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性和翻译策略--《西厢记》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

合集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西厢记》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西厢记》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西厢记》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梁译艺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3
【摘要】本文运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西厢记》三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内容,聚焦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本翻译风格的异同。

研究发现:1) 共性:三个译本总体用词难度相近,都能运用显性连词将原文所隐含的语义关系体现出来。

2) 个性:熊式一译本强调译文的完整性,解释性话语多、句式更为复杂;West和Idema译本强调译文的准确性,用词丰富,文本正式程度高;许渊冲译本注重向读者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用词准确且达意,句式简练,追求译文的“意美”。

造成这些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总页数】11页(P111-121)
【作者】梁译艺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译者风格研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例
2.基于语料
库的翻译文体与翻译策略对比研究——以白居易《长恨歌》的三个英译本为例3.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以李清照词的三个英译本为例4.《道德经》
四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5.基于类比语料库的《文心雕龙》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兼以社会翻译学视角的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研究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研究作者:马宏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10期【摘要】伦理维持着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

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和规范伦理四个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对译者翻译策略及相应的读者阅读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伦理《西厢记》对比研究一、引言翻译,是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过程。

伦理,作为人类文明中的道德信仰与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约束着人们在沟通中的行为。

本文以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以《西厢记》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对译者翻译策略及相应的读者阅读效果的影响。

二、西厢记及其英译本王实甫所著《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戏曲作品,主要描写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英译本中,本研究选取了熊式一(以下简称熊)翻译的The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1936)和奚如谷、伊维德(以下简称奚、伊)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1995)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三、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下西厢记英译比较切斯特曼将翻译伦理的研究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以及基于规范的伦理。

下面就分别从这四种翻译伦理模式的角度对《西厢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

1.两译本中的再现伦理。

再现伦理模式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忠实。

在这一模式下,为了最大程度的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化,译者需要注意到原语中的文化要素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1: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有不能。

“She is able to sew and embroider,and has other female accomplishments.” (熊,1936:3)“Embroidery and other female skills,verse,lyrics,calligraphy,and ciphering-there is nothing in whic h she is not competent.” (奚、伊,1995:115)“女工”一词,是中国文化对女子所从事的刺绣、编织等手工劳动及其制成品的指称。

基于语料库的戏剧翻译中的语义韵研究——《西厢记》两英译本案例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戏剧翻译中的语义韵研究——《西厢记》两英译本案例分析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年第1期(2月号)收稿日期:2014-12-4;修改稿:2015-1-15*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翻译学的语料库文体学研究体系(10BYY007)、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语料库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09YJA740055)、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09SJB740006)和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基金项目: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研究体系(09JDG053)资助。

闫 清1 沈子璇2 任晓霏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料库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13)1. 引言戏剧翻译不仅停留在语篇表层语言成分之间的转换,实现语篇深层的语义连贯是迎合译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使其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抓住戏剧主题的前提所在。

在戏剧文体特定的语境中,语义关系的不同体现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诗学价值,要求译者在尽量不损害原文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再现语义的整体连贯。

另外,词语与搭配词共现时往往会体现出一定的语义倾向,这样在翻译过程中会导致一种惯性的缺省式联想,鉴于舞台表演的即时性和现场性对戏剧翻译的制约,译者必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弥补文化缺省现象下出现的意义真空,来平衡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的关系以起到连贯性效果。

2. 研究背景2.1 语义韵的内涵“音韵”这一术语是Firth 提出并用来描述跨音段语音色彩,在此启发下,Louw 创造性地提出了“语义韵”,并将这一术语定义为:一系列相近的、较稳定的搭配词建立起来的语义形式,通常具有肯定的或否定的语义特点,其主要功能是表达者或作者对某一语用情况的态度(2000),从语用角度出发揭示了语义韵的评价功能。

Stubbs 把语义韵定义为“词语搭配的特殊现象”(1996:176)。

语义韵可划分为: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

当节点词多与表达正面的、积极的搭配词共现,这类节点词称为积极语义韵,相反为消极语义韵,如果与节点词共现的既有表示积极搭配词,又有消极的搭配词,则这一类节点词称为中性语义韵。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论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的文学性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许渊冲的
英译本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首先,许渊冲的英译本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他在翻译时,不仅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学性,而且力求将原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

他用精确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原文
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其次,许渊冲的英译本非常生动。

他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使读者
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他还用流畅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原文
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最后,许渊冲的英译本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他用优美而流畅的语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此外,他还用对比、比喻、排比、反复等手法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
事情节。

总之,许渊冲的《西厢记》英译本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它准确地传递了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此外,他还用流畅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原文中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西厢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也具
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

中国古典戏剧翻译---------以《西厢记》两个译本为例摘要:中国古代戏剧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戏剧对我们的修养和对中国的戏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戏剧的英译则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以《西厢记》的两个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译本所突显出来了不同倾向的翻译策略,以探讨何种翻译策略更有益于中国的典籍翻译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drama has a long history,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culture,understand ancient Chinese dram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ultivation and Chinese opera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drama is beneficial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preading, this article take two versions of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amber》forexampl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show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endency, to explore which kind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more conducive to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关键词:西厢记、许渊冲、熊式一、奚如谷、翻译美学、典籍翻译、文化传播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学术领域之一,成绩斐然。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语言象似性视域下《西厢记》英译研究——以许渊冲译本为

王小丽;赵善青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8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爱情传奇。

该剧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富有音律美,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同时,《西厢记》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元杂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自王实甫将《西厢记》作为杂剧剧本搬上舞台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已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西厢记》的英译活动也逐渐增多。

本文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分别从拟象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和映像象似性的视角深入分析《西厢记》在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取与应用效果,研究象似性理论在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和选择合适翻译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王小丽;赵善青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译本为例
2.认知转喻视域下昆曲服饰翻译研究r——以许渊冲、许明《牡丹亭》英译本为例
3.“书法文字学”的新视野——《中国书法异体字大字典——附考辨》序
4.《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为例
5.描述性翻译研究视域下李煜词之颜色词英译对中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翻译视角下《西厢记》英译策略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西厢记》英译策略研究

