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4、丁玲小说的创作特色: (1)丁玲小说具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丁玲曾分析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是因为“对社会不满, 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须要说出来,却找不到 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 要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丁玲《我的创作 生活》)。 尽管丁玲的创作道路有过一些变化,但她一直未曾放 弃过社会批判意识,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其实就是作家 内心世界之流露,这使得丁玲作品具作家强烈的主体 意识。 因此,她的小说叙述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 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则往往指向社会批判,它们是 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
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 《转变》);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 (又称“华汉 三部曲”,包括《深人》、《转换》、《复兴》);


戴平万的小说《丰收》,楼建南(楼适夷)的《挣 扎》、《盐场》,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等。

茅盾、瞿秋白等对这种文学模式曾给予批评。



莎菲这种迷惘、绝望的心绪甚至在一个乡下女 孩阿毛(《阿毛姑娘》)的身上也流露出来。
阿毛从大山里嫁到山清水秀的湖边,自认为很 “幸福”了,不久又羡慕起那些穿着时髦、举 止高雅的“幸福”的小姐、太太们。


当她最后发现她所羡慕的人们并不“幸福”时, 她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她自杀了。
这种女性苦闷彷徨、颓废的情绪在《自杀日记》 中的伊萨身上表现已达极致。






3、丁玲193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 1930年代,丁玲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宜泄,创作了以 革命者为主人公的《韦护》、《1930年春上海之一、 二》。 1931年秋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 《水》,它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 论家热情欢迎。 冯雪峰指出这篇小说“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 材”,“在现象的分桥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 正确的坚定的理解”;该作有了新的描写方法:“不 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 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它是左 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 茅盾亦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 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2学时)一教学目的:了解第二个十年文学的发展脉络,重要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掌握无产阶级左翼文学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左翼文学的兴起。

三教学难点:革命文学观和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对立四教学方法:讲授五教学步骤:第一节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1学时)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1、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

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30年代的文坛。

二、革命文学的论争1、产生的原因(1)“左倾”幼稚病——倡导者处于转变过程中,不能正确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如:不承认革命处于低潮;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了错误的评价;忽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不正确(一切文学都是宣传)等。

(2)宗派主义——一些人宗派情绪严重,小团体主义,对非自己社团的人(如鲁迅)一概予以否定和贬斥。

2、经过(1)创造社发起对鲁迅的否定、攻击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1928年1月):“鲁迅这位老生……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追悼没落的情绪”、“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

左翼文学

左翼文学

• 4. 代表作家
• 1) 蒋光慈 •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六安人)。他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 梦》、《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 泊者》 •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 •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菊芬》、 《冲出云围的月亮》等作品

•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 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组成二个集团军。 邓锡侯率领第二十二集团军军,刘湘率领 第二十三集团军开赴抗日前线。 •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 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 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 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 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 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
• 3. 创作模式 • A、以小说进行革命的鼓动,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 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并且将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 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 B、普罗小说中还有一类是侧重反映大革命前 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在这 类题材的表现中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革命+恋 爱”的主题模式。 • C、 塑造群像。没有单个主人公,目的是为 了表现集体主义思想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 根据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 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 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 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 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 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 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 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 叫“无川不成军”。
• 抗战爆发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的青 壮军人,人数令人震撼:一共有350万川 军出川抗战,占全国同期实征1405万余 人的五分之—还强! • 川军出川时,各界普遍认为这是当时中 国“最糟的军队”,装备不足,缺乏弹 药、给养和医疗设备,冬天在山西打仗 时,士兵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然而,就 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战中进行了无 数次最艰苦、最惨烈的牺牲,为中华民 族的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

