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海德格尔

合集下载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 产生作品”。
四、文学介入的原则
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单纯描述,而是对 现实世界的否定、超越,艺术作品必须是 “以未来的名义对现实的审判”,提出了 文艺应当介入生活。
“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 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 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写作的自由包含着公民的自由,人们不 能为奴隶写作。”
“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 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文艺思想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 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 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真理 的本质》、《林中路》等。
“此在现象学”:超时空的纯粹先 验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 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与他人共在 的具体个人,即“此在”。
(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及其主体性原 则)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语词是一般化 的、图示化的,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读者 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活动:
读者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想象,从作品的许多可 能的或可容许的成分中选出一些成分来填补各 种未确定点。这种选择的做出通常并没有自觉 的、明确的意图。他只是任凭其想象力纵横驰 骋,以一系列新成分来补充客体,从而使客体 显得好像是充分确定的。
与凭据,语言所到之处即是人的存在之处。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思(哲学)与诗(艺术)
是两种最基本的言说方式。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对立于“技术地栖居”,人不
是万物的征服者而是看护。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学
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 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 (1960)等。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

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现象学道路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有意义的“决定性的因素”已经由胡塞尔提出来了:现象不是感性的对象,而是某物对象性存在的突现方式。

当你面对一个似乎是自在的认知对象时,其实你没有注意到这个假想对象的被建构性,因为你并没有真正发现“对象”本身是如何显现为对面站立的东西的。

任何成为对象的东西必生成于一种“一定的看”,这个能看到本身就是被建构的,因你能看到一个东西,是由于你已经在关于这一事物的一定的实际存在中熟悉和了解它。

在海德格尔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学会真正的倾听和思考,要把其中真正的可能性开放出来,而并非将其变成一种死去的理论和学问。

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现象学;胡塞尔张一兵(1956-),男,哲学博士,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

(江苏南京210093)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JH011)的阶段性成果。

1923年,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做题为《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Ontologie:Hermeneutih der Fa ktizitat)的学术讲座,并留下了这一讲座的手稿。

在这一手稿的第14页上,海德格尔标注了一个插入部分,即关于现象与现象学的讨论。

但是后来没有在海德格尔手稿中找到这一插入部分,不过,从学生的听课笔记来看,海德格尔似乎的确讲过这一部分内容,所以,编辑者找到两份听课笔记,以替代遗失的讲稿内容。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这部分内容并不直接是海德格尔的文本,只是关于海德格尔课堂教学的记录文字,仅仅具有参考的价值。

但是,这部分内容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海德格尔要讨论对他影响巨大的现象学。

在他这里,现象学是方法论的入门,是一条在其上行走的思想道路,任何把现象学凝固成一种哲学体系的做法都将被贬谪,胡塞尔也不例外。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

海德格尔现象学海德格尔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也是现象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它以人类的存在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本质。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它试图从存在本身出发,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他将存在分为“存在性”和“存在”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具体的存在现象,后者则指的是存在的本质。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来研究存在。

他认为,传统哲学中的概念和理论常常掩盖了存在的真实面貌,所以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解构,以揭示存在的本质。

通过解构,海德格尔试图找到存在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存在的深入理解。

三、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思想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与时间的结合”。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过程,是在时间中不断变化的。

只有通过时间的存在,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本质。

2. 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们对存在的决定和选择。

他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面对存在,主动地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

只有通过对存在的决定,人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匿名化”的趋势,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成功和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质存在。

这导致了人们的存在变得虚无和空洞。

他呼吁人们要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己的存在意义。

四、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影响海德格尔现象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

海德格尔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研究框架。

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一种对存在进行研究的哲学学派,通过解构和深入思考,试图揭示存在的真实面貌。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

康德与海德格尔现象概念的区别康德(Immanuel Kant)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都是哲学界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在现象学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康德集中关注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提出了“现象”概念的“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的理论框架。

而海德格尔则对现象学的研究更为拓展,提出了“存在”概念的“存在主义”和“存在境域”的观点。

康德和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的角度和方法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康德对现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人类的认识和理性能力上,他认为现象是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现象传感”和“现象概念”所构成的。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感觉和经验,另一个是理性和思维。