文化翻译视角下《西厢记》英译策略研究作者:顾仕轩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2期文/顾仕轩【摘要】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西厢记》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的研究者众多,本文尝试从词汇、句式、文体等方面来分析这部译本的翻译策略,并且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这些策略的成功之处,以及总结得到的文学翻译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许渊冲;文化翻译【作者简介】顾仕轩(1985.08-),女,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研究。

一、引语中国古典戏剧也称为“戏曲”,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世界三大戏剧。

中国的戏剧艺术在宋代逐渐形成,在元代获得了极繁荣的发展,形成了历史上古典戏剧的高峰。

宋代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与清代近现代戏曲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戏剧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作品灿若繁星,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就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

《西厢记》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突破封建制度枷锁,在聪明机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动人故事。

《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中的“花间美人”,尤其是它所取得的语言艺术上的成就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戏剧中最高的。

剧中的语言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华,文采斐然,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得元代的白话口语与文学语言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统一。

二、文献综述众所周知,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和传播实非易事而《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得它的英译更加困难。

即使如此,百年来仍有数位翻译家尝试将《西厢记》翻译成外语传播到西方世界,扩大了我国古典戏剧在西方的影响力。

《西厢记》最早的英译本是由熊式一于1935年翻译,题目为The Romance of theWestern Chamber。

其后又有五个英译本。

最新的两个是1991年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H.West)和荷兰汉学家伊维德(Wilt L.Idema)合作翻译的The Moon and the Zither: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第六个译本是许渊冲翻译的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 2003年被列入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

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以奚如谷和伊维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

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以奚如谷和伊维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

戏剧典籍《西厢记》中外译者英译比较——以奚如谷和伊维
德及许渊冲文学英译本为例
邹素;刘立胜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
【摘要】在《西厢记》众多英译本中,世界知名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的合译本与中国翻译巨匠许渊冲的译本各具特色,独树一帜。

通过对比译者身份、对原作的考证、翻译策略和译本的出版与接受情况,结果发现了“无意插柳、有心栽花”的趣象,即奚氏与伊氏合译本本着对汉学的研究兴趣完成译作,却里程碑式地传播了中国古典戏剧文学,而在官方资助下的许译本,本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却并未成大气。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邹素;刘立胜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考证严谨意象忠实——浅谈《西厢记》奚如谷和伊维德英译本
2.英译本《西厢记》插图研究——以熊式一、奚如谷译本为例
3.阐释运作四步骤与译者主体性分析r——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离骚》英译本为例
4.英译本《西厢记》插图
研究——以熊式一、奚如谷译本为例5.《西厢记》英译本副文本对比研究--以许渊冲和奚如谷、伊维德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游记》两个英译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西游记》两个英译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摘 要 : 翻译 活动 的 跨 文 化 性 决 定 了翻 译 研 究 的视 野 同样 关 注翻 译 的社 会 、 历 史 、 文化 等 外 部 因素 。通
过 寸 - 余 国藩 和詹 纳 尔两住 译 者 的《 西 游记 》 全 译 本 的跨 文 化 比较 , 发 现 背 景 同是 时 代 的 文 化 需 求 , 詹 译 本
的第 一 个 节 译 本 到 随 后 不 断 出 现 的 各 类 缩 译 本 、 选 译 本 、 编译 本等 , 再到 2 0个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 的 两 个 全 译
本 , 迄今《 西游记 》 的英 译 本 已有 3 0余 种 版 本 , 还 不 包
括各 种漫画 、 舞台、 音 像 影 视 等 其 他 各 种 形 式 的 传 播
着 时间的流逝而更加 历久弥新 , 尤 其 是 随 着 中 国地 位
的崛 起 和 国际 交 流 的加 深 , 加强对《 西游记 》 翻 译 的 研 究 就 显 得尤 其 有 实 际 意 义 。而 事 实 上 , 目前 在 中 国 学
中, 译 入语读者 通 常会 面临三 种 状况 : 一 是 完 全 符 合
本 体 意 义 是 一 种跨 文 化 的语 言 交 际 活动 。
世 界 的 接 受 现 状 是 极 其 不 对 等 的 。 进 一 步 在 结 果 中
搜索“ 跨文化 ” , 结 果 只 有 一 两 篇 。 由此 可 见 在 跨 文 化 交流如火如 荼的今天 , 《 西 游记 》 的英译 尤其是 在跨文
性又使得 翻译不 可 能是两 种语 言之 间“ 字 对字 ” 或 者 “ 旬对句” 的机 械转 换 , 而 应 当 是 来 自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译 者 在 译 人 语 中 寻 求 意 思 对 等 又 能 为 读 者 接 受 的表

2《西厢记》七个英译本的传播与比较:《西厢记》英译本研究之一.caj

2《西厢记》七个英译本的传播与比较:《西厢记》英译本研究之一.caj

世校本,务为新奇,多作倒语,文乖字逆,几类欧阳公所讥石公操作字之怪,殊失韩公立言本意,今悉正之,不敢从也。

”在我们看来,两种表达的优劣姑且可以不论,问题的关键在于,韩文中是否有着这样字法和句法,“韩公立言本意”究竟如何。

以我们对韩文的理解,这恐怕正是韩愈的特色之一。

以上我们对《考异》的作法进行了大致的评述,我们想对《考异》的成绩和失误进行一些总结,也想对方、朱二校的去取进行一些微观的对照,以体现出其各自的特点;但同时,我们更想揭示出朱校最终被接受的社会文化原因,从中管窥到社会文化运动之大势,揭示出校勘学表层之下的深层力量。

在我们看来,朱熹对韩集原貌是不够忠实的,但也许是这种改造促进了韩文在更大范围内的被接受,其对于韩愈,真正是功过参半了。

《西厢记》七个英译本的传播与比较------《西厢记》英译本研究之一郭晶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11116一、前言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无所不工”、“天下夺魁”,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的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以其深邃的思想道德力量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文坛、笑傲剧坛七百年。

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厢记》先后七次被中外翻译家译成英语,逐渐以文学和戏剧的形式走出国门,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中国戏剧的特殊魅力。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改写”(rewriting),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翻译、改写、编选、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过程。

他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受到两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形态(poetology)。

