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作者:李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萧红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生存景观和文化生态,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她抓住了“生”和“死”—人生中的起点与终点这两个重要环节,对人们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突出地展现。

关键词:萧红;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1

一、麻木混沌的生与死

萧红抓住“生”和“死”这两个最重要的生命环节来描写乡村里不能逃遁的生命循环,在文明和愚昧的对立中,小人物们都像是从极古远的过去一直这样活过来的,“浪费”似的生存,随意地死亡,这生和死的麻木使她心痛并且心怀悲悯。

(一)无聊寂寞的生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把“呼兰河畔”和“生死场上”的生和死对比来写,表现了当时人们状态的异化,展现的是旧中国的儿女们在无意识的空间里“蚊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蚊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的生存状态。“生命为什么不挂着铃子?不然丢了你,怎能感到有所亡失。”在一个人短暂的生命过程里,“生”是一种自然现象,“死”同样也是自然现象,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结果。

生命的意义,在于知道自己这样活着是为了什么,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他们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存在物。”

(二)浑浑噩噩的死

除了描写那时候的北方人民没有任何意识的生存状况,萧红对“生”的另一个方面“死”还作了一些叙述,描述了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这揭示了那时候人们生和死的没有价值。

海德格尔曾说过:“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

《生死场》的第十章《十年》中有这样写道,“十年前村中的山,山下的小河,而今依旧似十年前。河水静静地在流,山坡随着季节而更换衣裳;大片的村庄生死轮回着和十年前一样。”而《呼兰河传》里,人们仍然漠视生和死,他们一直是被动的生,最后被迫的死,可是他们却活得很自在。萧红在描写这些“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的人们对生命的轻视和麻木的时候,又探讨了和生存意识相对应的死亡意识,把“生”推到了“死”的方面来考虑。

文中写道“东二道街上的几家扎彩铺,生意相当红火,扎的东西,阳间有的阴间一律都有,而且只有好的,没有坏的。”“穷人们看了这个竟觉得活着还没有死了好。”呼兰河人众多的“节目”除了唱秧歌,其他的都是给鬼安排的,而不是给人们而安排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精神奴役与政治压迫都相当严重,那时的人们相信那些所谓的“轮回”、“来世”,心甘情愿地被传统思想所奴役。

二、生命热情和恋乡情结

(一)生命热情

在旧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都是反复唱着旧调子,死气沉沉的。萧红却看到了广大农村中人性的变异,看到他们这种无任何价值的生活方式,她是心痛得几乎绝望的,而她对生命的顽强又是心怀热情的。这正像她自己所说的,对于爱和温暖,萧红有着永远的追求与憧憬。“萧红对人的自然本性、生命的自在与自为状态的描述,跃动着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潮的影象。”

萧红在乡土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她相信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在她写的小说里,有很多描写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小城三月》里,“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的绿,透出在这里、那里。”这些句子描写了春天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宽广与平静。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把自己故乡中的风土人情为我们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茅盾还称这部作品“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呼兰河传》不仅展现了作者在后花园中难忘的童年,更展示了时代变化的画卷。童年时的“后花园”就是萧红想象中的理想家园,现实中所有复杂的人和事都被忘掉,人的生命和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在“后花园”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无拘无束的:“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些快乐的情景在萧红成年之后的在外飘泊中显得十分珍贵。萧红在小说里呼吁用美好的生命形式来对待每个人的存在,还把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期望寄寓在纯真美好的自然之中。

(二)恋乡情结

“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这位多才的女作家历经数次迁徙,至死方能停步。离家,寻家,思家的漩涡一直纠缠着她敏感的心灵,成为她一生无法避开的死结。”萧红曾说过自己并没有家,甚至没有家乡,可是在她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时,她说要回家,当她在现实生活里到了没有温暖、毫无光明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用诗样的笔调绘出故乡的风土人情,以此宽慰自己的灵魂。虽然家园之梦破灭了,但是重建家园的渴望却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他就是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个敢爱且富有责任感的人,他和王大姑娘偷偷建立了家庭,可是后来王大姑娘不幸死了,只给他留下了两个儿子,这时邻居们都认为冯歪嘴子这辈子不行了,但冯歪嘴子仍旧乐观地活着,因为当他看到两个孩子时,心里踏实了,孩子们使他觉得他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得好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