《左翼文学概述》课件

批判现实主义
左翼文学继承和发展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通过揭露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来推动 社会的进步。
左翼作家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和斗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腐朽,揭 示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本质,寻求改变现状的途径。
人民性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人民性,认为文学应该为广大人民群众 所接受和喜爱,反映他们的生活和心声。
左翼作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和灵感,采用人 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 色的作品。同时,他们也注重将先进的思想意识传播给人民 ,提高他们的觉悟和意识。
03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与作品
• 左翼文学,也被称为无产阶级文 学,是一种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核 心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20世纪 初的欧洲,并在20世纪20年代至 30年代的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左翼文学强调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并试图通过文学来推动社会变 革。
对社会思潮的推动
促进思想解放
左翼文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提倡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 ,为当时社会思潮的解放和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推动文化交流
左翼文学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引进外国进步文学和艺术,同时 也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进步文化。
激发民众革命热情
左翼文学通过作品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推动 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左翼文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主张通过社会
03
主义革命实现人类解放。
左翼文学的起源
1
左翼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受 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2
它最初是在欧洲的无产阶级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旨在通过文学为工人阶级服务。

定稿左翼作家群3

定稿左翼作家群3

秋宝一周年纪念日时,春宝得了重病, 她偷偷弄钱给旧丈夫带回去。 她对秋宝——自己的骨肉那么爱,孩子 却只能叫她‚婶婶‛。不久,连‚婶婶‛ 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三年后,她又一次 经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分别时,秋宝哭 着叫‚婶婶‛,‚她的泪如溪水那么地 流下‛。这种痛苦的折磨,使她无法走 路,只好请人抬回去。
《别了,哥哥》是这类诗的代表作。诗的 副题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诗人巧 妙地把诗的主题(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 剥削阶级告别和宣战)用弟弟向哥哥告别 这种感情形式表现出来,显得真实而避免 落入空泛。 这首诗是一首灵魂的搏斗之歌,它所表现 的是矛盾感情的选择。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与春宝的团聚,或许还能抚慰一下心头的 创伤,但分别三年后的春宝已不认识自己 的妈妈,跟着别的小孩子看妈妈的热闹。 晚上她去抚摸他时,‚他又躲闪开了‛, 同妈妈那么‚生疏‛。做母亲的心,彻底 碎了。‚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 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 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奴隶,是一个连奴 隶生活都过不稳当的奴隶,作者笔下的奴 隶是一个母亲,是一个连母爱的感情都被 剥夺的母亲。这里,人,已不成其为人!
二、殷夫的诗歌创作
殷夫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优秀的无产阶级诗人。 殷夫的诗歌创作开始于一九二四年(那时 他还只有十五六岁),他的诗歌创作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以一九二九年他从事职业 革命活动为界限。
1、塑造向旧事物告别的“自我”形 象。
诗人笔下的‚我‛,既是诗人自己灵魂和 感情的形象概括,又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众多背叛旧世界走向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生 动写照。 这一类的诗形象鲜明,感情深沉,往往一 唱三叹而又铿锵有力。
1、进步的、战斗的思想倾向
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尤其是叶紫的家 乡湖南,经历了大革命风暴洗礼,农民 运动一度高涨。叶紫的作品,牢牢地把 握着时代的脉搏,以湖南湖滨农村为背 景,以农民与乡村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 为题材,艺术地展示了农民的现状和出 路。

“左翼”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思潮

一向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 人民,当然不愿意向着帝国主义 阵营,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 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倾向 社会主义、提倡革命文学等,就 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至于作家自身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是清醒的现实 主义者,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在复 杂环境中比较清醒地认识历史与现实 的事实及两者的关系;而创造社、太 阳社的诸位,头脑常发热,小资产阶 级的性格弱点,导致他们不能冷静地 分析现实问题,而将国外的新理论一 味着搬过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影 响也是复杂的,既有鲁迅、瞿 秋白、茅盾等正确的接受,也 有钱杏邨等从概念出发,要求 写光明、写本质的片面理解。
(关于这些问题,可参考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一书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从国际大“气候”及中国现实政 治革命的变化看,当时的国际大气候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红色30年。 苏联、东欧的新型社会形态的出现, 形成世界两个阵营对立的格局,即帝 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 而中国国内也进入到了由无产阶级单 独领导革命的时代。
②社会剖析派。茅盾、沙汀、张天翼 等为代表。
③风俗派。
A、以艾芜为代表的异域风情派;
B、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 的“东北风情”派。over
Hale Waihona Puke 其次, 创作成就更是辉煌。 随着对“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的清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鲁 迅的杂文、茅盾的小说、丁玲、 叶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 张天翼等作家作品的出现,将 “左翼”文坛点缀得灿烂闪光。
缺点。根本的缺点是:重视了文 学的阶级性,忽视了文学的个性; 注意了文学的现代性和民族化的讨 论,却事件得不够。“文以载道” 的旧观念在不自觉中有所抬头。这 一些都影响了后来的抗战文艺和解 放区的文学思潮的发展。