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而诗学形态则是改写者进行创作时所处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本文追溯了七个译本的出版情况,从书中的前言、导言、引言、序言等中查找译者的翻译策略,对译者的背景作以介绍,并对译本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西厢记》七个英译本的传播。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

从《西厢记》译本中解读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摘要】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璧”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家喻户晓,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理想的爱情主题。

这是《西厢记》的点睛之笔,它既表达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心愿,同时也具有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深层内涵。

本文研究了《西厢记》译本中庸文化与典籍翻译策略。

【关键词】《西厢记》;文化;典籍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里,先人们创造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论语》、《道德经》、《易经》等著作及其思想不仅为我们中国人所熟知,如今这些书籍更是翻译成各种语言,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瑰宝,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语言既饱含着元代民间活泼生动的特色,又浸润着唐诗宋词精妙哲理的风格。

文章主要以《西厢记》的两个译本为例,从“中庸”的思想出发,对比分析它们各自所体现出来的翻译策略,以试图找到更适合中国典籍翻译的策略。

一、《西厢记》概述通过塑造艺术典型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这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共同规律。

但讲究意境,则是我国中晚唐兴起的意境说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特殊要求。

并且,我国的戏曲文学正式诞生于文学史上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唐宋之后,加之戏曲文学又是以曲为重要标志的抒情性很强的诗剧,因此,其曲文创作就必然要接受它的前代文学唐诗宋词的影响。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正是得力于民族艺术的深厚传统,在创作中常把由诗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艺术意境融到典型人物和剧情中去,这恐怕是《西厢记》研究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西厢记》历称是北曲之冠,曲词是非常优美的。

语言上元杂剧历来分本色派和文彩派,王实甫是文彩派的代表, 《西厢记》又是文彩派的高峰,其语言风格既有元杂剧朴素自然的特色,又有华美瑰丽、绚烂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许渊冲《西厢记》英译作者:陈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陈莹(河池学院外语系,广西宜州 546300)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判断一部译作成功与否在于其在翻译生态系统中的适应程度,而适应归根结底在于读者的接受程度。

面对不同的读者,译者应对其“生态环境”有清楚的认识,以满足不同的读者期待,使自己和译作适应不同的“亚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诠释下的许渊冲《西厢记》英译充分体现其翻译思想追求翻译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以及“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原则。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许渊冲;《西厢记》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09-02《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作品文采飞扬,韵律美妙,情感真挚地讲述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

她和《红楼梦》一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一中一西、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使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这一瑰宝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熠熠光辉,许渊冲教授在1992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译《西厢记》四本十六折,又于1998 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许译《西厢记》五本二十折全本。

许译《西厢记》译文韵律严格,格调优雅,遣词造句精雕细琢,传神的西方诗学中的意象和典故在译文中随处可见。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来剖析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中的适应与选择, 解读许渊冲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处理技巧。

一、生态翻译学概要胡庚申教授将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哲学基本原理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并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指导,诠释了翻译活动的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视角。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实际是一个“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

中诗西渐——以《西厢记》德译本为例探讨诗歌翻译的开题报告

中诗西渐——以《西厢记》德译本为例探讨诗歌翻译的开题报告

中诗西渐——以《西厢记》德译本为例探讨诗歌翻译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古典文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其中的诗歌常常充满典故、典型和隐喻,在跨文化传播时常常遇到翻译困境,因此翻译诗歌成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同时,西方文学史上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歌,这些诗歌也成为了翻译难点,尤其是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

因此,如何在翻译诗歌中体现其源文化与目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叙事、抒情、描绘人物生活、鲜明的风格特点等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翻译时,如何将其语言特色、文化内涵精确地表现出来,则是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探索优秀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就德国翻译家谭其骧的《西厢记》德译本为例,从中探讨如何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为另外一种文化的诗歌作品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翻译诗歌的意义,挑战和问题。

2. 分析《西厢记》的中文原文特点。

3. 介绍德语的文化特点。

4. 分析德译本翻译策略和方法。

5. 探讨通过德译本翻译出的《西厢记》的叙事和文化特点。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1. 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并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诗歌翻译的研究历程,研究经典的翻译理论和经验,并确定研究框架和方法。

2. 实证研究:通过对谭其骧的德译本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翻译策略、技巧以及实现的效果,从而为研究策略方法提供有力支持。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为研究者和译者提供跨文化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2. 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对于翻译质量的影响,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提供借鉴。

3. 通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和文化,探讨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为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4. 对于研究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预期结果通过对谭其骧的德译本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探讨,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结果:1. 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并提供了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

浅析《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的典故翻译策略

浅析《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的典故翻译策略

浅析《西厢记》许渊冲译本的典故翻译策略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被誉为“天下夺魁”的杰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许渊冲译本将其清雅的文辞,生动的形象一一再现,并在处理典故翻译时巧妙运用了三种翻译策略,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西厢记》,典故翻译,许渊冲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金圣叹在其《圣叹外书》中曾评道:“《西厢记》非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极言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而书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历史典故,为此番绝妙增色不少。

然而典故中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试图将此妙文传向世界的翻译工作者增添了许多难题。

许译《西厢记》是许渊冲先生的巅峰之作,充分展现了他在音韵调整、形式构建、意境营造、词汇筛选方面的杰出才能,也显示了他在典故英译上的深厚功力。

本文将从翻译技巧的角度分析许译《西厢记》中典故翻译的几种对策。

一、代以西方文化中的相应意象例1:第一本第三折《酬韵》我虽不及司马相如,小姐你莫非倒是一位文君?(王58)Although I am not a good lutist,She may be a lute-lover. (王59)此折写到莺莺夜至后花园内烧香,烧至一半,倚栏长叹。

张生隔墙窥视,有感而发,遂有这段唱词。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这里,张生自比司马相如,将莺莺比作卓文君,意指两人心有灵犀,欲借琴音追求美人之心一表无疑。

同时,这一典故还暗示张生与莺莺这对才子佳人将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样,冲破封建传统及婚姻制度,建立起相亲相爱、忠贞不渝的爱情婚姻关系。

