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人类学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A.艺术人类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艺术人类学方面的文章越
来越多,这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
人类学越来越关注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艺术学研究,同时艺术界也关心用人类学的方式来解释和关注艺术本质现象等问题。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是人类学的,较多使用田野工作方式。
人类学家首先是将艺术视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再者艺术本身是个复杂的文化现象。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和看待艺术,是伴随着人类学研究产生的。
艺术学也在关注人类学的研究,并将其研究理论及其方法运用到艺术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
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
人类学开始倾向于认为艺术别具他义,开始提倡一种现象家的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将艺术品视为结构性的。
B.外部研究:艺术的时代背景、时代环境、发展,特别是艺术与构
成其发展有着不可分割重要作用的艺术经济、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等非本体因素的关系。
C.艺术交叉:以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的形态演变,及由此带来
的其本体特质的某些变化,使得艺术本体也由此而与其外部产生
更多向度的联系。
D.元艺术:艺术学领域的“科学学”研究,是对于艺术学的自身的
认识和阐释,是艺术学中距离艺术实践最远的部分,它包括了诸如艺术研究方法论、艺术史学史、艺术批评史等。
E.中国艺术民族性:对于中国艺术本体及其呈现形态内部规律的揭
示中,表达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性,尽可能在艺术分析中运用传统艺术概念和语言方式,运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去阐述艺术现象及论证艺术观念。
F.中国艺术当代性:今天飞艺术多元化形态及构成,已远远扩展了
固守的艺术认识论的价值标准,以理论创新的眼光为中国艺术学体系赋予鲜明的当代性。
其既蕴含着对外来优秀艺术理论成果的吸纳,也体现着对新的艺术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时代要求。
在我们的理论叙述中,也要真实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的艺术发展已经和正在产生的重要影响。
G.中国民族学艺术理论的价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概念和
审美理想,其中折射出了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气质、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它体现了中华历代艺术家相近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方式,诠释了灿烂的中华艺术的民族品格和共同的艺术特征。
H.人类学与艺术学的互动:艺术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源于人类学
也源于艺术学,是两者的相互需要而产生的一门跨学科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前艺术的研究生从未成为人类学的研究中心,
主要的原因就方李莉认为有两种:①艺术与科学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较远;②18世纪以来欧美学术界对艺术的定义。
时至今日,无论是艺术学的研究还是人类学的研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艺术学关注人类学的研究与方法,人类学开始倡导一种现象学的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将艺术品视为结构性的。
在这样两个学科中诞生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搭建平台,使两个或多个不同专业的学者在同一个空间呢对话,其不仅体现字学者们所写的论文和著作上,还体现在这类的学术会议上。
I.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其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以
及社会性与文化性。
从地理空间上来说既要关注亚欧非,还需要关注南非、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土著文化和艺术;从时间上看,提前到旧石器的狩猎艺术和采集艺术才能更有说服力去研究艺术人类学;从社会分层来看,上层宫廷与下层民间均为重要;从社会文化上看,把艺术作为一个与社会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各种艺术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艺术在整个社会的网络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及作用等。
对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艺人们以及各种艺术群体的研究。
J.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①田野调查——相异与文化中心的异文化区域,意味着学者进入另一个不同于自己文化领域的地方去。
中国艺术人类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偏远乡村地区的民间艺术,同时也对城市中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群体进行关注和研究。
乡村艺术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发生了从创作主体到创作目的到制作手
段、表现题材、消费对象的改变且并非被动接受。
②跨学科研究——把两种或多种学科的优秀或者适用之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学科门类逐渐模糊,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相结合。
K.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人类学: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包括古典进化论学派及传播学派。
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家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艺术是由初级到高级,落后到先进一次发展的。
L.古典进化论学派:19世纪末期,人类学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派,以泰勒、弗雷泽、摩尔根等人为代表。
进化论关心全人类文化的总体发展,其皆为单线进化论。
强调人类心理能力的一致性及其对文化进化的决定性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化残余”和“文化类比”的方法,研究对象多为器物类艺术。
这一时期代表著作有泰勒《人类学》、哈登的《艺术的进化》等。
M.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
1861年写成《阿纳瓦客人:古代与现代的墨西哥和墨西哥人》,1865年出版《人类早期历史遗迹文明发展的探讨》,1879年《原始文化》问世,1881年出版《人类学》。
他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泰勒从建筑、装饰、诗歌、音乐、舞蹈、戏剧、雕刻和绘画的方面来阐述进化论艺术观。
进化论未顾及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艺术与社会的进化并不同步;研究的基本是以现成的文字材料为基础,
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
N.文化生态: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的、祖先传下来的文化生活,这个文化生活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人类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
有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生态和心态文化生态这四种。
文化生态污染和破坏甚少有人关注、二重性和不可再生性。
文化生态污染和破坏甚少有人关注,从腐蚀心灵、败坏风俗甚至伤害人性,其恶果是短时间内显示的。
隐性的特征使得难以明辨。
领导重视是构建良好文化生态的前提,制度规范是创建良好文化生态的包装,检查落实是建设文化生态的根本,合力攻坚共同打造城乡特色文化。
O.自然遗产:代表地球而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态演化过程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地域。
其包括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分为濒危动植物生存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样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P.文化遗产:分有形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
址)和无形文化遗产(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有民族性、承传性。
Q.社会遗产:待人接物的方式、制造物质器械的方法以及对于自然或物理变化应付的途径和组织社会的习惯等。
由乌格朋提出,其概念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均包含之中。
R.格罗塞:德国艺术史家。
主要著作《艺术的起源》、《艺术学研究》。
提出了构建艺术科学的主张,其认为艺术史的任务是对事实的探求和记述,艺术哲学是关于艺术的性质、条件和目的一般研究。
分析了建立“艺术科学”的合法性和必要性,研究艺术科学的方法有以个体艺术家及其作品和以社会学的两种形式。
对泰纳的观点提出了激烈的批判。
认为以人类学的方法从原始艺术入手才是艺术科学的正确的研究方法,但也面临材料非专业撰写这四个人困难。
他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能够引起愉快情感的活动,强调艺术的社会性。
在《艺术的起源》中将原始狩猎民族艺术分为人体装饰、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和音乐这六个门类。
细分为画身、刺纹等。
格罗塞认为原始民族艺术有着明确的实用目的,高级民族艺术同样如此;原始民族艺术作品具有一致性;原始艺术既有直接审美意义又用种种方式影响原始生活;艺术的社会性使个人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艺术的个性则把人们从社会中解放出来。
S.传播学派:提出文化是在空间你的传播。
该理论源自于18世纪的
语言学传统。
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拉策尔、莱奥·弗罗贝纽斯、格雷布纳、施密特、埃利奥特·史密斯和威廉·詹姆斯·佩里。
T.埃利奥特·史密斯:英国人类学家,主要著作《古埃及人和文明的起源》、《早期文化迁徙》、《龙的进化》、《人的进化:论文集》、《人类史》和《文化的传播》等。
在其著作《人类史》中认为艺术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科学、宗教、艺术都源自人类保存与延续生命的本能;认为人类艺术的发源地是埃及,艺术的出现与埃及人的死亡观念以及君主崇拜密切关联。
包括戏剧表演、体育竞赛、装饰艺术、雕塑艺术、音乐、宗教艺术;确信世界的艺术均从古代埃及传出,提出连续性原理,并从彩陶、古希腊艺术这两种方面进行论证。
虽有进步,但不否认他五十原始部落丰富的艺术现象且带有很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