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灵感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灵感教学
发表时间:2018-11-15T21:34:21.223Z 来源:《未来教育家》第10期作者:孙艳华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就是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采取具有突变性措施所取得的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第二高级中学孙艳华 1240100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就是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采取具有突变性措施所取得的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活动”的论断,明确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感的特殊性,并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教师灵感产生进行了理论探索。
【关键词】:学生灵敏清晰有效感知语文教材
一、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感知对象(重点\\难点\\疑点等)与背景的对比度,以强化学生的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对比度,是指它们之间的反差程度。反差程度越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也就越大。因此,只有对象突出于背景时,这一对象才最容易被感知。在这里,首先发挥视听系统的优势来提高对比度。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一段时间内,各感官获得知识的多少是不等的,其中视觉发挥占83%,听觉占11%,其他感官占
6%。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知觉的优势,把类似的材料的不同部分突现出来,进行强化,产生分化性抑制,使对象从背景中突现出来。例如形似字的教学,从相似的偏旁“示”与“衣”,“已”与“己”等,板书是可以采用彩笔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部分,视觉、知觉容易收到区别信号,教学显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用语言传授知识为主的语文课,教师要使学生“注意”到你讲话的“要点”,从节奏看,快速中突出某点可突然用慢速讲解,“快”即“慢”之背景,“慢”便成为“快”的对象,其对比度就会提高,听得效果亦会提高。另外还可以从响度、停顿、反复等方面强化刺激感知对象。
二、要寻找感知对象的新异点。
新颖奇特的对象,好比在平静的课堂内突然有人大声讲话,促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故乡》一文之前,先经过分析、比较,综合了五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回乡途中的“我”;2。关于闰土;3。关于杨二嫂;4。关于水生和宏儿;5。离乡途中的“我”。这五个问题的中心是人物。以分析人物为中心组织教学,正符合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小说的特点。这样对人物形式进行感知,突破常态为学生设置奇特的思维新异点,也符合了学生注意上的好奇心。
三、要明确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就是在某一瞬间,运用相应的感官(视觉或听觉)注意特定的对象(细节)。首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视觉、听觉有主有从。语文能力培养主要有听说读写。对于课堂学生要感知的对象,尽量避免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负担同强度的任务。如一堂以听为主的课,老师就不能又布置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并记录当时情景。其次,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感知注意的“焦点”。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自动摒弃不必要的信息而摄取有意义的对象的意识。电影电视就有许多镜头采用这种处理办法,即桌面上,当一角色讲话时,他的像就清晰,其他角色进行模糊处理;当其他角色讲话时,模糊图像转为清晰,先前讲话的角色图像由清晰转为模糊。在语文教学中亦可采用类似手段,调整焦距,将重点、难点调成感知对象的“焦点”。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大增了文言文的阅读,这就要求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感知课文大意。如《卖油翁》一文,可将所记叙的事件作“焦点”通过了解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的结果?过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而《宋定伯捉鬼》一文,则可通过让学生综合层意来感知课文大意。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感知对象与背景间的对比度、对象的新异点和指向性事激起学生注意的三个要素。语文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去感知课文,或加大对比度,或突出新异点,或明确指向性,或三者并用,使语文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你的教案如何工整,完备,如何精密,这仅仅做到了“知己”,准备十分充分的一堂课,可能是非常死板的一堂课;相反,看似毫无准备的一堂课,由于把握住了灵感,可能境界飞升。而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知彼”,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的是一个群体,群体的每个成员对教师灵感的产生都有制约作用。如此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感岂不是不可知的了吗?既然不可把握,又有什么必要去研究它呢?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它产生的条件、过程,就可以明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