许译中将司马相如译作“good lutist”,将卓文君译为“lute-lover”。

从音韵的角度来讲,使用了头韵,平添一种音韵美。

此外,从意象的角度讲,lute-lover 并非译者凭空捏造,而是西方文学中屡次出现的经典意象。

如:拜伦在《唐璜》第三章中写到:The Scian and Teian muse,The Hero’s harp, the Lover’s lute,Have found the fame your shores refuse.开奥的缪斯,蒂奥的缪斯,那英雄的竖琴,恋人的琵琶,原在你的岸上博得了声誉,而今在这发源地反倒喑哑。

文化专有项之典故英译——以《西厢记》为例

文化专有项之典故英译——以《西厢记》为例

- 250-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文化专有项之典故英译——以《西厢记》为例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邹清华【摘要】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诗词、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颇高,一直是翻译的难点。

【关键词】典故英译 《西厢记》引言自翻译研究开启“文化转向”以来,所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语言问题延伸到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当中,翻译研究开始转向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

而文化典故,因其蕴涵着深层文化蕴意,在翻译过程中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一、典故翻译典故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在汉译英中,由于汉语典故在英语中属于“文化空缺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专有项”,对译者来说这一类词的翻译一直比较麻烦,因为很难在译文中将典故背后厚重的中国文化再现出来。

关于典故翻译策略,有直译或音译、直译加注、意译、增译、省译、多种译法相结合等。

二、《西厢记》典故英译策略《西厢记》为王实甫的传世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与《红楼梦》一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

作为“天下夺魁”之作,《西厢记》中诗词曲赋随处可见,叠词典故比比皆是。

下面将结合许译本来分析典故英译策略。

1.直译法。

对于含义比较明确的典故,英译后不会引发文化冲突,许渊冲一般都是采用直译。

直译法的译文简单明了,且能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译入语。

1)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Eastward the oriole and westward the swallow flies;Before you start I ask when you’ll return.古代乐府歌词常以“东飞伯劳西飞燕”托物起兴,用来表示离别之典。

此处采用直译的方法,不做过多解释也能体会出“劳燕分飞”之苦。

2.意译法。

2)我虽不及司马相如,小姐你莫非倒是一位文君?Although I am not a good Lutist,she may be a lute-lover.琴呵,昔日司马相如求卓文君,曾有一曲,名曰文凤求凰Oh, my lute! I remember an ancient scholar wooing a beautiful lady played a tune called Phoenix Seeking His Mate.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西汉大才子,一个是大才女,他俩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

