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辨证的书籍

中医辨证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的书籍推荐:
1. 《中医辨证归纳》:作者为钱杏坤,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辨证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辨证的方法与规律。
2. 《中医临床辨证指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大量的辨证经验和临床案例,是中医诊疗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 《辨证论治临床指南》:由杨海锋、徐桂香等主编,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编写的辨证论治指南,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
4. 《中医辩证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与实践技巧。
5. 《中医辨病识治实用手册》:由董金鸿著,整理了常见病症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6. 《辨证施治学教程》:由陈玲娴主编,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初学者和进修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辨证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学习程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诊断学》(一)四诊: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4、晋·王叔和《脉经》(四)辨证: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三、《中药学》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四、《方剂学》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3、清·汪昂《汤头歌诀》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贰、四大经典一、黄帝内经类:1《内经知要》明·李中梓《内经知要》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

中医综合考研:参考书推荐《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的第5版教材(必备):根本不用看其他的版本,出题人出题的依据只是第5版教材,所以也不要指望出题者会兼顾到学校使用不同的教材而出5.6.7版教材公有的知识点。
方剂的配伍记忆方法因人而异,不要轻易变换。
如果采用方歌推荐教材上的方歌,如果采用趣味歌决记忆推荐上海中医药出版社的《趣味方剂手册》。
《中医针灸学》以第7版教材(必备)这个版本的教材完美涵盖了新大纲所有内容。
特殊腧穴的记忆一定要用歌决系统记忆,事半功倍!针灸缺乏模拟题,手头能用的模拟题不是太难(针灸专业)就是严重超纲,或者不是按照7版教材编写。
推荐大家使用那本北中医编写的、天价的《复习全书》中的针灸模拟题部分。
特别是后面将近250道模拟题非常有价值。
(个人感觉)《中医诊断学》的第5版或者第6版教材:考纲总体上以第5版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涉及到第6版的内容。
《中医中药学》:以第7版教材为主(必备)。
归经这一部分主要参看以前版本。
还有就是第5版教材是绿色封面,1983年左右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1983年版的书到现在还在不断印刷?(1995年是6版,2001年是7版)其中缘由得靠自己琢磨。
必备真题。
其实这种书哪本都一样,只要题目收得全就可以。
所有题目的答案建议都去教材上找,找不到就是教材版本问题。
一定要看《大纲》上的试题解答,并核对答案,因为现在的真题书的答案错误真的很多!可选参考书(可选)。
《中医120分》跨越篇,形式不错,可惜和教材比系统性、全面性相差太远,而且错误也太多了。
《讲义》赵百孝,虽然错误稍微少了一点,但是形式不如前者,更是没办法和教材比啊。
《复习全书》怎么说也还是根据新大纲编写,不过还是推荐看教材。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朱文锋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有绪论、四诊、辨证、病案书写等内容,其中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因时刻关系,重点讲授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把握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理论与差不多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明白得。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安排同学们到中医诊断实验室同意示教或到附院中医科临床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明白得。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目录绪论 (3)第一章望诊 (3)第二章舌诊 (3)第三章闻诊 (3)第四章问诊 (4)第五章脉诊 (4)第六章按诊 (4)第七章八纲辨证 (5)第八章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5)第九章脏腑辨证 (5)第十章其他辩证方法 (6)第十一章病案书写 (6)教材重点 (6)实验教学大纲 (10)参考书目 (12)学时分配表 (13)理论教学内容绪论一、把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等概念的含义。
把握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原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进展概况。
第一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把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看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把握常色和病色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势的一些差不多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一些差不多内容。
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好书值得推荐

中基5版中诊7版中药7版方剂7版中内7版针灸7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药学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好书值得推荐?这个问题有意思,慢慢写。
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是必看的,而且意义重大,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越多功力越猛,谁背谁知道。
但有个顺序。
个人经验。
先看「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夹杂其中,因为它非常有趣,几乎可以当睡前读物,读起来不怎么费劲。
如果你有很多不能理解,那可以找一些注家的书来看;但对于细节的理解,不必太放在心上,大可大段背诵,之后在生活中去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病,会有非常美好的体验。
这三本读完,可以开始看「内经」,「难经」作为参考,两本一同看。
对于「内经」,有很多人只看中「素问」,却不怎么看「灵枢」,个人体会,「灵枢」中的很多章节可以帮助理解「素问」中的内容,且「灵枢」中对于针灸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先读「伤寒」后读「内经」,是因为「伤寒」类似手册,非常直接地指导实践,容易保持读者的兴趣;再者,读书贵在有疑,「内经」论述的理论庞大繁杂,很多人读了之后觉得全是问题,无处下手解决,于是放弃,而「伤寒」更具体直接,有了问题,可以在「内经」中寻找答案,乐趣颇多。
以上的书籍,学习中医的诸位,大概都明白其重要性,也并非在下所要推荐,但由于非常重要,也是基础,所以还是提一下。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有很多经典都是围绕以上几本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应当从这几本读起,而且要反复读。
还有一点,在下以为非常重要。
时代原因,吾辈易受某些风气影响,持「批判的眼光」读书,对于经典更是如此。
无论您学习哪家哪派,请先尽可能去做到“全面了解”,切忌一本书都没有读完,就开始批判,什么糟粕,什么不科学。
治学,一要谦虚,二要求实。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继承都谈不上,如何发展。
切记,否则必自误。
对于中医书,在下并不喜欢“不求甚解”式的读法,毕竟很多功力的体现,就在于细节;且中医经典大多历史久远,传承之中难免遗误,所以应当读一些小学方面的书籍,校勘诸家的书应当读,但医学毕竟不是语言学,又不可钻牛角尖,陷于考证训诂,心中要有数。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各章参考书籍