感觉和经验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来自外部世界的感觉刺激,而理性和思维则是通过思考和概念形成来理解和把握这些感觉刺激。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通过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来实现的。

先验直觉是先天的感觉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和属性。

先验悟性则是先天的思维能力,它使我们能够通过概念来理解和组织感觉所提供的信息。

康德通过先验直觉和先验悟性建构了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体系,强调认识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海德格尔对现象的关注则更加广泛,他认为现象是存在的基本特征。

海德格尔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和存在的经验,提出了“存在主义”和“存在境域”的观点。

他认为,存在是个体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方式。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的存在性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体与世界的动态交互。

存在境域则是存在的区域和环境,它包括了个体、世界和时间的维度。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是“尘世存在”,即从事于世俗和日常生活的存在。

他强调存在的具体和实在性,认为存在通过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来实现,而世界则是存在的表现和意义。

其次,康德和海德格尔对于现象研究的方法和取向也存在一些区别。

康德注重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过程,他关注认识的主观性和条件性。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

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
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以新的视角来解释《纯粹理性批判》,这篇思想来自于海德格尔的新哲学,也就是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认为,心灵的一切都是受到环境的影响的,由外部的环境和信息而构成的,而不是由一个统一的、内部有机的实体或物质直接构成的。

它强调主观和客观的权重的平衡,同时它在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时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因果逻辑对一切进行推导。

在新哲学思想之前,人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来自内在和外部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海德格尔倡导一种基于实际现象的双重关系,也就是主观和客观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海德格尔对它的理解。

除了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理解,这派新哲学思想还被用于其他哲学问题的探索,如有关视野的变化。

它的精髓在于把有力的连接客观和主观的关系,把它们看做一种必不可少的动态和平衡,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有助于理解实践中出现的更多问题。

总之,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是对新哲学思想的精炼,强调主观和客观的动态和谐的关系,可以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

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

解构—指引: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指在语言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中,人们试图揭示那些已经暴露在自然文化之外的一系列因素。

解构主义通过重组和思考那些已经成为固有思维和行为的一些要素,从而达到对思维的解构和破解。

海德格尔现象学及其神学意蕴探讨了人性所面对的问题,解读了那些令人迷惑或令人惊恐的现象,试图全面了解存在的本质和功能。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氏的解构理论及其神学意蕴,并列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思维方式的实际应用。

第一个例子是医学领域中的实践。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医学领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传统的医疗方式到现代的细胞生物学,医学领域保持着建立和推翻假说的反循环方式。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解构语言和概念,来揭示人类的生命和存在本质。

在医学领域中,这种思想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地推翻那些已有的理论,不断写出新的纵横交错的方案。

第二个例子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结构、科技和文化因素的变化,人类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无论是我们使用的设备还是我们对于科技的依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保证我们能够持续地生活下去。

这种思想方式与海德格尔的解构思想密切相关。

第三个例子是运动领域的研究。

在体育和运动领域中,一些已被视作固定的事物和规则,可以通过解构和重新解释来得到改善和提高。

运动员不仅需要全面掌握其自身技能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向前挑战的勇气和自信心。

这种思维方式将能够促进运动员的改进和提高。

第四个例子是建筑领域的实践。

建筑是一种通常被认为已经成为固有规律和风格的事物。

然而,通过对于基础概念的解构和重新阐释,建筑师们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他们能够利用新的建筑技巧、不同的材料和手法,来创建让人惊叹和充满活力的建筑物。

最后一个例子是法律和政治领域的解析。

法律和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和控制方式之一。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

论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摘要】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领域两大重要的学派,它们在哲学思想和方法上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研究和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存在论”的概念;而胡塞尔则注重现象学的研究,强调意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尽管二者有着一些共同点,比如对人类存在的关注和对哲学基础问题的思考,但在方法论和主要研究对象上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核心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为未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海德格尔哲学、胡塞尔现象学、关联、差异、引言、导言、研究目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共同点、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导言海德格尔和胡塞尔都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家,对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哲学思潮,而胡塞尔则系统地建立了现象学这一重要学派。

