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风景写生》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条风景写生》教案设计
一、教材依据
《上海美术教育出版社》美术七年级下册
第二课:线条风景写生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2、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风景的美感,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风景。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运用构图知识和铅笔画技法,画一幅以树木或风景为主风景画。
2、难点:怎样表现和处理好以树木为主风景画的质感和空间感,如何画好建筑物透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手绘线条图片(数件)、
学具准备:笔(钢笔或铅笔、彩笔、签字笔等)、纸(白纸皆可)
五、教学方法:欣赏、讲授、练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1、导入
展示多媒体课件:运用色彩与只运用线条的两类作品
提问学生:这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
回答:一类是只运用线条来勾画的风景画。
一类是用颜料来画的风景画。
教师:好,这两幅画都属于风景画,只是运用的技法不同,只运用线条来勾画的风景画——线条风景写生;运用颜料来画的风景画——色彩风景写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运用线条来勾画的风景画——线条风景写生。
板书:线条风景写生
2、讲授新课
(1)欣赏作品,并思考问题:
线条风景写生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材料?
A、画笔:铅笔、钢笔、毛笔、炭笔、木炭条……
B、画纸:素描纸、速写纸……
(2)学习线条风景写生的作画步骤
取景构图
注意透视变化
作画顺序:
近景
(3)让学生了解:运用不同的画笔画出的效果也不同。
A、以铅笔作风景画写生,适用于线条表现。
铅笔的特点是线条圆滑流畅,有粗细浓淡的表现效果。用铅笔组织色调,取决于用线的粗细轻重和线条的排列疏密,其构成的色调丰富,富有变化,适用于表现不同空间层次的景物,具有空透之感的生动效果。为了丰富线条粗细和线条形状的变化,可以用笔于适当不同的角度,即可画出多种不同的线条。
B、炭笔的色彩浓厚,没有反光,但所画线条粗细、浓淡表现丰富,画明暗调子的明暗程度有较大的变化幅度。
利用粗细不同的碳条可以画出多变的线条,横卧可画出奔放的色调块面,即可呈现清晰的笔触,又可表现渲染的韵味,对于景物气氛和夜景表现具有独特的优点。在画远山、云朵可在画出淡淡线条的基础上用纸笔、软布或手指擦抹,再铺以线条,以表现远山的朦胧和云朵的轻柔。
C、钢笔是风景写生的随手工具,它的色调不依赖于自身的墨色的深浅,而取决于线条组织的疏密程度。
线条组织愈疏,色调愈浅,线条组织愈密,色调愈深。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组织方法,所产生的色调变化呈现不同的表现特征。钢笔充分利用了纸的白色和自由的线条组织成的方法色调,形成了方法而独特的造型语言,极富表现力。当然线条是钢笔的基本造型语言。钢笔画的线条变化十分丰富,这种变化,一是来源于运笔的快、慢、轻、重,运笔轻而快,线条就细而急,运笔重而慢,线条就粗而缓,运笔忽轻忽重,忽快忽慢,或稍作抖动,线条还会产生具有情感性的变化;二是来源于笔端墨水的饱和程度,饱和则线条饱满、润泽,反之则线条苍劲、
枯涩;三是来源于笔尖的正、侧、背的变化,线条由此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除此之外,钢笔的线条表现与纸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光滑度高的纸上作画,线条流畅、潇洒;在粗糙的纸面作画,线条会出现沙笔,而更显犹劲;在宣纸上作画,线条则淋漓、泽润。
3、练习(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那么,我们也用线条来表现自己觉得最美的风景,看看我们手中的线条风景画是如何表达的。
、请同学们把自己觉得最美丽的某一个风景用线条来描绘出来。
B、请同学们临摹课本第9页中的任何一幅作品。
4、作业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业,请其他学生来点评,指出画的好的地方和还欠缺的地方。
5、总结: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线条风景写生的相关知识。通过运用线条可以把自然界处处存在美,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七、板书设计:
线条风景写生
工具材料:
A、画笔:
B、画纸:
作画顺序:
近景
八、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我基本上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充满自信,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意识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
充分注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需求,才能在教学中收放自如。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
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