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二、医贵精诚、
望诊部分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指纹
舌诊部分
一、舌诊概说、、、、
二、望舌质、、、、
三、望舌苔、、、、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二、嗅气味、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二、问症辨证、、、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二、脉象的胃神根、、、、
三、脉象要义、、、、
按诊部分、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寒热虚实真假、、、、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二、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部分、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歌决选读、、、、。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绪论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6、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9、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0、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1、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2、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13、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最早的儿科专著14、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子和—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攻下派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辨证求本、四诊合参、病症结合第一章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假神浮光外露本已失神突然神情突然颧红如妆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情志异常---癫病(阴证)——痰蒙心神;狂躁不安---狂证(阳证)——热扰心神;痰火扰心;意识障碍---痫病(癫痫)——肝风夹痰;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十版中医诊断学是一部系统总结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经典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中医诊断学的各种疾病分类和诊断流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将结合第十版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指的是对患者的面色、精神、外貌等进行观察,闻指的是通过鼻、口等感官来观察患者的气味和声音,问指的是向患者询问疾病的病情和病史,切指的是通过脉象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找出病因病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对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观察面色、舌苔、眼白等以及听声音、嗅气味等方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还介绍了如何询问病史和病情,如何准确判断脉象的变化等内容。
通过仔细研读本书,读者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技能,提高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把握能力。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还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辨证论治的原则、症候分类及判断、辩证施治的方法等内容。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在本书中,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对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还介绍了中医诊断学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等各类疾病。
通过病理分析、症状描述、辨证施治等方法,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第二篇示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学》
表1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医家与著作
特点
战国
《黄帝内经》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难经》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腹痛
实证:寒、热、寒湿、湿热、气滞、瘀血结石、虫积、食积
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
肠痹或肠结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
结石
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脏器破裂或癌瘤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痛经、异位妊娠破裂
南齐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翼方》
王超《水镜图诀》
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
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
宋
陈无择(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创立“三因学说”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心悸
心胆气虚
突然受惊
心气亏虚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血不足
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脉痹阻
血行不畅
脾肾阳虚
水气凌心
胁胀
肝气郁结
胁胀易怒,脉弦
肝胆湿热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
饮停胸胁
悬饮:胁胀而肋间饱满,咳唾引痛
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1. 《中医内科学精选》:该书是中医内科学的经典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
2. 《中医内科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3. 《诊断学资料汇编》: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考生巩固和复习中医内科诊断学知识而编写的,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等方面。
4. 《中医内科学典型病例精解》:该书是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适合考前复习。
5. 《中医内科学考题精编》:这本书是考试中医内科学的辅助教材,包含大量的模拟考试题和解析,可以帮助考生检测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这些书籍都是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中的重要参考书,通过学习和复习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提高通过率。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临床实践,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版本

中医诊断学版本
《中医诊断学》的版本有很多,如《中医诊断学(第2版)》《中医诊断学(第3版)》《中医诊断学简明教程》《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七版教材》等。
