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新名词、新理念不断涌出,一些公开课、典型课热热闹闹,城市化、贵族化趋势明显,成了“教研秀”;而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城市超重与肥胖的学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超过三分之二,许多一线体育教师则更多是左右茫然,无所适从。面对困惑,本人近期认真通览了陶行知全集,追寻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思想和生活足迹,努力探究他的体育思想特点,试图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想源泉。
一、体育就是健康教育
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首要宗旨。在其毕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健康第一”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其一生。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信中说:“体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则是断断乎不可的。”1925年,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又写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1926年11月2日,在其《我们的信条》的演讲中,他更是明确指出:“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后来,他在育才学校3周年晚会上发表演讲,说及《每天四问》,其中在第一问中说到:“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一二•九”运动后,晓庄师范的办学条件非常坚难,陶行知仍大力宣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学校里坚持开展跑、跳、投、游泳、跳绳等体育运
动项目。
反观建国后我们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早期因为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体育课变成了《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由于要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体育课又成了军体课;由于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课就等同于了达标训练;再后来,为了振奋民族精神,体育课又成了竞技体育的牺牲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才明确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而陶行知先生在身处那么黑暗专制的时代,面对敌人随时可能射过来的第三颗子弹,却始终坚持教育不被政治、军事所左右,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贯穿其教育实践中,这也是其真正之伟大所在。今天我们重新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完全可以说,是对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的回归和充分肯定。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都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克服只注重教学内容,忽视学生个体发展;只注重身体素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的理念来要求,并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环境,从而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一切的体育教学改革,如果不能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健康水平得到提高,那终将是昙花一现。
二、体育就是自强教育
1919年10月,陶行知在其《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的文章中指出:“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强。”这说明陶行知在其很早的时期就确立了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1920年,陶行知在任南京高等师范教务主任时就认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体育必须以养成坚强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1929年12月8日,在其颁布的《南京安徽公学办学皆趣》中阐明:“我们不但是物质环境当中的人,并且是人中人。必经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这样的人。1925年12月1日,陶行知在作《学生的精神》的演讲中说:“学生的精神,大约分为三点:1、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2、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3、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陶行知注重体育的自强教育。他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与学生将来的生存、创业、竞争、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充分联系起来,明确在体育中注重自强教育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平日家长都很娇惯,稍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等、靠、要”,缺乏自信,难以自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他们进行自强教育势在必行。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担心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和体育教师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消极的逃避策略,造成了许多正常的体育运动项目不能正常开展,特别是一些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有较大作用,对抗性较强或有一定难度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中的投掷,耐力跑、武术、游泳、攀爬、爬竿、足球,体操中的单、双杠,跳跃项目,甚至连后滚翻也不敢让学生做,害怕把学生脖子扭断了。这种因噎废食,消弱体育运动的现象,将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更厉害,意志更多薄弱。长此以往,我们怎样去培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又怎样去造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的好汉呢!
我们的教育改革往往容易走极端。20世纪50年代,实行《劳卫制》时,我们是晚上打起火把锻炼身体;现在却把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不断放大,一级对一级负责,最后往往要体育教师来承担风险和责任,这是很不正常的。体育运动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哲学角度来看是必然的,就如公路上出现交通事故一样不可避免,难道也要禁止汽车通行吗?
体育是有力量的运动,温文而雅的活动是代替不了体育的;体育是一种强力的冶炼,是一种坚强意志的培养,仅以安全为前提的运动是代替不了体育的。一个人长期缺乏冒险精神的培养,意志坚强的锻炼,何以自强,何以去创新和创造呢?
三、体育就是生活教育
陶行知体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在《在南京高师校务会议上的几个提案》的《改拳术为随意科案》中指出:“拳术一课,关系个人之体质及兴味,定为通习,不免违反个性,徒耗光阴。如改为随意科,则教育能活用方法,为个别之教练;学者应其所好,自易收放。有此二因,除体育专修课外,其他各科拟将拳术改为随意科。”同时他认为:“师范学校现在很提倡游戏运动及徒手体操,是个好现象。那个兵式的,机械的体操应该免去。”1927年3月,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初期,就明确提出:“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确定学生的生活目标是:“1、康健的体力;2、劳动的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团结自治的的精神。”从实践上看,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就始终把体育运动贯穿于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每天早上学生起床后,先通习拳术,然后根据各人的体质和兴趣,分别练习刀、枪、剑、棍,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并经常举办学校运动会,进行跑山,举石担,玩石锁,跳远,跳绳,掷球,提水竞走,30米赛跑等各项运动,正如他在《萧场工学团一周年纪念联合运动会歌》中所写到:“踢的是键子,打的是拳术,放的是风筝,砍的是斧头,挑的是粪桶,舞的是锄头,玩的是石担,攀的是山头。”这些体育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精神。
反观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竞技教育仍然占了绝大部分,除了专业运动员外,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在空闲之余,有谁拿着标枪、铁饼、跨栏架、跳高架去运动和锻炼身体呢?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业,选择哪些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陶行知始终认为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其锻炼作用应该是全面的,是贴近生活的。他尤其反对那些片面的,脱离生活的教学内容,称之为短命教育。1946年5月10日,陶行知在《教师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在文中他指出:“教学方法要采用自己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的教育以克服片面的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他的这些可贵的思想和主张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终身教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何等的一致。体育教学改革仿佛经过轮回,又回到了起点,其更多的原因则是教育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干扰,回归于了人性,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与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