度量,即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或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判断四:发展中国家通过劳动力结构转变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相对接,这需要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以使低生产率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还可以用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推动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来表示。
它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而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0页)。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的节约。
因此,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先生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问题的观点如下三方面:
(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
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
(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
延伸理解为:资源投入——产出的过程中,工作可分为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
“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
那么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
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了理论的依据。
日本很关注作业时间的研究,其目的就是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
不论是对作业动作,机器排列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一样的。
可见专注任务是很有其研究广度和深度的。
(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这个观点很重要。
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念。
就如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产量——质量)的通病一样。
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
在生产中产量压力相当大时,假如有二班生产,其中一班产量指标完成而质量指标未完成;另一班产量指标未完成而质量指标完成。
这是的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
我见到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认为完成产量指标的班次工作效果相比另一班的好。
那么这种评价标准所产生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
从人力资源着手
(1)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
(2)对人员的合理组织和配置
(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4)进行人员激励
(5)进行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