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为本
我们都知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人为本”,最早是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家管仲提出的。《管子》中提到:“夫霸业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黄宗羲等我国古代思想家都曾论及民本思想,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民主君客”、“民为贵”的思想。当然,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民为本”继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但是又有着实际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
应该说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很丰富,对我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而教育是百年大计,在教育中如何实行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了我们这些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所要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实上,教育是有继承性的,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我觉得也应该是中小学教育中要重视的,因为高等学校的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基础教育在这方面完成的如何。基础教育,从对象来说,是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从内容来看,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技能掌握和形成的教育;从性质上说,是整体提升公民素质,树立人们的和谐观念,增强人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个人良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培养好习惯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而,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呢!那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把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为本的具体内涵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
事、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学会做人,就是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懂得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学会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教会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汲取更多的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会做事,就是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团体意识,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学会创造,就是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创造精神,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新事物、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真理、解释合规律发展的未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学会健体,就是要教育学生真正认识到身体是事业成就的本钱,积极参加体质健康锻炼,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去主动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养成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事业、对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德育为先,就是要把对人的理想教育、爱国教育及思想品德的培养始终放在育人的首位。其主要内涵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文明行为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教育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崇高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爱人民的感情,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就是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奉献、自强不息和知荣明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在共同的事业奋斗中,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集体荣誉感。
近几年,很多校园的暴力事件频频发生,追究其根源,我觉得跟现在学校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校都追求升学率,过分追求分数,从而导致在育人方面有所忽视,很少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2004年马加爵在云南大学的宿舍连杀四位同窗引起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曾是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成绩应该不差,然而人品不行,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同窗,这样的一个悲剧的形成,我想跟他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不无关系。我们知道,没有知识、能力的支撑,人就无法在竞争中取胜,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教育必须在人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但仅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就不是全面发展,也就不能保证服务社会和人民目
的的实现。没有“德”,知识和能力就没有了方向和保证。因此,学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整合调动一切教育资源施教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和环节,既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又要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
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呢?我觉得学校的每个教师都要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最基本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做人。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身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任课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种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做人、做事和做学问。那么如何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呢?其一是教师要爱岗敬业,关心和爱护学生,多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自身价值和思想感情,若学生犯了错误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法,并以耐心说服、示范引导的方式,感化他们的心灵。其二是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提高教学水平上下力气、练内功,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和熏陶学生。其三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师德中的优良传统,而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育人立教,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其次是充分发挥知识课的育人功能。知识课教学占有学生大量时间、精力和活动空间,而且每门知识课都蕴含育人内容和属性。例如,在语文课堂当中,除了讲述必要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教给学生“真善美”,在讲述名人故事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难能可贵的品质。再如,在进行数学、科学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这些都应该成为教书育人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因此,在各门知识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的内涵,把育人巧妙地贯穿于知识课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教育,把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使教书与育人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