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民间说唱艺术发展论述

乾隆时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争相观看鼓词的情景。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作为民间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继宋元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存有的二百多种民间曲艺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一般著述和一些词书中大都将说唱艺术分作八类,即鼓词类、弹词类、渔谷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鼓词、弹词、牌子曲三类。

鼓词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的产生和宋元的鼓子词和词话有一定的联系。鼓词之名,明代已有。最早使用此名的是贾凫西,他作有《木皮散人鼓词》,是一部较好的鼓词作品。现存最早的鼓词传本是明万历、天启年间刊印的《大唐秦王词话》。

鼓词早期作品规模较大,清中叶后,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各种演出场地,鼓词逐渐趋于小型化,出现了从长篇鼓词摘取部分精彩唱段的“摘唱”及演唱短篇故事的“段儿书”等形式。鼓词的唱词为七言或十言句,句式非常灵活,伴奏乐器主要有鼓、拍板、三弦、琵琶等,其中鼓、板等乐器由演唱者自己演奏,以掌握节奏。

鼓词在流行过程中与各地方言、曲调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说唱艺术——大鼓。大鼓一经产生,就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发展之势非常迅猛,至清代末年,各地流行的大鼓有十余种,著名的有西河大鼓、梨花大鼓、安徽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这些大鼓多以流行地区而得名,并因地域关系所形成的语言、曲调的差异,在唱腔上各具特色。

弹词主要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也叫南词、文书、评弹等。弹词的产生可能和宋代的陶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也用陶真代替其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道:“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清李调元也有“曾向钱塘听琵琶,陶真一曲日西斜”之诗句。元末已有杨维桢的《四游记弹词》,明清时弹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传统的弹词作品多为长篇,目前所见的传统弹词曲目,著名的有《珍珠塔》、《三笑》、《玉蜻蜒》等。

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种,其中以苏州弹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出现了一些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弹词艺人。弹词的表演一般由一至三人,以人数多少分为单档、双档、三档。表演者自弹自唱,以坐唱为主,唱腔优美婉转、细腻动人,唱词多是七字句,有时也略有变化。弹词的所用语言有国音、土音两类,国音弹词是以北京语言为主;土音弹词则主要以吴地方言为主。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等,主要是琵琶、三弦,所谓“弹词家普通所用乐器,为琵琶与三弦二事”(《清稗类钞》)一些弹词家还是琵琶演奏家,如张步赢就善弹琵琶,每逢他坐场子,就奏大套琵琶一折。

弹词多在城市演唱,观众主要是妇女及其他一些市民,也有一些轿夫等苦力工人,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比较适合他们的品味。对于弹词的表演,他们要求很高,尤其是轿役等人。

弹词在清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涌现出许多著名弹词艺人。乾隆时的王周士,精湛的演唱技艺博得乾隆皇帝的青睐,封他为七品京官。嘉庆年间有陈遇乾、姚豫章、俞秀山、陆士珍弹词四大家,清人马春帆称四人“好功夫”。同治年间又出现了四位著名弹词家:马如飞、姚似璋、赵湘舟、王石泉。众位名家中,

对曲调创新成派更有影响的当属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三人。他们分别创立了“陈调”、“俞调”、“马调”,三派唱腔,各具特色。陈调苍凉粗犷,适应老生、老旦演唱;俞调宛柔细腻,适于花旦、青衣所用;马调质朴雄健,擅长表现激昂愤恨的情感。三调对后世弹词唱调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各派的唱腔风格,清文献中有清楚的记载,黄协坝《淞南梦影录》云:弹词有俞调、马调之分,俞调系嘉、道间俞秀山所创也——宛转抑扬,如小儿女缘窗私语,喁喁可听,马调则率直无余韵,咸、同间马如飞所也。

弹词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在说唱音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但在苏州、扬州、南京、杭州等南方城市广受欢迎,而且在北京等北方城市也有一定的市场。

牌子曲是在明清民间小曲基础上,继承宋元唱赚、诸宫调的传统发展而成的说唱音乐,又称清曲、清音、曲子等,其特点是将各种曲牌按一定形式连接成套曲来演唱故事。牌子曲在我国南北方都广为流行,至清末北方有京津的单弦(八角鼓)、山东的辽城八角鼓、河南的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青海赋子等;南方有扬州清曲、湖北小曲、四川清音、广西文场等。

牌子曲的内容题材广泛,大多根据历代的传说故事、小说、戏曲等改编而成。其唱腔主要以同宫或不同官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音乐表现丰富,结构多由曲头、曲尾、中间插入各种曲牌组成,常用的曲牌有《银纽丝》、《寄生草》、《剪剪花》、《叠断桥》、《满江红》等。演出时一般由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到六人的,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伴奏乐器多以三弦为主,南方的则以二胡、扬琴为主。

牌子曲中单弦和扬州清曲很具代表性。单弦,又称八角鼓,乾隆年间已非常流行。八角鼓是单弦的主要伴奏乐器,清李声振曾在《百戏竹枝词》里提到过这种乐器,说它“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因此单弦初时称八角鼓。单弦的早期演唱形式为三人或多人分别弹三弦、打八角鼓拆唱,后来在同治、光绪年间,随缘乐创为一人自弹自唱的形式,称之为单弦。至此,单弦之名始被运用。单弦的音乐结构多是岔曲头、岔曲尾,中间插入若干曲牌。常用的曲牌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叠断桥》、《剪剪花》、《金钱莲花落》等。传统曲目多取之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如《凤仪亭》、《黛玉葬花)、《杜十娘》、《十里亭》等,单弦的流传地区主要在北京、天津、东北等地,著名艺人要首推随缘乐。

扬州清曲,又称维扬清曲、广陵清曲、小唱等,主要流行于江苏扬州一带。它的源头可上溯到元代散曲,在清康熙、乾隆时达到全盛时期。扬州清曲的唱腔细腻抒情,常用曲牌有百余支之多,如《叠落板》、《银纽丝》、《太平年》、《鲜花调》、《杨柳青》等。其作品体裁主要有短曲、连本套曲两类。短曲即只用一个曲牌演唱短段;连本套曲即连用多个曲牌来演唱长篇故事。表演时多数只唱不说,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四胡等。传统的扬州清曲曲目有《黛玉悲秋》、《宝玉哭灵》、《秦琼卖马》、《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扬州清曲影响较大,不仅流行在扬州、镇江、南京、上海等地,也传至滇、粤等区域。

明清说唱音乐十分丰富,除上述的鼓词、弹词、牌子曲三大类外,琴书、道情等说唱形式也风靡城镇、乡村。如为人熟知的有浙江道情、湖北渔鼓、江西道情、山东琴书、安微琴书等。这时的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蒙古族有好力宝,白族有大本曲等。明清时的说唱音乐不仅曲种丰富、形式多样,在表演技巧上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王小玉的出色演唱,活龙活现,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