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

2023年9月第39卷㊀第5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Sep.,2023Vol.39㊀No.5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西厢记“复译比较的典籍英译多模态话语研究 (20BYY03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立胜,男,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与对外话语研究㊂引用格式:刘立胜.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J].外国语文,2023(5):116-124.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刘立胜(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㊀461000)摘㊀要: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㊂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㊁文化㊁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碍㊂文章以华人译者沈广仁的‘西厢记“舞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底本㊁可表演性策略㊁舞台呈现与效果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广受欢迎的缘由,并与熊式一的‘西厢记“首译舞台剧本作深入比较,综合探讨适合戏曲舞台剧本翻译的可表演性策略,为中国传统戏曲典籍对外传播提供借鉴㊂关键词:典籍英译;‘西厢记“;舞台剧本;可表演性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5-0116-090㊀引言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㊁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西厢记“一经问世,便蜚声当时文坛与剧场,获 花间美人 天下夺魁 及 杂剧‘春秋“ 等诸多赞誉㊂该剧无论在语言艺术㊁人物塑造还是思想内涵方面较之前剧作都有了新的超越,数百年来让无数男女痴情称道,经久流传㊂至今,‘西厢记“及其故事来源,即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与金代董解元的曲艺‘西厢记诸宫调“共有译本73种,其中英译本28种(含舞台已演出本三种),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中外戏剧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中国传统戏曲涉及唱㊁念㊁做㊁打等表现方法,注重曲调与唱腔㊁唱词的押韵与对仗,文中还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与用典㊂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语际翻译中的语言因素,还要考虑其他多模态因素,因而戏曲翻译是各类翻译中最为困难的,也是翻译研究中最为薄弱的㊂长久以来,学界就戏剧的可表演性翻策略争议颇多㊂巴斯奈特(Bassnett,1991:100)认为,戏剧文本的复杂性决定了戏剧翻译可采用多种策略,如果用可表演性和可念性来要求译者,那么译者的任务就变得超人性了,因而呼吁戏剧译者和研究者把注意力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上㊂而纽马克(Newmark,2001:172)则主张,戏剧译者既可以为阅读与学术研究而译,也可以为舞台演出而译,但应以舞台演出为主要目的㊂此后,斯奈尔-霍恩比(Snell-Hornby,2006:110)进一步强调戏剧翻译的 可表演性 可说性 ,甚至 可唱性 ,并提出了评价戏剧翻译的五个标准:潜台词㊁互动性㊁押韵㊁个性语言及观众参与㊂需要指出,戏曲有文学案头剧和舞台剧之分,译者在翻译之前虽需要明确自己的翻译目的与接受对象,但只有在舞台上演,才能实现戏剧翻译之最终目的㊂当然,在影响戏剧翻译的所有因素中,导演才是戏剧的真正 译者 ,对译本及舞台表演的呈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把译文话语转换成动作与手势语言㊁声音和面部表情(Che Suh,2002),但译者㊃61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在翻译中如果不关注译本的可表演性,则无法引起戏剧导演及剧社经理等在戏剧译本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翻译中介的兴趣,这也是至今只有少数‘西厢记“译本登上国外舞台的原因㊂华人译者兼导演沈广仁在‘西厢记“舞台英译本(The West Wing:A Chuanqi Opera,2008)中进行大胆的改编并大获成功,在新加坡成功进行了公演,并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㊂因该剧没有沿用传统的昆剧唱腔,而是以国外观众所熟知的 Memory We Will Rock You 等英语流行歌曲为旋律,广受国外年轻观众的欢迎,并吸引了新加坡六家媒体和中国大陆七家媒体的大量报道㊂‘海峡时报“(The StraitsTimes)认为它是 中国戏曲大变身 (Latif,2008),国内‘新闻晨报“也报道 整台演出就如同看一场音乐剧一般,观众笑声连连 (朱美虹,2008)㊂与此相比,旅英中国学者㊁导演熊式一1935年将‘西厢记“搬上伦敦舞台,但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演出并未获得巨大反响(熊式一,2010:91)㊂两部‘西厢记“英译舞台剧在国外迥异的演出效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案例,沈广仁改编的英译本何以在国外引起轰动?而同样积聚了很多形象资本的译者熊式一,虽埋头伏案,仔细推敲,他的‘西厢记“英译本为何没有达到与其首译舞台剧‘王宝川“相似的效果?为此,本文将从翻译底本选择㊁翻译策略及舞台呈现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㊂1㊀翻译底本选择:翻译评价之基础底本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质量评判的原始参照,因而在评价译本时,需要对比译本与原本㊂而翻译研究中存在的版本错位,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对翻译底本的考证意识不足所致(葛校琴,2013)㊂‘西厢记“并非王实甫首创,但他是在‘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崔㊁张二人的爱情故事改写为元杂剧的集大成者㊂他吸取并借鉴院本㊁南戏的演出形式,突破了 四折一楔子 和 一人主唱 的元代戏曲的固定体例,采用了五本二十折形式㊂在每折戏中,有时由末㊁旦和贴轮流演唱;有时则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配唱㊂这种体制上的创新,既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可以更为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㊂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厢记“出现了不同的曲调和刊本,以适合不同读者(观众)的品位㊂中国戏曲自宋㊁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在唱法方面各不相同㊂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腔调改进成为 昆山腔 ㊂到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又对其声律和唱法进一步改革,并吸取了海盐腔㊁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㊂他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辅以笛㊁箫㊁笙㊁琵琶等伴奏乐器,创造了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细腻而优雅的 水磨调 ,即昆曲㊂在剧本改编方面,‘西厢记“的明㊁清刊本合计达160种之上,蒋星煜(2009:70)将其版本大致分为总集本㊁丛书本㊁专题丛书本㊁合刊本㊁单刊本五类,而单刊本又可细分为口述本㊁演出本㊁非演出本㊁手迹本㊁乐谱本和少数民族语文本等六类㊂因而,译者选择‘西厢记“的何种底本,将是评价其译本的基础,也将影响到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㊂沈广仁选择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为英译底本㊂该本系在崔时佩㊁李景云的‘南西厢记“南曲改编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㊂全书共36出,在情节㊁关目㊁人物角色与演唱方式方面与王实甫原本有所差异㊂其依据传奇的体裁来重写西厢故事,改北调为南曲,并在演唱角色的分配㊁戏份的安排上作了重新调整㊂全戏中加入较多插科打诨的滑稽戏内容,以适应场上表演的需要和观众的口味㊂它虽备受明清时期凌濛初㊁李渔等文人的苛责,但就影响与接受而言,明代以后‘西厢记“各改编本无出其右者㊂以致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道: 