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词汇系统研究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8No.2 2007年6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007

词汇系统问题是词汇学和语义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理论基石。对于词汇是否存在系统性的看法,不仅影响到对一种语言词汇总体面貌的认识和描写,影响到具体词汇、词义的理解和阐释,而且影响到普通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训诂学、词典学等学科的理论建设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教学等应用学科的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对词汇系统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评述学者们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一、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发端和争论

20世纪50年代,周祖谟(1955,1958)和王力(1958)先后提出词汇的系统性问题,并开始探讨汉语词汇系统性的表现。黄景欣(1961)最早著专文论述词汇具有系统性,并且提出证明和描写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些见解和主张。后来,刘叔新(1964)对黄景欣文中的许多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认为当时所发现的词汇内部的组织关联不能表明词汇的体系性。刘氏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对词汇系统性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此后数十年代关于词汇是否有系统性的争论。如果说刘叔新反对黄景欣主要以语法标准建立词汇系统的构想,那么邢公畹(1984)则是以语法为基准否认词汇的系统性,认为词汇只是给语法这一“有序结构”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东西,无形中将词汇看成仅仅是属于言语的东西,是语言这个“耗散结构”之外的东西。他的观点遭到一些学者的中肯批评(周国光1989,张素英1991)。这场争论使得学者们一方面从汉语的事实出发对词汇的系统性进行讨论或者证明,①一方面开始翻译、介绍、学习西方的语义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语义场理论,②由此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

二、词汇系统性的理论证明

词汇是否具有系统性,必须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忽视哪一个方面都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词汇单位与语音单位、语法单位相比,它数目庞大,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要想进行封闭而穷尽的描写是困难的,因此如果要求看到业已被描写出来的词汇系统才承认词汇系统的存在,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合理的理论推测和证明哪怕是局部证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学者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证明词汇系统的存在:

1.根据唯物辩证法,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语言里的词汇作为一种客观事物,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并以这样一个整体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体系。(黄景欣1961,武占坤、王勤1983)

2.思维是成系统的,体现概念的词义也应该是成系统的。(张志毅、张庆云1994,周国光1986)

3.根据普通语言学原理,语言是一个系统,它的系统性特征也应该体现在词汇这一构成要素上。(黄景欣1961,洪成玉1987)

4.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面貌,词与词之间受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制约,所以,不同语言的词不能简单堆积在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汉语词汇系统研究述评

李润生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汉语词汇系统从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从实践上进行了各种论证与描写。本文对汉语词汇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清理,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描写汉语词汇系统奠定基础。

[关键词]词汇系统;理论证明;描写;证实;述评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07)02-0068-05

[收稿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李润生(1976-),男,四川苍溪人,北京语言大学讲师,文学博士。

第2期李润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汉语词汇系统研究述评69

起;在两种语言的词汇中,很难找到两个意义和功能绝对相等的词;一种语言里吸收的外来词在语音和语义上都要适应这种语言的民族特点和语义规律。(黄景欣1961,武占坤、王勤1983)

5.词汇单位的历时变化都会引起相关词汇单位的意义发生改变,这说明,词与词的意义之间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高名凯1963,武占坤、王勤1983,童致和1983,蒋绍愚1989b)

三、词汇系统的描写与证实

理论上的证明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汉语词汇的面貌,但是,要彻底解决词汇是否有系统性的问题,必须进行实际的验证,也就是说要深入到汉语词汇的内部,揭示词汇单位之间可能有的各种关系。这项工作无疑是繁难的,因为词汇单位的数量数以万计的,每一个词汇单位有语音形式、书面形式、意义内容、语法功能等各个方面,它们在哪些方面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何形成这些关系,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便有差异;加之,词汇意义和概念、客观事物相纠葛,而且现有意义描述方式也有局限,词汇意义的研究难以做到客观准确,因此对意义关系的看法也难免分歧。尽管如此,众多学者对词汇的系统性表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根据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差异,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从传统词汇学角度,结合现代汉语事实,探讨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表现。