1、《中医诊断学(第2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2、《中医诊断学(第2版)》是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五版教材为基础,广泛汲取现行使用教材的成果,在保持原版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与补充,使之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需要。
中诊复习重点综述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中医诊断学教研室陈启松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二、辨证求因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二章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02
费兆馥、孙汉 中国脉诊研究 钧
上海中医药出版社
1991.10
赵承祜等
脏腑辨证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1.05
程绍恩,王贵 辨证论治心法 臣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焦树德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陈源生
中医脉学入门
重 庆 科 学 技 术 文献 出 1986 版社
雷顺纯
《医学正传·病有真假辨》、《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真假篇》、《类经·十二卷·论 治类》、《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温疫论·下卷》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气血津液辨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医述》引《医学六要》、《锦囊秘录》 脏腑辨证部分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伤寒论·原序》、《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黄帝 内经太素·任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论》、《外科精要·序》、 《局方发挥》、《外科精义·卷上·论三部所主脏腑病证》、《医灯续焰·病家须知》、 《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医宗必读·卷之一·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肯 堂医论·卷中·杂记》、《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业 医须知》、《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景岳全书·十问篇》、《景岳全书·传 忠录》、《类经·运气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脉诀刊误集 解·脉诊论》、《杨氏提纲·元集·切脉规箴》、《王氏医存·脉象主病不可拘泥》、《寓 意草·先议病后用药论》、《寓意草·议病式》、《医门法律·问诊论》、《医门法律·问 病论》、《医学源流论·脉症与病相反论》、《医学源流论·四诊合参》、《医门棒喝·四 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医碥·脉证从舍》、张睿《医学阶梯·审症论》、张睿《医 学阶梯·症中症论》、《医医偶录·四诊以望问为最要》、《医原·问症求病论》、《医 学源流论·卷下·医者误人无罪论》、《脉诀汇辨·问情论》、《笠翁一家言全集·卷 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乐集》、《温氏医案·咳嗽》、《医学启蒙汇编·自序》、 《医学启蒙汇编·卷三·方药歌括论》、《潜斋医话·成方弊》、《医彻·医箴·疗医》、 《时病论·自序》、《本草思辨录·自序》、《伤寒辨证·沉脉法》、《伤寒辨证·伤寒 辨证方》、《弄丸心法·卷四·杂论》、《医学源流论·卷下·治病分合论》、《医学源 流论·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外科图说·卷四·医家切戒》、《伤寒兼证析义·中 风兼伤寒论》、《医经精义·谢利桓序》、《笔花医镜·卷一·望闻问切论》、《中国医 药汇海·论说部·生理类·论人类生成之原理及原形》、仲芳《医宗说约·问诊论》、 《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疗新律·原序》、《从病例谈辨证 论治·中医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医论医案荟萃·从临床看“辨病与辨证”的结 合问题》、《金匮诠释·自序》、《岳美中论医集·谈发热的治疗》、 歌决选读 察舌辨证歌、诊色歌、李濒湖《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病脉顺 逆诀》
中医诊断学教材

中医诊断学教材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几本比较优秀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供您参考:
1. 《中医诊断学》(陈家旭著):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学诊断学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教材,内容丰富、全面,对中医学的诊断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2. 《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朱文锋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包括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以及中医临床诊断的实践应用等内容,是中医学诊断学比较全面的教材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
除了阅读教材,还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学习和实践。
1/ 1。
中医学大专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大专教材,供您参考:
1. 《中医学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2. 《中药学》: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分类、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认识、药物的药理学、药物的炮制和质量控制等。
3. 《中医诊断学》: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舌诊、脉诊、腑诊等具体诊断方法。
4. 《中医治疗学》: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中药配伍等。
5. 《中医经典》:介绍中医的经典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文献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教材覆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药物学、诊断学、治疗学和经典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修的教材。
当然,不同学校和教材版本可能会有所差异,建议查阅所在学校或专业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材安排。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二)注重中医临 床思维的培养
(一)注意中医诊 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强化临床实 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病位辨证
1
第三节 气血辨证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
第一节 脏腑辨 证
2
第二节 六经辨 证
3
第三节 卫气营 血辨证
4
第四节 三焦辨 证
5
第五节 经络辨 证
下篇
第八章 中医诊 断思维与应用
第九章 中医医 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 中医诊 断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 断思维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医 案
第二节 中医病 历书写
主要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 中 医 诊 断 学 全 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 十四五 规划教 材》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脉象
中医
原理
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意义
胸胁
病
阴虚证
气 注意事项
肾
方法
小儿 思维 肺
情况 血 气血
目录
01 《中医诊断学》编委 会
03 编审专家组
《中医诊断学》融合
02 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 委员...
