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之我看 跨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之我看请下载后阅读:)
现实中,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

一种文化内或两种文化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似点和不同点,如何解读完全视乎你从什么角度出发。

法国学者Francois Jullien 声称研究中国就是回到自己本身,也就是说研究中国可以给予欧洲人不同的视角重新看待自己的问题。

1虽然Saussy质疑他这样的预设已经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真相,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只能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去认识别的文化。

就像是Zhang Longxi和Wittgenstein共用的一个关于阶梯的比喻2:Wittgenstein认为在用阶梯爬到高处后就应该把阶梯彻底丢掉,把自己曾经使用阶梯这一事实忘掉。

然而现实真的可能是这样吗?相反,我更认同Zhang Longxi 觉得那个阶梯是丢不掉的看法,因为有它我们才能爬上现在的高度。

所以如果想要知道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我们就得先了解他们认识中国的阶梯是什么。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遇到了空前的危机,“鸦片”、“条约”、“赔款”、“战乱”“落后”等字眼,至今仍能够刺激中国人的神经。

自从那时起,中国人给全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也就是说,中国人妖魔化的世界形象基本上是在19世纪形成的。

正是由于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对抗,西方国家有意抹去了中国人的某些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所受的屈辱,而有意放大了中国人、中国文化阴暗的一面来制造舆论。

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实体经济衰退,进而引起了美国经济大萧条。

经过罗斯福政府的救市政策,经济慢慢恢复,以及中国因民族保卫战而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之一。

于此同时,西方国家极力想了解东方这块既神秘又不解的国家,因为中国国内民族意识高涨,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而好莱坞则抓住了种种商机,
1Zhang Longxi “The Fallacy of Cultural Incommensurability” P.12
2
拍出了引导西方认识中国的影片。

如《大地》(the golden earth)和《残花泪》(Broken blossom)两部影片一改往日美国电影中从未有过的中国人形象,他们不再是丑陋的嘴脸和狡诈的形象。

从而建立了美国电影里中美两国族中和性别关系的基本秩序,对人们研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电影《残花泪》里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强烈对比,比如说篇首有段字幕:“我们可以相信自己没有像巴洛那样以粗暴的鞭子殴打无助者,但我们自己难道没有以不好的言行来做鞭子吗?因此,也许,巴洛传达了某种警示信息”3,明确暗示了巴洛的寓意。

片尾还有意味深长的场景,一个警察在警察局里面看着报上的消息说:“比上周好,只有4万伤亡。

”4这无疑是对西方社会现状的批判。

而中国,在片中作为对照者被表现得和平而安宁。

寺院里响着钟声,大街上人来人往的,黄人安静地坐在人力车上,摇着扇子向人打招呼。

影片是以中国文化的平和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篇首的字幕:“这是一个寺院钟声的故事,它在日落时分在佛像前响起”5,表明了影片以中国佛家的宽容来唤醒西方世界的暴力罪行。

片子对中国人的形象塑造过于理想化,我认为异国想象有两种形式:意识形态与期望想象。

在期望中,出于对本土现实的批判,想象者更加倾向展示异国文化中美好的一面;而意识形态想象在认同、维护本土文化的前提,常常将异国想象为低劣和落后的。

不过,《残花泪》的想象并不是纯粹的,在肯定中国中国的平和与安宁之外,在种族的关系上是以西方为中心来构建等级社会的,这也迎合西方人的价值取向。

对于《大地》这部电影,是在上世纪美国大萧条之后撤消阶段时期拍摄的,通过这部片子,或许是当时美国民众了解我们中国人形象的最直接方式吧。

电影片头出现字幕“从一个谦逊的民族的人民的生活表达出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

在这个中国农夫的简单故事中,展示出中国人的谦恭与勇往直前”6。

这部片子最终得到了美国大众的认可,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对土地的感情是中美文化当中共有的因素吧,而非是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

在传统的西方文明当中,土地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美国人是由欧洲农民因为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自然灾害而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等因素来到了美洲大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反应当时现象的电影The Legend of 1900(中文译名《1900海上钢琴师》,这些移民他们的后代在美洲开垦土地,保持着和《大地》里描述相似的勤恳劳作的农耕生活。

回顾历史,文明发现上世纪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不良的投资等问题促使股市泡沫的破裂进而冲击了实体经济,导致老百姓的破产,然而消费不足,因此导致了上世纪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期间,大批的农民以及城市的中产阶级破产,导致了当时美国人出现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离婚,犯罪,自杀。

这些真实的场景和王龙一家因旱灾而逃难时展现出的场景是一致的,自然而然会引起
3电影“Broken Blossom” 1936年
4电影“Broken Blossom” 1936年
5电影“Broken Blossom” 1936年
6
美国人民的共鸣。