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

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

第二章左翼时期的文学(1928--1937)第一节、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客观上看,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是新文学发展的必然现象。

我们知道,新文学发展第一期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在这一局面中,激进的作家越来越多地接受了马列主义,如茅盾、郭沫若、鲁迅等,必然就会有人来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第二,它是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无产阶级独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与此相适应,必然会在文学上形成一个文学运动。

从主观上看,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由于一部分在大革命的投身实际斗争的作家在革命失败后又回到文学中来,如郭沫若、阳翰笙等;第二,由于蒋介石集团的清党运动和白色巩怖,一部分作家住进了上海租界,如钱杏屯阝、洪灵菲等;第三,特别是一些从国外回来参加革命的留日学生,他们受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要在中国举起无产阶级文学的大旗,作为创造社的新进分子成了这一运动的急先锋,如冯乃超、彭康、李初犁、朱镜我、李一氓等。

这三部分作家云集上海,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

“左联”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开展了对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批判;为传播和建立中国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做了很多工作;促进了文艺创作的发展。

但是,它在政治上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在文艺理论上未能彻底摆脱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中出现的简单、机械的观点,在创作中(主要是初期左翼创作)比较明显地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在组织上存在着宗派主义、关门主义的倾向。

第二节新诗的艺术化与革命化一.臧克家诗集《烙印》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戴望舒诗歌的主要特点1.集中地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某些知识分子浓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如《我的记忆》、《雨巷》等,只有少量作品还保留了一点亮色,如《断指》、《夜行者》。

2.追求外来的新形式与古典诗歌诗词艺术的融合,无论是意象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造,都做到了中国化,从而产生了属于中国的现代派诗歌。

第二章 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 左翼文学思潮

第二章左翼文学思潮左翼文学的提出一、早期共产党的提倡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新宣言》中也强调“收集革命的文学作品”,此后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有提倡革命文艺的文章。

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学”的概念,认为“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沈泽民在《文学与革命的文学》中强调“现代的革命的泉源是在无产阶级里面,不走到这个阶级里面去,决不能交通他们的情绪生活,决不能产生革命的文学”。

二、国民革命文学国民党在北伐前后也倡导过一阵革命文学,目的是动员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即普罗文学运动(proletariat “普罗列塔利亚”的音译)。

1922年2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其机关刊物《先驱》上开辟了“革命文艺”专栏,郭沫若1923年开始倡导“反抗资本主义”的“文学新运动”,1927年国民党也曾倡导过革命文学。

一、原因1、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左翼文学的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2、苏联、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左翼文学是三十年代的世界文学主潮,有“红色的30年代”之说。

二、倡导者后期创造社: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成仿吾、郭沫若,《文化批判》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太阳》三、主要观点1、强调文学的宣传煽动作用一切的文学,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逃避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

——李初梨2、强调文学的组织机能、武器论文学,有它的社会根据——阶级的背景。

文学,有它的组织机能,——一个阶级的武器。

——李初梨3、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党派性普罗文学不是普罗的消闲艺术,是一种斗争的艺术,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是有它的政治的使命!创作的内容必然是要适应政治的宣传的口号和鼓动的口号的!革命文学论争一、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1、全面批判五四文学和资产阶级文艺1928年1月15日,后期创造社在其创办的《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公开提出“将从事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的批判”,全面清算五四文坛,其中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中以叶圣陶、鲁迅、郁达夫和郭沫若为五四代表作家,拉来了对“小资产阶级”的“全面批判”。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左翼文学运动的

