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理论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评价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
但 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 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 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 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 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1)刺激—反应论积极意义:
3)儿童总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向环境吸取对 他有用的东西,逐渐适应他所处的环境。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 境之间的平衡。
4)自身与环境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与 顺应。孩子遇到新的东西时,总是试图用原 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如果同化不成 功,他就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 结构,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 这叫“顺应”,才能进一步同化新事物,这 就意味着原有的认知结构需要调整,这样他 的认知结构就有了发展,儿童学习语言并没 有LAD,也没有普遍语法,而是运用了这 种同化和顺应的能力,也就是认知能力;他 们总是用他们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 用他们熟悉的形式去理解不熟悉的话语。




先天论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心理学家伦尼伯格的 支持。他在1967年所著的《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一书中,提出了衡量某种行为是否基于遗传的 六项标准: 这种行为在需要之前就出现了; 它的出现不是主观决定的结果; 它的出现不是靠外部原因激发的; 获得这种行为往往有个关键期; 直接教授和训练对这种行为的获得影响很小; 其发展具有阶段性,通常与年龄和其他方面有 关。 伦尼伯格证明,语言行为完全符合这些标准。
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 学习得来的。它是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现实的语言环 境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对相互作用论的评价:
①相互作用论吸收了“先天论”的合理因素, 实际考察了儿童的语言运用,认为儿童语言 的获得既要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又必须有一 定的认知基础,这样就比较多的反映了客观 规律,能够解释“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 释的许多问题,同时又避免了极端先天论的 一些固有问题。能解释很多语言学习的现象。 如儿童一开始用的词汇都是周围存在的人和 事物,由近及远,在2岁前都是习得名词, 说明儿童首先对物体形成概念,然后才能对 物体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动词)

先天论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它功能 分开,认为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的关 系,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受智力和认知能力 的制约,可以先于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 不能令人信服。儿童4、5岁以后仍在学习 较复杂的语法(如定语从句)词汇学习也 是一辈子的事。
先天论过于低估后天环境的作用。语言是 约定俗成的,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 有某种机制,但也无法识别或运用语法规 则。

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论)
(1)理论基础 1)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 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 “认知论”为理论基础, 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 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 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儿 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 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 础上的。
2)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
(功能不变式),这种能力随着躯体内部 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 环境学习,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 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图式)这 种“认知结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 他的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 阶段发展。
5)皮亚杰关于儿童习得语言的观点:

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但它不是乔姆斯基所 说的语言习得机制。皮亚杰认为它是人类的一般性 的加工能力。它不仅适用于人类的语言活动,也适 用于人类其他的认知活动。

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儿童的语言学习 能力只是一般人类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是个 体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语言的发展以最初 的认知发展为前提。
此外, 先天论还从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来强调说明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不是 强化和归纳的结果。另外语言习得关键期的 存在也具备先天的基础,有赖于遗传控制的 生理基础。 先天论并不完全否认后天语言环境的作 用,但把语言环境的作用看得非常小,只是 起着激发LAD工作的作用,是第二性的。 总之先天论把儿童获得语言描绘为积极 主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儿童获得的不是 一句、一句的具体话语,而是关于语言的一 系列规则。
一个词、单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
(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
4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
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 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5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 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⑤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
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 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 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
2)刺激—反应论的不足:

言语行为十分复杂,既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部因素, 也很多难于观察、测量心理因素,不同于一般的动物 行为,不能只用“刺激-反应”来解释。外因论他们只 承认言语行为,不承认有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存在,把 言语混同于语言。他们看不到语言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体系,言语行为受规则支配,把言语行为简单地等同 于其他行为,甚至等同于动物的行为,将动物的实验 结果简单地推广到儿童的语言学习中,强调刺激与反 应在直接情境中的固定的、机械的联系,否定了人的 语言潜能和言语行为的特殊性,否定大脑加工外部信 息的能动性,把主体当作被动消极的语言训练对象, 这不符合儿童习得语言的基本事实,因而不能解释实 际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

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 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 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 心 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 ① 心理学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 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② 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果,可以用来 解释人的行为。 ③ 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 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 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 联结形成的。

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 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
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 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模仿确 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

