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德育无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心灵,德育无痕
走进心灵,德育无痕
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许多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让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增长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衔接与配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
那么学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使德育工作更有科学性与实效性?本文针对这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实效性
正文:当今社会,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
再加上社会和家庭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知之甚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水平,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偏面
强调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德育教育,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服不用洗、地板不用擦,完全没有劳动的习惯。
公交车上不懂给老人让位,不是名牌服装不穿,文明礼仪日衰,攀比之风日盛。
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而要想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就必须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只有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心理,才能使他们的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因此,德育与心育相结合,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进行德育教育,不仅可以为德育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使德育工作深入人心,增强德育工作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实施过程中,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学习,让教育者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
它既包括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教育,又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文明礼仪和学校的“三风”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
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主要表现在:
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和内容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入手,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从学生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入手,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德育教育侧重于从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情感和意志过程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涵盖着德育教育的内容。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途径和不可分割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习惯于单纯地传授思想道德的概念、要求和规范,很少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并过度期望学生的道德观念一蹴而成。
事实上,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变化过程,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等违反教育规律等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
此外,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形成道德情
感与道德信念比知道什么是高尚更重要,进而才能使他们养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不重视学生的情感经验,不能内化为人的品格,不能指导未成年人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虚假和表面的。
道德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心灵深处,这才是教育的原则。
心理学知识是教师认识学生心理的重要工具,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
教师要设计两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实现价值性格化。
同时,心理辅导中的自由联想、暗示、心理换位等许多沟通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使道德教育更具有人情味,从而减少教育工作的阻力。
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到道德教育中,合理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可以改变以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灌输式”教育为主的现象,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天性以及对教育本身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崭新的局面。
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衔接,融为一体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德育的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工作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
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道德问题往往与心理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
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共同进行来加以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是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素质的主要途径。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二者在内容和作用上也存在着重叠与交叉,并且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
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也要受到主体思想的支配,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把握就越好。
因此,教师除了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积累、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加强心理学知识储备,随时把握学生脉搏。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
教师的心理学知识缺乏,势必会对学生
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不够准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问题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水平上,不能挖掘出隐藏于心灵深处的内在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道德品质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学校德育工作中,让心理健康之花在德育的土地中绽放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中的导师和引路人,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学生集体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全班学生的发展方向。
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实践课、班干部会议、课外交谈等多种形式对班级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班级中开展德育工作次数最多的教师。
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又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就可以使德育工作深入人心,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团队活动中
在学校开展团队活动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在举行纪念革命烈士的活动时,从学生的情绪、情感的特点入手,学
习革命先辈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奋发向上、立志成才意识;
在召开“六一”活动或“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活动中,除了对成绩突出,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掌声鼓励外,对没有取得名次,但奋力拚搏的学生更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运用维纳的归因理论,引导学生从有利于今后成长的角度归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归于主观努力的原因,有利于激励更高的学习动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心理教育:(1)以课堂例子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以课堂活动为辅助,加强小组合作意识,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塑造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3)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4)以身作则,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
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小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比如,思想品德课是中小学生思想道
德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该门课更具有实效性和实践性。
首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课的授课过程中,把理论与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前进。
其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融入到
“思想品德”课中,使思想品德教育更符合学生实际;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基本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思想品德教育全过程,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又如,利用体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勇敢的献身精神。
实践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
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1、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龙头,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班主任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
动中释放各自愉快或压抑的心情,在活动中班主任可自然地将道德品质教育溶入进去,充分将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
如:(1)学习目的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教育等,使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自己的目标,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2)在班级中采用伙伴心理辅导的方法,既通过伙伴影响伙伴,来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可通过相互讨论,探讨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或相互咨询,解决疑难问题;或在游戏中相互协作,相互关心,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之间能相互了解,开朗心情,并学会理解他人,谅解他人,协助他人等。
这样的活动既达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又可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德育教育,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载体,它用无声的语言传递大量的信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具有隐性教育的功能。
要占领校园这块精神文明的阵地,唱响主旋律,抵御消极文化对校园的侵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比如,(1)、作为校园文化精神层面的校风、校训、校歌等,能起到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作用;(2)、利用政教处、校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3)、举办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科学讲座,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等系列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4)、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心理咨询室、校园网等校园媒介营造文明健康的气氛,形成人人重视、追求心理健康,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局面。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
定期举办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向家长传授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
以上这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本人这三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点总结和思考。
其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是,只有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进行德育工作,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开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研修网,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李晓凡: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让师德在教育中闪光”,王威,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教师,“走进心灵,师德无痕”
2、“中小学管理办法”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