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作者:林智德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17期

摘要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成效三方面,无不贯穿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些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学习中存在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相互转化的特性。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学习;转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其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运动和静止是一个统一体,绝对的运动离不开相对的静止,相对的静止也离不开绝对的运动。就针对以上的三点,我们在学习上可以将之融会贯通[1]。

1 学习中的运动与静止

1.1 学习的目标

学习是一种长期的行为,需要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的确定性就是学习目标上的相对静止。就一段时间内来说,我们的学习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我们要明确,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太过狭小。这也符合了任何所知的变化或改变都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变掉,不可能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一下子变得什么都不是;而且变前与变后又有连续性,从而有保持不变的一面。这里也提出了对学习目标绝对性的一个要求。学习的目标具有阶段性,正因为具有阶段性,所以不可能一成不变。运动的变化也是对目标的要求,目标并非随便地改动。由静止与运动的关系看,静止状态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运动状态:持续运动,持续发挥作用。因此,目标具有持续性。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转入下一个目标时,我们应该使原目标与下一个目标有所重叠。这部分的重叠能使相对静止发挥其蓄而不发的作用。同时,承接了原目标的优势并延续给下一目标。这就是目标的运动性在静止性的帮助下,过渡变化自然,让学习者有一个心理优势来面对与冲击下一目标。

1.2 学习的方法

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两个不变的,自己和正在采用的学习方法。同时,不静止的方面是通过正在采用的学习方法一点一点地实现学习目标,这在一定时期也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将两者视为具有静止性,撇开讨论。而此时,学习方法具有运动性,学习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或将多种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

当目标变动时,学习方法是要有所调整的。调整需有所根据。学习者通过原方法实现了原目标,这充分说明原方法的借鉴作用,学习者要利用原目标与下一目标的重叠,积极吸收保留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法。这样,处于相对静止的学习方法在随目标的变动时也会具有持续性,在运动中实现良性转变。

1.3 学习的成效

学习成效的观察主要体现在对比上。在一定时期内,学习者虽然处于不断地学习运动中,但学习状态是相对静止的,学习成效也是相对静止的。这主要说明两点:一、学习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旺盛的斗志。因为学习者长期处于学习状态,会导致其他方面的意识淡化。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情况是进步还是倒退,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二、适时检验学习成效。在一个学习阶段,当学习者还没有行动时,其学习成效可视为零。当其运用学习方法时,会随之产生学习成效。由此可见,学习成效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种运动是一种积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实际上,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学习成效对于学习者来说无法感知,即处于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相对静止。为了让意识形态上的相对静止,变为现实中的实际运动,学习者需要适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检验、测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考试。考试目的在于检验学习成效,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考试不等于学习方法,过多无益。

2 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转化

学习中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转化,涉及长期性和短期性的问题。学习者在一次短期性的学习中,发掘出了某种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者应该把这一短暂的运动,转化为一种长期的状态,即在自己的脑中储存下这一意识,使之成为学习者具有的长期相对静止状态的事物,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运用[2]。长期的目标实现状态具有相对静止性,短期的目标实现状态虽然也具有相对静止性,但因为其静止周期较短,相对于长期的目标实现状态而言,可被视为具有运动行性。学习者在运动中实现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最终达成长期目标。比如将“我用一年时间攻克英语”这一长期目标分割成“我在两个月内攻克单词”“我在两个月内攻克语法”“我在两个月内攻克写作”等短期目标。这样的分割,相对来说更有方向性,更易实施,更能给学习者学习的自信力。

参考文献

[1]李秀林,王于,李维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41.

[2]刘永富.哲学概论(纲要)[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08-108.

作者简介

林智德,男,1990年5月生,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