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与哲学有何渊源关系?
提问说明:
大多数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被灌输了“自从1879年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就脱离哲学的母体,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很少学生会去深究心理学从哲学中脱胎的历史及其发展过程。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有机会读了几本书,有关于哲学,也有关于心理学的,让我对这个问题愈发好奇和纠结,因为看得越多,思维就越混杂,始终不得其解。

主流的著作都认为,哲学是心理学之母,甚至把这一观点视为常识性知识,我也未曾对之持过怀疑态度。

直到偶尔看了美国心理学者爱德华·S·里德著的《从心灵到心理》,才开始颠覆了所谓的常识,作者认为,“我们应当把19世纪后期的哲学看成是一个处于变迁状态的领域,从中出现了两门互不相同的20世纪的学科——哲学和心理”①,并提出哲学是从心理学中分离出去的观点。

认知的冲突促使我重新思考心理学与哲学的渊源关系,并不希冀得出结论,只期望能有更深的认识。

对问题的理解:
自古西腊、罗马时期开始至1879年实验心理学建立的这段时间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

这段时期内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是却没有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在这段时期内是附属于其它学科的,特别是附属于哲学的。

哲学家在构建其理论的过程中阐发了许多心理学的思想观点。

这一时期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的心理学阶段,亦即古西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在这一阶段里,哲学家们把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探讨,分析灵魂的功能或作用,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虽然在灵魂的探讨中有迷信或超自然的观点,但是有关灵魂的探讨并非服务于宗教目的。

这一点使它同随后的宗教哲学心理学相区别;
第二个阶段是宗教哲学的心理学阶段,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欧洲中世纪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宗教神学成为知识体系的核心,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心理学自然也逃脱不了服务于宗教神学的厄运。

有关灵魂的探讨成了论证上帝存在的工具。

这一时期心理学思想的中心也是关于灵魂的功能和作用。

哲学家们力图通过灵魂的探讨来发现上帝统摄人类心灵的机制。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第三个阶段为意识的经验心理学阶段,时间大致起于十四世纪末止于十九世纪中叶。

包括了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在这一阶段里,有关心理问题的探讨由灵魂的功能逐渐转向了认识的起源、过程和方法等问题。

注意的焦点转向了意识经验起源的研究。

灵魂的心理学开始让位于意识经验心理学。

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哈特莱等。

意识的经验心理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经验是怎样产生的。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即经验论和唯理论。

在心理学史上,我们称之为经验心
①爱德华·S·里德:《从心灵到心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理学和理性主义心理学。

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

唯理论站在经验论的反面,它推崇理性判断,认为理性知识是天赋的,是先天固有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构成了意识经验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线索。

在经验论的基础上产生了联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主义心理学以“联想”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认为各种心理元素通过联想的规律形成各种心理状态。

联想主义心理学是意识经验心理学发展的最高形式。

它的出现代表着哲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的过渡。

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连结从未断过,即使是在所谓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中,哲学的影子也随处可见。

如以经验主义、联想主义、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以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行为主义学派,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学派等等。

从哲学与心理学互相交织的发展来看,很难说谁源于谁,不可否认,说“心理学起源于哲学”有一定的道理,但哲学就一定是先于心理学存在吗?这个真的难以考究,至少目前我还不能确定。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赵宗金. 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J].晋阳学刊, 2007, (3).
[3]荆其成.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葛鲁嘉.追踪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十个线索[J].心理科学, 2004,27(1).
[6]荆其诚,张航.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
[7]张典.哲学对行为主义的影响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3).
[8]葛鲁嘉杨铁光.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03,(4).
[9]许波. 论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10]纪力敏.浅析心理学对哲学的影响[J].内江科技, 2008,(8).
二、什么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及其研究取向?
提问说明: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后现代”这个词时我的迷茫与困惑,只知道“现代”,并不知晓“后现代”为何物,更不知道“后现代”源于何处,它的存在价值,以及该如何理解它。

后来在课堂上,不断有同学和老师提及这个词,强大的好奇心促使我查阅一些书和网络资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后现代”无处不在,无处不用,恍然感慨自己的无知。

哲学、文化、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中都可找到“后现代”的影子,但看了些书后,我还是不大明白到底什么是“后现代”。

难道“后现代”就意味着经验建构、社会建构、多元、包容万象?可以说“后现代”这个谜一直困扰了我整个学期,每每在课堂上听到这个词,很想鼓起勇气请教老师,究竟该如何理解“后现代”,始终未遂。

于是,继续自己探索。

尽管还是科学主义的时代,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后现代心理学的势头愈来愈大,似乎只有后现代才能解救现代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同时随着知识的积累,我开始对后现代,以及后现代心理学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因此,提出这个问题,并给出一些理解。

对问题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想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和传播开来,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这就是以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以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为主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予以反叛和消解为特征的后现代心理学思想。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性”危机的情势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向:
第一,不以可观察的对象为限。

科学主义心理学家从新、老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可被观察原则,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但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探索的学者们对科学主义心理学过于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提出了反击,认为由于其他一些后现代思想更为流行的学科,如人类学、文学评论、传媒研究、社会学等提供了关于当今人类生活境遇的许多新的更富启示性和挑战性的见解,所以,心理学完全可以借鉴这些学科的视野和成果,以更开放的眼界和胸襟,投身到对处于后现代事情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之中,以获取更符合时代精神的、更具有实际价值的只是。

