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案
教学重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价值的概念;价值观的概念;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理解:①通过事例分析,价值观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关
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②比较几种不同的价值观;③列举事例阐释不同价
值观对个人、社会的不同导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不同价值观及其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能力;②分析不同价值观
的现象及其实质,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③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利用原
有知识进行推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
动,反之则是有害的,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初步树立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学生发言) (略)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下面的问题。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自从人类产生后,人们时时刻刻都和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着价值关系,如:人要维持生命,呼吸新鲜空气,人与空气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要生存,需要粮食、衣服、房子等,人与这些物质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人还要看书,听音乐等,人与这些精神产品就发生了价值关系。价值渗透在人们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始终,价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国广泛用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科学等领域,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呢?
1、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板书)
(1)价值(板书)
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①价值是一种关系(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特定关系) 这种关系不能单纯归结为人的
主观愿望,也不能单纯归结为事物的属性,而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价值具有客观性人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事物,包括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里的精神现象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书籍、雕塑)才能表现。因此,任何价值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都具有客观性。
③价值具有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它可从不
同方面满足人的需要,价值可分为许多方面,如: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精神价值、人生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比具体领域的价值更抽象、更广泛。
④价值具有社会性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
件制约。人的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需要的实现,也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⑤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一定的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
值或对谁有价值,必须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
总之,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们需要与事物属性的一种特定关系,由于人们总是同周围事物处在一种价值关系中,任何人都会对客观的价值关系进行这样那样的反映和评
价并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观,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呢?
(2)价值观(板书)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事物对有的人有价值,对有的人则没有价值,对有的人价值大,对有的人价值小,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及其属性的基础上,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确定各种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从而确定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
(该部分由学生讨论,并举例子加以说明)
总之,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就叫价值观,价值观由什么决定,价值观形成后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板书)
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
问:社会意识如何产生?由什么决定?
(设计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价值观也是如此。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板书)
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的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无论是对物质价值,还是对精神价值、人生价值,都有一个评价标准问题,这个标准就是价值观问题,那么,这种价值观是如何产生的呢? .
(教师分析为主)
(2)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板书)
请看一组数字: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26%以上,远远高于我国的13.9%,但去年却从我国进口方便筷。在德国、美国,即便是砍一棵家里的树也需向政府申请。我国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60%一85%,而1957年下降为22%,1986年只剩下10%。我国每年砍树与植树的比例为11:1,植被破坏的结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增加,自1957—1986年近30年中长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水土流失量已超过黄河,盲目围湖造田造房,人与湖争地,而湖泊面积在30年中减少了45.5%。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长江流域生态体系遭严重破坏,荒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水的蒸发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的洪水。长江生态恶变,不仅是长江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随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只注意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了报应。面对沉重的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共生共荣、协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应运而生,并被更多的人认同。
综上所述: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密不可分,新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这里应指出价值观人人都有,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3.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板书)
从认识活动看,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事物,而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指向什么?这是一个选择过程,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只有某一事物对人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时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就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在认识事物中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