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海伊斯科普课程

开始于1962年,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的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的学前教育方案。

(一)理论基础

课程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该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设计者将关注点放在对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者接受了儿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尝试把那些代表该儿童发展阶段水平的技能教给儿童;第三阶段,皮亚杰的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从那时起,课程设计者将儿童看成是主动学习这,认定儿童能在其自己计划、进行核反应的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学习。

(二)目标、内容和方法

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课程设计者强调的是运算要素,制定的总目标是教“皮亚杰式技能”,课程目标是根据日内瓦研究课题——分类、排序、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而制定的。

第三阶段,总目标依然是认知性的,但发生了几方面变化:保留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但增加了主动学习的部分,设计者们强调他们的意图是将结构化的目标隐含在儿童活动的背景中;具体的目标领域发生了变化;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课程设计者们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和进行评价的指标。关键经验包括:创造性表征、语言和文字、主动的社会关系、运动、音乐、分类、排序、数字、空间和时间等几方面。关键经验可被教师用作为安排和解释课程的一种组织化的工具,是教师指导儿童活动及评价儿童发展的框架。(具体的关键经验请阅读教材第207页到第209页)

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工作)-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这三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儿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所参与活动的打算,也能使教师密切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三)教师的作用

主要是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鼓励儿童主动解决问题:提供

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河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但,对教师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发的活动之间求得平衡。

(四)对海伊斯科普课程评价

不要求购置和使用特殊的材料,唯一的花费在于为儿童设置学习环境。在众多的学前教育方案中,是一种一直能高质量地服务于儿童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方案。同时,这一课程能使教育者自身的倒很好的教育和训练。长期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课程对人的未来生活产生的影响方面,有其明显的长处。

凯米-德芙里斯课程

课程的目标

最终目标:儿童的“发展”。“发展”是获得高层次的认知和道德的惟一方法。

长期目标:发展儿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养未来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不盲从既成的权威和价值的人。

近期目标

认知方面:

(1)具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态度。

(2)会发现并敢于提出各种问题,产生有趣的想法。

(3)注意并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

社会性/情感方面:

(1)在人际关系环境中情绪安定。

(2)尊重他人的感情和权利,会协调自己与别人的看法(去中心化与合作)。

(3)独立、敏感、好奇,能运用创造性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4)自信地考虑问题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

课程设计的原则

1.能动性原则

知识的获得是个能动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必须成为儿童主动探索,自我思考、提问、比较、争论的过程,为儿童提供这样的机会,创造这样的气氛和环境是课程的根本原则。

2.充实性原则

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超越阶段地“加速”发展,而是对应儿童的发展阶段,在打牢发展的基础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儿童充分地“犯错误”,这是充实、完善儿童前运算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必要条件。

3.结构化原则

凯米认为,广义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不是单一技能的集合。结构化了的知识经验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处理新问题、新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结构。帮助儿童形成知识结构(网络)是课程的重要任务。

课程内容

凯米认为,皮亚杰理论的作用不在于提供直接的内容,而是提供一个选择、修改、补充和删减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原则与框架。

传统幼儿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大都凭直觉进行判断和取舍,这非常容易陷入一种伪装了的成人中心主义。

而一旦有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富有解释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框架,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会变得结构更加合理,更能符合儿童的发展需要。

为此,他们根据皮亚杰关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知识结构应该由自然的、社会的、数理逻辑的三方面经验组成的观点,建立了一个分析各种活动的框架,对来自于传统保育学校的活动和日常经验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从皮亚杰理论的视角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

对美工粘贴活动的分析发现

物理经验——浆糊可以将两种东西粘在一起,而且必须适量;

空间推理——把浆糊糊在哪些地方能获得预期的或意料不到的效果;

分类的经验——能粘物体和不能粘物体的东西以及粘得牢和粘不牢的东西。

课程内容

1.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活动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应该自觉而自然地用来进行教育。比如,饭前摆碗

碟、配刀叉的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获得“分类”、“对应”等数理逻辑知识。教师巧妙的问题如“盘子正好够一人一个吗”“刀和叉一样多吗”往往有极好的教学效果。

2.传统活动

凯米课程中吸取了许多幼儿教育中被经验证明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凯米指出,团体游戏,包括捉迷藏、猜谜语、各种比赛、合作游戏等等虽然不是新东西,但其教育价值远不限于人们平时所理解的。