04 编写说明
05 绪论
07 下篇
目录
06 上篇 08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 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1、中医诊断学—目录

二、嗅气味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一、脉诊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寒热 第三节 虚实 第四节 阴阳
《中医诊断学》 目录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四章 辨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二、七情证候 三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系统辨证学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欧阳
证治概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李家雄
血络诊治
台 北 市 松 霸 制 造印 刷 1985
事业有限公司
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换治百 贵州人民出版社 案析
1987
焦树德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陈泽霖、贝润 舌苔与疾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浦
孙忠军、陈选 中医脉诊学
陕西科技出版社
平
张文钊
脉诊证治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向宗喧
中医辨脉症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张登峰
中医诊法精华(R241/325)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胡欣、葛秀梅 中医辨证论治教程
华光出版社
章如虹、金棣 中医病症治疗常规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生、毛树生
张介眉、杜献 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琛
疗学
王琦
中医藏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学正传·病有真假辨》、《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真假篇》、《类经·十二卷·论 治类》、《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温疫论·下卷》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气血津液辨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医述》引《医学六要》、《锦囊秘录》 脏腑辨证部分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伤寒论·原序》、《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黄帝 内经太素·任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论》、《外科精要·序》、 《局方发挥》、《外科精义·卷上·论三部所主脏腑病证》、《医灯续焰·病家须知》、 《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医宗必读·卷之一·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肯 堂医论·卷中·杂记》、《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业 医须知》、《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景岳全书·十问篇》、《景岳全书·传 忠录》、《类经·运气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脉诀刊误集 解·脉诊论》、《杨氏提纲·元集·切脉规箴》、《王氏医存·脉象主病不可拘泥》、《寓 意草·先议病后用药论》、《寓意草·议病式》、《医门法律·问诊论》、《医门法律·问 病论》、《医学源流论·脉症与病相反论》、《医学源流论·四诊合参》、《医门棒喝·四 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医碥·脉证从舍》、张睿《医学阶梯·审症论》、张睿《医 学阶梯·症中症论》、《医医偶录·四诊以望问为最要》、《医原·问症求病论》、《医 学源流论·卷下·医者误人无罪论》、《脉诀汇辨·问情论》、《笠翁一家言全集·卷 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乐集》、《温氏医案·咳嗽》、《医学启蒙汇编·自序》、 《医学启蒙汇编·卷三·方药歌括论》、《潜斋医话·成方弊》、《医彻·医箴·疗医》、 《时病论·自序》、《本草思辨录·自序》、《伤寒辨证·沉脉法》、《伤寒辨证·伤寒 辨证方》、《弄丸心法·卷四·杂论》、《医学源流论·卷下·治病分合论》、《医学源 流论·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外科图说·卷四·医家切戒》、《伤寒兼证析义·中 风兼伤寒论》、《医经精义·谢利桓序》、《笔花医镜·卷一·望闻问切论》、《中国医 药汇海·论说部·生理类·论人类生成之原理及原形》、仲芳《医宗说约·问诊论》、 《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疗新律·原序》、《从病例谈辨证 论治·中医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医论医案荟萃·从临床看“辨病与辨证”的结 合问题》、《金匮诠释·自序》、《岳美中论医集·谈发热的治疗》、 歌决选读 察舌辨证歌、诊色歌、李濒湖《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病脉顺 逆诀》
邓铁涛
实用中医诊断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朱文锋