李日华改实甫北曲为南曲,所谓‘南西厢“,今梨园演唱者是也㊂ (伏涤修,2005:92)需要指出,沈译本遵循了李版原有的对白和结构,总体上保留了它的通俗㊁押韵㊁对仗特色,但为了演出需要,将其改译为30出,里面的少数唱词也依据王版‘西厢记“进行改写㊂熊式一翻译‘王宝川“时凭借记忆对‘红鬃烈马“脚本内容进行拼凑,与此不同,他为让西方观众了㊃7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㊀解中国戏剧精品,搜集并参考了17种‘西厢记“不同版本,并以清代小说戏曲评论家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为底本,在英国骆任廷爵士(Sir James Lockhart)的中文藏书楼中孜孜不倦地译了11个月之久㊂金圣叹认为‘西厢记“第五卷并非出自王实甫本人,无论其情节㊁思想内涵还是词曲都远逊于该剧前四本,并对剧情安排和台词进行了批评,对该剧的文字㊁对话和关目作了大量修改,并删除了许多不雅的表述㊂但也需要指出,金批本语言犀利,思想深刻,以致流传甚广,在清代有70余种刊刻本,成为后来许多英译作品的底本㊂2㊀可表演性策略:舞台剧翻译之关键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首倡者巴斯奈特(1980:129)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并认为戏剧文本只有通过舞台演出才得以完整,也只有通过舞台表演,文本的全部内涵才能显现出来㊂帕维斯(Pavis,1989:30)支持这一观点,并认为戏剧翻译应以可表演性为前提,舞台表演总是优先于语言文本㊂国内学者及导演英若诚(1999)结合戏剧语言的独有特点,主张戏剧翻译要体现口语化㊁简洁性㊁动作性和性格化,追求戏剧的整体观演效果㊂虽然,诸学者对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原则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戏剧翻译要考虑文本使用者和观众的需求㊁戏剧的舞台性㊁视听性㊁口语性以及语言的动作性(孟伟根,2008)㊂为此,本文将从口语化㊁可唱性㊁动作性及娱乐性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㊂2.1戏剧翻译中台词的口语化策略戏剧台词,即人物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的语言,包括唱词㊁独白㊁对话等㊂它能连接观众与演员,让观众窥见人物细微的思想活动,体味戏剧舞台上人物的深意和情感㊂但由于舞台表演的瞬时性㊁视听性和无注性,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重译本语言的口语化㊁艺术性与个性化㊂为了保存原剧的口语化特点,译者沈广仁(2012:189)依据明代戏曲家沈璟的 僻好本色 的主张,侧重舞台译本的听与说,而力避学术写作中阅读与写作对译本口语化特征的影响㊂其翻译过程有三个步骤:首先,精于原作且英文水平极高的译者沈广仁以该曲的每行为单位进行英文口述;其次,不谙中文但精于英诗的诗人梁刘玉(Leong Liew Geok)对英译文进行润饰,并对唱词部分加以诗化;最后,并无古文或诗歌基础的打字员则记录诗人口语化的译文,如发现不通或易于误解之处,则要求重述,以便去除译本中术语或书面语残留,最终达到普通观众即听即解的舞台标准,把超越时空的隔阂降到最低㊂相较而言,熊式一则把‘西厢记“视为传统戏曲的经典,旨在忠实地传达原作的语言与文化特色㊂下面以原剧第三出第1折红娘对张生的训斥为例:例1 五衮 馋穷酸饿鬼㊂馋穷酸饿鬼㊂卖弄有家私㊂莫不为图谋㊂我特来到此㊂怕有情人㊂乖劣性子㊂(李日华,1958:57)腾葫芦 你个挽弓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我图谋你东西来到此?把你做先生的钱物,与红娘为赏赐,我果然爱你金资?(金圣叹,2017:92)在该出中,红娘以调侃的口气训斥张生卖弄家资㊂沈译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译文的口语化特征也更为明显㊂ Poverty stricken 指明张生穷困窘迫的境地,而 lout 则专指那些让人烦厌,却又生怜的笨手笨脚的男人㊂在舞台演出时,红娘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张生(look at you),一边绕着张生指责,肢体语言和台词完美配合,生动地反映出红娘意象中 傻角 张生的形象;熊式一在翻译时,选用了 a wretched,poor,vulgar creature 等词语㊂依据‘牛津英语词典“, wretched 多用来表示邪恶㊁可怜㊁可鄙之人,而 creature 在指人时,有让人可怜之意,但多为贬义,尤其是wretched creature两词连用容易让西方读者联想到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Frankenstein s creature),与原剧中红娘戏谑的口吻不㊃81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符㊂另外,沈译中 Who gives a damn about your money? 也比 You want to make a show of how rich you are! 更为口语化地体现出红娘语言锋利泼辣㊁爽朗热情的性格特征㊂因而,沈译能更为有效传达原剧的语气和情态,灵动而不露斧痕;熊译文中语句过于正式㊁复杂,人物形象较为刻板,未能很好地再现剧中的情绪起伏,影响了戏剧的观演效果㊂表1沈译(2008:25)熊译(1935:116)Look at you:a poverty stricken lout!Who gives a damn about your money?Is thi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think of?I came here because I was afraid you lovers would be frustrated by your desires.You,Chang,area wretched,poor,vulgar creature!You want to make a show of how rich you are!Do you think that I have come here to see what I can get out of you?How could all the salary that your wretched teaching has earned be a sufficient reward for me! 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I want your money?2.2戏剧翻译中台词的可唱性与动作性戏曲以歌舞来演绎故事的特点使其舞台性重于文学性,观众欣赏的重点在于曲的歌唱和表演,而不仅仅是曲词的华美㊂音乐是戏曲的灵魂,传统戏曲讲究 字正腔圆 和 依字行腔 ㊂而唱词可用来说明身份㊁交待情节或抒情言志,其翻译要有明确的角色意识,需要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和兼及典型动作的艺术处理(王宏印,1997:78-79)㊂在翻译过程中,如过分重视剧本的文学性,忽略戏曲演唱和表演的观赏性,则可能让戏曲译本 叫好不叫座 ㊂李版‘西厢记“使用了132种曲牌,唱词曲牌联套,连同 前腔 和 尾声 在内,共演唱了299支曲㊂其曲词精致华美,有大量诗词歌赋,韵白近于唱词,散白虽接近口语,但清爽干脆㊁悦耳动听㊂在翻译时,如何利用英语的语调㊁节奏㊁押韵及歌词的曲调来再现戏曲的音乐美,则显得至关重要㊂以张生初次见崔莺莺即被其倾倒的 元和令 唱词英译为例:例2 前腔 首座㊂我颠不辣见了万千㊂似这般庞儿罕见㊂只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㊂他掩映并香肩㊂(李日华,1958:11)元和令 颠不刺的见了万千,这般可喜娘罕曾见㊂我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去半天㊂尽人调戏,郭着香肩,只将花笑拈㊂(金圣叹,2017:9)表2沈译(2008:7-8):Composed to the tune of Yuanhelingand sung to the tune of Sex Bomb熊译(1935:10-11)Though thousands of hot babes I ve met; On little more than freaks my eyes have set.A witch s curves,an angel s face. Now seize my blood to make it race.I m dizzy,my vision is clouded; Words fail,my voice is shrouded.My heart has just been stolen,To lotus peaks my eyes have flown. She puts up with teasing,Her slanting shoulders revealing, Her only defense is her giggling.Goodness knows how many thousands of beauties I have seen before,But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delightful maiden as this!My eyes are bedazzled,and speech fails me,My soul has soared to mid-heaven!Standing there with her fair shoulders at rest,she seems regardless of how admiration of her is expressed,While she fondles the flower with a smiling face.