3.来自皮亚杰理论启示的活动

凯米认为,尽管传统活动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但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方面是有缺陷的,很少包含逻辑数理知识。为了平衡幼儿的经验,需要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帮助幼儿获得各种发展所必需的经验。

课程组织与实施

1.独自操作物体的活动

在单独摆弄物体(主要是非结构性的材料,如稻草、玻璃球、木头等等形状、质地、重量、大小、颜色等物理属性各异的东西)的过程中,儿童通过观察自己的动作与物体变化(运动、位移、形状改变等)之间的关系,获得关于物体的性质、特点等物理知识,形成空间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的认识。

2.群体讨论

讨论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儿童与组内其他儿童的“共同感”。通过设计儿童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教师发起讨论,研究活动的计划、执行与所需要的条件,从而让儿童通过积极的个人参与,分享集体的责任感并协调组内的各种观点,同时也在对活动所需物体的讨论中对物体的类、数进行逻辑建构。

3.小组规则游戏

这种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理解并且自觉遵守规则。同时,学习在规则情境中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并对于符合规则要求的任何结果都感到满意。

4.实验

凯米课程的实验,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物体操作活动或“工作”。儿童利用不同的物体,利用其在形状和数量上的关系,建构他预先想到的或在搭建过程中逐渐明确起来的形象。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创造一个有益于学习的环境和气氛。

提供合适的材料和活动的建议,并琢磨儿童头脑中正发生的想法。

根据活动涉及知识种类的不同对儿童作出不同的反应。

帮助儿童扩展他现有的经验和观念。

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

理论基础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皮亚杰学派和后皮亚杰学派的建构主义思想

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发展观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其他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和发现学习论

基本观点

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方案课程的要素

“目标导向”的教学方式,而“解决问题”是每一个方案的终极目标(同情心和图书);

强调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步骤性”(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强调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是有意义的(自发或引发);

强调“做”的要素:要学生将所思考之抽象观念或程序性思考以具体方式做出来;

强调“思考”的要素:在每个步骤中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课程目标

缩小悬缺课程

拯救孩子的童年

让孩子“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

课程内容

固定(教材)——随机(生活)

新颖(创新)——普遍(熟悉)

老师——孩子——共同(关系)

集中(全体)——分散(小组)*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项目工作

所谓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像研究人员一样,围绕着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项目活动主要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有时也是个人或全班集体的活动。

课程的特点

弹性计划

教师预先制定的是总的教育目标,而不是某一项目或某一活动的具体目标,他们对活动的发展提出种种假设;

根据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

合作教学

“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方式推挡回给他们。”

简单问题复杂化

档案支持

儿童自己的视觉表征活动作品

对儿童工作过程中具体实例的记录

小组工作

从全体到小组组内差异控制

深入研究:线性过程——平面过程——螺旋过程

图像语言:视觉表征活动不是科目而是手段

项目活动组织和展开的四个阶段

初步规划阶段

观察、了解幼儿与主题相关的已有经验

通过脑力激荡,设想尽可能多的可能性

用主题网的形式组织假设,作为讨论依据

经验分享和问题初步确定阶段

了解孩子已知什么未知和误解什么家长如何参与

实地考察和探究阶段

实地考察的前、中、后工作

帮助孩子获得并理解新经验,整理和提升原有经验

分享和展示阶段

斑克街课程

一、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起源及历史意义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可以追溯到1916年,由米切尔创办了名为教育实验局的教育机构,后来在其基础上成立了斑克街教育学院。1919年由约翰森建立的斑克街学校为斑克街教育学院的前身。1928年后,该教育机构将兴趣更多地放置于学前儿童教育,为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参与美国“开端计划”、“随后计划”等国家教育项目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

斑克街方案已远不止局限于一个教育机构,它通过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长期实验过程,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早期教育产生过并将持续产生重要影响。

二、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一)理念主要来源:

1.将儿童发展置于社会背景中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2.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温纳)

3.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代表人物:杜威、约翰森、米切尔等)

4.其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想法。(例如勒温、拜巴等人)

(二)方案特点:“发展—互动”

“发展——互动”是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主要特点,也是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主要区别。

“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

但这些理论在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顾及教育对象的年龄、能力和文化背景,最重要是要理解儿童不是小大人,很多时候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与成人全然不同。(三)儿童发展原理:

(1)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或综合的变化过程;

(2)早期获得的经验不会消失,而会被整合到以后的系统中去;

(3)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在帮助儿童巩固新知和提供有益于发展的挑战之间取得平衡;(4)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逐渐以越来越多的方式主动地探索世界;

(5)儿童的自我感觉建立在其经验基础之上,这种经验基础来源于儿童与他人和与物体的交互作用;而儿童的知识则形成于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的反复感知和自我检察;

(6)发展过程中冲突必不可少,冲突的解决方式取决于诸多有意义因素相互作用的性质,例如儿童生活和社会文化要求等因素。

(四)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新近研究

近年来,受到维果茨基研究的影响,方案设计者们开始关注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社会背景,并将之整合于“发展—互动”的概念中去。

而进步主义和心理健康则是设计者们关注的更为集中的两个概念。他们认为学校应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机构,应该为儿童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且培养儿童的个性,增强其社会民主意识。

三、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斑克街教育方案的基本理念: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不可分离,托幼机

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做是“学课”的地方。

(一)教育目标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设计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因此,该方案的教育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

1.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2.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

3.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

4.鼓励儿童的创造性。

(二)教育内容

1.课程主题:“社会学习”(亦为本方案核心)

具体的主题设置取决于儿童的年龄和兴趣,也取决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要求儿童掌握的知识、技能。斑克街方案的设计者们相信,对于儿童而言,最有意义的经验是那些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经验,而最有效方法是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这些经验。

2.课程方式:综合性课程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围绕主题以综合性课程形式展开。例如三岁的儿童在美术、音乐、数学、科学、语言、运动、搭建积木等活动中已有的经验,课程以综合的方式整合这些经验,以帮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加以理解。

3.课程分类:

围绕主题展开了六大类:

(1)人类与环境的互动;

(2)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

(3)人类世代相传;

(4)通过宗教、科学和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

(5)人体和群体的行为;

(6)变化的世界。

4.课程整合内容:

(1)围绕社会学习主题的音乐、阅读、书写、数学、戏剧和美术等不同的课程经验;(2)身体、社会、情绪情感和认知等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

(3)第一手经验以及再创这些经验的机会;

(4)儿童在家庭和在托幼机构的经验。

(三)方法

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用的工具。

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

课程实施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选择主题(2)确定目标(3)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4)开展活动(5)家庭参与(6)高潮活动(7)观察和评价。

(四)评价

评价是斑克街发展—互动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1.评价的主要作用:

为教师了解儿童如何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手段,也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计划和决策的原则;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

2.评价的基本要求:

要严格地、系统地对儿童活动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四、教师的作用

在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在说明教师扮演的角色时,我们将两者分别加以阐述:

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

(一)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

1.教师是儿童世界的协调者,包括家庭世界、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

2.教师应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帮助其克服焦虑,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3.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以及令儿童信任的权威性。

4.教师能刺激儿童与周围世界发生拓展性的交互作用

(二)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

1.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或变为行动;

2.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主题方向控制的情况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3.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4.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

五、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方案的设计者从儿童的立场定义家庭,家庭指的是“成人和儿童的各种组合体”,是“与儿童接近的,并受到儿童信赖的人们,他们是儿童世界的基础。家庭可以是父母中的一个人、两个母亲或两个父亲、继父母、神父、养父母、叔叔和婶婶、兄弟姊妹、堂(表)兄弟姊妹,或是曾做过家庭日托的邻居”。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旨在“能使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与儿童生活历程中对儿童有意义的其他成人之间建立起双向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教师能够在儿童花在教室内和家庭中的时间之间创造联系”。

与家庭的共同工作,包括教师深入家庭和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斑克街家庭中心(the Bank Street Family Center)就是其中之一。

六、对斑克街方案的客观评价

(一)进步意义:

1.强调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2.强调帮助儿童理解对他们成长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事物,而不是与学业成绩有关的东西。

3.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

(二)批判之处:

1.德弗里斯的批判。

(1)教育理论的不完整性,“整个儿童”的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各观点经常相互矛盾。

(2)方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沟壑。

2.该方案从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思考和发展课程,较少顾及儿童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没有关注个体发展与背景发展的平衡性。

近年来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研究者们认识到了对“发展——互动”理论基本概念的检讨能为振新这一早期教育方案指出新的道路