理论和行动有明显的错误:
(1)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 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 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 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 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 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文艺思想存在片面的论断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 作方面存在宗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左联”的历史功绩
1、进行了反对国民党 文化“围剿”的斗争。 左联以文学为武 器,以刊物为阵地,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所办的刊 物有《拓荒者》、 《萌芽》、《十字街 头》、《北斗》等。
• 1935年,周立波受周扬委托写了介绍 “国防文学”的短文《关于国防文 学》。
• 1936年上海文艺界地下党正式提出
“国防文学”的口号。“国防文学” 口号提出后,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
周立波
的拥护,一时间,报刊上倡导“国防
文学”的文章多了起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另一个是“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
• 这一口号的真正提出者 是鲁迅。而发表文章谈 这个口号的是胡风。
肖楚女
沈泽民
邓中夏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
•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
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
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1927
• 1926年,郭沫 若发表《革命与文 学》一文,提出了 “无产阶级的社会 主义的写实主义文 学”的口号。尽管 当时有人著文响应, 但革命文学的讨论 并没有广泛展开。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二、“革命文学”的倡导 1、关于文学的阶级性: 主张无产阶级文学 2、关于文学描写对象:工农大众 3、关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立场 接近工农,转变立场 4、倡导的意义与局限
三、“革命文学”的论争 创造社、太阳社一方: 冯乃超《艺术与生活》、钱杏邨《死去了的 阿Q时代》、麦克昂《桌子的跳舞》 鲁迅茅盾等: 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 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文学的 阶级性》;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
第二讲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一、“革命文学”及其兴起的原因
1、“革命文学”:是二十年代中 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文学家相继提出 的一种口号。1923-1926年间,邓 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 沈泽民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 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 文学为民主革命服务。1926年,郭 沫若发表《革命文学》一文,指出 革命文学就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的社会主义的写实文学。”
四、“左联”的成立 1、“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 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 界的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 段。鲁迅是该组织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此外主要成员有沈端先、冯乃超、田 汉、郑伯奇等。左联明确提出“要援 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存在期间,曾提倡文艺大众化,
第二节 各种文艺思想的斗争 一、关于人性问题的论争 左联与新月派 徐志摩起草的《新月》的态度》;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 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功利派” 、 “训世派” 、 “攻击 派” 、 “偏激派” 、 “热狂派”、 “标语派” 、 “主义派”; “不妨碍健康原则”、“不折辱尊严原则”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 “伟大的文学艺术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 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左翼文学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的
摘要:
一、左翼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背景
二、左翼文学的核心思想与反对封建阶级的关系
三、左翼文学在反对封建阶级中的作用与影响
四、当代社会左翼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正文:
左翼文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左翼文学得以蓬勃发展。

其核心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推动社会进步与变革。

左翼文学兴起的时代,正值我国封建势力压迫民众,社会矛盾激化之际。

这一文学流派勇敢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封建阶级的黑暗与腐朽,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左翼文学家用笔杆子为武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反对封建阶级的过程中,左翼文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唤醒了民众的意识,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左翼文学家还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封建制度的灭亡和新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左翼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左翼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
背景下,左翼文学需要不断创新,继承和发扬其反对封建阶级的精神,关注民生,反映时代,为推动社会进步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左翼文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坚持艺术的反对封建阶级,为社会进步与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翼文学概述

左翼文学概述
• 此外,“左联”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批评 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三、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
• 第一,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普列汉诺夫、卢那 察尔斯基、拉法格等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著作。
• 第二,对苏联文艺理论和创作的翻译。冯雪峰和鲁迅曾分 别译过苏联的文艺政策。另外,许多苏联文学名著也纷纷 被译成中文,如高尔基的《母亲》《我的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等,法捷耶夫的《毁灭》、绥拉菲摩微支的 《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及马雅可夫斯基的诗等。
(一) 左翼文学思潮
3、创作方法的探讨
• 三次转变:“革命浪漫蒂克”——“唯物辩 证法”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 “五序 《地泉》”: 1932年左翼文学理论
家瞿秋白、茅盾、钱杏村、郑伯奇四人同 时为阳翰笙的长篇小说《地泉》作序,加 上作者的自序,共有五篇序言 。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1928—1931年“左翼”成立前 ,革命文学从零星的倡导开 始发展成为有目的的运动。
• 1928年前后,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创造社、太阳社正 式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他们既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方面论证了革命文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对革命文学的 根本性质和社会功能作了初步的阐释,同时还就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的建设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见解,
鲁迅
• 焦点:“人性”
阶级性
• 结果:“左联”的批评界对文学的阶级性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存在一定时代局限。
(二)与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对峙
• 3、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战 • 双方:“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

