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理健康者不断地学习有效的 技巧应付紧张的状态。
(1)实际上没有一 个人能完全到达这种 理想状态。 (2)这种标准是相 对的。
(1)强调变化的重要性。 (2)健康人的常以各种 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改 变行为模式和应付策略。
从保育和教育的角度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1)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
(2)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
(3)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 几方面全面发展。
(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48年):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 疾病或虚弱现象。
(2)《阿拉木图宣言》的定义(1978年): 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
一端是优秀的。
2.病理学的标准:
(1)将“正常”看作不存在心理病理问题。 (2)如果某人表现出临床心理病理症状,即为“异常”。
对该标准的评价: 1.这种标准依据临床诊断以及物理、化学、生理、心理 测定指标,因此比较客观。 2.事实上 (1)任何正常人都会有“异常”的表现。 (2)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相当复杂,并非都能用诊断 或测定指标来确定。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1.英格丽西的观点:
(1)一种持续的心 理状态。
(2)个体能做出良 好的适应,具有生 命的活力,能充分 发展其身心恶潜能。
2.斯科特的观点:
(1)一般的适应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3)人际关键各种角色 的扮演
(4)智慧能力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6)创造性 (7)自主性 (8)完全成熟 (9)对自己的有益态度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在疾病过程中不仅存在机体受损害和发生Leabharlann Baidu能紊乱的一面,还有机体防御、
适应和代偿等生理性反映的一面。
(一)我国古代的论述
1.精神摄生(精神卫生):通过摄生养性达到心身健康 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2.《内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 1.心理健康的思想源于古希腊。 2.皮埃尔在1792年提出废除精神病人的约束是提倡心理
健康的历史起点。 3.现代心理学发源于本世纪初,是有一位叫比尔斯的美
国人倡导的。于1808年3月出版了《一个失而复得的心》。
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
(1)1908年5月,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比尔斯。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健康卫生组织。标志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
3.理想状态的标准: (1)将“正常”看作理想状态。 (2)对照各种理想行为而评估被
判断者的行为,异常者在个人生活 和社会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是不理 想的。
4.适应过程的标准: (1)将“正常”人的生活看作一个
不断发展及不得过程。
(2)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环 境,就被视为“异常”。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含义以及演化过 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初步了解研究学前 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含义: 1.广义心理健康的含义: 指的就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 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应该身体健康,而且应该心理健康,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处于健全状态。
1.对
(1)本体疾病观。
疾
逐
病
渐
的
(2)自然哲学疾病观。
发
认
展
识
(3)自然科学疾病观。
2.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生命状态的两端,这两端之间存在无
数不同的等级的状态。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 (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考核要求: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概念发展过 程的代表人物。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 来及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2)1909年2月,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纽约。 (3)1917年,《心理健康》季刊出版。
2.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
(1)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美国华盛顿,成立 《国际心理健康委员会》。53个国家,中国。3042人。 (2)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英国伦敦,成立《世界心理 健康联合会》。 (3)当今,心理健康的重点是健康人的心理保健,从根本上杜绝心理 疾病和心理缺陷的产生。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1)1936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南京。 (2)1982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南京,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心。 (3)1985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重新组建),山东泰安。
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考核要求:
4.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特征的认识:
(1)应考虑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要求 (2)应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 (3)应以现实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 是相对的
3.人本主义的观点:
(1)充分的安全性 (2)充分了解自己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护人格的完整与和 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 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 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 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 人的基本需要
1.统计学的标准:
(1)将“正常”看作平均状态。 (2)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变化。 (3)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
居于两端者为异常。
根据这种标准判断: (1)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 (2)程度可以根据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 (3)判断标准比较客观。
