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阴邪偏盛致病,可导致寒证。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阴邪偏盛,阴长阳消,可导致阳气损伤。
(2)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内伤)虚热证(燥热) 阳虚则寒→(内伤)虚寒证(畏寒)
(3)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 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 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 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 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 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阳盛是身体机能过度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液 体,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燥结、头痛、失眠、烦躁不 安等。 阴盛是身体机能过度抑制,精神萎靡,寒冷,损耗体内阳 气,症状是怕冷、喜热饮、大便稀溏。 阳虚是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 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阴虚是身体阴分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干、手足心 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涵义:
阴阳对立即相反,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制约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于阴阳 的消长过程之中。
2、理解应用
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 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四)阴阳相互转化:
1、涵义: 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 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 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过程。 2、 条件: (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 (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 于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 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 阴的役使。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三)阴阳 消长平衡:
1、涵义: 消长,指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 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消:减少、消耗;长:增 多、增长。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 八纲辨证的概念
•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 阳八个辩证的纲领。
(四)指导疾病诊断:
张景岳《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 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1、四诊分阴阴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属阴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1)阴阳偏胜:
指阴邪或阳邪偏盛的病理变化。阴或过度亢盛, 可致阴阳转化。
①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偏盛致病,可致热证。实热证。 阳胜则阴病:阳邪偏盛致病,可致阴液损伤。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部位的阴阳: 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
上部——为阳 下部——为阴
背部——为阳 腹部——为阴
制约太过
阳盛则阴病 阴盛则阳病
热证---口干 寒证---怕冷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阳虚---畏寒怕冷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 阳受阴冷凝而降
阴受阳蒸腾而升 地气―水
自然界,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 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 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四肢外侧——为阳 四肢内侧——为阴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 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功能活动属阳,脏器组织属 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到邪与正二方面,导致阴 阳协调关系破坏,引起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无形的有型的来自兴奋的抑制的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