斑克街家庭中心邀请和鼓励家庭成员在一日中的任何时间内访问和参与该中心的活动,家庭中心创造欢迎的、家庭式的环境和气氛,保证儿童和成人感到舒适。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在儿童和家长进入该中心的最初几个星期,让儿童只是自由地探索和游戏,为的是让儿童感到安全、受到尊重和得到照顾,为的是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交流、支持和合作是保持这种伙伴关系的关键,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

最新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2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3 4 《等待戈多》的荒诞色彩 5 浅析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 6 从清教理想主义角度解读《红字》中的和谐思想 7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8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9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 1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13 14 《鲁宾逊漂流记》与《桃花源记》中乌托邦思想之比较 15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16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17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18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9 浅析英文新闻标题的翻译 20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21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22 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人物性格分析 23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2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5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26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27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 28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29 成语中的文化特色及其翻译 30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1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32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 33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34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35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36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37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 38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 39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40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41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42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欢迎共阅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企业合作逐渐成一态势。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加入WTO 以来经济的不断向外扩张,诸多工程企业面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面对国际市场复杂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工程管理的模式也需不断的改进。熟练掌握目前项目管理模式,分析发达国家管理特点,借鉴各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国际项目管理 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特点 一、 工程项目管理及管理模式 理, 二、 1即设计 2、建造80年代,通在特许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政府通过发出特许经营权给项目管理公司,利用市场机构来筹集资金米建造并经营专业项目,从而实现分散资金的有效利用。对承建商来说,首先,该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准备基础设计,并与贷款方进行协商,进行融资;其次,与政府谈判,取得贷款方的承诺,从而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近年来,人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该项目经营模式来加速发展包括高速公路和人掣桥梁在内的人批基础设施,并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3、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EPC) 模式 EPC 即设计、采购及施工全过程总承包, 是业主在完成项目要求或定义的基础上, 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总承包商, 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及施工管理和试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服务, 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及安装调试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均由总承包商协调解决。

4、设计- 建造模式( DB模式) 在国际上也称交钥匙模式、一揽子工程, 在中国称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是指在项目的初始阶段, 业主邀请几家有资格的承包商进行议标, 根据项目确定的原则, 各承包商提出初步设计和成本概算, 中标承包商将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5、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PMC模式) 即由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或业主的延伸,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PMC项目管理模式对国际上一些知名工程公司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就国内建设领域的实践而言还是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由于PMC 承包商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阶段的参与程度和职责范围不同, 因此PMC 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6 益。 CM 用。 7 这些分 同关系, 8 在中国 但是, 三、 1、由生产企业自由组织力量建设 这种方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比较多,那时项目建设主要是为恢复原有企业的生产,建设与生产相结合,同时各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设计施工机构.因此,当时采用的办法是各企业抽调人员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小部分工程量较大且有旧中国留下私人营造商的地方,则采用部分发包,委托施工。 2、建设单位自行组织项目建设 这是很多单位进行项目建设较为普遍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他是由业主自己筹集资金,选择建设地点,编制计划任务书,组织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并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但作为一个单位的基建部门,其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人才结构、水平等往往