第二章 左翼时期的文学1

第二章  左翼时期的文学1

激昂的左翼诗歌
1901年出生,原名蒋
如恒,又名蒋光赤,安徽
金寨县人。
1921年4月,与刘少奇、 任弼时等一起赴苏联,进 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 动大学学习。
蒋 光 慈

192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留苏期间,写成了第一部诗集《新梦》,是中国 政治抒情诗的最早作品。

1924年回国,写出了第二部诗集《哀中国》

鲁迅《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
“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
家的乏走狗”》
(二)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
1930年6月,由国民党当局策划,潘公展、朱 应鹏、王平陵等发起“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发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出版《前锋周报》、
《前锋月刊》等杂志。
打着“复兴民族”的幌子,鼓吹所谓“民族意 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主张以民 族意识代替阶级意识。 代表作品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和《黄人之 血》。 其实质是一种法西斯主义。
——“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 1928至1929年间的革命文学论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思想理论水平。 “左联”成立之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国 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另一方 面对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当时的形势迫切要求上 海的左翼作家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努力下,“左联”于1930年的3月2 日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今多伦路201弄2号)举行了成 立大会。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先生作了题为《对于左翼 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文艺要为“工 农大众”服务的方向,并且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 际的社会斗争接触。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二编:左翼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1、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论争2、了解革命文学和“左联”出现的时代意义、评价3、本时期文学的主要派别与历史影响4、了解30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1928年5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由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的创造社的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也显出了“突变”。

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邨级文艺”。

同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这互相对立的两种倾向的刊物的出版及理论宣言的公布,标志着现代文学在结束了“第一个十年”之后,经过仅一年的思想的酝酿准备,队伍的重新组合,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二个十年”。

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其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蛇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其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史时期,为维持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1)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并由宣传部出钱,在南京办起中国文艺社,刊行《文艺月刊》;(2)在上海则有《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以及《絮茜》杂志,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左翼文学创作方法

左翼文学创作方法

左翼文学创作方法
左翼文学是一种以批判社会现象为主题的文学流派,其创作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左翼文学创作方法:
1.社会调查法:左翼文学家常常通过深入社会、对社会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素材和灵感。

通过实地调研,他们能够更好地描绘社会现象的真实面貌,反映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2.批判思想法:左翼文学家常常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批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揭露出社会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造社会的思想和方法。

3.现实主义法:左翼文学家通常倾向于使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创作作品,以现实为依据,力求表现真实的社会生活。

他们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4.启蒙教育法:左翼文学家通常将自己的作品视为一种启蒙教育,希望通过作品来启发读者的思想和觉悟。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

总的来说,左翼文学的创作方法与其执着追求公正、真实、批判的精神密不可分。

通过批判社会现象、揭露社会弊端,左翼文学家希望能
够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促进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改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医院中》是丁玲的短篇优秀之作,小说通过 女知识青年陆萍在解放区医院工作的经历揭示了 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改革与反改革的矛盾, 揭示了在解放区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 官僚主义作风。 这篇小说一方面发扬了丁玲小说长于人物心理透 视的艺术手法,一方面又加强了现实的批判力量, 这在当时的延安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引起广泛的争论,并受到不应有的批评。



莎菲这种迷惘、绝望的心绪甚至在一个乡下女 孩阿毛(《阿毛姑娘》)的身上也流露出来。
阿毛从大山里嫁到山清水秀的湖边,自认为很 “幸福”了,不久又羡慕起那些穿着时髦、举 止高雅的“幸福”的小姐、太太们。


当她最后发现她所羡慕的人们并不“幸福”时, 她没有活下去的动力,她自杀了。
这种女性苦闷彷徨、颓废的情绪在《自杀日记》 中的伊萨身上表现已达极致。

作家此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作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等则延续了 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