探讨海德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理念,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通过比较这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和理论,可以深入理解存在与意识、世界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从而拓展对哲学本质的认识。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和差异,以揭示二者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思想贡献。

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理念进行系统比较分析,探讨二者在对存在、时间、主体、世界等核心哲学问题的探讨中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研究,旨在揭示海德格尔哲学和胡塞尔现象学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存在论等方面的理论差异,进一步探究二者在现象学传统和存在主义思潮中的地位与作用。

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联与差异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拓展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1.引言1.1 概述海德格尔和康德都是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

康德是18世纪德国启蒙时代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时间学说是他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和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方式。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哲学家,以其对存在和存在意义的研究而闻名。

他对康德的时间学说进行现象学阐释,旨在深入探讨时间现象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体验时间。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时间学说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对时间的现象性描述不够充分。

他认为时间不应仅仅视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应将其看作人类存在体验的一部分。

时间的存在方式与我们的存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理解时间现象对于理解我们自身的存在也是至关重要的。

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不仅丰富了康德思想的内涵,也为我们对时间现象的理解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他通过探讨时间与存在的关系,强调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揭示了时间与我们的存在体验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深入研究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并探讨其对康德思想以及当代对时间现象的理解的贡献和影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时间的本质和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方式,深化我们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本文将按照以下章节结构进行阐述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1. 康德时间学说的基本内容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康德时间学说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基础。

我们将回顾康德对时间的定义和分类,并探讨他的时间概念对现象学的影响。

2. 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批判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进行批判的主要理由和观点。

我们将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时间学说存在的问题,并揭示他对康德时间概念的替代理论。

3.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阐释这个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海德格尔对康德时间学说的现象学阐释。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德格尔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书中,海德格尔首先对于精神现象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精神现象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等精神活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往往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类存在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因此他主张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来重新审视精神现象学这一学科。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存在的探讨上。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而不是在世界之外存在的。

这种存在的方式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世界关系”,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和展现,人类通过自己的存在来理解和认识世界,同时也通过世界的存在来理解和认识自己。

海德格尔还对于精神现象学中的时间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时间是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类的存在是在时间中存在的,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展开和展示。

同时,历史也是人类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人类存在的展示和表现,它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和形式。

通过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德格尔对于精神现象学的独特见解,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他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重新审视了精神现象学这一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通过对于书中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对于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对于《精神现象学》的阅读,我对于精神现象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他通过对于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重新审视了精神现象学这一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海德格尔 现象学基本问题

海德格尔 现象学基本问题

海德格尔现象学基本问题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重要哲学思想体系。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他提出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围绕着人类存在的本质、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首先是存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一种根本的现象,它不仅仅指人类的存在,还包含了世界的存在。

他认为,存在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存在的实现。

存在是人类自身展开的一个过程,从存在的角度看待世界,使人能够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

其次是时间的问题。

海德格尔强调了时间对于存在的重要性。

他指出,时间是存在的存在方式,是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连接。

时间是一种存在的流动,它使得存在者能够与过去和未来相连接,通过时间的流动,人们能够在现实中具有存在的意义。

第三是空间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是存在的特定场所。

他强调了存在者与空间的关系,存在者通过空间与世界相联系。

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包含了一种存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存在者与世界共同存在。

第四是自我意识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存在的核心。

存在者在与世界的接触中,通过体验和感知,获取自我意识,从而认识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们通过自我意识的思考和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与身份。

最后是存在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与世界是相互依赖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的存在。

存在者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他们通过与世界的接触和关系,实现自己的存在。

世界是存在者存在的背景和环境,存在者通过世界的存在,获得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基本问题围绕着存在、时间、空间、自我意识和存在与世界的关系展开,他试图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现象学并非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是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对象,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和存在的视角。

海德格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海德格尔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海德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pdf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入解读和阐述,被誉为现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影响深远,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其他领域如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黑格尔哲学的重要著作,海德格尔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对黑格尔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读。