美国教育三个阶层三种模式

美国教育三个阶层三种模式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教育的使命,对各个社会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 底层应试教育 美国社会底层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娃够着一个饭碗,说白了,把娃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才,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 在美国教育界那个可歌可泣的例子,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典型,叫KIPP。 它是一种针对贫民区孩子的公立学校,KIPP什么意思呢,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学校办得特别好。 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进来的时候水准,比其他中产家孩子的学校要低两个年级,可是经KIPP一培训之后,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的孩子。 诀窍很简单:就是跟中国一样,做应试教育。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不是,对底层来说,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 可这种KIPP的学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学。应试教育,两个基本点是,叫WORK HARD,BE NICE——就是努力学习,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 原来跟街区的小混混一起玩,一起吸毒。现在就天天在学校呆着;别人早上八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放学,KIPP的娃早上七点半上学,下午五点钟放学,然后大量的家庭作业,做完作业累趴了直接睡觉,根本没时间跟街区那些小混混玩了。这个学校里面有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刚进这个学校,对不起,你没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课;要是有好的表现,例如测验成绩好,赏一课桌椅。而且非常讲究纪律,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走了神,老师马上停下来, 说:“来,我们全体帮助他一下,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奖励也很直接,表现特别好,低年级学生给几只铅笔,或者直接发现金;更高级的还有例如允许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带上耳机听音乐…… 一直管到吃饭,包括上厕所,怎么用哪个卫生纸,用多少,这都是有规定的,接近军事化管理。 所以你看,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大家都说他是高考集中营,你到美国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让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 所以虽然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层的教育,最好的只是这样了,跟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是一模一样的,没有素质教育! 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 中产素质教育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透视美国教育体制改革.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透视美国教育体制改革 一、制度研究的新视角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以制度为其研究对象,发端于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1910—)的重要贡献。经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演变和发展,现已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颇有影响的理论分支。强调制度因素对于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并非科斯首创。自亚当·斯密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开始,历经德国的历史学派、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乃至现代制度学派,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一直都是反复研究和强调的重大主题,其历史至少和正统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学一样久远。新制度经济学沿用、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人假定,稳定偏好和均衡或最大化分析,但在新古典的范式里重新研究和估价资源配置所依赖的制度条件,将传统理论设定为已知不变的参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经济组织视为亟待解释的关键性变量,并侧重研究效率的性质和结果如何与这些变量相联系,并因此与科斯以前各式各样的制度主义观点相区别,被冠之以“新”。后者通常摒弃了新古典范式,用一种不同的范式来透视制度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社会集团的发展,社会活动很明显地有着两个层次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一层次是制度的发展、改进和详细规则;第二层次是在现行的制度结构之内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前者与游戏规则相关,而后者则指游戏本身。不同的制度安排有着它们各自的激励结构,并对人类行为有着特殊的和可预见的影响。人类行为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创新的进程。而制度的发展旨在控制人与人之间对于资源稀缺问题的相互作用。故制度可以被定义为对人类重复交往所作的法律的、行政的和习惯性的安排。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可以从产权、外部效应和交易费用的关系出发讨论不同的产权规则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费希尔(I.Fisher)认为,产权(Property rights)“不是有形的东西或事情,而是抽象的社会关系。产权不是物品”。笼统地说,产权是指人们使用资源的一组权利,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引起的、与其使用相关的权利关系。从法律观点看,一组完备的产权通常包括;(1)使用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使用资源的权利。(2)收益权,在不损害他人的条件下可以享受从占有资源中获得的各种收益。(3)让渡权,即可以将占有权出售或转让给别人。 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产权和法律意义上的产权并不属于完全相同的概念。前者比后者要宽泛得多,它不仅包括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而且还包括构成人们行为约束的各种社会规范。H.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指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意义来自如下事实:它们帮助个人形成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合理持有的预期,这些预期反映在法律习俗和社会道德中,产权的拥有者被其社会同伴所认同,允许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更重要的是,新制度经济学侧重研究事实上的产权,即人们对稀缺资源实际所控制和占有的权利,因为只有这些实际权利才会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真实的影响。这种观点对于我们透视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制度依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产权问题以外部效应问题作为切入口紧紧联系交易费用进行。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五常曾对华盛顿州的蚝场与香港流浮山