㊀㊀原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张生 情痴 的形象㊂一介书生,偶遇容颜衣饰倾城倾国的莺莺,便决定不再赴京应试,表现出其痴情之意深,多情之状坚㊂该出唱词文辞优美,笔法细腻,内容传神,意境深幽,每一句都声声润人情迁㊂㊃9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5期㊀沈广仁并没有完全以李日华底本为基础,而是依王实甫原本对唱词进行了改写㊂按沈广仁(Shen, 2013:203)的观点,现今古典戏曲式微,与它形同博物馆艺术品般被供奉㊁缺乏联系现代生命的活力与流行戏剧迫切需要的娱乐性有关㊂沈广仁要让现代观众重温的是数百年前中国观众的剧场体验,所配的皆是观众熟悉之现代曲调,意在唤起共鸣,营造气氛㊂因而,他把西方观众耳熟能详的汤姆㊃琼斯(Tom Jones)的情歌‘性感万人迷“(Sex Bomb)的曲调作为英译本的音乐潜台词(subtext)来依声填词,译本唱词押韵结构为aa bb cc dd eee,朗朗上口,便于歌唱㊂另外,沈译唱词中hot babes一词与‘性感万人迷“歌词中的baby形成有效关联,同时其节奏与‘性感万人迷“曲调情感一致,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其进入古典戏曲所欲营造的情爱氛围中㊂把流行曲调的原有唱词作为译本音乐的潜台词,更能使新谱唱词的意义倍增㊂这种把唱词谱入英语流行音乐的做法既弥补了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英译的无注性,又给予观众多重的感官刺激,包括眼观舞台上象征性的肢体动作,耳听主角演唱㊂而曲调音乐的原歌词则成为潜台词作用于观众的下意识,促进观众的理解与欣赏(熊贤关,2012)㊂不同于小说或其他文艺体裁,戏曲只能通过动作以及解释动作㊁体现动作的语言,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关系,推动矛盾发展和揭示思想主题的要求(范钧宏,1982:27)㊂中国戏曲的动作是舞蹈化的,动作是构成一个剧本的重要因素,戏曲剧本的语言应提供给演员舞蹈表演的空间㊂沈译唱词的动作性与形象性十足,与音乐融为一体,很好地反映出曲中人物的神态面貌与心理情感㊂沈译本多用一些动态动词,加上舞台演出中张生夸张的神情举止,如热血澎湃(seize my blood to make it race)㊁眼花撩乱(dizzy)㊁无以言表(Words fail)㊁魂飞九天(My heart has just been stolen,to lotus peaks my eyes have flown)等,这都充分从张生的视角再现莺莺的优雅姿态与仪容面貌㊂在音乐性方面,唱词最后三个词teasing㊁revealing和giggling都押/iŋ/韵,而韵尾/ŋ/是鼻辅音,歌唱时软腭降低,气流从鼻腔泄出,同时震动声带发音㊂因发音时间较长,气调柔和,可以更好地用来表达情感㊂另外,三个词也与英文歌曲‘性感万人迷“歌词中的bomb㊁along㊁on押的鼻音/m/㊁/ŋ/与/n/相呼应,因而能够与歌曲曲调完美合拍,加上演员丰富的肢体动作,声情并貌地演绎出原剧的内容㊂与之比较,熊译本的唱词虽在忠实方面有余,但在押韵㊁节奏及简洁性方面不足,且文中多用一些感官动词(know㊁see㊁seem)㊁被动语态(be bedazzled)及静态动词(standing㊁smiling),偏重于人物的静态描写,台词的口语化与动作性不强,总体上逊于沈译本的音乐性和动作性㊂在唱词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熊译文中的beauties和maiden反映了相府小姐大家闺秀之仪态,与沈译中hot babes㊁freaks㊁witch s curves及angel s face描述的天使面容㊁魔鬼身材的当下性感辣妹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㊂后者对于新加坡那些认同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华传统戏曲及文化略有所知的青年观众来说无疑更有吸引力㊂另外,原文中 尽人调戏 一词并无贬义,系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 尽人顾盼 之意㊂ Teasing 一词可指对异性的撩拨,在此指张生目光为莺莺所吸引,如痴如醉地欣赏莺莺之状(shoulders revealing),为之神魂颠倒,魂飞天外的场景㊂而 put up with 显示出莺莺意识到张生在看自己,但又神态自若,仿若天人㊂Her only defense is her giggling一句系译者根据情境的增译,但更为生动地描写了莺莺声音优美及娇羞之状㊂Defense一词也与原文本中莺莺之 临去秋波那一转 极为神似㊂熊译本中,虽然 fondles the flower 能体现出莺莺娇羞之状,但 smiling face 与 regardless of 难以体现出她的那种心中窃喜㊁欲罢还休的少女矜持心态㊂2.3戏剧台词翻译中修辞与科诨等手法运用戏曲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语言,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传播与接受效果,还需运用一些修辞与科诨手法㊂修辞方面包括从思想着眼在选词上运用的比喻句㊁引用句㊁对比句㊁衬托句㊁双关句㊁反义句㊃021㊃㊀刘立胜㊀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 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㊀等,以及从唱词形式方面着眼的对偶句㊁重复句㊁迭字句及颠倒句等㊂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戏曲没有西方传统上的 悲剧 和 喜剧 ,多利用丑角在演出中充分发挥插科打诨的效果㊂具体而言,主要运用诗歌㊁谐音㊁荒诞情节㊁俗事㊁舞台动作及歇后语㊁佛家语等来制造科诨(张辰,1984:93),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㊁调节剧场气氛与戏剧节奏的效果㊂为了让观众充分欣赏古典戏曲,沈译充分利用了一些双关㊁反义及重叠等修辞格,将‘西厢记“转化为地道㊁简明㊁流畅的英文,旨在将‘西厢记“带到当代观众之前,如第九出‘唱合东墙“中红娘与莺莺对话:例3㊀ 旦 好清新之诗㊂我也依韵和他一首㊂ 贴 你两下里正好做一首㊂ 旦 做一首诗㊂有了㊂ 贴 面也不曾会㊂就有了㊂ 旦 贱人㊂诗有了㊂ 贴 我只道那话儿有了㊂(李日华,1958:25)沈译:ORIOLE:What a refreshing poem!I ll reply with a matching couplet. SCARLET:The two of you make a nice couple-et.ORIOLE:A couplet I have it.SCARLET:You ve just made a couple-et and you already have one?ORIOLE:Oh,bitch!I mean one poem.SCARLET:I thought you were with that.[Takes a sidelong glance at Oriole s belly. Oriole involuntarily covers it with her hand.]沈译利用couplet和couple的谐音双关及have one(poem/child)的语意双关,并用红娘侧视莺莺腹部,而莺莺不自觉地用手来遮掩这样的舞台动作来增加舞台效果㊂为了进一步营造了戏剧高潮,译者除忠实地翻译李版第七出‘对谑琴红“中琴童与红娘的插科打诨外,在第23出‘乘夜踰垣“中则采用女性主义的干预式翻译策略,颠覆了历来男权对女性贞操的要求,增添了莺莺对张生的三个贞操谜语测试㊂这虽与莺莺大家闺秀身份不适,但对于调动观众的兴趣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㊂在第28出‘堂前巧辩“中,增加了红娘用怪物袭人来极具性暗示地描述张生与莺莺月下佳期过程,以喜剧模式颠覆传统的父权意识,符合现代女性主义的理念,并兼具娱乐性,极大地取悦了现代女性观众㊂而对于原文中的一些文化典故,如不易为观众理解,译者或删除不译,或替换为英语语境中意思相当或接近的词语,如第九出‘唱和东墙“中比喻莺莺为天人的典故 似湘陵仙子㊂斜倚舜庙珠扉㊂如月殿嫦娥㊂半现蟾宫金阙 ㊂沈译本考虑到国外读者对于理解此文化典故的困难,未将其译出㊂而熊式一则根据金圣叹底本 似湘陵妃子㊂斜偎舜庙朱扉;如洛水神人,欲入陈王丽赋 ,采用直译加解释法,把湘陵仙子㊁舜㊁洛水神人及陈王被分别翻译为the fair lady Hsiang Ling㊁Emperor Shun㊁Nymph of the Lo River和Prince of Ch ên,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信息㊂但就舞台效果而言,以上文化典故很难在国外观众的脑海中建立起知识关联,取得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㊂沈译本注重译本的口语性,只是在人名㊁地名及佛家术语等专用名词时采取直译加解释的策略,如普救寺(Temple of Universal Salvation)㊁法本(Dharma Source)㊁武则天娘娘(Empress Wu Zetian)㊁孽冤(karmic damnation)及兜率宫(Tushita Palace of perfection)㊂总之,沈译本结构灵活多变,唱词与散白通俗易懂㊂加上有趣的情节㊁现代的音乐曲调和舞台动作,因而广受新加坡青年等现代年轻观众的喜爱㊂观众时而跺脚大笑,时而屏住呼吸,时而与演员一起哼起流行旋律,全然似张岱‘陶庵梦忆“中所记明朝观众欣赏‘西厢记“舞台演出盛状(Shen,2012: 198)㊂而熊译本虽在伦敦舞台演出,但效果决然不能与其首译剧‘王宝川“相提并论,最终只能转为英美各大学中文系的教材或由一些小型重文艺的剧团演出㊂虽然这与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但译本可表演性翻译策略欠缺无疑是其演出失利的另一重要因素㊂㊃121㊃。