我认为电影题材虽然是以中国人的生活为基本,但是其中的所包含的主题和精神并非完全呈现着我们自己的影子。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中国作为题材,这可能是其他因素层面的原因,本文就不再多说了。

自从英国清教徒来到美洲之后,“美国梦”的种子就种在每一个移民和他们的后代的心里面,他们坚信只要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就可以从一无所有变成富人,或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总统。

他们心中都会有一种向上的信念,从而使自己变得勤奋和勇敢,而非是依赖于特定的阶级,像是《大地》中,王龙的妻子无意间捡到的珠宝才使得王龙发家致富的故事,也就很好的反面诠释了“美国梦”的概念。

因此,美国人通过这部片子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影子,从而才使得票房大卖。

此外,电影突出中国人民对土地的情结,而且在拍摄过程与国民政府交涉很多次,我觉得是:其一,由于此时的中国是民族主义高涨时期,中国民族的民主意识前所未有的增强,强烈反对外国人对中国形象进行歪曲和误读。

因而,国民政府坚持要求影片应该反映出中国新的精神面貌而非是不够积极向上的辱华情结出现。

这也就是出现了王龙一家逃荒去了南方,在城市里见证了革命军推翻清政府之后进城,建立“中华民国”等画面。

其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对非本民族文化的理解都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美国人的眼中的人物性格上面,也带着美国人的价值观。

在美国这个以“个人主义”为信条的国度里,不难看出米高梅公司在拍摄《大地》所展现出的主题之一,在结尾的大战蝗灾时,王龙成为了一个抗灾的英雄,带领导村民积极对抗虫灾,而他和自己的儿子以及朋友也冰释前嫌,为建设自己的家园一起努力,这是与美国人心中的英雄主义不谋而合。

电影有一些镜头也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惯有形式,比如说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大地》一开始的时候,就是展现农村景象的一系列镜头,背景音乐是《茉莉花》,这应该是美国观众心中的中国农村形象。

是一种清新地、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影片还浪漫的运用一颗桃核作为线索,从种下它的那一刻再到最后桃树的壮大也都反映了王龙家族的发展和壮大。

对于影片中的夫妻关系,我认为也有融入了美国人的价值观。

对于蝗灾的战胜那一段,是从农学院毕业的王龙的大儿子首当其冲的站出来,从而在对抗蝗灾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不是在反讽中国人的地方呢?因为中国自古是靠天吃饭,人不能违背天意的,影片出现了两次土地神,然后老老小小都去拜祭它们,为的就是祈求丰收。

而王龙的大儿子在面对蝗灾的时候,态度坚决,言语坚定,大声的反驳道:“那部是天意,蝗虫是自然灾害,我们可以抵抗它。

当大自然背叛人类的时候,我们必须抗争。

”7我们试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从没落的封建王朝被先进的西方文明撞开了大门,从而新思想新思潮传入中国大地,辛亥革命就是接受西方文明思想文化的一批知识分子领导的。

这是否是美国人借对抗蝗灾来暗示中国的苦难必须要接受西方文明的知识和文化观念,因此,影片出现了利用火攻的方式阻拦蝗虫的侵袭。

在这个侧面,我也觉得
7
是与美国人的观念是有暗合的地方。

至于美国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的变迁,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追究电影是否真实的去描述再现当时中国的现实,而应该去分析那个时期为什么美国电影会给予我们中国人这个形象,它所描绘的中国人的形象背后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两部片子我最初是没有看透其背后的意义,后来我将它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看,才感受到了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中西关系的焦虑和期望以及对西方文化的自我认同的隐喻表达。

而政府的极力反对以及派监督员全程跟随,也无法摆脱西方的强势的话语权,在“西方中心论”8的语境下,对中国形象上的调整,也会因为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自身的变化以及中西方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着。

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变近了,虽然全球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商品,可是,我们依然还不被世界所认识,我们也对世界缺乏真正的了解,尤其是我们对异邦世界的了解不够深刻,似乎各个领域都有西方价值观的影子,却没有学到西方文明中的精髓,更多的是我们融入自己的想象,从而导致很多的问题。

正如很多有内涵的东西来到中国就变得很庸俗和没有文化感,我觉得是由于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都已经丧失殆尽。

与此同时,我们在世界上也失去了曾经拥有的文化话语权,我们的电影拍出来自己民族都没有共鸣,是因为缺乏我们自己民族的精神,不过,值得称赞的是,我们似乎一直在推销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努力着,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赋予我们本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之后,自然我们的话语权会增加砝码,我相信不需要过多的推销,也会被文明国家所接受。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