透视美国现代家庭模式

透视美国现代家庭模式 同性恋家庭、多胞胎家庭、异族通婚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美国现代家庭模式越来越悖于传统模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据统计,美国目前生长在同性恋家庭中的儿童有300万、父母无暇兼顾的多胞胎子女达2万多名,再婚家庭子女占了美国儿童总数的1/4。 在这些另类婚姻关系中,妇女角色的突破是最重要的因素。有人因此抨击这些女人太自私,为了自身幸福令子女身心成长有欠正常,也有人担心在这类新型家庭模式中成长的儿童很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祸源。但事实似乎在证明,当母亲满意自己的生活时,子女的成长和性格会更健康。 同性恋家庭 华盛顿奥林匹亚市某寓所内,莲恩和丽莎同居了18年,育有一子一女。这类由男“同志”或女“同志”养育的孩子,美国目前至少有300万名。 人们总以为由同性恋“夫妇”带大的孩子,大多有步“父母”后尘的趋势,最终也走上同性恋的道路。但事实不然。43岁的莲恩是一名家庭问题顾问,44岁的丽莎是西雅图大学法律系教授,早在孩子三四岁懂事开始,她们就向子女坦言家庭的特点,9岁的小弟也一早就懂得回答别人有关疑问:“你是怎样给生下来的?” 这也是同性恋者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孩子由谁来怀孕分娩?一般来说,是让身体较健壮、医疗保险较优惠的一方来担此重任。于是丽莎成了两姊弟的生母,莲恩与孩子的法律关系倒是非常尴尬,她打了两年官司,终于取得美国首批同性第二家长领养权。但正常婚姻关系上的各项优惠———如免税率和医疗保险———均与她无缘。 两个孩子都知道谁是捐精的人,他住在贝林哈姆。但俩姐弟最亲密的“父亲”,倒是邻居两名同性恋“夫妻”。他们均希望莲恩和丽莎能够合法结婚,好让两人爱得更彻底。 多胎家庭 4个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小家伙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老大粗壮野蛮,一不如意连学步车也想推翻;老二最乐观,笑口常开;老三有点洁癖;老四东探险西勘探,永远也停不下来。可怜身为父母的东尼和索纳每日忙得头顶冒烟。美国多胞胎婴儿数目,已从1986年的311名急升至1997年的24582名。 现年30岁的索纳,结婚5年来一直未能成功怀孕,心急如焚,42岁的飞机工程师夫婿东尼,承认面对机械比面对尿片麻利,但两人最后还是选择了约8500美元的人工受孕治疗。即使现代科学昌明,但接受治疗人士仍要冒一定风险。医生在索纳体内植入5个受精卵,竟有4个成功,足令收入微薄的小夫妻皱眉。由于他俩均为天主教徒,绝不能在受孕成功后减少胚胎数目。 索纳为了保住四胞胎,几乎整整躺了107天,分娩当天,3个主诊医生和3倍人数的助产士守在产妇床边,迎来了4个小生命。自此,东尼和索纳开始学习适应一个个无眠的晚上,给两打奶瓶消毒,给4个小娃不停换尿片。家中俨如幼儿园,星期一清洁耳朵,星期二剪指甲……一切陷入尚算控制得住的混乱中。所幸4胞胎年纪小小已懂得帮父母分忧,不时客串广告片赚点外快帮补家用。 再婚家庭

透视美国的多元化教育理念

透视美国的多元化教育理念 美国这个创新的民族背后有着如此强大的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 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隐性文凭则是我本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孩子读完书之后,摆在身上还有一张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 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是质量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把平民教育做好了,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使得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现在美国一个木匠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到400美元。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

现代美国经营管理透析

现代美国经营管理透析 现代商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并取得优势,选择何种经营模式至关重要。美国的经营实践表明,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经营成功的最佳模式。凡是到美国生活过的人都能强烈的感受到其商业运营的有序性、规范性、灵活性。笔者有幸在美国伊利诺州的芝加哥市的罗斯福大学学习、生活一年,对美国商业企业的实际运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美国商业运营情况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了连锁经营在美国的实际应用状况,切实感受到连锁经营无论是给商业企业,还是给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本文通过对现代美国连锁经营的探析,以期为我国商业企业改革提供一点启示。 一、连锁经营在现代美国商业运营中的现状探析 在美国,连锁经营的商业企业,实际上首先是打造一个优秀商业品牌,这个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有很高的拥戴度。比如,在美国,Jewel-Osco,Wal-Mart,Best-Buy,Dominick's,Circuit-City,Value-City,Sears 等等,这些商业企业在消费者群体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熟悉它,并乐于到它们那里购物。每个商场都拥有一定的消费群体,而这些商业企业都是全美国连锁经营。像Wal-Mart 不仅遍布全美国的各个城市,目前已经成功登陆中国市场。Wal-Mart的经营理念是追求市场的最低价格,以价格为竞争的支点。Wal-Mart提出,如果消费者看到同样品牌、同样质量的商品,比该商场售出的价格便宜,Wal-Mart将退还差价。众所周知,价格对竞争中的商业企业来说,无疑是最有力的竞争王牌。由此,Wal-Mart拥有大批的消费群体。我们认为,Wal-Mart提出“最低价格”的经营策略,是以Wal-Mart成功的连锁经营为基础的。大批量的从厂家购进商品,使得商品的销售成本变低。配货中心直接控制并向全美国的Wal-Mart配送商品,统一的阶格,统一的商场外形设计,以及统一的商场内部摆设,使得消费者无论到全美国的哪一家Wal-Mart商场,都会感到如此的热悉,使得购物无不安全的感觉,而乐于到Wal-Mart购物。因此,Wal-Mart以追求“永远的价格最低”打造了企业的优秀品牌,成功地跨进全球五百强企业的行列。而如今,Wal-Mart 这个品牌,正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市场,走向世界。