《母亲》是作家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所创作的,它 展示了“母亲”曼贞那一代女性寻求自立、追求真 理的艰难历程。 《我在霞村的时候》则表现了“我”对年轻的贞贞 的同情,以及与对解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 识的批判; 贞贞在身体遭受践蹋之后仍然坚强、自尊,不接受 任何廉价的同情,对生活依然充满理想,它同时告 诫人们反封建任务的艰巨性。


当时的社会是不容莎菲式的女子的,她的存在只是 一个“异类”。

于是,莎菲颓废、堕落,以自戕的生活方式表示自 己对社会的绝望,哀叹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 死去”。 丁玲以这个形象生动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掀 起的个性解放的最强音随着历史的发展只剩下凄厉 的哀鸣。 作家高度浓缩了一个身处过渡时代苦闷青年的精神 面貌,并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率真的心理描写, 深入到人物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成功地捕 捉了一个叛逆、苦闷、彷徨的知识女性的时代声音。



1927年底和1928年初在 《小说月报》发表 《梦珂》和《莎菲女 士的日记》而成名于 文坛,此后,便一发 不可收。
早期的小说主要收入 《在黑暗中》(1928年)、 《自杀日记》(1929年)、 《一个女入》(1930年) 等三个集子中。 丁玲与胡也频



1930年加入左联, 兼任其机关刊物 《北斗》的主编。 193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后被国民党 逮捕监禁三年, 1936年经中共组织 营救出狱赴陕北延 安; 主编过《解放日报》 的文艺副刊。

延 安 时 期 的 丁 玲

1930年代的作品为短 篇小说集《一个人的 诞生》、《水》和 《夜会》,中篇《一 九三O年春上海》, 以及长篇小说《韦护》 和《母亲》等。 1940年代的作品主要 有短篇小说集《我在 霞村的时候》和长篇 小说《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主编《人民文学》、《文 艺报》,并任中国作家协 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 部文艺处处长等职。 从1955年起,被划为“丁、 陈(陈企霞)反党集团”, 1957年又定为“右派”, 次年流放到北大荒,“文 革”中再次被投入监狱。 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冤 案,重新复出文坛。
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幸命运,后者更有作 家自己在题材上的独特发现。 《为奴隶的母亲》的价值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三、左翼重要作家——丁玲与张天翼

(一)丁玲(19041896)的小说创作:

1、作家概况

丁玲,原名蒋冰之, 又名丁冰之,湖南 临灃人;
为求学曾飘泊于湖 南常德、长沙、上 海等地; 1924年到北京后, 接受了五四新思潮 的影响。
小说控诉社会如何吞噬一位曾经对生活抱有理想和充 满幻想的女孩。


《莎菲女士的日记》(《小说月报》,1928年 第19卷第2号)是丁玲该类作品的代表作: 莎菲形象的分析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 是茅盾所谓的“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 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者”(茅盾:《女作家丁 玲》); 这是一位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知识女 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这个社会并没有她的理 想之地。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 是她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品,三篇小说连续发表在 《小说月报》头篇显目位置上,给1920年代末相 对沉寂的文坛带来震动。

《梦珂》的女主人公本为一正直、善良、有同情心的 女孩,但在学校、在姑母家、在社会上遭遇一系列卑 鄙、险恶的人事后,她渐渐地变了,为了能生存下去, 她不再反抗了;

类似的作品还有:
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 《转变》);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 (又称“华汉 三部曲”,包括《深人》、《转换》、《复兴》);


戴平万的小说《丰收》,楼建南(楼适夷)的《挣 扎》、《盐场》,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等。

茅盾、瞿秋白等对这种文学模式曾给予批评。

用政治抒情诗(或红色鼓动诗)来概括和总结殷夫 的诗,是十分贴近诗人的创作实际的,殷夫的政治 抒情诗代表了新诗自身发展的一种路向。 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称殷夫的诗: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 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炼,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 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丁玲笔下 “莎菲式”的女子,她们“负着时代苦闷 的创伤”,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明 显有“五四” 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的感伤情怀的影响;
同时,对女作家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 的精神内涵——对传统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有 明显的继承; 此外,法国文学尤其是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 泊桑的《一生》等作品对于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批 判、对女性命远深切关注、对于爱玛式的女子的描 写以及心理分析的技巧,《少年维特之烦恼》浪漫 主义抒情风格,都对丁玲此类创作有重要影响,甚 至《莎菲女土的日记》的日记体形式,也是从该作 中所受的启示。

