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观——《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伊更名之谜◎
颜文娥(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的思想与生活。然而,许多中国读者,由于不了解美国黑人的文化和历史,对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心存疑惑,且百思不得其解。本文力图解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迪伊(Dee)为什么要更名为万杰萝(Wangero)。
关键词《外婆的日用家当》迪伊万杰萝文化遗产
艾丽斯·沃克,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在美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长篇小说《紫色》在美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因此于1983年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艾丽斯·沃克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黑人。被选入中国大学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教材《高级英语》(AdvancedEnglish)中的《外婆的日用家当》也不例外。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美国黑人家庭母女三人的故事,是作者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爱与烦恼》(Love and Trouble)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的思想与生活。然而,许多中国读者,由于不了解美国黑人的文化和历史,对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心存疑惑,且百思不得其解,例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迪伊(Dee)为什么要更名为万杰萝(Wangero)。事实上,迪伊的这一举动正是美国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美国黑人的典型代表。一、美国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美国黑人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民族。万恶的奴隶制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它也是挑起美国南北不和并导致大规模内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战后,美国的奴隶制在名义上算是被废除了,但广大的黑人,尤其是南方的黑人,处境并无多大改变。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美国黑人一直在进行斗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美国黑人发动了一场与政治、社会运动平行发展并与不断发展中的黑人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运动,即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它不仅宣扬黑人“美丽”,而且强调黑人比白人“更优越”。它以全新的姿态强调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主,中心内容是标榜黑人权力意识(Black Power Ideologies)和鼓吹“黑人美学”(Black Aesthetic)。“黑就是美”(Black was beautiful)。在美国的黑人中间兴起了“寻根”狂热。许多黑人,尽管他们对非洲大陆不甚了解,还是努力寻找他们在非洲的文化之根。二、迪伊“寻根”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大女儿迪伊这个人物便是美国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典型代表。迪伊大学时代即投身于民权运动,致力于非洲文化之根的探寻。尽管她非常有个性,但也颇受黑人权力运动新时尚的影响。当她发现人们以非洲文化为荣耀的热潮,她便很快追随。首先,她将自己的名字(Dee)改为万杰萝·李万利卡·克曼乔(WangeroLeewanikaKemanjo),因为在她看来,这个名字是个非洲的基库尤人的名字。但由此可以看出迪伊对非洲文化的了解是多么肤浅。根据艾丽斯·沃克曾在她一本诗集的注解中解释:“Wanjiru is a Kikuyu clan name indicating hon-orary acceptance into the Leopard clan(”万吉如是一基库尤家族的名字,表示这一家族荣幸地加入了利奥帕德氏族),迪伊把她新改的非洲名字的首名拼写错了,应该是万吉如(Wan-jiru),而不是万杰萝(Wangero)。而中间名李万利卡(Lee-wanika)根本就不是基库尤人名,不过在赞比亚的巴萝兹兰(Barotseland,Zambia),1842-1916年期间有位国王叫Lewanik。也许迪伊是想与非洲王室扯上点关系吧。尾名按基库尤人名的正确拼法应该是Kamenju而不是Kemanjo。可见迪伊对非洲人名不甚了解,只是为了赶时髦才改成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她母亲念都念不来。然后,迪伊在言语和穿着上也想模仿非洲人。小说以母亲和小女儿麦姬(Maggie),为了迎接迪伊和她男朋友回来,在家作好一切准备的场面开头。可第一眼看到时,还是令她们惊奇不已。在这炎热的天气,她身穿拖地的长裙,颜色亮得耀眼(A dress down to the ground,in this hot weather.A dress so