他们认为: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坚持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而不可避免的将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很多内容给舍弃了。

所以,他们主张,心理学研究不能画地为牢、顾此失彼,而应扩大视野、直面人生,通过多种途径,启用多元思维和方法来揭示人类丰富的心理世界。

第二,淡化普适性真理的追求。

实证主义作为一般的科学方法论,所奉献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用现象的不变性和恒常性来解释现象,取代以往对现象的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解释,也就是坚持客观的普适性真理。

但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者意识到,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的“普适性”真理的存在。

对他们来
说,对自己及所处的文化境况是否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和前提。

伴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本质主义、表象主义、基础主义、理性主义和客观普适性真理的抨击,心理学也由对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知识的追求转向了对社会有用的、局部的知识的追求,由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应用型知识比抽象的普适性知识更被看重。

具体的、实际的、情境性的、前瞻的知识及其价值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第三,终结实证主义方法的霸权。

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用客观、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心理学领域的探索。

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认为,要想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因而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

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鉴于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因此,单纯靠实证的方法并不能真正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本质,所以,应采用多元的思维方法,多视角地看问题,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多元化。

在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下,定性的、互动的、协商的、领悟的、释义的、积极参与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解构式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认可。

第四,关注事实与价值的融合。

科学主义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实证主义一样,专注于探索事实而相对忽视了价值追寻。

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只关注自然事实,在道德上和价值上应当是完全中立的。

因而,科学主义心理学也坚持价值中立的观点。

然而,后现代心理学者强烈呼吁取缔实证主义方法的霸权地位,要求取消在心理学研究中所谓的“价值中立”的观念,这为心理学直面大众、参与现实生活扫清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蔡笑岳,于龙.心理学;研究人的另类科学——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方俊明.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26(1).
[4] 谢原.浅析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叛[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1.
[5] 叶浩生.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J].社会科学, 2006,(6).
[6]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02,25(5).
[7]荆其成.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李红锋,张瑞芳.辩证地看待心理学的发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5(1).
[9]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0]张晓萌,后现代思潮对心理学发展演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4.
三、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及其主要特征?
提问说明:
自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来,就存在着两大对立的阵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如果说人文主义让心理学更丰富和饱满,那么,科学主义则让心理学的骨架更为结实。

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主义支撑着心理学的发展。

尽管科学主义存在片面性,但其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容置疑的。

在“心理学与科学”那一讲中,对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科学性作了大量探讨,在后来的讨论中,也涉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关的问题,足见其重要性。

个人认为,了解心理学的科学性,不仅有利于深入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心理学这门依然存在争议的“科学”的必修课。

虽然已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但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依然还很有限,对于心理学的科学主义也确实没有深入的认识。

所以,我试图通过查阅更多文献,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亦或者说,在脑海中构建有关心理学的科学主义的知识体系。

对问题的解释:
科学主义追求的所谓科学,实质是一种唯科学主义,其目标是努力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科学。

从研究对象上看,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

科学主义只对能够被观察、实验证实的经验感兴趣,因此科学心理学要么像构造主义派将主观心理活动分解为可证实的、精确的元素;要么则像行为主义那样根本否认主观意识的存在,只将外部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上,科学主义认为从自然科学研究中提炼出的实证科学方法是达到真理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应广泛采用实证的方法,以树立自己的科学形象。

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测验的方法被尽可能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

科学主义的科学观给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可不低估的影响,它促进了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使心理学朝着客观化、精确化方向发展。

科学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问题,并且具有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的倾向。

实证主义是以强调感觉经验、反对形而上学为基本特征的哲学思潮。

其基本观点:(l)科学是唯一的知识和永恒的真理;(2)科学是具有确定性的实证知识,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均来自经验,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3)自然科学之所以成为客观实在的科学就
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因而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都要效仿自然科学,必须运用客观实证的科学方法。

可见,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哲学依据,而科学主义则是实证主义的价值定向和表现形式。

第二,坚持价值中立说。

科学主义极力宣扬“价值中立说”或“价值无关说”,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

事实上,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物上对象化的结果,即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而价值观又渗透在精神文化和物质产品之中,因此作为精神科学的心理学不可能回避价值和价值观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心理学家无论坚持人文科学传统,还是坚持科学主义传统,他们都有特定的价值导向。

事实证明,价值完全可以纳人科学的范围。

第三,其方法论是方法中心主义。

科学主义心理学从传统自然科学和实证主义那里继承了物理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及其实证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科学的理论规则,重视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忽视对问题研究,走上了“以方法为中心”的道路。

方法中心主义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把科学与科学方法相混淆,不是以科学的态度来解决方法问题,而是以方法中心或技术中心的态度来解决科学问题,陷人方法至上的科学主义的境地;二是把心理学的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相颠倒,不是心理学的方法适应于心理学的对象,而是心理学的对象决定于心理学的方法,陷人抛弃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的客观主义的境地。

方法中心主义既是科学主义的表现,又是传统主流心理学许多“缺陷”的主要根源。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许波伍麟.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1,(3).
[2]荆其成.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高峰强.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立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3).
[5]李炳全.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3).
[6]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心理科学,2002,25(5).
[7]雷开春,宋湘勤.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辨析[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