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文锋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文锋、杨牧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上海科技出版社
祥
1997
1999
1988
1988 1999 2002 1997
程绍恩、夏洪 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
生
吴承玉
现代中医内科诊断治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主编/出版朝代 书 名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西晋·王叔和 脉 经
南京中医学院 诸病源候论校释
张介宾
景岳全书
明·李时珍 濒湖脉学
清·吴谦
医宗金鉴
清·何梦瑶 医 碥
清·林之翰 四诊抉微
清·李延罡 脉诀汇辨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1991
1991
1998 1998 1998 1994 1997
1994
1997
各章参考书籍
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难经·六十一难》、《望诊遵经·叙》 二、医贵精诚 《伤寒论·序》、 《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望诊部分 一、全身望诊 《素问·五脏生成》、《医原·望病须察神色论》、《医门法律·望色论》、《望诊遵经·变 色望法相参》、《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沦》、《证治准绳·察身》、《望诊遵经·诊 坐望法提纲》、《望诊遵经·诊卧望法提纲》、《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二、局部望诊 《通俗伤寒论》、《四诊抉微》、《证治准绳·察口唇》、《望诊遵经·牙齿望法提纲》、 《望诊遵经·牙齿望法条目》、《望诊遵经·诊鼻望法提纲》、《外感温热篇》、《疫病 篇·论斑疹》 三、望排出物
出版时间 1956.03 1956 1984 1985 1959 1992 1963 1982 1957 1963
朱文锋
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
诊断学
朱文锋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学
杨维益、杨牧 华北地区高等中医药院校 中医古籍出版社
祥
教材·中医诊断学
《望诊遵经·诊痰望法提纲》、《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望诊遵经·诊溺望法 提纲》 四、望小儿指纹 《幼幼集成·指纹晰义》 舌诊部分 一、舌诊概说 《望诊遵经·诊舌气色条目》、《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辨舌苔》、《笔花医镜·望 舌色》、《辨舌指南·辨舌质生苔之原理》、《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 二、望舌质 《形色外诊简摩》、《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辨舌 指南·辨舌之形容》、《临症验舌法》 三、望舌苔 《证治准绳·察舌》、《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形色外诊简摩·苔质辨证法》、 《察舌辨症新法》、《通俗伤寒论》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通俗伤寒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 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四诊抉微·闻诊》 二、嗅气味 《形色外诊简摩》、《瘟疫明辨》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医门法律·问病论》、《医原·问症求病论》、《侣山堂类辨·问因论》 二、问症辨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医宗己任篇·口渴》、 《医法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难经·五难》、《诊家枢要》、《重订诊家直诀》 二、脉象的胃神根 《景岳全书·脉神章》、《诊家枢要》、《医宗必读·卷二》、《难经·十五难》、 三、脉象要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中藏经·脉要论》、《景岳 全书·脉神章》、《医砚》 按诊部分 《通俗伤寒论·按胸腹》、《厘正按摩要术》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景岳全书·传忠录》、《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 阴阳辨》、《医学正传·病有真假辨》、《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真假篇》 二、寒热虚实真假
1993 2001.04
赵金铎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03
麻仲学
中国医学诊法大全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07
顾亦棣、费兆 中医诊法图谱 馥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8.03
李乃民
中国舌诊大全
学苑出版社
1994.02
陈泽霖等
舌诊研究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12
黄世林、孙明 中医脉象研究 异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02
费兆馥、孙汉 中国脉诊研究 钧
上海中医药出版社
1991.10
赵承祜等脏腑辨证源自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05
程绍恩,王贵 辨证论治心法 臣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焦树德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陈源生
中医脉学入门
重 庆 科 学 技 术 文献 出 1986 版社
雷顺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