经典重释1822008年第期安徽文学9loud it hurts my eyes.);金黄色的耳环和手镯发出叮当的响声;头发像羊毛一样挺得直直的,边上扎着两根长辫子,像两条小蜥蜴,左盘右绕在耳朵后面。如果说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万杰萝是想让人觉得她有点象东非的基库尤人的后代,那么她这一身打扮也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像东非人的后裔。但由于她对非洲文化了解不够。她的这一身打扮可以说是不伦不类。我们见过非洲东海岸信奉伊斯兰教的女人们穿的服装(bui-buis)是很长,从头到脚,但是黑色的,决不是花里胡哨的。在非洲也有一种服装亮丽得很,那便是有名的坦桑尼亚民族服装“康加”(Kanga)。“康加”其实是一块布。在坦桑尼亚,女子上、下分别围上和披着一块“康加”。她们最为喜爱的是颜色鲜艳,色彩明亮的“康加”。印有国家领袖肖像或带有国旗、党旗等图案及有纪念性字样的“康加”更受青睐。可迪伊身上穿的既不是伊斯兰女教徒的服装也不是“康加”。还有,见面时,她问候她母亲和妹妹没有用英语,而是用的乌干达人的问候语“Wa-su-zu-Tean-o”。虽然也相当与英语的“Goodmorning”,但她母亲和妹妹不知道。所有这些都表示迪伊在努力地寻找她的非洲文化之根。但对于非洲文化,她的了解很模糊很肤浅,因为非洲文化对她来说太遥远。作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非裔美国人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三、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艾丽斯·沃克认为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既包括非洲的又包括美国的文化遗产。非洲黑人在美国已经融入美国社会,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国黑人文化,因而放弃任何一边,都是对祖先的不尊重。因为黑人祖先在美国大陆极其恶劣和敌意的环境下,经历了难以置信的苦难,在这片大陆坚强地生存了下来。在迪伊家里,那些日用品可以说就是她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如:那个古老的搅乳器和搅乳棒、那两床旧的手工逢制的被子。但是迪伊对自己的美国文化遗产也没有深刻的理解。她想拿走那个搅乳器的盖子和搅乳棒,还有那两床旧的手工逢制的被子,把它们摆放在家里当装饰品,因为在第三次黑人文艺复兴时期,黑人权利运动者强调黑人文化艺术的复兴和发展,迪伊只知道她们家的这些日常用品是黑人文化艺术品,有它们摆放在家里可以显示出她紧跟时尚,可她并不清楚这些物品背后深厚的文化历史蕴涵。况且在此次运动之前,她对这些东西完全是排斥的态度。就在她上大学的时候,她母亲送给她一床被子,她却嫌那被子太老土,不时尚。事实上,那两床旧的手工逢制的被子蕴涵着迪伊家,甚至非裔美国人,丰富的文化历史。小说中母亲对被子的历史的描述是“:这两床被子是迪伊外婆用一块块小布片拼起来,然后由迪伊姨妈和我两人在前厅的缝被架上缝合而成的。其中一床绘的是单星图案,另一床是踏遍群山图案。两床被子上都缝有从迪伊外婆五十多年前穿过的衣服上拆下来的布片,还有杰雷尔爷爷的佩兹利涡旋纹花呢衬衣上拆下来的碎布片,还有一小块褪了色的兰布片,大小只相当于一个小火柴盒,那是从依兹拉曾祖父在南北战争时穿的军服上拆下来的”。可见这两床被子是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迪伊不知道,只把它们当时尚的装饰品。还有“,迪伊”(Dee)这一名字,对迪伊来说也是一件宝贵的文化遗产。因为有这个名字可以追朔到她家族在美国的好几代历史。她的这个名字是照她迪茜(Dicie)姨妈的名字取的。她出生前,她们家人都叫她姨妈“迪伊”,后来就叫“大迪伊”(Big Dee),以便区分。她姨妈的名字又是照迪伊外婆的名字取的。如果一直追朔下去,可以把她们家的历史追朔到南北战争以前。但现在她换成了一个好象是非洲人的名字:万杰萝·李万利卡·克曼乔(WangeroLeewanikaKemanjo)。可事实上这个名字对于她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它与她或她的家族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她祖母在天有灵,知道她把名字“迪伊”改成了“万杰萝”,一定回骂她大逆不道。四、结束语艾丽斯·沃克在当时写下这篇短篇小说,是想借迪伊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告戒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激进分子:非裔美国人应该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有正确的、深刻的理解。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包括非洲的和美国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他们在美国的文化遗产。非裔美国人的历史确实是充满了痛苦和屈辱,但不能因此而忘却甚至遗弃它,而去追求那种遥远的不属于自己的看似多姿多彩的非洲文化。对他们来说,他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是由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东西。而他们的祖祖辈辈为了美国