这种标准并非普遍使用,因为: (1)复杂的心理特征或行为在测量时本身并不准确。 (2)有些心理特征或行为在人群中并不成正态分布。 (3)有些虽呈正态分布,但仅有一端是异常的,另
(1)实际上没有一 个人能完全到达这种 理想状态。 (2)这种标准是相 对的。
(1)强调变化的重要性。 (2)健康人的常以各种 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改 变行为模式和应付策略。
从保育和教育的角度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1)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
(2)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
(3)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 几方面全面发展。
(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1948年):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 疾病或虚弱现象。
(2)《阿拉木图宣言》的定义(1978年): 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
一端是优秀的。
2.病理学的标准:
(1)将“正常”看作不存在心理病理问题。 (2)如果某人表现出临床心理病理症状,即为“异常”。
对该标准的评价: 1.这种标准依据临床诊断以及物理、化学、生理、心理 测定指标,因此比较客观。 2.事实上 (1)任何正常人都会有“异常”的表现。 (2)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相当复杂,并非都能用诊断 或测定指标来确定。
(一)心理健康的特征
1.英格丽西的观点:
(1)一种持续的心 理状态。
(2)个体能做出良 好的适应,具有生 命的活力,能充分 发展其身心恶潜能。
2.斯科特的观点:
(1)一般的适应能力 (2)自我满足的能力 (3)人际关键各种角色 的扮演
(4)智慧能力 (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 (6)创造性 (7)自主性 (8)完全成熟 (9)对自己的有益态度 (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
在疾病过程中不仅存在机体受损害和发生Leabharlann Baidu能紊乱的一面,还有机体防御、
适应和代偿等生理性反映的一面。
(一)我国古代的论述
1.精神摄生(精神卫生):通过摄生养性达到心身健康 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2.《内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 1.心理健康的思想源于古希腊。 2.皮埃尔在1792年提出废除精神病人的约束是提倡心理
健康的历史起点。 3.现代心理学发源于本世纪初,是有一位叫比尔斯的美
国人倡导的。于1808年3月出版了《一个失而复得的心》。
1.心理健康组织的成立
(1)1908年5月,康涅狄克州心理健康协会。比尔斯。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健康卫生组织。标志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
3.理想状态的标准: (1)将“正常”看作理想状态。 (2)对照各种理想行为而评估被
判断者的行为,异常者在个人生活 和社会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是不理 想的。
4.适应过程的标准: (1)将“正常”人的生活看作一个
不断发展及不得过程。
(2)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环 境,就被视为“异常”。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含义以及演化过 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初步了解研究学前 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含义: 1.广义心理健康的含义: 指的就是保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寻找对心理产生有 害作用的根源,增进人的心理效能及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
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一个健康的儿童,不仅应该身体健康,而且应该心理健康, 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处于健全状态。
1.对
(1)本体疾病观。
疾
逐
病
渐
的
(2)自然哲学疾病观。
发
认
展
识
(3)自然科学疾病观。
2.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生命状态的两端,这两端之间存在无
数不同的等级的状态。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 (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
考核要求: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1)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健概念发展过 程的代表人物。
(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 来及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
(2)1909年2月,美国全国心理健康委员会,纽约。 (3)1917年,《心理健康》季刊出版。
2.国际心理健康的发展
(1)1930年5月5日,第一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美国华盛顿,成立 《国际心理健康委员会》。53个国家,中国。3042人。 (2)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大会,英国伦敦,成立《世界心理 健康联合会》。 (3)当今,心理健康的重点是健康人的心理保健,从根本上杜绝心理 疾病和心理缺陷的产生。
3.我国的心理健康组织的发展
(1)1936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南京。 (2)1982年,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南京,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心。 (3)1985年,中国心理健康协会(重新组建),山东泰安。
考核知识点: 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考核要求:
4.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特征的认识:
(1)应考虑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要求 (2)应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 (3)应以现实的观点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 是相对的
3.人本主义的观点:
(1)充分的安全性 (2)充分了解自己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护人格的完整与和 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 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控制与表达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 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 情况下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个 人的基本需要
1.统计学的标准:
(1)将“正常”看作平均状态。 (2)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变化。 (3)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的属于正常,
居于两端者为异常。
根据这种标准判断: (1)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 (2)程度可以根据与全体的平均差异来确定。 (3)判断标准比较客观。
这种标准并非普遍使用,因为: (1)复杂的心理特征或行为在测量时本身并不准确。 (2)有些心理特征或行为在人群中并不成正态分布。 (3)有些虽呈正态分布,但仅有一端是异常的,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