2、柔石(1902-1931)的小说创作:
他是在“左联五烈士”中小说成就较高的作家。 他1920年代中期就出版短篇小说集《疯人》、长篇 小说《旧时代之死》、中篇小说《三姐妹》,这些 作品充满着浪漫抒情的色彩,大都以爱情、婚姻为 题材。

而给作家带来较高声誉的作品,是后期的中篇小说 《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 《二月》以青年教师萧涧秋曲折的人生奋斗和爱情 选择,形象地揭示了青年知识者在新的现实面前必 须重新思考“五四”以来个性解放、人道主义思想 的价值取向。

柔石《二月》改变电 影剧照
《为奴隶的母亲》剧照
《为奴隶的母亲》曾产生过国际性的影响,
写被“典妻”的春宝娘忍辱负重的悲惨人生, 凸现了贫困的劳动妇女精神的麻木和命运选 择的无奈,作家笔触细腻而又力透纸背。

柔石的创作大都秉承了五四新文学精神的 传统:
探索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道路,关注下层劳
其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和短篇集《鸭绿江 上》充满诗情与浪漫色彩,前篇作品被称为 “革命文学的发轫之作”; 《短裤党》是一部着力描写上海工人的武装起 义的作品。


后期从他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 出云围的月亮》、《野祭》、《菊芬》、《最 后的微笑》等作开始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 即 “革命+恋爱”的小说:

1932年胡风书局重印华汉《地泉》:


书前有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邨和作者本人 的五篇序言,对此创作方法给与批判,以倡导唯物 辩证法的创作方法(这是又一个新的错误); 华汉认识到这是“把现实的残酷斗争神秘化,理想 化,高尚化,乃至浪漫蒂克化。”


茅盾将此概括为:政治宣传大纲加公式主义的结构 和脸谱主义的人物。

其特征为——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人 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 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 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 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又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 克”。

由于蒋光慈当时在革命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 而“革命”与“恋爱”又颇符合当时革命青年 的口味,所以这种模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 中迅速蔓延开来。


殷夫诗歌创作个性的形成,与一个成熟的职业革命家 的成长联系在一起。


诗作《别了,哥哥》,是诗人与自己当国民党军官的 哥哥决裂的倾述,又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发自内心的 宣言。 革命的信念和诗的激越情感,构成了殷夫诗歌的基调。

从革命的生活中提炼诗情,殷夫的诗充满理性的意 识形态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强调诗歌对于革命运动 和革命实践的鼓动和记录。 殷夫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诗歌艺术与革命的关系, 《血字》无论构思还是诗美的意象追求,都可见诗 人的独具匠心的艺术追求。
第二讲 左翼文学创作



一、“革命+恋爱”的 小说模式 左翼文学首先是以“革 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出现的,其代表作家— — 蒋光慈(1901-1931)
又名光赤,河南固始县 人,1921年5月至莫斯 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 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任教,11月与沈泽 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踏人文坛, 1925年1月出 版诗集《新梦》,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说创 作。 他十分赞同 “文学就是宣传”的文学主张。






3、丁玲1930年代后的小说创作: 1930年代,丁玲力求突破自身情绪的宜泄,创作了以 革命者为主人公的《韦护》、《1930年春上海之一、 二》。 1931年秋丁玲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 《水》,它标志着丁玲创作的明显转变,受到左翼理 论家热情欢迎。 冯雪峰指出这篇小说“取用了重要的巨大的现实的题 材”,“在现象的分桥上,显示作者对于阶级斗争的 正确的坚定的理解”;该作有了新的描写方法:“不 是一个或二个的主人公,而是一大群的大众,不是个 人的心理的分析,而是集体的行动的开展”,它是左 翼所倡导的“新小说”的萌芽。 茅盾亦曾说这是一篇标志着“过去的‘革命与恋爱’ 的公式已经被清算”的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