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即预设,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即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学中生成性课堂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透彻的理解教材、个性独特的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充分了解学生,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面、创新地进行课堂预设,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的气息,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一、如何精心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充分的预设。
(一)设计目标
预设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所确定的预期达到的目标,可称之为预期性教学目标。
同时在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是生成性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预期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设计理念——关注学生,保证主体地位。
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的许多老师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这种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三)设计方式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是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和确定教学模式。
在教法上,我们汲取“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优秀教法的精华。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问答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充分灵活地优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为课堂的动态资源的生成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设计过程,生成结果。
著名教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与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及时生成的东西。
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预设是给定几则材料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等结论,培养学生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实际探究活动中,则有学生认为也可“以私有制为主体”,一些学生认为此为“反动思想”应予以批判,如果此时教师简单地按学生的这一思路进行下去则可能课堂受情绪所扰而无法达成预设教学目标,本节课实际授课中教师在肯定学生有多元思想的同时要求学生注意养成真理意识和素养,从私有制的本质、“以私有制为主体”可能带来的危害、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等方面分析了为什么不能“以私有制为主体”,同时正好从反面说明了为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学生表示理解并接受此一分析。
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不够理想的案例:
例如,在讲到“分配”问题时,有的学习小组提出“粮票和布票”属于什么分配方式?由于自己备课不充分,对粮票知识了解的少,不能从“粮票和布票”所处的时代、对应的所有制和生产力状况等,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一特殊的分配方式,没有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目的,学生有点遗憾,使后面的教学显得沉闷,效果不是很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课前科学的“预设”,课堂灵活地捕捉“生成”的能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课堂有效生成。
这样,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因无法预约而变得更加精彩,才会因充满生命活力而更显魅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发生变化。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是指导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
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后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总结成功的经验。
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
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
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益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我认为教学完一节课后进行必要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我们以新的启迪,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教学反思的作用有:
一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更加关注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是教学反思有助于凝练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三是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主动反省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观念的统一
教学反思要求学生“ 学会学习” 与要求教师“ 学会教学” 统一起来,当教师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使自己变得风成熟起来。
在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
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
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
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
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
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重要的是老师们能够脚踏实地地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
有些老师认为教科书厚、教学内容太多,而课标规定的课时太少,实际上这有一个重要
影响因素,就是在教教材的理念作用下老师仍逐页逐句照搬教科书,加上一开始试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科书时,担心高考,不少老师“旧鞋”之外套“新鞋”。
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勇于做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