浅谈中美家庭观的文化差异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家庭的组合形式、信仰、家规、习惯以及家庭成员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受到传统、价值观等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中美家庭制度进行了比较,同时也研究了家庭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 关键词:家庭观社会文化差异 引言: 中国人和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于家庭生活。家庭,作为人类最初的对外形式,就像一座人类大工厂。个性是个人对其成长环境特殊反映的总和,文化构成了每一个社会特定的行为方式。由于文化的制约起源于家庭,我们先从两种家庭体系入手进行比较,了解中美两国家庭观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家庭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及其关系。 1中美两国的现代家庭观比较 1.1现代家庭制度。美国的家庭模规模最大的是核心家庭。由父亲、母亲和两三个孩子组成。通常都有自己单独的住所,家庭其他成员的经济独立。亲属仍旧被看作家庭的一员,但是不承担直系亲属的基本的家庭义务。现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的美国夫妻都是上班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现代家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夫妻平权制家庭。在这种家庭模式中,夫妻之间和父子之间的关系具有了平等的性质,亲属关系也具有了双向性。而在城市中,则以现代夫妻平权制家庭为主。2核心型小家庭。这是指由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现代核心型家庭通常包括三个阶段:从结婚成家到生育小孩的两人家庭,从小孩出生到结婚分立的两代人家庭,小孩分立以后的两人家庭或空巢家庭。3亲家庭和双亲家庭。4.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育子女成本的增加和观念的变化,无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也会有所增加。 1.2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的价值观在家庭中受到热烈欢迎。许多家庭治家都很民主。家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平等的观念常常存在于美国的家庭中。孩子们把父母当成好朋友。夫妇经常彼此分担家务。青年一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结婚的对象。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自由和权利是美国现代家庭所注重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尊敬父母,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思想差距和矛盾时,做子女的会主动同老人交谈,逐步消除矛盾。子女在婚姻大事上,会主动征求父母的意见,并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父母也会体谅子女的心情,不再过度强迫和包办。这些变化是因为经济上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独立的空间,使得孩子不再过度依赖家长,而是有了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1.3现代家庭的功能。美国的现代家庭已转型为更广义的文化实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寻找各种娱乐,而不是一个宗教和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虽然它仍是一个居住单位,已不再是全家一起围绕父亲转的家庭类型。构建家庭的基础是团结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利益而非个人意愿和社会责任。美国家庭成员的主要义务不是促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或经济组织,也不是给家庭带来荣耀。从家庭对社会和家庭成员所起的作用来看,中国现代家庭的功能一般来说有5个方面: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扶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家庭的部分功能发生外移,如经济功能中的生产功能、教育功能、赡养功能已经部分地转移到社会,由社会的专门组织如生产组织、学校和养老院等机构来承担,而家庭的感情功能等却在日益增强。 2家庭制度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 正是由于家庭制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因而造成了东西方社会发展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 A Study on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in American Families Since the 1950s [Abstrac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America families. The bread-winner-homemaker family, which was popular in 1950s, no longer predom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umber of single-parent family, unmarried cohabit family and mixed family increased continuously. Meanwhile, divorce rate increased to a great extent, birth rate decreased noticeably and cohabitation rate has been climbing up. Thus someone believed that the America families were declining. Others thought that the family type of bread-winner-homemaker of the 1950s should be rebuil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nuclear family prevailing in the 1950s was only a special phenomenon in a special historic period. Its decline did not indicate the death of the family itself. And the American families turn to diversity in which none of the types predominates. The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changes in America family since the 1950s, emphasizing especially the changes in nuclear family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Key Words] American nuclear family;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changes 1950年以来美国家庭模式的变化及成因浅析 [摘要] 20 世纪下半期,美国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五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模式不再占主导地位,而单亲家庭,未婚同居家庭,混合家庭的数量却在不断上升。同时,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人口出生率下降,未婚同居的比率一直在攀升……。一些人就此认为美国家庭正在走向衰亡,另一些人认为应该重建20 世纪50 年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核心家庭模式。而本文则认为五十年代核心家庭模式的普遍流行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它的衰落并不代表家庭本身的消亡。美国家庭的趋势是走向多样化而并非一种模式占主导。

