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安徽泗州戏的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安徽泗州戏的起源

摘要泗州戏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戏曲代表作之一,泗州戏是从淮河水中育出的一株莲花,是根扎民间土壤的一个地方剧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文化遗产的搜集工作一直鲜有人为,更不用说对它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关键词泗州戏起源追溯

皖东北的泗州,坐落在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辖盱眙、天长、五河、虹县(包含今之泗洪、洪泽县等地)。康熙十九(1680年)年的那次黄河夺淮入海,给古泗州带来了灭顶之灾,州城沉入洪泽湖底,“永为鼋鼍之窟”后,州署不得不迁至盱山,直到乾隆42(1777)年,巡抚闵公才上书朝廷:泗州署“治隔淮湖,控驭不便,虹最近泗,请裁虹归泗,版图、民赋一并于泗,并以城为州治……上从其请。”乃将州治由盱山迁于虹(今泗县城),仍辖盱眙、天长、五河三县。是时,虹县降为虹乡。《凤阳府志》②云:泗州(现泗县)“北枕屏山,南襟长淮,重冈东拱,灵璧西环,盘龙、朱山障其左,鹿鸣、阴灵绕其右,扼徐淮之门户,通兖豫之舟车。虽原野平旷之区,而风水结聚,自然昌明,东南大都会也。”泗州于民国元年废州改县,即泗县。因此,泗州戏与古泗州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这块文化瑰宝就是在古泗县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支艺术瑰宝。

对于泗州戏的起源说法众所纷纭,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是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

二是泗州戏与流传于江苏省徐州一带的柳琴戏以及海州、鲁南的淮海戏是同属于一个剧种——“拉魂腔”的不同流派。柳琴戏和淮海戏属“拉魂腔”的北派,泗州戏是“拉魂腔”的南派。该剧起源于江苏海州,发展、成熟于泗州,故名。

三是和所有的民间小戏一样,早期的泗州戏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最初是一个人的自打板自演唱,或自拉琴自演唱,有明显的说唱和沿门乞讨的痕迹。后来发展为有八、九个人合作的小戏班。有所谓“七忙八不忙,九个人看戏房”的说法早期的演出以柳叶琴、俗称“土琵琶”,外带梆子、小锣伴奏。以“帮腔”弥补音乐气氛的单调。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才有固定班社的剧场演出。老艺人徐步俊、魏月华、马兰玉等人进入皖北交通枢纽城市蚌埠的演出,一般视为是泗州戏的正式进城。据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源于苏北海州,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加工而成。故皖北的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丘姓门下学艺的)。距今约有200年历史。最早的艺人以唱“门歌子”为生,多为二人,一唱一弹沿街卖唱。

笔者以为安徽泗州戏最早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出现。江苏省海州一带,

有邱、葛、张三位老农爱好民间音乐的传人,他们在劳动休息时,常常编山歌企盼太平丰年。他们演唱的山歌有两种,一种为太平调,另一种为猎户腔。随着时间的发展,艺人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创造出了具有简单人物故事的”小篇子”进行演唱,这种“小篇子”描述泗州戏的最原始形态,由于唱腔优美,听者不思饮食,赶场听看,好像魂被拉去,故被誉为“拉魂腔”。后因连年灾荒,他们由于生活所迫,张姓在海州一带串门卖唱,发展为淮海戏;葛姓流浪于苏北、鲁南一带,发展为柳琴戏;而邱姓则在泗州一带传艺卖唱,由于是“串门卖唱”,民间又称之为“拉魂腔”或“走股子”,因为是泗州的“拉魂腔”,所以又称泗州戏。

泗州戏根扎淮河两岸的土壤里,源起淮河下游泗州城。安徽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泗州戏文中写道:“泗州戏旧称‘拉魂腔’,起源于江苏海州!即江苏省东海县”,流行于皖北一带,在民间小唱和花鼓灯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安徽省四大剧种!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庐剧“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发展地方戏剧都有自己的模式,泗州戏也是如此。昔日的根源已基本定格,以后的辉煌靠后来者继承,开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周冠艺。寻根探源泗州戏[J],中国戏剧,2006,(04)

[2] 蒋宗霞。试论泗州戏源流及艺术表现[J]。戏曲研究, 200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