他以独特的角度探讨了思维的运动和真理的生成,并对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剖析。

海德格尔在书中首先从黑格尔对哲学历史进程的阐述出发,指出了精神的本质以及其运动的动力。

他强调精神是向前推进的,通过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实现自身的自觉。

海德格尔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实践哲学,呼吁人们主动参与到社会和历史的变革中。

海德格尔进一步分析了黑格尔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他批评了黑格尔的绝对知识论,并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中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展开了具体的批判性思考。

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的思想犯了抽象推理的错误,忽略了现实世界中独特的存在方式。

此外,海德格尔还探讨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问题。

他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主观的自由选择,而是自觉地融入于客观世界中的行动。

他还对黑格尔的概念和辩证法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揭示了其内涵和意义。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远不止于哲学领域。

海德格尔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规律,从而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思想支持。

总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本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经典之作。

它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和阐述为我们深入理解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同时,该书展现出海德格尔独特的哲学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继承了西方主流文化的理性主义传统,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学改造成了非理性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经过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成了欧洲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因此,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主要开创者。

许多研究者以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依据,把他与海德格尔划入了同一行列。

然而,无论从他们各自的表白还是各自的学术生涯来看,两人虽然是现象学的师生关系,但两人对现象学的解释却有着本质差异。

最能说明这种差异的是胡塞尔声称自己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并全力维护西方理性传统,而☻海德格尔却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并极力解构西方理性传统。

因此,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两人关系的认识不能因为他们共有现象学就视为同类,还要根据他们对现象学的不同解释来分析两人的本质差异。

胡塞尔早期曾受到布伦坦诺的“心智学”(Psychognosy)的影响,于1893年出版了一本论算术哲学的书,对数学过程进行了意向性的却仍然是心理学的说明;为此,他受到了弗雷格的严厉批评。

胡塞尔接受了弗雷格的批评,于1900年出版的《逻辑研究》一书中,在对认识、意向性和意义进行分析的同时,坚决拒斥了把逻辑和数学归属心理学的任何企图。

艾耶尔指出,虽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维护了逻辑和数学的独立性,但他“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意向活动的所有对象都当作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东西。

”①出版《逻辑研究》之后,胡塞尔的兴趣再次回到了心理学的哲学方面,开始深入探讨意识活动及其对象。

意识活动。

胡塞尔把“先验现象学”从经验科学中分离了出来,特别是从心理学中分离了出来,以保持现象学的绝对独立地位。

把哲学和经验科学截然分开,并不是胡塞尔独创的,而是20世纪大多数重要哲学流派的特征。

胡塞尔从布伦坦诺那里继承了意象性学说,用来创立他的现象学。

他承认有一种讨论心理现象的叫做“现象心理学”的学问,像笛卡儿一样,他又认为那仅仅是另外一种缺乏哲学的确定性的经验科学。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于1927年所写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结构,对人类经验、感知、意识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通过阅读《精神现象学》,我深受启发,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思考的灵感。

首先,在阅读《精神现象学》时,我被书中对存在问题的讨论所吸引。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在世界中总是与世界相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来理解自己和世界。

他提出的存在论观点,即存在是一种持续的意识和体验的活动,对于理解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非常重要。

通过对世界的感知、意识和理解,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这种存在论观点启发了我对自己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存在和与世界的联系。

其次,海德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还讨论了时间和历史的概念。

他将时间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生活的基础。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流逝,而是一种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指出,人通过对历史的理解,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变化。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概念,并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

时间的概念不仅仅是一段流逝的过程,而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存在方式。

此外,海德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还探讨了语言和理解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是人与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人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也能够理解世界。

然而,他同时强调了理解的深度和复杂性。

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一种超越表面的深入探索,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

只有通过真正的理解,才能真正理解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这种对理解的思考让我重新思考了语言的作用和理解的过程,也引发了我对于真实和表面的思考。

最后,海德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了\。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他的存在论观点。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对哲学的影响。