从功能对等看《西厢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看《西厢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看《西厢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欧阳悦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09
【摘要】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一个难题。

根据奈达文化分类法,将《西厢记》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五类: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许渊冲《西厢记》译本中这五类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该理论是如何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策略对译文效果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归化和意译等翻译策略和方法更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欧阳悦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关联理论看《牡丹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 [J], 谢婷娟
2.从功能对等看《西厢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J], 欧阳悦
3.从功能对等论视角看《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省译处理 [J], 俞佳艳;
4.从文化"走出去"视角看《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J], 吴星星;朱建斌
5.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德译本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J], 赵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比较研究《西厢记》两个英译本的审美再现作者:苏易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翻译美学是翻译和美学联姻的交叉学科。

本文以中国当代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对许渊冲教授翻译的《西厢记》和两位美国汉学家奚如谷和伊维德的英译本中唱词翻译的审美再现进行尝试性的比较研究,分析论证对于相同的审美客体而言,不同审美主体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有差别地再现原文之美。

关键词:翻译美学;《西厢记》;审美再现;英译本[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一、引言近三十年来,中国翻译理论界空前活跃,新的思想理论也是层出不穷。

翻译美学理论根植于中国传统译论,指导着文学翻译的研究与鉴赏。

应该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作之美的再现之路。

“文学作品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极其重要的领域。

”[1]如果说,刘宓庆教授于1995年出版的《翻译美学导论》搭建了现代翻译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阐释中国译学与美学的联姻过程与译学的美学渊源;那么毛荣贵教授于2005年出版的《翻译美学》则是对翻译美学理论的深入探讨,该书详细对比了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不同审美特征与特质,阐释了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

张柏然教授曾指出,“在我国的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美学特点。

”[2]《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文学宝库的瑰宝,素有中文典籍的“花间美人”之称,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语言既饱含着元代民间活泼生动的特色,又浸润着唐诗宋词精妙哲理的风格。

多年来,先后有七位中外翻译家把《西厢记》译成英文,但最完整且水平最高的还要数中国翻译家许渊冲教授翻译的英译本Romance of the Western Bower和两位美国汉学家奚如谷(Stephen H. West)和伊维德(Wilt L. Idema)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2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3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5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7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8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9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2 论莎格•艾弗瑞在《紫色》中的角色1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15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16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7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1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19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20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21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22 It的用法与翻译23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24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25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2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27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28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29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30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31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 ration Speech3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33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34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35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36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37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38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39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40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41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42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43 瓦尔登湖畔的隐士:反抗与变革44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45 An Analysis of Racism in Of Mice and Men46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47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48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49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50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51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52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对比分析53 浅析焦虑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54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55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56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法57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58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59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60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61 中西饮食文化的对比6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63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64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5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66 《织工马南》中的因果关系说67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68 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69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70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71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72 李宁的品牌推广73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74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旅游景点介绍的翻译75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76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77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78 从语言学视角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应对策略79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1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82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8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84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85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86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87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88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89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90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91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92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93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94 在孤独中寻找自我——析《没有指针的钟》J.T.马龙的救赎95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96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97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9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99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100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01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102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103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104 从浪漫主义角度剖析《海上钢琴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105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106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107 中国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差异比较108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109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10 哥特式风格特征在《远大前程》中的诠释111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11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13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114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115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小海鸥的成长危机116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117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death of a salesman118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119 中西方餐具文化对比研究—以筷子和刀叉为例120 浅谈英语习语中动物名称及翻译121 生态视角下解读《荒野的呼唤》122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123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24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125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126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27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128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29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30 从电视广告看中美文化及思维方式差异131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32 浅谈商务活动中的语言133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135 从信息层面探析语言翻译中的动态对等原则136 《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137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8 用合作原则分析小说《艰难时世》中的会话含义139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140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141 《围城》英译本衔接研究142 探究哈利波特的英雄成长之路143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144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汉译145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46 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147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14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50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151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152 《乱世佳人》主人公斯嘉丽形象浅析153 模糊语言的社会语用功能154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概念隐喻分析155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156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157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158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159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16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161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62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163 《蝇王》中的象征164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165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166 两性英语会话话语分析研究——以小说《简•爱》为例167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68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69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170 对《灿烂千阳》中姐妹情谊的分析171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172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7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174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175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176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77 对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的研究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9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80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81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182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183 男女二元等级对立的颠覆--《奥兰多》之女性主义解读184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185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186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87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88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189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190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191 从中美家庭差异看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192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93 商务信函中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与翻译194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95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196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97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198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199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200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