最早从传统词汇学角度专门论述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表现的是周祖谟和高名凯。周祖谟(1955,1958)认为词汇的系统性表现在:(1)基本词汇与其它词汇构词上的联系上,相同词素构成的词在意义方面也有联系,可以整理成“词族”。(2)从构词法上看,每种语言的构词类型是成系统的,根据构词类型可以分出不同的词群。(3)词义的发展和词与词在意义方面的关系。周祖谟主要从词与词意义相互联系的角度阐明词汇的系统性,同时他也注重词与词形式上和结构上的共同性。高名凯(1962)则更进一步,将词汇分成五种不同的类聚,认为这些类聚表现了词汇的系统性。(1)同族词类聚。也就是由相同的词干构成的一系列词的类聚。(2)同音词类聚。(3)同义词和反义词类聚。(4)主题类聚,语言中的词根据它们所指明的客观事物的类别组成各种类别,形成类聚。(5)根词、基本词汇、一般词汇等类聚。高名凯第一次从词群类聚的外部特点(字形、语音)、内部特点(意义)和一些根据词汇来源和运用域确定的分类标准等方面论述词汇的系统性。后来,殷孟伦(1963)又将根据词汇来源和运用域确定的分类标准更加细化,对词汇类聚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例如把词汇分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固有词和外来词;全民词和方言词、职业词;现代词、新词和旧词;通用词和专用词;中立词和表情词等等不同的词汇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符淮青(1985)进一步阐释了周祖谟的观点。葛本仪(2001)总结了传统词汇学研究词汇系统的成果,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讨论和补充,同时,她也吸收了现代语义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具体分析了词义的一些类聚,如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同位词、类属词、亲属词等等。

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汉语词汇面貌、了解词汇各方面的特点都有重要的作用,对汉语词汇语义的进一步研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教学、学习和运用都非常有帮助。但是,这些词汇类聚是否都是词汇的系统性表现,不少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其中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固有词和外来词全民词和方言词、职业词等等词汇分类,有的学者认为只是“词汇单位的类集”,而这些类集不是探索词汇系统性表现的途径。(刘叔新1964,1990;许威汉,1989)

2.借鉴西方的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结合汉语实际,对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表现深入研究。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版了几本水平较高的语义学著作,有的著作设专节探讨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等问题。③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西方的语义场理论的基础上,对汉语词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词汇的系统性表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据此建立起了自己的汉语词汇研究的理论体系。

贾彦德是较早运用国外的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研究汉语词汇语义关系并取得较大成绩的学者。贾氏对现代汉语的常用亲属词进行义素分析,(贾彦德1981)探讨义素分析的方法和语义场内词义之间的关系。(贾彦德1982)贾氏的《汉语语义学》集中体现了他多年研究的成果(贾彦德1999)。

刘叔新(1990)基于对现代汉语大量词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归纳出能够说明词汇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十一种组织结构:同义组、反义组、对比组、分割对象组、固定搭配组、特定搭配组、互相依赖组、单向依赖组、挨连组、级次组、同语素词语组。以此为中心,刘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汉语描写词汇学的理论体系。刘叔新对词汇系统中的很多理论问题都作了深刻的探讨,比如词汇系统的单位问题、以词的语法分类为标准构建词汇系统是否可行、词义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词汇体系性的表现等等,这些研究和探讨都发人深省。

张志毅、张庆云(1994;2001)广泛吸收、借鉴中外词汇语义研究成果,对词汇系统的基本单位——义位——的性质、特点以及内部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从理论上宏观地论证义位的系统性,以大量的汉语事实探讨语义场中的义位结构。他们对义位组合系统的创造性研究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义位组合系统的研究,扩大了汉语词汇系统研究的视野,发掘出许多新的义位组合规律。义位组合系统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义位聚合系统的研究,因为在组合中,义位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更加清晰可见,这样,义位之间聚合关系的描写可以得到语言事实的确证,词汇系统的描写和解释由此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

符淮青(1995,1996)也对语义场的结构进行了探讨。符氏对词汇系统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不断地探索汉语词群的系统描写方法,突破长期以来将语义场的研究局限于颜色词和亲属词的局面,对汉语表眼睛活动的词群进行了描写分析,对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文昌话表示人头各部位的词群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