一、存在论的背景与概念1.1 存在论的背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在传统哲学中,存在往往被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念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他试图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制。

1.2 存在论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存在”。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根本特征。

存在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二、存在论的核心思想2.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者存在”。

存在者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类。

存在者通过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与世界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

2.2 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和对自身的反思,人类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2.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存在常常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人类往往被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束缚所限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境,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存在的思考,找到超越困境的出路。

三、存在论对哲学的影响3.1 超越传统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观念。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3.2 引发对存在问题的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引发了对存在问题的广泛关注。

他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海德格尔提出了许多基础性的概念,对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他的几个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存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的实际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而是一种在世存在的存在方式,与世界和其他存在密切相关。

2. 时间(Zeitlichkeit):海德格尔将时间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基本结构。

他主张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存在性的现出,人和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为基础。

3. 存在状态(Existenial):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状态分为各种存在模式,如焦虑、无聊、守护等。

他认为这些存在状态让人揭示出自己的存在意义。

4. 技术(Technik):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了重要的批判性分析。

他认为现代技术将人们陷入了一种技术思维和无尽的工具化,使人们忽视了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存在性(Existenzial):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经验,通过对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人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和自由的存在方式。

这些基础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并对现代哲学、文化和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探索存在的“神秘之旅”》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啊,就像是一场超级神秘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探索存在之旅”。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哲学研讨小组,大家聊到了海德格尔。

当时有个朋友就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就像是在迷雾中找路,你以为你看到了方向,其实可能只是幻影。

这可把我给说懵了,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

我先从他的著作入手,那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个个小怪兽,看起来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了。

我硬着头皮读,就像在啃一块硬骨头。

有一次,我读到他关于“此在”的论述,这“此在”到底是啥呢?我想了好久。

突然,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状态,就像每天忙碌地在学校、家、图书馆之间穿梭。

我是为了什么呢?这是不是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呢?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我还和一位哲学老师讨论过。

老师说,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强调回到事物本身,不要被那些既定的概念和理论束缚住。

这就像我们看一幅画,不要只看它的标签和别人的评价,而是要自己去感受画面的色彩、线条,去体会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

我想起我去看画展的时候,站在一幅抽象画前,一开始我只看到了乱七八糟的线条和颜色,觉得毫无意义。

但当我静下心来,按照老师说的去感受,我好像能感受到画家内心的挣扎和对世界的独特认知。

这是不是就是现象学的实践呢?有一回,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一棵大树。

按照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我不再只是把它看作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去感受它的存在。

我看到它的树干粗壮,树皮粗糙,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我想到它在这里站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风雨,它就那样静静地存在着,不依赖于我的认知,也不依赖于任何人为它下的定义。

它就是它,一种纯粹的存在。

这时候,我好像对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多了一层理解。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虽然很难懂,但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

每一次对它的思考和探索,就像在未知的领域里发现了一个小宝藏。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不再麻木地接受,而是用心去感受事物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摘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美学论析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海德格尔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哲学家,也是一名美学家,其美学思想在近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不可忽略,实现了对传统美学主体主义特性的超越。

海德格尔的美学如同他的哲学思想一样带有明显的反主体性色彩,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弊端使艺术逐渐堕落成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艺术的本质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海德格尔试图用其对艺术的独特思考方式唤醒迷失的艺术家,试图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他美学思想中最伟大的一点。

关键词:主体性;美学;存在;艺术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基础之上,了解其哲学思想是通向美学思想的必经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美学和形而上学一样存在着主客二分的弊病,且艺术的美学化倾向日益加深,艺术品变成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任意评判,但艺术本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经验的,所有的艺术品都是某一特定世界的显现和象征,在这一特定世界中它通过与人的相互联系而作为存在者存在。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而且也为近现代中西美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要想了解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便首先要深入其哲學世界,尤其是他对形而上学的追问和研究,不夸张的讲海德格尔全部哲学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的,。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理论的确立,使得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与客体有了明确的区分,与此同时笛卡尔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确立了基调,人们开始把一切与人无关的事物当作是认识的对象,试图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观看本质,人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而后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发展并没有在笛卡尔奠定的哲学线路中有大的突破,直至尼采提出超人哲学的提出,需要注意超人并不是指神人或者非寻常人,所谓的超人指的是对以往的人的超越和克服,他颠覆以往哲学家对理性的重视,表示人应该忠实于自己身体的本能和欲望。

