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宗教文化意象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宗教文化意象的差异

摘要: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普遍思想传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指出一种文明形态就是其宗教的表达方式。他把宗教信仰视为精神活动的根基,认为各种文明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生机源泉是宗教信仰。本文在阐述中英宗教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英宗教文化意象的差异。

关键词:中英宗教文化;意象;对比

引言

黑格尔认为,从宗教与民族性的关系看,“宗教和政治原则,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1]。基于这一看法,宗教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和世俗的政治权力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考察欧洲各国的政体,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凡以新教为国教的国家,绝大多数采用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天主教国家的政体则多共和制。这意味着政体选择与宗教形态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2]。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无一例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都要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即大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和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圈)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文化的直接间接影响,而东南亚则更加与众不同,世界四大文化都汇集在这里,对这个地区的文化、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东方三大文化的影响更为悠久和深远。以下将结合中英宗教文化意象的差异进行阐述。

一、中英宗教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宗教经过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形成后来的儒家道家并存的局面,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儒家成为正统的统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以及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思想为基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治”,反对一味的刑杀治国;天命论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道德观上强调“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认识论上,宣扬有“生而知之者”,但也强调“学而知之”,“多见多知”[3]。

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是整个欧洲文明的基础。希腊文化的民主和人道倾向,使这一文化有可能成为完完全全的精神价值,从而使欧洲文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占据并保持世界的主导地位。在这期间西塞罗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用罗马的语言传播了希腊的思想,从而给予帝国一套哲学术语,现今欧洲的不少哲学概念都来源于西塞罗。然而中世纪摒弃了西塞罗的文化观念,把文化理想置于现实存在的界限之外,使这一理想对日常生活来说是无懈可击的。而英国人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繁衍生息,主要信仰基督教,信奉上帝,以《圣经》为信条。

二、英国宗教文化意象

英国选择君主政体,原因很多,其中与英国将新教定为国教,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格局不无关系。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从1527年起,因与王后卡瑟琳的离婚纠纷未能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而开始与罗马教廷决裂。英国国会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确定国王代

替教皇成为英国新教圣公会的首脑。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君主代替教皇成为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的领袖,这为后来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形成埋下了伏笔。现代宗教学家道森认为,在中世纪,由加冕仪式体现出来的基督教会对君权的制约,隐藏着一种可能导出神权政治的立宪主义逻辑:“如果臣民们必须服从国王,那么国王自己也必须恪守他的誓言,即他不但要做一位统治者,还要做上帝的臣仆。”在这样的推论下,国王只有兼任这两种角色,才能真正使加冕仪式对臣民具有长久的感召力,促使臣民从内心主动服从国王的神圣权威,而不是被动屈服于飞赤裸裸的武力威慑。“因此,在现代的君主立宪政体思想与中世纪的王权传统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的联系。”[4]我们若从西方人可以砍下国王的头却一有保留着教皇的事实看,道森的观点无疑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在现代世俗化社会到来之前,对深受一千多年宗教传统潜移默化的许多欧洲人来说,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归宿,要一下子割断与宗教的联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英国在进行基督教民族化过程中确立的政教一体格局,使世俗国王同时兼备了宗教领袖的光环,这给英国土室的长久生存留下了空间。随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的崛起,世俗君主权力和大一统的罗马教廷权威的急剧衰落,由此先后导致欧洲王权的大崩溃之时,正是英国王室的宗教光环给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利用价值,使英国王室躲过了这一劫难。对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唯物主义成厂法国的教条,那么敬畏上帝的英国资产阶级就更加紧紧地抓住了自己的宗教。难道巴黎的恐

怖时代没有证明,群众的宗教本能一旦失去,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如果说,英国资产者.先前已经确信有必要使普通人民保持宗教情绪,那末,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一定会如何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必要性呢?”应该说恩格斯的分析是十分深刻的,这从另一侧面揭示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宗教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英国,人们非常忌讳13 这个数字,从人们熟悉的圣经故事中,我们知道judas kiss(元凶),是犹大出卖了耶稣,他是最后晚餐中的第十三个人。因此,在西方国家饭店没有第十三层,第十三号房间,请客避免请十三个人。宗教信仰某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带入到其语言行为和语言观念上的差异。英美人多信基督教,圣经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不少圣经中所出现的地名和人名都带上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olive branch (橄榄枝)是和平的象征,同样,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日子。

三、中英宗教文化意象的不同之处

各种宗教的教义观念和经书典籍都倡导一种真城、仁善和求知、平等、勤劳自.亿的生命风格。它们对“上帝”、“真主”的信仰和体验、修功与接近之努力,体现“苦中品乐”、“以苦达甜”的深邃情感和超越性理念;其次,各种宗教的拜念仪式、教堂与寺院设施及其组织活动,都赋予那拟人化、理想化的“圣境天国”以许多升腾庄重、圣洁伟奥的美感品格。尤其是它们借助祈祷、赞念、礼拜和洗礼等仪式,把信徒的心灵带人一重崭新肃穆、朴洁清高的境界,在身感体验、心神往之的人化实践中,展开了对生命观念、情欲意

向和智性思想的大清理、大组合、大冶炼和大升华[5]。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菩萨心肠”等。随着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 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religion (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英语中常用god 来指代“人类的主宰”。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他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

对于我国宗教文化,例如,(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佛家修行达到一定阶段;魔:破坏佛法的恶鬼,或烦恼等迷障。佛家高一尺,魔法就高一丈。本是佛家用语,告诫信徒勿受外界诱惑。后比喻有了成就以后,困难就会更多。又比喻一方的本领胜过另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