③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
实能使儿童理解语义。儿童最初习 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
④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
习与评价(强化)等方法,对儿童 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

不能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以及过了 关键期后,学习和强化效果急剧下降的事 实。 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得到的强化是有限 的,并往往是在意义方面得到强化,那么 儿童是如何习得语法规则的?儿童在语言 习得过程中,他的反应不一定都能得到强 化,而且成人所关注并给予强化的往往是 句子的内容(意义),而不是它的形式。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 过程的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二)理论解释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 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 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 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





2、先天论(先天性决定论)
(1)理论内容 1)代表人物是语言 学家诺姆 ·乔姆斯 基、卡茨,心理学 家米勒与马克奈尔。
2)它首先是一种基于对刺激—反 应论猛烈批判立场 上建立起的 理论,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理论。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则体系, 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 统而并非习惯的总和。儿童之 所以能掌握,是因为人类有天 生的、具有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 言能力”。
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 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 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 说出的话是反应。 3)刺激—反应的哲学基础是洛 克的白板论, 强调后天经验 的重要性。认为语言也是一 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 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 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 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 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 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

语言中的句子是近乎无穷的,儿童不可能 也没必要通过模仿强化去学会每个句子, 然后再使用。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 创造性,只有掌握话语的规则体系才能创 造性的运用。人们能说出无限多的包括从 未听过和说过的句子的能力。儿童刚开始 说话时就基本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会创 造出新的词组、句型和符合特定情境的恰 当的表达方式。


对行为主义理论最有力的批判来自语言学家 诺姆۰乔姆斯基1959年对斯金纳文章的评论。 他认为行为主义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语言的一 些重要特征。
比如: 那边又打起仗来了。 那边又打起来仗了。 ——语言的深层结构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无色的绿色念头狂怒地睡下了) ——用于说明某些符合英语语法的句子依然
父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协助儿童 语言的发展,但并不能左右儿童 语言发展的模式。这就是乔姆斯 基的“语言刺激贫乏论” ,它强 调外界刺激对儿童语言的影响与 儿童本身语言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性。
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 得机制”(LAD)
它有两个特点: ①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 该机制发生作用。 ②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 而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
2)先天论也受到不少批评:

首先这一理论是思辨的产物,无法证明儿 童头脑中是否存在语言习得机制,这只是 一种假说。有人说这是一个天才的假说, 人们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 是否存在着普通语法,这也是一个争 论的问题,如果说儿童 一生下来头脑中 就有普遍语法的范畴和规则,很难解释儿 童后来学习语法要花那么多时间。很多人 接受先天学习语言能力,但不同意有普遍 语法。
它包括两个部分:
①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征(语言共项), 共有的规则,又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 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共性,是语言中最基本 的东西,适用于任何语言,高度抽象的规 则。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深层结构中。 这些语言普遍原则是以参数形式出现的, 处于待定状态。
②先天的判断、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儿童能对他所接触的语言参数定值。儿童 听到一些具体的话语,首先根据语言的普遍 特征,对某一语言的结构提出假设,接着运 用评价能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确 定母语的具体结构。即为语言的普遍范畴和 规则赋予具体数值,婴儿就获得了母语的能 力。也就是说语法规则不是由输入的材料归 纳而来的,是由语言习得机制中的普遍语法 转换而来的。
(2)对先天论的评价 :
1)先天论注重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 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行为主义儿 童被动模仿的观点,能解释为什么任何一 个发育正常的儿童,不需要任何系统的教 育都能在3-5年的时间内掌握第一语言复 杂的规则体系的主要方面,能听懂他从未 听过的话,说出他从未听过的句子,能解 释儿童为什么产生“过度概括”的错误。
学习:指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 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 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我们常说第二语言 学习。



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 开。第二语言学习者开始时,学习的成分 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渐加大。比较 理想的方式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习得 高级 中级 学习 初级

语言习得理论(一)
主要内容
语言习得的定义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
及理论解释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
习得: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母语的过 程和方法,儿童是通过大量接触语言在交 际中掌握语言,没有人专门教他,也没有 人刻意地纠正他的错误,不注重语言形式 而注重意义,语言规律的掌握是无意识的, 习得过程是由不自觉到自觉。我们常说第 一语言习得,儿童母语的习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