海德格尔受尼采哲学的启发,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已经彻底远离了真正的形而上学,甚至声称传统形而上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遗忘史,他提出要回归原始的形而上学,从此在入手对存在的意义进行追问,他认为把这个在作为最值得追问者来经验并理解,专为这个在来追问,这就不折不扣地叫做:追问在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存在的结构
1、在世——在世界之中存在Being-in-the-world ——在世即依寓
这种“在之中”并不意味着一个现成的东西以空间的方式“一个在一 个之中”,就像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一样。
也不是一个叫“此在”的存在者同另一个叫“世界”的存在者“并肩 比列”,就像桌子依着门,凳子挨着墙那样。 它仅仅意味着对熟悉之所的“依寓”。并不是一种客居他乡的异在, 而毋宁说就是一种亲切的“在家状态”。
——上帝:人的解放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只能在思 想中存在;提出对良知、良心的呼唤问题;诉诸于人的 觉悟,寻找解脱;诉诸于上帝,寻找永恒。 ——我们应该诗意的栖息在地球上。 这是一个诗意荡然无
存的社会,现代危机就是诗的危机,批判现代社会,向往古代 社会。 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
敬请批评指正!
受现象学启发:
2、此在的特点: “岩石在,但它们并在存在。树木在,但它们并不存在;马匹在,但它们 并不存在;天使在,但他们并不存在。上帝在,但他并不存在。”“存在着 的物就是人。唯有人存在着。”“人是在的看护者。”
因此,存在的根本是“此在”,即人的存在。
特点一:此在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可能的存在。空,有,生。 特点二:此在不是外在的存在,恰恰就是我的存在。其就是存在的根本。
一、存在的根本
二、存在的结构
三、存在的命运 四、存在的界限
一、存在的根本
1、海德格尔哲学的起点:此在
传统哲学 在者 思什么 是什么 询问的对象 现象学 在 我思 我是 询问者本身
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意识如何切中对象? 海氏:回到存在本身,存在的根本是什么? 传统哲学的错误:把在等同于在者to be=being 海氏的任务:寻找有根的本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烦:与他人共在方式
——此在之于世界的在世方式是 烦忙 ,此在之于他人的共在方式是
烦神。二者都是烦。烦已经成为此在与在世、共在的交汇点。
—— 烦是我的烦:是积极的烦。是烦造就了人,人一出生,就永远 要烦。“俱生我执”。
—— 烦即不圆满:表明此在总是有种东西悬欠着,处于尚未的进行 状态,所以此在就是一处可能的存在,是一种能在。唯其不圆满, 才使人不断地贪新务奇而具有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才使人生 真正成为“人生”。
——依寓即烦忙 依寓方式:利用,放弃,浪费,谈论,考察,规定等。概括为“烦忙 ”。其为“操作着,使用着的烦忙。” 人与世界的关系从看转向用: 世界不是“自在之物”,而是“在手的家伙”。森林是林场,山是采 石场,河流是水力,风是扬帆之风。自然已经成为“为我的自然”。 看锤子与使用锤子,哪种方式更能把握锤子?
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 ,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1934年4月他辞去校长一职 。虽然直至战争结束,他仍然保留纳粹党党员身分。在担任校长的期 间,弗莱堡大学禁止海德格尔以前的犹太裔教师胡塞尔进入大学图书 馆,引发了纳粹种族清洗法例。 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胡塞尔在《存在与时间》上 的贡献,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 尼米尔(Max Niemeyer) 的压力。 新儒家的牟宗三 把中国哲学康德化 , 建立了“ 圆教 ” 。现在学 者把中国哲学海德格尔化,用“ Dasein ( 缘在 ) ”与“ Ereignis ( 本成 ) ” 阐释中国思想。例如;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和赖贤宗 《道家禅宗与海德格的交涉》。