现代家庭模式

现代的家庭模式 吴海霞 “家庭”一词在我国首先见于《后汉书?均传》,通常也简称为“家”。对于家庭的涵义,主要有两类的观点:一类注重家庭的生物学属性,一类是强调家庭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学的角度,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①。从法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所产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的共同体。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四代同堂,三代同堂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封建基础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家庭的各成员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养老尊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赡养老人是家庭传统职能。在家庭关系中,以父权为中心,因此重视老人的权威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子女没有自己的独立,职业、婚姻等终身大事,还不能自决。 现代经济发展了,自然经济解体了,社会从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形态向开放的工业化的现代形态转变时,维系着父母与子女同居的纽带断裂了,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家里的孩子就这么一个,孩子成为了家里的核心,家庭的重心也从老人转移到了孩子。还出现了“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家庭,随着一对男女结婚而形成,又随着子女的出生,成长而扩大。夫妇制的家庭又随着子女的成人,形成他们自己的家庭,又缩小了,回到了原来两人的状态。老人和已婚子女的居住主要有几种状态:首先,不和任何一个子女同居,选择夫妇制的老年家庭;第二,在子女刚结婚时不和他们同居,在自己年老体衰,或是夫妇两个的一方死亡后,方才和已婚的子女同居;第三,即使是同居,也有自己的专用房间,采用家庭开支部分分离的同居形态。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 《可行的》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不同社会文化,体现时代和民族精神。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电影也是美国文化在银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就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才使美国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美国电影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1]美国电影为全球观众接受,除了好莱坞擅长讲故事以及它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 一、美国电影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文化特征 美国人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并使追求个人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他们总是将自己放在核心地位,而对别人的干涉和形响嗤之以弃。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个人奋斗或个人主义的逻辑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个人利益与个人自主为目的的个人主义在美国几乎具有神圣的意义。他们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预和限制。因此,美国电影中极力宣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极力制造英雄神话是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也是美国电影蕴藏各种文化价值观的根源。美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无论面对何种危机、困难,无论受到何种致命的打击、毁灭性的创伤,从来就不相信失败,因而也没有任何胆怯心理,英雄们总是临危不惧,一往无前。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险恶的危机、不利的局势、突然的灾难,他们总是临危不乱,冷静机智地奋勇前行。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复杂多样、变化无端的局势,他们都拥有无比清醒的理性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部署,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二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2]影片《真实的谎言》中,英雄哈里在与恐怖分子较量时,看看他们所驾驶的飞机就知道,好莱坞人是怎样让他们的英雄们取得胜利的。英雄驾驶着先进的无与匹敌的新式多功能飞机,而恐怖分子们却驾驶着极端落后的直升机,难怪好莱坞所打造的英雄战无不胜,凭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让许多“敌人”毁灭殆尽,原来他们都拥有各种高新科技武器和道具。 在美国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一个全能的超级英雄:《黑客帝国》中的尼奥天生就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关键时刻总能化险为夷。越是科幻电影,英雄主义越容易展现——《独立日》里无处不在的“美国万岁”情结、《星球大战》里一个个俊朗魁伟的绝地武士、《骇客帝国》那位漂亮的救世主,以及《终结者》系列、《异形》系列塑造的两位女强人,就不难看出英雄崇拜在科幻片里的垄断地位。 美国电影总在极力打造各式孤胆英雄形象,编织各种神奇的英雄神话。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篷车》、《铁骑》、《壮志千秋》开始,1939年的《关山飞渡》是好莱坞电影中牛仔英雄片的标志性作品,1952年的《正午》、1953年的《原野奇侠》、1959年的《赤胆屠龙》、1960年的《七侠荡寇志》等西部片,仍旧讲述传奇般的个人英雄故事,并逐步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倾向。[2]比如,由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影片,塑造了特种兵兰博这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美国电影中打造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有着共同特征,就是将个人英雄无限神化,从而表现出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美国电影中广泛制造完美英雄个体的虚幻假象,尤其是极力渲染英雄个体控制整个矛盾冲突的巨大力量,极力夸大英雄个体力量战胜群体敌对势力的决定性作用,将个体力量无限夸大、神化,从而赋予了这些英雄人物以极端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