萨特:《墙》 ——描述了西班牙内战中三个被敌人判处枪决的国际纵队队员在一 夜等待中的表现。其中一个已吓得神经错乱,另一个勉强支撑,而 主人公“我”的心情很复杂:既讨厌战友的种种异常,又难以排解 心中的忧郁。 ——在倒计时的生命中他通过断断续续的回忆才真正体会到了生命 的弥足珍贵,为自己往日恣意挥霍青春和自以为可以永垂不朽而后 悔不已。最后在一个荒诞的意外中他竟被免于死刑活了下来。没准 备好面对死亡的人被交给死神,已经对生死都坦然的人却被留下。 ——在萨特看来生与死只有一墙之隔,存在与虚无也只有一墙之隔。 人生充满意外,今日不知明日事;人生也充满荒谬,命运会捉弄人。
3、堕落或沉沦sink——闲谈,好奇,两可
——常人:人的自由在现实中无法存在,人堕落到日常生活、秩序中,成 为抽象的常人。这个常人有一个托词:人家,成为逃避自己选择的托词, 把人通向自我的道路完全封死。 ——无家可归:这些人活在世上,没有活自己的活,而活了他人的活;死 亦然。没有一个人活了他本身。 现代社会已经使地球不复为家园,现代人都是无家可归的人,都是无根的 人。
四、存在的命运
第一阶段,被抛throw
强调偶然性,无根据性,不可界说性。
人是从虚无、无根据的地方被抛弃到这个世界。虽对人 是异己的世界,但不可避免地被抛到这个世界。因为人 是在世的存在。
2、计划Project——存在主义的中心观点
人要反被抛弃,不满足于被世界规定的状况,自由的规 定、计划自己,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强调人是可以自己 规定的存在。
三、存在的界限
——存在的界限即死亡:向死而在。 人的此在是尚未的存在,最终有一终结即死亡。表明人 的生命的完成。“有漏” ——对死的体验是一种终极性的体验,即“畏”。 人只有体验到死亡时,才真正认识到此在的性质。
——死亡的三个特点: 其一,绝对的:不可抗拒、不可挽回的力量。“死亡提示了自己是最固有 的无条件不可越过的可能性。”“死亡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死亡 面前,人人平等”。 其二,个体的:死是把此在作为个别东西来要求此在。属于个人所有,是 别人无法替代的。“死亡是最自在的”。 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传统强调大我。海认为:死,证明了小我不能还原 为大我。社会再强大,也不可能代替个体死亡。 其三,偶然的:没有道理可言,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正因为其不可预设 性,才体现出生命的魅力所在。“人生下来就有老死的时候”。 海氏使死亡处于绝对性、个别性和偶然性的交汇点,只有人面对死亡的时 候,才能体会到死亡的个体性、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偶然性,体会到此 时此刻的存在,具体,有限的存在,也是绝对的存在。所以,人只有自觉 到死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2、共在——与他人共在Being-with
——他人也在世。共在是先验规定,命中注定。在世必然导致共在。我 在这个世界中,他人也在这个世界中。我的此在,必然打上他人的 烙印。 ——共在即我们。在世,意味着把世界作为我所用的话,那么,共在并 不意味着把他人作为我所用的东西,而是意味着把其当作与我同类 的“人”。他人是和我一样的此在,这种共于是就成为一种“共同 存在”即“我们”。 ——共在:导致常人专政。“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 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 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 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这个常人就是失去个性的、平均化、普通化的人。这个常人主宰着 世界,一切都是常人,连死也让位于常人。
评价:
死亡问题成为存在主义谈论的焦点。 雅斯贝尔斯:哲学谈论的就是死亡。 古老话题:哲学始于人们对死的恐惧。 川端康成: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雪国》《古都》 萨特:《墙》提示死亡的偶然性。 苏尔德尼泰:癌症房。 托尔斯泰:《三死》死亡面前人人一株白 桦的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